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古观今:一元复始万象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38:07
 仰古观今:从德服天下说开去
  
  作者:周正
  


  
  (一)
  记得读过一个故事,风要和太阳比较谁的本领大。于是风就找了一个行路人,鼓足了劲要把那个人穿着的大衣吹掉。可是风越大,那个人把身上的衣服裹得越紧。风最后也没达到目的。 
  
  轮到太阳时,温暖洒向了那位行路人。他觉得有些热了,于是很自然的就将外衣脱了。
  
  这个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似曾相识:当对某人反感时,越是指责他/她、发泻怒气,互相间矛盾越大;如能冷静下来,从体谅对方的角度出发,心平气和的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反而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
  
  之所以想到上面的故事,是因为最近读了一篇文章。唐太宗在贞观6年,将死刑犯约300人放回家去,约定一个日期要求他们回来接受死刑执行(秋决)。结果到了约定日期之前,全部的死刑犯,一个也没少,提前回来就死。最后唐太宗以这些死囚讲信义,就赦其死罪。
  
  贞观年间社会秩序很好:贞观4年,全国死刑犯29个;贞观22年,全国死刑犯只有2个。《资治通鉴》在记载这一段历史时写道:“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
  
  记得小时候历史教科书上,唐太宗说道:“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而自以为是的认为古代君王是怕百姓扰事、危及自身才采取措施来安民的。从上面的数据及唐太宗的言论来看,自己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从远古的黄帝、尧舜、周文王、文景之治、贞观盛世,到康熙,真正的君王视天下黎民百姓的生计为己任,因此上承天意、下顺民心;一方面在勤俭、敬业中,加强自己的修为;一方面推己及人,既重视百姓的道德礼仪教化,又促進生产与物资沟通,让百姓富足、安居乐业。
  
  《大学》中写道:“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古代君王以德治国的状况。也就是说,敬天从而知命,通过不断自省来修正自己,这样才能配得上君临天下。以汤祷桑林的故事为例。商汤建国不久,起于夏桀时的大旱却一直不去,整整延续了七年。自从旱灾开始,商汤就在郊外设祭坛,祈求天帝解除旱灾早日降雨。到第七年汤见郊祀也不起作用,就命史官选了一个叫桑林的地方,在那里设祭坛,他亲自率领大臣举行祭祀求雨,但祭了仍未下雨,商汤就命史官占卜,史官占卜后说:“应以人为祭品。”商汤说:“我祭祀占卜求雨,本是为民,怎能去焚烧他人? 用我来代替吧!”命左右把祭祀的柴火架起来,向上天祷告说:“是因为我的政令有所不当还是由于我的管理不善,使得人臣失职,百姓失所;或是我的宫室修得太高,过于豪华,或是因为我听信嫔妃弄权乱政;或者是我法令不严,致使贪污受贿公行;或是由于我用人不淑,使得谗媚小人得势!”成汤的话还没有说完,方圆数千里便下起了大雨。
  
  以德服民,天佑之。
  
  (三)
  
  提高自身的修为只是一个方面;能够推己及人,以此教化百姓,让整个社会重德向善才是更重要的。这方面正反的例子都有。
  
  一个就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故事。周厉王的暴虐无道激起了人们的愤慨,国人都公开议论他的过失。召公劝谏说:“人民忍受不了您的命令了!”厉王发怒,让人来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发现了后就来报告,立即杀掉。这样一来,议论的人少了,可是诸侯也不来朝拜了。后来,厉王更加严苛,国人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厉王见此非常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消除人们对我的议论了,他们都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只是把他们的话堵回去了,”并警告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厉王不听劝阻。从此,国人都不敢说话,过了三年,大家就一起造反,袭击厉王。厉王逃到彘,结束了其残暴的统治。
  
  再一个例子就是商鞅。商鞅在秦国任宰相十年,权焰熏天,志得意满,对平民百姓用严刑酷法予以残害。秦孝公死去,太子即位,太子老师公子虔告发商鞅意欲谋反,秦惠王下令派人逮捕商鞅。商鞅本是魏国人,就潜逃到边境,天黑了想在旅馆里住下。旅馆老板拒绝他说:“对不起,商鞅定下了法律,入住客人没有身份证明,要连旅馆老板一起治罪。”商鞅这才哀叹道:“天啊,苛法的害处竟然厉害到这种程度!”他不敢住店,连夜逃到魏国。然而魏国因为他曾经背信弃义,又是秦国的通缉要犯,拒绝接纳他。商鞅逃回自己的封邑,纠集一帮人马進攻秦惠王。秦惠王调动大兵讨伐,将商鞅兵击破。商鞅又向东逃亡,路上被擒获杀死。秦王对大臣说:“各位不要象商鞅一样造反!”下令将商鞅尸体车裂,家族灭族。
  
  明君治世,就会从民心民风入手;根本的问题解决了,其它的方面也是水到渠成。否则,如果不体察民情、以强制手段来约束百姓,即使是名义上为了国家,仍会给百姓带来伤害;当一意孤行、甚至压制民怨时,最终给自己带来苦果。
  
  (四)
  
  千百年来,以德为本这一理念贯穿了中华文明,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否则,如果只是重视技巧,则容易偏离这一主旨,从而舍本逐末。《易经》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讲了这个道理。
  
  苏秦和张仪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同向鬼谷子学谋略。后来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导致秦国统一。不管合纵还是连横,其着重点都是解决眼前的问题,这种仅靠技巧、术类的东西,很难持久。原因在于万物相生相克,此消彼长中局势就会变化。就象是以利矛来击坚盾,必有一伤;矛盾不断升级中,会愈演愈烈,造成双方的消耗。
  
  还有一个例子是鬼谷子的另外两个徒弟,孙膑和庞涓。他们有八拜之交,庞涓曾发誓若背信弃义,则遭万箭穿身。有一次庞涓听说魏国花高价钱纳贤,他动了心要去魏国做官。鬼谷子告诫庞涓不能够欺骗别人,因为如果你骗别人的话,那以后你要上别人的大当。最后他就送给庞涓八个字:“遇羊而荣,遇马而瘁。”庞涓没有听鬼谷子的话,出于妒嫉,他欺骗孙膑,骗取其祖上传下的《孙子兵法》,并且残酷迫害孙膑,使其遭受了膑刑。后来孙膑逃回齐国后,屡战屡胜打败了当时以庞涓为帅的强大的魏国,并在最后一战中,将庞涓引至“马陵道” 。结果庞涓上了孙膑的当,在马陵道被万箭穿身而死,应了他发下的誓言,也应了鬼谷子所占庞涓将“遇马而瘁”的预言。
  
  可见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玩弄权术、用其来害人,则势必有一天会丧命于此。
  
  (五)
  
  读史可以知今。各种各样的历史教训,在这几十年间,得到了淋漓尽至的体现。
  
  因为宣传无神论,所以不敬天;進而摒弃道德与传统文化,并对其横加批判。这些都导致人们失去了良心的底线。...时至今日,又以利来引导整个社会,造成人们为了利益而挖空心思,甚至不惜造假和伤害别人利益;这同时也使得道德水准不断下滑,为了钱与色而不择手段。这样下去,我们民族的前途在何方?
  
  在这种情况下,人人出于自危而提防着他人,殊不知这样更使得人与人之间更加的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法律也变得苍白无力,因为从执法者到普通百姓都会为自身利益竭力钻空子,更何况在专制的社会中,法律条文也形同虚设。在这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朴实的民风荡然无存,各种危机此起彼伏,日益尖锐,临近崩溃的边缘。
  
  在这种远离社会正常状态的情况下,希望在哪里?
  
  解铃还须系铃人。从前面的讨论中不难看出,几十年暴加谎的统治是导致这一切问题的根源。要想正本清源的解决,就要人们从思想上摆脱它的束缚,重返中华文明重德向善这一主线。
  
  善者无敌。当更多的人们从内心认识到这一点时,就能彻底清除中华大地的污垢,带来新的生机。
  
  (有改动)
  ----------------
  
  仰古观今:一元复始万象新
  
  作者:正心
  
  
  翻开近期的杂志或报纸,就能看到人们对2009年的大事回顾,比如经济危机、安全与反恐,以及生存环境等等。其中的经济危机这一社会问题又与我们每个的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
  看似杂乱,当我们把这些现象放在历史长河的画卷中,纵观历史与现实,就不难从社会变迁与个人遭遇中领会到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
  
  (一)
  
  一提起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四书五经。四书的第一部《大学》开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而五经中第一部《诗经》被孔子概括为“思无邪”。
  
  这样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倡导的是正气,也就是说道德高尚而且没有不当的念头。这一主线贯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演绎了社会兴衰与个人的悲欢。当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朝代能够重德向善时,就是走入了正轨,就会有福报;小则家和百事兴、大则太平盛世。
  
  可是,当人们太注重眼前的自身利益、以至纵欲享受时,就会遇到磨难,对一个人或家庭来说就是生活的困苦,对一个社会来讲就是战乱或灾荒。一朝一代的更替中,都是这样的。
  
  举例来说,名利情是维持人类社会的因素,也是普通百姓所看重的。可是当超出一定范围,为此而伤害到他人利益甚至生命时,就会为此付出代价。这包括谋财害命、因色而起的不正当行为等等。
  
  从过去几年里不同的工作中看周围同事的经历,曾为许多人的命运不解:论才学、论处世也无大错,为什么生活很多波折呢?后来才渐渐知道和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当一个人以权势欺凌他人,更重要的是,当一个人沉溺于色时,就会遇到很多难。许多人都是这样,磨难其实都是自己造成的的——因为走到了上天给人类的规定的范围边缘或范围之外了。
  
  从个人、家庭、到社会,都能看到这种人类思想和行为下滑后出现的后果。这点从正史、野史到《封神演绎》等神话,从《西游记》、《三言二拍》到《聊斋志异》等记述中都是数不胜数。
  
  (二)
  
  西方文明也是这样,尽管表现不同。
  
  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就描述了人类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苏格拉底更是重视真理与人的德行;但丁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则具体刻画了人思想和言行中的美与丑。
  
  类似的,当人出于私利而不顾他人时,就会出现战争与瘟疫,典型的就是英法百年战争;当因色起意,从而行为不符合规范时,就会导致灾祸,这一点从特洛伊战争的起源、文艺复兴的诸多作品,到近代的各种文艺形式中比比皆是。
  
  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事实上,不同人经历的困苦,尽管表现不同,根源可能都是自身的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就象上述同事的例子一样,当不重视个人修为时,都会出现麻烦;倘不及时改正,则难上加难。
  
  (三)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文明,都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变迁。比如说,中国古人讲道,后人讲德,而很多现代人则是置道德而不顾。在西方,现代人也不怎么重视道德(moral)这一概念,而用伦理(ethics)来要求家庭与社会的各行各业。
  
  在当代的思想、文学、艺术、商业等诸多社会领域中,伴随着人类标准的下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提倡暴力、纵欲、欺诈等,一步步的人类都走到了危险的边缘。这一点在中国大陆表现的尤为严重,许多人只是为了赚钱而不管他人死活,忘记了做人的本分。
  
  就社会的现状而言,不同行业,不管是行医、律师、搞科研,甚至写作与演讲都有各自的伦理要求(ethical standards)。其实它们都是共通的,从中反映出诚实、尽职等普世标准。然而,当人内心的道德水平下降时,这些伦理要求也就没有什么约束力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社会上人人都这样时,前途就很渺茫,而且会出现各种危机。细想本文开头提到的种种问题,从经济危机、安全与反恐,到生存环境,这些就是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
  
  出路在哪里,也就成了我们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四)
  
  古代人是信神的,从东方到西方,都是这样。在奠定了几千年文化之后,并没有能够维持人类的道德标准,反而出现了下滑。现代人也有许多信仰,并在宗教、哲学、心理学等领域涌现出各种学说。可是问题并没有减少,却变得更为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亿万修炼者在身心提高的同时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返本归真,从而给社会的各个领域与阶层带来了纯净与向上的力量,人类的未来因此有了希望,可谓上天的赐福。
  
  近年来的神韻演出,每年数百场中的几十万人身临其境,在这至高水平的艺术飨宴中,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了却了久远的等待,真是难得的机缘。
  
  (五)
  
  曾在北京故宫见一匾额,上面写着“又日新”。这句话出自于《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冷静的在大是大非面前选择正确的路,在新一年里不断的修正自己,实实在在的过好每一天,在平安与幸福中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
  
  
  古典名著开篇、结尾诗词选
  
  作者﹕文/智真
  
  
  仰望文学的天空,经典作品可谓是繁星满天。古人云“文以载道”,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一个“道”字,其具体而微地集中表现为在人生感悟的过程中对崇德修身的颖悟,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天命观和道德观,为心灵指明方向。
  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往往都有一个结构严谨的布局,吸引人的开头和意味深长的结尾。文章的开篇诗词有揭示主题、直接点明所要叙述之事所要表达之意,在文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结尾诗词令人回味,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整部作品富有含蓄的韵味和具有文生文外的特点。以下举一些例子。
  
  《三国演义》开篇: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结尾诗词中写有: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演义”这个概念,古已有之,古人推重讲史并不徒讲历史故事而已,而是叙史存义,强调阐发正统思想理义,重在“演义”。后来人们也常常把历史称之为“演义”。《三国演义》在艺术上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成功典范,全书通篇讲述的就是一个“义”字,宣扬忠孝节义,天命天理,治国平天下,也有谋略、智慧在其中,非常突出地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天命观。书中多次讲到“天意”主宰着人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认为预兆吉凶、星辰明晦、天文干像变化等都是“天意”的表现,“天意”是人所不能违抗的,人只能顺天而行。
  
  
  《红楼梦》开篇: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结尾有诗云: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梦”者,一切皆虚幻也;“红楼梦”者,红尘梦幻也。《红楼梦》的中心线索是一块灵石的经历,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幻为人身,后又引登彼岸。书中的〈鸟投林〉告诉人们:世间万事有因,欠债必还,曲终人散;书中跛足道人在〈好了歌〉中罗列了炎凉世态中人情冷暖变化的一些现象;而甄士隐的注解则更进一步洞察了一切事物是过眼烟云,并且看穿了世人的荒唐之处在于“反认他乡是故乡”。佛家认为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是幻象,是不实的。喻示世人来头非比寻常,从天上而来,从远古走来,切勿迷失本来面目,抛弃对红楼的痴迷,梦醒时明心见性,返本归真。
  
  
  《水浒传》开篇: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七雄绕绕乱春秋。见成名无数,图形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刹时新月下长川,江湖桑田变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结尾有诗云:
  
  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水浒传》讲述了朝代更替中兴衰与变乱,洪太尉误走妖邪,放出了镇压于伏魔殿的待罪天罡与地煞星君,纷纷转生成人出世,这也是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来历。其中的恩恩怨怨透着个人意志的不由自主,是非谁人定?兴衰岂无凭?《水浒传》里的强盗也承认天道,行事讲“义”字当先,但在人们的眼里看他们又是落草为寇,在人世间,如果所作所为符合了做人的道德规范,做出了了不起的事,就会被人称为英雄,就是“盗亦有道”的强盗文化。它反映了人无论身处何境,都要遵循做人的道德规范,替天行道,惩奸肃贪,保境安民,也会得到神明的相助,善恶有报,自食其果。
  
  
  《西游记》开篇: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结尾有诗云:
  
  圣僧努力取经编,西宇周流十四年。苦历程途遭患难,多经山水受迍邅。
  功完八九还加九,行满三千及大千。大觉妙文回上国,至今东土永留传。
  
  又有诗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尽报此一身。
  
  《西游记》是一部觉悟之书,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拜佛取经传东土的故事。唐僧是一位慈悲为怀、一身正气的圣僧,立志拜佛求取真经以济众生,意志坚定,持之以恒。孙悟空忠心护师,全始全终;除恶扬善,救人救彻。唐僧师徒对佛法的坚定信仰鼓舞着后人,他们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但却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向善才是人生正道。《西游记》展示的是人生的超越过程与归宿,也是四大名著中惟一具有圆满的结局。
  
  
  《封神演义》开篇(节录):
  
  混沌初分盘古先,太极两仪四象悬,子天丑地人寅出,避除兽患有巢贤。
  ……
  
  结尾有诗云:
  
  濛濛香霭彩云生,满道讴歌贺太平;北极祥光笼兑地,南来紫气绕金城。
  群仙此日皆证果,列圣明朝监返真;万古嵩呼禋祀远,从今让国永澄清。
  
  《封神演义》的主旨是歌颂光明正义,倡导道德伦理,激浊扬清,认为有德者是天命之所归。书中的道德高尚之士无不顺天而行。神仙世界中的老子、元始、准提、接引等助周反商,替天行道;周文王、周武王实行仁政;姜子牙辅周灭纣,他们都认为“天”不仅主宰着无穷世事和人的命运,而且还能区别善恶而给人以佐助或惩罚,强调天人合一,坚信正义必胜。书中还讲到古代社会是以道德为核心,人们至高的追求就是求道。“道德”从表层按着天理做好人,积累德行,深入就涉及思想境界的升华,人可以通过修炼而达到更高的标准,以至成仙得道。
  
  《东游记》开篇:
  
  点绛唇
  
  流水行云,气清奇,将谁依附?烟云名声,留与幽人付。犬吠天空,鹤唳乘风去,难凭据,八仙何处,演卷从头顾。
  
  结尾有诗云:泉瀑涓涓净,山花霭霭飞;白云回合处,应是至人栖。
  
  神仙世界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境界。《东游记》记叙了八位神仙修炼得道的过程。启悟人们面对世事沧桑,一切如过往云烟,有的只是对人之为人的本体思考,对生命、宇宙奥秘的探求,对无限永恒境界的向往,看破红尘,抛弃名利,返回自己的先天本性,回到自己的本来的地方。
  
  
  《说唐全传》开篇:
  
  繁华消歇似轻云,不朽还须建大勋。壮略欲扶天日坠,雄心岂入弩骀群。
  时危俊杰姑埋迹,运启英雄早致君。怪是史书收不尽,故将彩笔谱奇文。
  
  结尾有诗云:
  
  天眷太宗登宝位,近臣传诏赐皇封;唐家景运从兹盛,舜日尧天喜再逢。
  
  《说唐全传》记述了唐太宗李世民一统华夏、开创贞观之治的过程。李世民十八岁时,在太原随父李渊起兵讨逆,救民于水火。他治军严明,每次作战时总是身先士卒,所带领的队伍战无不胜。在战争年代,他总是把天下武功最高强的英雄豪杰集中于自己的骑兵队伍中;和平时期则把四海最优秀的学人智者收罗于秦王府中;建立唐朝后,带领群杰殷殷打造出锦绣山河、繁华社会、灿烂文化。“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垂范后世。
  
  
  《说岳全传》开篇:
  
  西江月
  
  三百余年宋史,中间南北纵横。闲将二帝事评论,忠义堪悲堪敬。
  忠义炎天霜露,奸邪秋月痴蝇。忽荣忽辱总虚名,怎奈黄粱不醒!
  
  结尾有诗云:
  
  力图社稷逞豪雄,辛苦当年百战中。日月同明惟赤胆,天人共鉴在清衷。
  一门忠义名犹在,几处烽烟事已空。奸佞立朝千古恨,元戎谁与立奇功!
  
  《说岳全传》是一部以岳飞抗金故事为题材、带有历史演义色彩的英雄传奇小说。在金兵大举进兵中原的历史背景下,岳飞等爱国将领,力主抗战,收复失地;而秦桧为首的权奸集团,却卖国求和,陷害忠良。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凛然正气和爱国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得以根深叶茂,能够抵御任何狂风暴雨。千百年来,人民是多么怀念岳飞等忠臣良将,而对秦桧等奸臣又是何等的痛恨和憎恶!历史和人民明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古典名著作品关注道德,关注人文,关注未来,认为生命只有承担了道义才是最可贵的,返本归真才是做人的真谛,鼓舞人们追求真理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