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明白中国股市现状的人请进(转天涯) - 理财 - Life - JavaEye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42:37
西方新自由主义正将中国经济引向灾难!
从2007年初以来,面对中国的一般物价上涨这一现象,不少的中国经济学家简单以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和货币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之归于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认为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产出的增长而引发的,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产品的结果,认为通货膨胀简单的就是一种货币现象,根本就否认了存在结构性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现象,因此他们强烈建议政府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不断上涨的人民币汇率来控制物价上涨。但是对于他们的这一判断,俺从一开始就是坚决反对的,并在网上不断发表文章,强烈反对央行的紧缩货币政策和不断升值的汇率政策,强烈反对国务院对目前经济形式的判断,提出了货币财政汇率政策依然要以稳健为主,不然类似西方的经济大危机极有可能在2008年的中国再次上演的观点,因为历史经验证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高汇率政策历来就是导致经济衰退的最大杀手。对于央行准备在2008年将要实行的更加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笔者又在网上发表了中国经济极可能会毁在央行的几个活宝手中的帖子。可是最近根据央行公开发表的信息来看,它是一意孤行要实行更加严厉更加紧缩的货币政策,那么作为这项政策的结果就是类似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大危机极有在中国发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西方经济大萧条的最根本原因乃是货币流动性严重不足,而目前中国央行的过于紧缩的货币政策显然会导致货币的流动性严重不足。
一、西方经济大危机的根源于货币流动性严重不足
20世纪30年代,大部分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了至今仍然让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大萧条,美国经济在此期间的失业率曾高达25%,也就是说每四个人中间就有一个人失业。西方经济大萧条在经济学上是一件影响重大的事情,因为它产生了凯恩斯主义,导致了经济学上的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由此宏观经济学诞生了,国民收入总量,总就业率,一般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分析开始取代微观个体分析,成为了经济学理论内容的主角。凯恩斯主义也因此成为了战后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
但是对西方经济大萧条的成因,到了今天仍然是众说纷纭,争论激烈,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在种种解释西方经济大萧条的理论中,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说和弗里德曼的货币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种解释理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是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它依然是宏观经济领域内最富有争议最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在本文中,我们以最有代表性的美国经济为例,来进行具体分析,以说明大萧条的根本原因乃是货币流动性的严重不足。
在1928年初,为了制止股市的过分投机,美联储开始提高利率、紧缩银根,限制货币供给。到了1929年的头三个季度里美联储继续紧缩银根,这种紧缩政策几乎已连续了二年,使货币供给总量减少,1929-1930年货币总量减少了4%,货币总量减少必然导致货币流动性不足。因为我们知道,随着商品供给能力增长、物价上涨,货币供给增长率降低都往往会造成货币流动性不足、经济开始衰退,更不用说货币总量减少会给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了。
到了1929年,美联储通货紧缩政策导致的货币流动性不足局面开始显现,初时一些主要产品的产量开始下降,到同年秋季,局势已十分明显,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建筑业,都大幅度减产,实体经济出现衰退。但由于当时股市的过分投机性,在货币开始不足时,它仍然继续吸引更多的货币流入股市,支持股市,紧缩政策所要制止的股票价格并没有受到什么明显压力。股市继续保持牛市,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货币流动性不足的程度。随着紧缩政策的继续,实体经济衰退程度加重、企业经营业绩进一步恶化,利润和预期利润不断降低,企业实际收入急剧下降已越来越明显。实际经济情况的不断恶化,使得人们知道股票的前景肯定不妙,于是逐渐对股市开始失去信心,加上支持股市的货币也逐渐不足,到9月份,证券市场趋于下跌,接着信心崩溃,产生雪崩效应,人们不计价格地抛出股票,10月29日出现黑色“星期二”,股票价格大跳水,证券市场崩溃。
对于大萧条最初衰退阶段起因的研究,必须抓住衰退产生之前的长时间货币政策紧缩并导致货币总量下降,货币流动性不足这一重要事实。货币流动性不足时,根据M=KY的货币收入公式,人们往往倾向于保持既定的货币储蓄,人人这样做的结果是造成了需求大幅度下降,经济萧条、前景低迷,人们的购买力不足,收入、赚钱盈利预期下降,消费、投资倾向随之相应下降,导致货币流通速度V相应下降,即货币流动性不足时,货币流通速度不仅不会上升,反而会下降,MV下降的程度进一步加重了,所以,总需求下降的幅度要大于货币量下降的幅度。一个很好的说明例子是在1929-1932年间,美国货币M2的流通速度下降近30%。
那么,美国经济为什么会从萧条走向大萧条呢?因为经济萧条、货币流动性不足使企业亏损增加,许多贷款还不了;股票价格的暴跌使许多贷款炒股者还不了贷款。这样,银行出现了大量不良贷款,风险大大增加了。而当时美国有25000家独立的银行,因规模小,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小。1930年因玉米地带歉收出现的地方性金融危机作为导火索,挤兑风潮迅速波及全国,许多银行开始倒闭,出现第一次金融危机。货币乘数以银行的相应存在为前提,大量银行倒闭导致货币乘数相应降低,银行为应付挤兑而强制清理贷款和证券的抽紧银根行为也降低了货币乘数效应,货币供给总量继续迅速内生性减少,货币总量的继续迅速减少导致的货币流动性不足日益严重又不断加剧着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银行倒闭的发生。
罗斯福上台前的美国政府对金融、货币体系的内生性崩溃听之任之,到1933年为止,共发生三次金融危机,一次比一次严重,共有10500家银行倒闭,还有许多银行歇业,许多人不是失去了自己的金钱,就是长期无法动用它们(流通速度为0的货币),货币供给减少了1/3,货币流通速度相应较大幅度下降。基于交易公式MV=PT,总需求大幅度下降,萧条的程度也就大大加重了。如果不是罗斯福总统宣布全国银行歇业,坚决外生地制止了银行倒闭风潮、货币崩溃的局面,而是任由货币内生地继续自动大幅度减少下去,大萧条还要更严重。银行倒闭风潮、货币大幅度减少被制止之后,大萧条不再继续严重下去,也另外一个方面说明货币流动性问题是大萧条的根本原因。C.罗默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1933年后美国经济中产出的奇迹般的恢复是由货币的扩张带来的,货币的扩张是由1933年开始的货币贬值和黄金的大量涌入共同导致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微乎其微(斯诺登和文,2000)。
但货币增长速度的缓慢仍不足以让美国走出经济危机,战争爆发后,财政、货币政策同时大力度扩张,财政大量借债,国债总额达到GNP的130%,美联储则大量买进国债(赤字货币化),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使得美国很快走出了经济萧条的泥沼。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大萧条的原因是货币不足,扭转有效需求不足局面必须相应增加货币供给,否则光靠财政政策,无法起到恢复经济繁荣的作用。
有人也许会有疑问,到底是货币供给下降导致经济萧条,还是经济萧条导致货币供给下降呢?货币和经济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货币供给不足会导致经济萧条,经济萧条又会降低货币乘数下降,加剧货币不足。但政府可以外生地调控货币供给,把货币作为调控经济的工具,让货币适应经济的运行,或矫正经济的运行,而不能反过来把经济作为调控货币的工具,让经济去适应货币或矫正货币供给,因此,我们只能把货币不足作为萧条的原因,而不能反过来。
人们常把美国证券市场的崩溃说成是大萧条的根本原因,这是值得商榷的,虽然证券市场的崩溃对货币的崩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它并不是造成大萧条的原因。因为是先出现了实体经济的萧条,后出现了证券市场的崩溃。而且在大萧条之前之后,美国证券市场经历过多次大规模急剧下跌,但都并未引起大萧条或萧条。如1987年10月9日,黑色星期一,道琼斯指数下跌22.6%,一天之内损失了5000亿美元的股市财富,使得1929年的那次大跌只是小巫见大巫,(1929年10月29日下跌12.8%),但随后的两年内就没有产生经济衰退。研究发现,股票价格的变化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是相当温和的,尽管平均股价的确对总支出有影响,但股市并非经济衰退或通胀的主要原因(麦克康耐尔和布鲁伊2000)。杰拉尔德•冈德森(1994)研究表明,证券市场的崩溃不足以成为大萧条的根源,并对包括“贫富差距过大论”在内的结构派的观点给以了充分否定,特别简洁地指出:“他们的论点与其他许多结构派学者的论点一样,还有另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时间的选择,相对于前面提出来的那些原因而言,这场大萧条来得太突然了。”结构的变化是逐步、缓慢发生的,“它的全部影响似乎不会突然地在1929年第三季度第一次表现出来”。
凯恩斯指出大萧条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但对有效需求不足原因的解释并不正确。他把有效需求不足归咎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投资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个心理。如果这种观点正确的话,而这三个心理规律应是一直存在的,这样,在没有政府宏观调控的情况下,有效需求就应一直是不足的。但是,在大萧条发生以前,没有宏观调控的情况下,西方经济是在萧条和高涨之间波动的,美国经济在大萧条之前的二十年代曾长期繁荣;1825年第一次经济危机才在英国爆发;有效需求并不是一直不足的,所以,凯恩斯对有效需求不足原因的解释并不正确,它无法解释这种繁荣与萧条相互交替的现象,故在《通论》一书中,凯恩斯只能把它归为无法解释非理性的神秘心理原因。
基于文章开头的分析,毫无疑问,西方大萧条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严重不足。单单只强调货币一种原因的确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但我们必须牢记:需求是必须直接用货币来实现的,其他所谓的非货币因素原因解释如果是有道理的,可以也应该归纳于对货币供求量(包括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上,先成为货币不足的原因,再成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而不能直接成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因为,如果某一因素对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供给(能力)、物价均无影响,即对货币供求量没有影响,就不可能影响供求关系而成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因此美国大萧条货币不足的根本原因,就是长期的外生性紧缩政策及其引致的金融系统内生性崩溃而造成货币流动性的严重不足,其他因素如果是原因之一,也是次要原因,且可能是货币流动性不足引致的内生性副产品。
二、新自由主义理论对通货膨胀的认识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和一般价格水平短期内存在着明显的联动关系,因此对于控制物价上涨来说,没有什么政策比简单地控制货币流通量更为有效的了。对于通货膨胀,新自由主义的认识,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通货膨胀归根到底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就是货币发行过多的原因,而完全否定货币之外的因素,也根本不承认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正如弗里德曼自己所说的:通货膨胀,是而且也只能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快于产出速度造成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通货膨胀在任何地方都永远只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主义的核心理念就是货币供应量和价格水平成比例关系,通过这些看似简单但是极富说服力的理念,很多的支持者被吸引到货币主义的旗帜下,但虽然我们毫不怀疑货币流通量的大规模波动显然会影响到物价的变动,但是货币流通量的微小波动是不是就会导致价格的变化,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证据。对于货币主义者坚信的货币供应量和价格变动率之间始终存在着紧密联动关系的理念,同样缺乏让人信服证据,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弗里德曼相信货币流动速度是非常稳定,但实际经验却给出了恰恰相反的例子,实际经验证明货币流动速度不仅会发生变化,而且往往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美国从1970-1986年,M3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了17%。货币流动速度的易变性使得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没有了可靠的根据,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纷纷抛弃了货币主义,停止了通过简单控制货币供应量来控制物价的做法。
三、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现象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货膨胀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一是货币推动型的物价上涨,那么当前中国的物价上涨到底是哪一种情况,对于原因判断不同,将会决定政府采取不同的政策,笔者对于目前中国的物价上涨现象,判断为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而非货币推动型的物价上涨。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如果一个社会的物价上涨趋势是由货币存量增长过快引发的,那么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的商品几乎会在相同的时间内都呈大幅度上涨的局面,日常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往往更为惊人,货币相对贬值,每个人都在囤积物品,并尽快抛掉不值钱的货币。而现在中国的物价上涨情况根本不是这样,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石油、铁、铜等能源价格和原材料价格的第一波上涨引起的,比如原油,从98年底最低时的10.3美元一桶,涨到现在90美元左右一桶,涨了8倍,并且创历史最高,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原油产品的上涨,无论是汽车的汽油柴油,还是石油的化工品,如化肥、塑料等。这些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给最直接的下游产业带来生产压力,生产成本大为增加,利润急剧减少,为了维持企业的发展,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这是第二波的价格上涨,而这些产业提高产品价格,就使得下一轮的产业同样面临着提价的压力,这有会引发第三波的价格上涨趋势。所以目前中国持续不断的价格上涨局面,其源头就是由石油、铁、铜、电价等能源价格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引起的。。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得它们的下游产业也不得不掀起一轮又一轮相应的价格上涨运动,如果能源、原材料、水、电等源头的价格上涨趋势没有得到遏制,整个社会的物价上涨局面就不会稳定下来,而这根本与货币没有多大的关系。
其二,是由于劳动力价格跳跃性上涨的原因。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制造业的高速增长,制造业的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吸引越来越的劳动力投身其中,而且也能提供越来越高的工资,但是由于农业和服务业这些行业很难实现象制造业那样的生产增长率,因此它们并不能象制造业那样通过生产率的进步来提供越来越高的工资,而是只能通过更高的产品价格来提高相应的高工资,从而这就形成了在绝大多的经济发达国家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相对昂贵的农产品和服务产品价格的现象,比如我们很多人熟知的韩国人农产品价格非常高昂的例子。中国经济在这20多年的发展,劳动力价格一直是维持在非常低廉的价位上,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直接造成了低廉的农产品和服务业价格,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到这里,随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被吸引到工业中,劳动力显得越来越稀缺,终于从2007年开始,劳动力价格到了一个爆发的临界点,民工荒开始出现,劳动工资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这毫无疑问直接导致了农产品和服务业价格的上涨。因此中国近年来出现的物价上涨现象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自然演进的结果,是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表现,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中的一个相对普遍现象,无需对此加以特别的担忧。
因此对于今年中国的物价上涨现象,我们不应该试图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加以解决控制,因为这根本就是南辕北辙,牛嘴对不住马头,而应该是通过改善供给方面因素,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加以控制。
1,近期内,政府应该严格控制公共事业价格的上涨幅度,特别是对下游产品价格影响明显的油价、电价、天然气、水价今年内不准涨价,其他公共事业收费和税收均要严格控制,防止出现跟风上涨现象,加大企业生产成本。
2,积极鼓励各种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的技术创新行为,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坚决通过依靠生产率的提高来吸收来自成本上涨和劳动力上涨的压力,P=C+W+R,其中P代表产品价格,C代表生产成本,W代表劳动力工资R代表合理利润,我们只由通过技术创新降低C,产品价格P才有可能稳定下来。对于这个政策的效果,我们从电子产品在此次物价上涨中的平稳表现可见一斑。
3,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农资原料的上涨幅度,花大力气进一步改善我国农业的生产条件,通过修建水渠,整理农田,推广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对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使得农业的生产效率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从而降低农产品涨价的压力。
4,促进竞争,产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企业间不能开展公平自由的价格竞争,市场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在市场垄断的情况下,企业就有可能任意提高产品价格,牟取暴利,这不仅会推动物价上涨,还会导致资源配置的非效率。
5,强烈政府建议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强烈要求政府维持稳定的汇率,彻底摒弃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不断上涨的汇率政策,政策目的应以维持经济增长和温和物价上涨为首,不应该以牺牲经济增长来换取物价的零增长,温和的物价上涨对于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并没有得到任何理论和实际经验的支持,我们对此不必过于担忧。相反高汇率,高利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向来是经济衰退的幕后凶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于投资支出要分别对待,不要一味紧缩,而要有保有压,松紧适度,对于有利于缓解食品、肉禽价格上涨的投资生产,要坚决支持,予以优惠条件。货币政策以稳健为主要原则,主要在于防止生产过剩和流动紧缩危险,防止经济由繁荣转向萧条。
6,紧急情况下,政府对特殊商品可实现直接控制,如对关系国家民生大计的石油、粮食等商品,以维护市场稳定,防止出现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现象。
四、新自由主义的严重缺陷
新自由主义既是一种经济理论思潮,同时也代表着一种经济政策取向,它的代表人物中国人颇为熟悉的主要有哈耶克,弗里德曼,科斯和国内大名鼎鼎的张五常先生。新自由主义极力鼓吹市场作为经济运行机制的稳定性,认为市场经济能够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有效运行,自动调节到均衡状态。其主要理论内容有:经济自由化,企业私有化,开放外汇和金融资本市场,资本流动自由化,产权安排与交易费用,宏观经济稳定化等等。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经济思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当代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经济学家和政治精英、的认同。在众多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新自由主义已经成为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它不仅先后成为了英国撒切尔首相改革和美国里根总统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而且还是俄罗斯和拉美地区经济转型和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们承认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确有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它是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在当代新的、重要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新自由主义对于一些经济现象所做出的新解释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洞见,比如对诺斯对西方世界兴起的新制度主义的分析就让人颇为信服。而且新自由主义也十分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增长绩效的差异问题,有助于理解不同政治社会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程度问题,比如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有助于产出的增加,什么样的经济制度会压制和损害经济的发展,为什么韩国的经济成效要比朝鲜好的这么多?
但是固然新自由主义可以充分解释一些经济现象,但是很多其他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也是被它所严重忽视,或根本没有关注,研究的,也就是说新自由主义在经济理论上是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局限之处的,它根本无法充分解释所有重要的经济现象,自然在实践中肯定不可能是像某些经济学家所宣扬的,具有神奇的,可以迅速发展经济的力量。
比如关于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萧条问题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问题,新自由主义就无法提出让人信服的解释,甚至有些极端的新自由主义学者更是完全肯定自由市场的稳定性和自动调节功能,对于这些市场经济的缺陷完全是视而不见。为什么新自由主义心目中受到高度推崇的英国会在20世纪20年代中会陷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之中?为什么同期的苏联经济发展速度要表现的要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好?为什么在19世纪的中后期,帝制,经济落后的德国的经济实力会迅速赶上并超过最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当时英国宪政民主的政治制度总比德国的政治制度在新自由主义者心中要好些吧?为什么以传统自由主义理念为指导的西方世界会在20世纪30年陷入经济大萧条之中?还有社会公正和收入分配问题,同样也是被新自由主义所忽视。既然新自由主义在理论上还有这么多的局限和不足之处,那么它在当代不同国家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俗话说的好,是马是骡子,拉出来遛遛就知道,可惜纵观新自由主义的实施结果,根本没有这些学者所宣扬的那么美好,那么神奇。相反,几乎可以说,新自由主义在当代的实践效果是败绩累累,让人相当悲观。
五、新自由主义与日本“失去的十年”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日本经济取得了异乎寻常的发展,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7%以上,被世人称之为“日本经济奇迹”。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政府开始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压力,他们纷纷要求日本政府进行经济自由化改革,放弃管制严格的经济制度,推行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自由化政策,允许资本自由流动。但是可悲的是,在短时间内,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理念开始风靡整个日本,大多数的日本经济精英毫不怀疑地接受了它,并完全忽视了其中的重大的理论缺陷,在美国政府的压力和新自由主义的宣扬下,日本政府开始了外汇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改革,逐步放松外汇和金融管制。
放松外汇管制和外汇市场自由化的后果是日元币值的迅速升高,在3个月内,日元从1美元兑240日元升至1美元兑200日元,到1988年竟攀升至1美元兑120日元。就年平均汇率来看,1988年与1985年相比,主要货币的升值幅度分别为:德国马克70.5%,法国法郎50.8%,意大利里拉 46.7%,英国英镑37.2%,加拿大元近11%,而日元升值的幅度最大,达86.1%。1988年日元汇率升至1美元兑120日元,与1971年固定汇率制下的日元相比,升值了2倍。结果导致日本出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削弱了日本在全球贸易市场的竞争力,使得日本经济的增长率开始趋缓。新自由主义导致的日元大幅度升值促成了日本宏观经济的转变,这一转折点恰恰也是日本泡沫经济的起始点,同时日本经济悲剧的序幕也由此慢慢拉起。
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尤其是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也为了减轻日元大幅升值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避免与欧美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同时也迫于美国政府要求日元升值、开放市场、扩大内需及实现贸易平衡等方面的强大压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向内需主导的经济增长转变的政策,日本政府制定了以国家投资、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扩张为引擎的内需型增长策略。而8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金融机构自由化进程加快,1985年日本开始放开存款利率。随着利率自由化以及金融业务管制的放松,金融市场规模急剧膨胀。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国内日元资金过剩,经济过热,形成了所谓的“流动性过剩”的格局,这为日本股市,房地产泡沫埋下了重大隐患。
金融自由化政策使得日本企业越来越重视资本运营,根据日本开发银行的分析,1986年左右,日本大企业的金融资产收益率高达8%,而同期的权益融资的资金筹措成本只有2%,因此日本企业只要把资金从右手转移到左手,就可以获得巨额的收益,于是在金融快速自由化的支持下,日本企业对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越来越重视,他们把开始把大量的资金投入股票、房地产等资产品市场中,结果推动了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价格上升。而股票、房地产价格的持续攀升又进一步加强了对资产品价格的乐观预期,结果资金继续大量流入股票,房地产市场,“泡沫”越吹越大,普通民众,企业,银行,证券公司等纷纷卷入其中。
一方面股价持续猛烈暴涨。1985年末,日经225股价指数收于13083点,1989年末收于38916点,四年间日经225指数累计上涨197.45%。1987年底,日本股票市值竟然占到全球股市总市值的41.7%,并赶超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1989年底股票总市值继续膨胀至896万亿日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0%。另一方面,当日本股市泡沫一路凯歌高奏之时,日本房地产价格也正在疯狂,不断上涨。据日本不动产研究所的调查,日本6大主要城市的商业区地价指数,若以1955年为100,到1965年则上涨超过了1000,到1988年则超过了10000,也就是说,日本城市房地产价格在33年间上涨了100倍,而同期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上涨却不足40倍,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上涨不到20倍。1990年高峰期时,东京商业区的地价涨至1985年的2.7倍,住宅区地价则涨至1985年的2.3倍。
与此同时,由于日元巨幅升值,也严重刺激了日本人海外收购与海外投资热情。日元升值使海外企业和土地等资产价格以及金融资产相对比较便宜,于是日本企业和投资家得意地大量接收美国国内资产。日本企业买下好莱坞和洛克菲勒公司大楼,成了那时日本在世界上不可一世的象征。有的日本人甚至扬言,因资产飙升,卖掉日本列岛,可以买下整个美国。而美国则借由美元贬值等因素成功转移了外债负担,吸纳了大量资金,充分利用这个缓冲期发展以信息电子产业为龙头的新经济。
到了1989年,日本政府也意识到了泡沫经济的严重性,但是在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的问题上,由于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已经日本的经济学精英普遍接受,于是日本政府放弃了70年代以来控制通货膨胀的传统政策,开始主要依靠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的办法,限制股票、房地产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为此日本当局将官方的贴现率提高到3.25%,可是宏观调控的效果不佳,于是日本政府只好在1989年末将贴现率进一步提高到4.25%,同时大藏省也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限制土地投机行为。可是这些措施的效果依然不尽人意,股票、房地产价格依旧在上涨,为了彻底解决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资产价格快速上涨问题及可能的通货膨胀,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力度更大的“预防性紧缩政策”,大力收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并且将官方的贴现率提高到6%,但是这些政策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固然解决了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问题,可是也把日本经济推入了长期衰退的泥潭中。突然而剧烈的金融紧缩使股票和房地产价格迅速下跌,1990年底,东京股市已下跌了38%,300万亿日元(折合2.07万亿美元)股票市值瞬间消失,房地产价格从投机巅峰陡降下来,从而使日本经济陷入了“泡沫经济”破灭后的萧条之中。
在日本股市泡沫与房地产泡沫形成过程中,银行始终是充满激情,并推波助澜,且从中大为受益。然而,双泡沫破灭的同时,日本银行业也遭受了灭顶之灾的报复与打击。股市暴跌,上市银行再融资受阻;房地产泡沫破灭,不动产贷款成为呆帐;企业效益徒降,银行不良资产剧增。80年代的泡沫经济直接为90年代中期日本银行赤字风暴与金融危机埋下了历史隐患。证券业出现空前萧条。随着股市泡沫的破灭,日经225指数一路直线下跌,几乎毫无反抗之力。直到2000年底,当欧美股市及新兴股市均纷纷上涨至历史新高时,而日经225指数却低收至13785点。与此同时,日本经济也经历了长达10年之久的持续萧条。2003年4月28日,日本股市更是跌至近20年来的最低点7607点。2006年底,当大多数欧美及新兴股市再次刷新历史新高时,日经股市才终于缓过气来,便勉强收在了近五年来的新高点17225点,与历史最高点38916点相比,却相去甚远,大致相差约21700点。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直接打击了本国企业和居民的信心,投资信心严重受挫,企业不良资产增加,银行不良贷款剧增,个人消费萎缩,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失业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里,日本政府为了摆脱经济衰退的泥潭,可以说是计策百出,穷尽心力,应用了各种经济学派的刺激经济政策,从扩大政府开支,举办大型公共工程,连续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到金融机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进一步自由化等等,但是这些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的效果却让人极度沮丧。从1992年以来,日本政府十多次追加公共事业费预算,仅1995年度就投入9万亿日元。其次是官定贴现率不断降低,从1995年9月以来一直保持在小数点后的历史最低水平和世界最低水平。还有,政府、地方行政为振兴经济增发的国债累计达666万亿日元,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3倍。政府为救济衰败的农业,也投入了近50万亿日元。然而,政府的这些举措收效都不大。实际经济增长率1997年为-0.1%,1998年为-0.9%,因此20世纪90年代被日本人常称为:“失去的十年”,认为它是日本的又一次战败。
虽然新自由主义不能为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和“失去的十年”,承当全部的责任。但是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日本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改革,无疑却是日本泡沫经济的兴起和崩溃的直接推动力量,对于这一点,也是得到众多日本经济学家认可的,也是无庸质疑的。日本政府过快的外汇和金融自由化改革和突然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把日本社会送入了经济发展停滞的十年,但幸运的是,日本经济的底子尚好,无外债且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拥有很多在国际市场上依然极具竞争力的行业,而且并没有大量的外国资金在本国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这些因素才使得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不会发生像俄罗斯、阿根廷那样的经济社会大危机。与这三大经济败绩类似的还有墨西哥债务危机,巴西和泰国的金融危机。
从以上理论和实践经验分析来看,新自由主义固然有其学术理论上的吸引力,对于某些经济现象也颇具解释力。但是其在经济理论上的局限和不足之处依然是非常明显的,极其缺乏对金融市场高度不稳定,宏观经济波动,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外债和外汇收支失衡,收入合理分配等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就像长期的体育锻炼虽然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好处,但是依然不能认为光靠体育锻炼就可以治好所有疾病一样。从新自由主义在一些国家的一系列实践来看,可以说虽有成功的,但失败的多,有的败德还十分惨重,往往还给当事国造成经济长期的衰退与萧条,其中的金融自由化和资本外汇市场的自由化等理论政策,更是得不到实际经验的支持。
六、防止经济由增长转变为衰退
在绝大多数的经济学教科书上,但分析到通过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时,总会提到它的两难困境,反通货膨胀代价有多大的问题,因为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毫无疑问会减少社会产出,提供失业率,可是我们看到很多的中国经济学家谈到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的时候,基本没有提起它的负面作用,没有提到它对经济产出,就业率的影响,没有谈及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能造成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这是相当不好的现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笔者认为中国现在面对的问题根本不是货币需求型的通货膨胀现象,而是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现象,它的结果将会一方面减少企业的产品销量,另一方面又会减少企业的利润,因此中国经济将要面临的根本不是什么通货膨胀,而是成本推动型所造成的企业利润下滑的经济紧缩现象。对于成本推动型的经济紧缩现象,要是再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毫无疑问,会将经济推入衰退的泥淖之中。
还有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温和的物价上涨对于经济的稳定性会造成严重威胁么?有证据表明,当年度物价上涨水平达到两位数的时候,这种通胀率所带来的经济扭曲便会开始让经济增长付出真正的代价了,而当通货膨胀率低于8%的时候,由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则是微不足道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95组织的一项重要的调查课题结果表明,没有什么系统的证据可以表明,当通货膨胀率低于8%的时候,会造成足以大幅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或加剧失业状况的严重威胁。而且对于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永恒恐怖的威胁,除非采取极端严厉的货币紧缩来控制物价,否则通货膨胀总是会趋向于失控的观点,这种看法也被大量的历史经验所驳斥。历史经验表明,除非政府为了战争等特殊原因大量增发货币,事实上总存在着强有力的趋势使得物价得以保持让人吃惊的稳定状态,并且使得真的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也会很快消退,生产力的恢复增长和市场竞争的压力,这两者的结合总会象海绵一样逐渐吸收来自物价上涨的压力,使得物价趋于回落。
对于温和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我们要注意避免采取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而导致经济陷入衰退,而且历史也有不少这方面的例子。
比如美国政府于1928年初实行美联储开始提高利率、紧缩银根,限制货币供给,到1929年的9-10月份,美国股市开始崩溃,1929年的第4季度-1930年的第一季度,经济发生明显衰退,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行到产生可怕的效果,其间的时间跨度约为1年半——2年左右。而且这一现象在1989年的日本又一次重演了,结果造成了战后日本最大程度的经济衰退,1990——2000,被日本人称为“失去的十年”。从历史结案来看,采取过于紧缩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极其可能造成经济的大衰退,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转向依靠货币主义理论提高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结果经济反而是一蹶不振,最后不得不依赖供给主义理论才最终走出经济的泥淖,而且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面临沉重的通货膨胀压力的国家来说,那些以最大的热情来接受并推行货币主义观点政策的国家,也并没有使得它们的通货膨胀下降的比那些没有实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鼓励支持生产发展的国家来得快,比如挪威的通货膨胀下降速度的就不比美国慢,面对通货膨胀,可悲的是很多人往往无视于,较低的利率,较宽松的生产环境,不断提高的生产效率,这些生产供给因素对于通货膨胀的低效作用,只是关心于货币方面。因而货币主义的实践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灾难性,还好后来美国政府大胆抛弃了它,但日本政府又在20世纪80年代末,又一次捡起了它,后果同样也是灾难性,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
2007年,一些中国经济学家把大肆包装后的货币主义政策又同样推荐给了政府官员,并且得到了很多高层官员的大力支持,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就此实行了!根据这一历史经验,我们可知,由于中国政府于2006年7——8月份左右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那么按照时间推算,如果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还是没有改变的话,中国的股市崩溃和经济危机,将会发生在2008年这一年内。
因此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对于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不应该过于恐惧,也不应该加以夸大,我们必须注意到它是中国经济20多年快速增长和近期内国际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这两者结合的表现,单单靠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西方新自由主义控制通货膨胀政策所带来的巨大的负面作用,而且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在出现明显物价上涨的形势下,通货膨胀是有其自身的惯性,想要在短期内突然完全把物价上涨速度控制是非常不现实的,因此要避免采取过度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以免人为把问题严重化,复杂化,应该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鼓励增加供给的财政政策,然后就是静静等待市场的竞争和进步机制来充当物价上涨的吸收剂,静静等待物价在市场的力量下趋于慢慢的回落和稳定。最后笔者强烈建议政府要警惕紧缩性政策的副作用,改变目前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强烈改变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政策,实行旨在防止经济衰退的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定的汇率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优惠的产业政策。
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中国牛市的终结?
3月17号,18号连续两天的股市大屠杀,极为可能正式宣告了中国牛市的终结,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杀死了中国股牛?有些人把目光投向了可能做空的基金和券商法人机构身上,比如最近证监会就出台文件规定,股票基金仓位不得低于70%,这样的文件通知好像给人以一种做空的基金才是大盘下跌的罪魁祸首的感觉,还有些人把脏水泼向某些特殊的机构公司等。
其实这样的看法是极其无知和荒谬,因为这样的看法隐含意思是,某些机构可以主导整个股市的运行趋势。可是正如我们每一个股民都熟知的,在股票市场上,不如你有多强大,虽然能操作某个具体的股票,可是肯定是无法操纵整个市场趋势,都是不能与趋势作对,也完全不能改变整个市场的发展,趋势,股票市场趋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对于这一点不论是基金券商还是国家社保基金,私募,QFII,都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市场趋势是升势,那么你做空,只能是看着大把的钞票飞走,如果市场趋势是跌势,那么你要一味做多的话,最好你只能输的一塌糊涂。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结束了中国的牛市呢?其实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不断从紧的货币政策,其二是大小非解禁和巨额融资带来的股市抽血压力。股票市场虽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市场,但它必然也符合一般的经济学原理,也比如符合市场供求关系理论。股票的价格决定于市场的供求,市场的需求直接来自于资金的推动,而股票价格一路走高的关键就要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来作为推动力,这就意味着牛市的基础必然是来自于流动性充裕的经济环境,而2005-2007的这三年,因为中国持续巨额的外贸顺差,巨大的外汇占款带了充足的流动性,资本天生是追逐利益,这股巨大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股市,大量的中国老百姓把钱从银行搬到股市中去,于是才造成了这两年罕见的牛市前景。
但是从2007年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实现了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利息率和准备金率不断上调,在笔者写做本文的时候,获悉央行从2008年3月25号开始把准备金率又提高了0.5%,从15%提高到历史最高位15.5%,从紧的货币政策就像是一支扼住流向股市资金的魔手,如今这只手在央行的调控下,扼的越来越紧了,长期下去股市必然会因此而失血,牛市的根基因此而被掏空。另外一个不好的消息时,今年2月份的贸易顺差大幅度下降,那么股市的资金面未来将蒙上浓重的阴影。第二个重要的因素大小非解禁和巨额融资带来的股市抽血压力,大小非给市场会带来多大的资金压力呢?中金公司统计,2008年,涉及限售股权解禁的上市公司超过1200家,各种限售股份市值超过3万亿元,这超过2007年末A股流通市值的1/3。而东方证券统计,以目前的市场估值水平计算,2009年解禁的限售股权市值将超过7万亿元。短期内,已经贫血的中国股市怎么能接受得起如此巨大的大小非解禁止呢?
不断从紧的货币政策和巨额的大小非解禁,这带给股票市场的影响,正如经典的供求经济理论所描绘,需求逐渐减少,供给大量增加,市场价格将趋于向下,而这才是结束中国牛市真正的最终力量。但很不幸,中国平安的巨额融资行为发生在股市供求关系转换的临界点,它成为了中国股市暴跌的导火索,也让让市场增加了另外一个公司肆无忌惮巨额融资的恐惧。
中国股市到了现在的地步,已经不是发行几个新基金所能够挽救的,只要以上的两点没有大的变化,笔者对于股市的看法是整体长期看空的,但是整体看空的同时,还是有短期,局部牛市的存在,因为毕竟还是有大量的资金要作股票的,2008年,做股票只能短线波段操作。为了稳定股市,目前管理层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降低印花税和减缓大小非解禁力度,严格控制新股发行和企业再融资行为,而小川控制的货币政策则不是管理层所能改变的。中国股市的"黄金十年"之梦,就这样让人无比唏嘘的落幕了!!
提高印花税、货币紧缩政策、大小非解禁、企业巨额融资和一些政府官员不负责任的恐吓言论,这些都是杀死中国股市牛的几把最锋利的屠刀,现在中国的股市已经被他们可悲的杀死了,而他们站在股牛的尸体上默然无语,悲愤,某人曾经说过,要防止中国股市的大起大落,俺曾经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毕竟慢牛的走势符合整个市场的利益,但结果却是让人万万没有想到:中国股市崩盘了!在大跌了35%还在崩盘,他们控制股市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彻底杀死中国股市的后果。对于这个结果,俺觉得非常的可怕,因为有人也同样曾说,要防止中国经济大起大落,那么他们这种努力的结果会不会也是彻底杀死中国经济呢?中国经济会不会也因此而崩溃,发生经济大崩盘呢?从他们对待中国股市采取的让人绝望的行为来看,这种经济大危机的可能性很大,提高利息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不断上升的汇率,这些无疑是杀死中国经济的几把最锋利的刀,结果可能是通货膨胀没有控制住,我们反而引来的是中国经济的大危机!查了查历史,笔者找出了两个相似的案例,真心希望2008年中国经济的结果不是这样。
美国政府于1928年初实行美联储开始提高利率、紧缩银根,限制货币供给,到1929年的9-10月份,美国股市开始崩溃,1929年的第4季度-1930年的第一季度,经济发生明显衰退,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行到产生可怕的效果,其间的时间跨度约为1年半——2年左右。而且这一现象在1989年的日本又一次重演了,巨额贸易顺差,高涨的经济发展速度,日本房市股市一涨再涨,日元急剧升值,牛哄哄的日本人揣着日元叫嚷着要收购整个美国,为了抑制股市房市和通货膨胀,日本采取了越来越紧缩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结果造成了战后日本最大程度的经济衰退,1990——2000年,被日本人称为“失去的十年”。现在,根据这一原理,中国政府于2006年7——8月份左右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那么按照时间推算,中国的股市崩溃和经济危机,将会发生在2008年这一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