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人权”是富国强民的唯一出路?(高鹏远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27:54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社会,而是天下人的社会,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公众的天下,孙中山著名的四字悬铭“天下为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据此出发“以人为本”便成为社会要旨而被推崇。然而作为人,又该以何为本呢?理想主义要求人要“以公为本”和“以共为本”,现实主义则提倡“以私为本”和“以我为本”,作为一个社会结构而言,是“以私为本”,还是“以公为本”,二者是非曲直,孰优孰劣?估计多数中国人还是犯糊涂的。
  曾几何时,我们提倡“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先人后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一整套理念,咋一听非常崇高,但仔细一琢磨味道不对,试想人人都大公,私还存在吗?反过来人人都无私,公还有意义吗?概念不清,逻辑混乱,可见一斑,让人无私非常荒谬,即使有人愿意无私,也得保证自己首先不被饿死,冻死和被人害死,才能谈到大公无私,人怎么可以做到无私呢?当年毛泽东发起“斗私批修”运动,可是全国拿稿费最多的就是他老人家,可见让人无私很难,不管他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实际的效果是,让一部分人无私,为的是更方便另一部分人有私,这才是历史的真实。
  让人无私是一个伪命题,私和公是一个相对的哲学概念,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后来刘少奇觉得上述提法都不太现实,故提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看起来很公平,但是问题出来了,谁愿意首先我为人人呢?我为人人,人人不为我怎么办?所以谁也不想先做我为人人,况且让人无私,那人活得还有什么意思?所以提倡无私是很滑稽可笑的想法。西方世界很少有这样的提法,而主张平等、自由、博爱、善举,也就是说,人人有自私的权利,但前提是你不能侵犯别人自私的权利,私利面前人人平等,但同时你还应该履行博爱和慈善的义务。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美国为什么会出现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等资本家愿意把自己一生的财富捐献给社会,而不是留给儿女,这就是人权和博爱观念在发生作用。

私字,在中国人眼里是个贬义词,名声很臭,一般中国人牵涉到私,总是环顾左右而言他。什么是私?私就是自然人个体为自身生存而产生的行为和思想,它也是人的一种天赋人权,没有什么羞羞答答的,那么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私为好,还是以公为好,大道理很难扯的清楚,我们不妨说点小事,即可一斑见豹,笔下住的的小区,走进楼房的楼梯和室内,家家都打扫的很干净,而室外院里却赃物散乱,很不洁净,为什么?因为室内是私有,室外是公有,每年过年北方人都要擦玻璃,但唯有楼道内哪一个扇窗户玻璃没人擦,因为那个窗户是共有的,我们这栋楼有几家是租房户,每年过年他们都不擦玻璃,因为房子不是他们的,所以就懒的去擦,私有的影响力就这么大。私的内在力量,就是人人都想不比别人活的差,或者比别人活的富裕一点,如果剥夺了这一心理需求,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当年公社化时代,一个全劳力最多日工能挣十分,多干也不能多拿,所以很多人磨洋工,于是生产队长把年轻妇女安排和男人一起干活,效率立马提高,为什么?因为它满足了男人的某种私有的心理需求,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可见满足人们有私的心理需求,才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千万年以来,人类活动就是沿着私有这一条线走过来的。
  但是私利一旦突破了理性,就具有很大的腐蚀性,可以将正常的人性扭曲变形,拿现实一比,以私为本,一个医院总希望得病的人越多越好,一个火葬场总希望死的人越多越爽,卖防盗网的商家总希望被盗的家庭越多越好,一个贪官总希望权力更大更多一点,监督更少一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利益面前,付出多而不想少得,付出少而却想多得,或者没有付出也想有得,这种心理普遍地存在人们的心目中,至于这种想法是否道德,很少有人去想,因为生存法则是残酷的,想法猥亵一点,没人会知道。这种猥劣的人性思维,经过长期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集团,即穷人集团和富人集团,平民集团和权力集团,大公的天下变成了私天下,家天下,甚至皇帝一人的天下,从此少数人就可以通过暴利手段对多数人创造的财富进行强力征收,于是穷人之私和富人之私,权力之私和大众之私就会发生激烈撞击,每隔一个周期,就会诱发全面的秩序紊乱和社会地震,战火纷飞,兵毁不断,社会财富毁于一旦,朝代更替,一切推倒重来,这就是人类千万年历史活动的轨迹,不难看出,在没有人权的情况下,权力和私利的孽合,就成为人类灾难和痛苦的万恶之源。
面对少数人欺压多数人的困局,人们在不断反思,问题到底出在那里?有人认为世间所有罪恶都是人之初性本恶引起的,于是人类先哲们创造了各种旨意的宗教,教诲人们弘扬行善避恶和抑强扶弱的美德,实践了数千年,没有解决问题,十八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发明一种新的理论,认为社会的各种不公,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即资本的非人性造成的,主张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全民公有,才可消灭剥削,走上公平富裕的道路,并预测这种新型制度,只有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以后才能成功,但他没想到这一制度模型受到了穷人集团的极大兴趣,于是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利用暴力革命的手段,率先提前实现了社会主义,在这一新型国家里,富人打倒了,资本没收了,折腾了几十年,确实实现了公平,但人人都成了公平的穷鬼,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一直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后,证明该理论是彻底失败了。那马克思错在那里呢?一是错在低估了人类个体私利在实践中的意义,试想人如果缺失了自利的心理需求,自然就没有了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二是错在了忽略了公有和私有的悖逆性,没有模拟到生产资料公有后,公众并不可能人人直接参与社会管理,还需要一少部分人代为管理,这就必然产生权力集团,使权力人成为事实上的老板,特权腐败就势所难免,以苏联为例,当年腐化堕落发展到了不可遏止的地步,于是物极必反了,自动宣布退出历史舞台。而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在发展中,逐步认识到资本本身没有罪恶,社会矛盾的焦点是人权问题,人的各种基本权利获得平等保护,不但可以激励人们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而且再大的贫富差别人们都能够容忍,其结果是资本主义社会依然宝刀不老,坚持私有化不变,并揉进了不少社会主义优良的成分,而社会主义社会却生锈发霉,难以为继,还死不改悔,如朝鲜和古巴就是典型特例。
  我们六亿人口的时候,很多人吃不饱饭,但变通了一下所有制,今天人口到了十三亿,不但吃饱了饭,还可以吃点香的喝点辣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释放了人们私有的权利。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只要私,不要公,因为“以私为本”不是万能的,如果放任私利的随意膨胀,还会滑到富人太富穷人太穷的老路上去,必要的公有和共有成分还是需要的,这主要集中体现为国家的税收行为,即通过所得税和财产税来平抑富人的财富,和谐给穷人,社会就可实现相对公平。长期看来,一个国家同时存在着富人阶层、中产阶层和穷人阶层,这种社会结构可能还会长期存在,因为从兼顾公平和效率出发,目前还没有更好的结构来替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获得了巨大进步,但也出现了严重的丑恶现象,特权腐败的幽灵到处游荡,道德伦理塌陷的面目全非,人们普遍感到迷茫,所以有人把它归罪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制度,用列宁的话说,这是一种左派幼稚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邓小平主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他没有解决让那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尤其是党员干部能不能也先富起来,一直对这个问题很暧昧,可事实是党员干部也是人,也有私利的需求,也有富裕的渴望,可现有的政治体制却没有办法来使他们致富,因为我们垄断的人权太广,养的官太多,无法通过高薪使他们达到富裕的程度,于是正门不通走邪门,权力也就很容易作为商品进入寻租和交换,所以腐败也有人性合理的一面,但腐败更有贪婪的一面,特别是政治体制基本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为贪污腐败提供了天然的方便平台,几乎到了有恃无恐和无孔不入的地步,构成了对大众权利的侵犯,但这并非改革开放的必然,毛泽东时代一样有腐败,现实之所以严重,主要是体制性缺陷和人性缺陷所导致的,人们不能容忍的贫富差别和社会不公,更多的是政治领域产生的贫富差别和社会不公。这种公权和私权在政治领域发生的巨大的不对称,才是社会矛盾的主要焦点。
  二十年前,我记得所有的政府部门,不论大大小小办公条件都很差,有的机构还在租房子办公,现在你去考察一下,可谓天翻地覆概而慷,不论硬件和软件都鸟枪换炮,实现现代化了,除此还狂热的兴建形象工程和人文工程,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的倾向于政府机构,公有财政还没有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中的诡秘地球人都知道,而老百姓却为新的生活压力感到迷惑不解,对市场经济制度产生了怀疑,所谓的左派和右派争论异常激烈,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改革开放没有错,市场经济也对路,而是改革开放不对称,私权和公权的不对称,经济体制已和国际半数接轨,但政治体制还在隔河相望,该释放的人权没有释放出来,让旧的体制摸了市场经济的鱼,就这么简单。在世界浩浩荡荡的民主潮流中,人权观念已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而有些国家还在把人权停留在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很低的层面上,人们没有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言论自由的权利,没有直接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没有参与共同诉讼的权利,没有游行示威和罢工的权利,没有……所有的问题都集结于此。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权利为本,将该释放的人权释放出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防止一部分人侵犯另一部分人的人权,才能迎来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反之,不折腾很难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