王也扬:评说历史只能“走出庐山看庐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38:29

王也扬:评说历史只能“走出庐山看庐山”?

时间:2010-11-07 09:24 作者:王也扬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267次

  原标题:哪些东西无需历史评说


  有朋友问:哪些东西无需历史评说?我脱口回答:没有。因为道理很简单,这个世界上一切实在的东西都是历史的,那么对其评说岂可少了历史的视角和眼光?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这也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意义上,历史评说可以涵盖一切学科领域,包括一切事物。


  历史评说,要求认识主体把评说对象当作一个历史过程来看待。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当这一历史过程完成之后,对其作出评说,会比较全面和有把握,人们把这样的评说叫做“盖棺论定”。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事物都必须要等待其过程终结,才可评说,而是提醒评论者下结论不要太早、太武断。


  譬如时下大家纷纷谈论“中国模式”,有人说这一模式是世界最好,也有人说中国的发展之路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切都在探索中,不能说已经有了什么模式。这后一种意见似乎更有道理。每一个置身改革开放大潮的国民,都会感知我们取得的傲人成就,也都能够看到脚下通往理想社会的路还很远很长。不仅经济体制改革不能停滞,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更须配合而行。前进过程的一大堆困难、矛盾,甚至种种不测的问题在考验着我们,只有拿出闯地雷阵、赴万丈深渊、风雨不倒、至死方休的决心和意志,才能闯关建功。如果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甚至畏缩、倒退,那就没有出路,就是死路!小平同志生前讲过这样的重话,今天仍值得我们思量。


  于是,便涉及到历史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过去我们历史教学有太多的形而上学,把历史规律似乎讲成了必该如此的宿命论。其实人类历史的必然性往往表现为一种总趋势,而具体的历史道路是多种多样、事在人为的,其选择性的天地十分广阔。我们常常对外国来宾说,尊重他国人民对自己发展道路的选择,又说我国的发展道路也是人民选择的结果,这没有错。但是评说历史应该注意:不能拿历史结果的一种事实来论证历史事物的全部,“一次选择,永远拥有”只会出现在夸张的商品广告词里。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穷则变,变则通”的历史,就是国人不断探索、选择自己前进道路的历史。人民群众有这种探索、选择以求至善的权利和自由。有鉴于此,去年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今年,习近平同志又特别指出“权为民所赋”。执政党只有敬畏人民的选择,尊重百姓的意愿,顺应历史的潮流,兢兢业业、严以律己,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掌好用好,才能保持自己的执政地位。


  还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的历史评说,是当代人以当代的立场、情感和价值取向对历史的再评估。近现代史研究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它离当代人的生活太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代人很难摆脱自身的立场、情感、利害与历史的直接关系,从而不能不影响历史认识的科学性。怎么办呢?历史的评说者要努力“走出庐山看庐山”,尽量登高望远,克服种种外在内在的东西对历史认识的干扰,追求客观公正。当然,史学什么时候都是当代史,客观公正总归是相对的。(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人民论坛》2010年11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