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37:22

中国商品价格上涨引致全球通胀恐慌

  当前的通货膨胀有可能蔓延到食品和能源之外。由于中国出口厂商将不得不提高工人工资,美国进口中国商品的价格也会上涨。这可能导致美国和其他地方的通胀恐慌。

谢国忠/文

  美联储在高科技泡沫破灭之后创造的货币泡沫,已经导致了房地产和食品及石油市场的泡沫。未来数月,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将进一步蔓延。
  上涨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已经严重侵蚀了中国工人的实际工资,以致于打工者们拒绝出门。随着时间推移,在岗的工人或许也会离开。中国的出口商将不得不提高工资以保持工人的实际收入。当他们因此不得不提高出口商品价格的时候,美国进口中国商品的价格将会上涨。过去10年,30-50%的美国零售增长源自中国商品。更昂贵的中国商品将导致美国和其他地方的通货膨胀恐慌。
  
  格林斯潘的魔杖与廉价的中国劳动力
  美国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进口的价格,相对于其总体进口价格已是每年下降3.5个百分点,相对于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下降5.2个百分点。来自亚洲的IT产品,是导致这种下降的主要原因。过去10年,美国进口IT产品的价格下降了60%。自1993年以来,美国的消费品价格大体保持不变,而同期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却有31%的上涨。
  IT产品的价格下降并非完全是一个生产问题。消费品的生产,早在10年前零部件产品从更高劳动力成本的经济体向中国大量转移时就已经合理化了。随着IT产品的生产向中国转移,美国IT进口产品的价格每年下降8%。中国劳动力的有效性是促成这一结果的关键。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第一大供应源,对美国而言尤其如此。过去10年,中国进口与美国零售之间的价格弹性系数看起来介于4到5之间。1993-2003年间,美国除汽车之外的零售额增加了1万亿美元,自中国的进口增加了1200亿美元。由于中国产品的出售价格是进口价格的3-4倍,中国的进口或许已经占到美国除汽车之外的零售额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在过去10年中,占中国出口总额四分之三的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工厂,名义工资大体保持不变,主要是由于内陆省份的打工者涌入。这允许中国的供给曲线在需求浪涌之际保持平滑。这样的供给曲线放大了央行的权力,因为它切断了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如此环境中,央行说什么变得非常重要。如果它能令市场参与者乐观,在货币政策上就可以通过刺激资本市场导致需求增加,来验证这种乐观。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中国的供给外延不断扩展,IT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便是一种体现。这为制造业带来了价格持续下降的压力。
  过去30年中,通货紧缩的压力允许美联储制造了大量的货币流动,以至货币市场流通的货币(MZM)对GDP的比例高出平均水平50%。这就是为什么股市资本总额对GDP的比率以及房价对工资的比率如此高于历史标准的原因。
  
  食品和能源价格成为全球经济新瓶颈
  我曾经相信通货紧缩会持续。这建立在全球劳动力供应受到大规模冲击的基础上,因为科技允许中国和印度的劳动力比先前更快地整合到全球经济体中。成熟经济体中劳动力需求对GDP的弹性系数日益下降,是一个最佳证据。但上涨的食品和石油价格或许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也许它们已经取代劳动力变成全球经济的新瓶颈。
  当然,食品和石油价格的上涨会是周期性的。问题在于,为1998年以来受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而急剧增长的经济进行缓冲的食品和石油行业的剩余产能,也许已被耗尽。这种缓冲使得这些基础行业的价格对货币刺激不敏感。而没有了缓冲,这两个行业的价格则迅猛上涨,对货币刺激作出反应。这会减少货币刺激的潜能,并使通货膨胀影响立即显现。
  在美国实施货币刺激期间,食品、石油价格与中国工人工资之间的联系使得中国的供给曲线不再保持平滑。有人争论说,中国的食品通货膨胀是暂时的。本人认为并非如此。中国的粮食生产在1998年达到高峰,自那以后一直下滑。稻米、小麦和玉米的综合产量从1998年的4.41亿吨下降到2003年的3.63亿吨。食品价格由于释放库存而被抑制了下来。长江三角洲这个中国粮仓的快速工业化,对中国的粮食生产也有着重大影响。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一地区的土地价格上涨如此之高,以至于它将使经济因粮食生产问题而恶化。美国宽松的货币环境,加速了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并因此推动食品价格上涨。
  另一方面,中国的消费将继续增长,因为肉类消费随收入增长而增加。中国的生产虽然未必会达到1998年的颠峰,但消费会涨过先前的颠峰,在本人看来,食品价格处于长期的上升通道中。
  石油可能是另一个长期的问题。如果中国经济出现重大调整,由于周期原因,石油价格可能在2005年急剧下降。油价的变化是欧佩克过剩产能的损耗。石油价格在欧佩克失去市场时是偏低的。当它试图捍卫25美元/桶的价格时,较高生产成本的国家可以利用价格优势提高产量。
  以当前的消费量来衡量,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依然只够今后42年使用,非欧佩克国家的产量看起来也已经见顶了,能够供应全球市场的绝大多数石油储藏在中东。看来,随着非欧佩克国家的产量达到极限,欧佩克将能够捍卫石油价格。同时,政治和安全环境对迅速提高石油供应不利。没有过剩产能托底,石油价格会比过去更高、更不稳定,当货币政策刺激需求时,石油价格可能急剧攀升。
  
  另一场通胀恐慌也许正在来临
  绝大多数经济体中,通货膨胀依然被严格限制在食品和能源的范围内。排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货膨胀依然相对遥远。
  金融市场预期通货膨胀不会蔓延到食品和能源之外。比如,美国国库券的收益目前与石油价格呈负相关;市场看来相信,油价上涨拖慢了美国经济,使美联储不可能收紧银根,并且不担心油价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影响。
  市场的安心或许放错了地方。通货膨胀可能蔓延到食品和能源之外,其中有两个原因。首先,IT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可能即将结束,通过产业转移节省成本而推低的美国进口价格已经到了不可再低之处。这也许昭示着美国从亚洲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趋势完结。
  韩国和台湾企业的出口价格自2003年年中以来已经在上涨。这是它们出口价格上涨的最长一段时期。更高的燃料和钢铁价格以及半导体产业发展周期或许促成了这一趋势。本人怀疑,成本因趋于合理而压缩空间越来越小,或许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其次,中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减少导致劳动力的短缺。迅速上涨的食品和能源,是这些工人支出中的大头。他们的实际工资减少使得打工者不再愿意向沿海地区流动。
  尽管劳动力短缺,中国的出口厂商仍力图满足市场需求,因为这一领域内尚有过剩的产能。但这些过剩产能也即将被耗尽。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是现有的工人或许也会决定离开,因为他们不能从工资中省下足够的钱寄回家。工厂将不得不提高工资以吸引足够的打工者。那将意味着美国进口中国商品的价格不得不上涨。这对美国的零售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滞涨还是通缩取决于货币泡沫持续时间
  当前的全球泡沫是又一次货币泡沫。它必将破灭。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全球经济会面临滞涨还是通货紧缩?
  中国的多数行业存在严重的过度投资。当投资泡沫破灭的时候,闲置的产能将导致通货紧缩,恰如1996-1999年的情形。然而,那时的石油和食品价格较低并刚刚结束最后一次下降。过剩产能与石油、食品价格之间的平衡,将决定全球经济是面临通货紧缩还是滞涨。
  其中的关键是货币泡沫持续多久,以及由此导致的石油和食品价格能走多高。泡沫持续的时间越长,石油和食品价格将攀升得越高,结果为滞涨的可能性越大。尽管泡沫破灭之时,石油和食品价格终会下降,但由此引发的通胀需要时日才能融入普通的通货膨胀中。
  石油价格最高达到哪里,对滞涨的结果将是一个关键。时下,债券市场相信,更高的油价对债券是利好,因为它使得央行加息的可能较小。而当油价高到足够引发滞涨时,债券与石油的关系将会逆转。
  总的来看,全球经济正向温和通缩或滞涨演变。如果央行2005年减息以回应石油涨价带来的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也许会向滞涨演变。如果央行关注价格的稳定性,那么,尽管经济增长减速2005年也不减息,全球经济可能会向低增长和低通胀演变,伴随着一定时期和某些领域的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