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領袖的「時間哲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35:44
台灣新領袖的「時間哲學」 瀏覽7519|回應0|推薦6
2008/03/31 21:30:08
大選之後,下一個重要的時間數字是「520」。
在這意味著政權交替的最後儀式之前,以人事結構安排為主的政壇遷動,全然展開。扁馬兩人日前再次相會,只是權力準備交接的揭幕式。
選戰勝利的一方,明著,徵詢與商議新的內閣佈局;至於政權失利的一方,暗著,做最後的資源掠奪與人事安插。
倒數計時的滴答聲,在選後每一個政壇人物心中,敲打出微笑或黯然的神情。
權力的時鐘,分秒逝去。真不知道最後這幾十天,陳水扁會是怎麼過的?
早晨端坐在待閱公文的總統辦公室大位上,黃昏時由隨扈驅車離開巍峨的總統府,以及深夜睡前在官邸前的草坪漫步時;一個即將下台的領導人,會怎麼看待這眼前如此緊握,時間一到卻又要悄然失去的權力種種?
這如同黃梁一夢的八年,對民眾而言說長夠長、對政治人物來講說短夠短。
儘管陳水扁的政治主張從中間到左邊來回偏移,施政規劃從唐飛到張俊雄屢屢換手,特別是兩岸議題與台美關係,從穩定到矛盾到叫囂無所不用;但人民總體的最終,還是冷漠全不領情,狠心將票投給「政權,繼續輪替吧!」。
如同對待一個喧嘩不已的推銷員或手法百變的魔術師,一旦人們將時間與注意力,從對方轉移回自己身上時,所有的口才或法術悉皆無用。
回到322當天,台灣民眾將選票投給「自己的經濟」。
在政治法理上,民眾以選票,決定了對政治人物權力的剝奪與賦予。這種無形的殘酷事實,讓許多政治人物為之痛徹心扉,也讓整個社會瞬間完成一場寧靜的革命。
或許,勝選或敗選的選戰策略可以進行檢討與分析,但權力版圖的更動,豈是一場可以被細數所有變數,得諸純粹只有政治因素的結論與法則。
從政治哲學的角度,權力真正的意義並不在於任何個人或政黨本身,而在於「權力的時間」。
任何政治人物或政黨,倘若沒有民心支持或選票實質,去取得權力時間的「續命膏」;任誰都要如同此刻民進黨的現況般,非但傷感,更為之窒息。此刻的反省或檢討,乃至傳出派系佈局鬥爭,都是失去權力血液當下之際的一種無意識的抽搐吧!
尤其是那位關鍵的「政治領袖」,在每一段政權結束後,最終都要在歷史中被熟成一個政治記憶的符號。無論獨裁、霸權也好,開放、建設也好,乃至昏庸、欺騙都可以。
之所以所有的政治領袖,被要求應當有「史觀」的視野與格局;那是屬於身處權力時間軸上一種「蹲馬步」的基本功夫。政治領袖的眼前,右腳要站穩整個國家建構的宏觀遠見與戰略,左腳也要同時均衡於行政施政的微觀佈局與策略。
而推展到無限的時間之中,任何政治權力能量以此作為蓄積與發揮,最後都是匯集於這個政治符號的某個「點」上,在浩瀚的政治史冊中,最後以某些簡單的幾個字被記錄下來。
八年過去了,屬於陳水扁的,最終,會是哪幾個字呢?
而接下來屬於馬英九的主政時代,無論四年或八年,又會是哪幾個字呢?
要贏得全台灣的民心,雖然並不容易,卻一點也不複雜;不外就是把經濟搞好,人民生活富足、安居樂業。
台灣人民已經分別將地方縣市施政、國會絕對勢力,提前為「馬」準備好糧草。馬英九只要能在整個施政的思路上,確實以經濟發展為軸,順應全球經濟的趨勢變化,進行驅動與避險;相較於全然欠缺足夠財經思路與幕僚人才的陳水扁時代,就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嚴格來說,大陸這幾年在經濟上能如此強勢崛起,就在於整個領導班子到中央地方施政,全力集中於此。「追求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時代」,成為此間中國大陸領袖的共同目標。
台灣創造國際矚目的經濟奇蹟後,大陸緊跟著也創造了自己的全球奇蹟。如今馬英九能讓台灣再創「反敗為勝」的新奇蹟嗎?
中國大陸的政治領袖,既然能夠在中共內部無比繁複的權力鬥爭與聲望崢嶸中脫穎而出,皆非吳下阿蒙,也幾乎無不對於歷史上未來將如何留自己一筆,而高度戰戰兢兢。
這是在一個地域幅原、疆界遼闊如同中國大陸一般的國家,經過了歷史長久的時空薰陶,政治領導者大多自然而然會擁有的意念。
其實從蔣介石到蔣經國,甚至李登輝,也仍然保有此一理念。
但對於馬英九這麼一位台灣本土長大的政治領袖,在台灣這麼一個島嶼的國度,從台北淡水到屏東鵝鑾鼻一日車程可及的空間環境,當具備何種的時間觀,才能有足夠的政治城府,與中國大陸相抗衡呢?
陳水扁以消極的鎖島政策,歷經八年,換得台灣經濟的嚴重退化與自身選舉挫敗。某個角度而言,他那從未離開過選舉的思路、從未躍出過這個島嶼的視野,甚至從來就迴避著任何失敗記憶的政治時空觀,早就已經註定著他最終的失敗命運。
此刻馬英九繼之而起的開放政策,是否能以他相較來說,更具國際視野的思想背景、更具群眾魅力的個人風采,以及自我對歷史定位的信念,特別是相對於中國大陸領導人而言更勝一籌的總體優勢,拓展出台灣的新局,令人期待。
如同一場佈在海峽中線多年的棋局,兩岸的領導人從國共時代彼此莫測高深的起手舉奕開始,到現今堪稱情報資訊皆以全然透明的年代;馬英九時代最重要的歷史一役,應該就在此定局了吧!
仰望權力高峰的政治人物,大多可以任時間無情淬鍊。一旦與權力的時間「人劍合一」,歷史上又有多少領袖能堅定攝守從政的初衷,不在政權的「原力」中,迷失於波動的自我?
這幾天,馬英九多次在感恩謝票活動中提到,兩岸漸進包機直航及開放觀光,七月一定啟動!又說據此推估,尤其觀光相關產值將可提升經濟成長率一個百分點,年度預算也已經編好了等等。
這些無疑是來自陣營幕僚及國民黨智囊的樂觀預估。是已經參考了現行兩岸的談判進度?或者是來自政黨管道,私下已經與北京方面有默契了呢?
否則這個七月的政策時間點,是即使條件談不攏也非得要「打蛇隨棍上」的急切?政治談判不是最忌諱時間的底牌,以免「騎虎難下」的嗎?
站「三」坐「五」觀「七」,還沒就任之前的三月,台灣這位新領袖的時間表,顯然就已經遙指五月、七月甚至十二月底了。
政治談判,是最困難的政治行為。即使當今國民黨內部縱使人才不少,但真正有兩岸談判經驗的,也區區可數。台灣與大陸的談判已經停頓多年,無論談判人才的需求或兩岸政治情勢的研判,都與以往大不相同。
馬英九對此雖無須太過保守,但是否在尚未真正驅動整個政府機器之前,還是尊重決策的時間哲學,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Dynamic Balance)呢?以求在今後必然無比複雜的兩岸關係上,找到在形式上暌違多年的「主體尊嚴」、實質上失去過久的「最佳戰略點」。
告別了推銷員與魔術師的年代,2008年台灣的新領導人,除了好相貌好身材、好學歷好頭腦,以及被深切期待能有好施政團隊及好經濟表現之外,能不能在一個歷史深邃的價值上,同時具備好的「時間哲學」,以應付真正瞬息萬變的兩岸關係與國際時局,猶然在人心與歷史無情法眼的見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