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焕:寻找失落的“知识人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17:45
    偶然读到2010年8月20日财新网转赵映林《先生之风:胡适与卖饼小贩谈社会改良》一文,大为惊异也大为感动,其中谈到已经享誉海内外的大学者胡适与“卖芝麻饼的朋友袁瓞”成为忘年交的事故。

    仅仅因为一封求教信,使大学者与小饼贩结成忘年交。之后,袁瓞每每成为胡适南港寓所和“中央研究院”的座上客。怕袁瓞来时扑空,胡适还详细告知什么时候来最好。他们的交往、友谊一直保持到胡适去世。其间,胡适还慷慨出钱为袁瓞治病,其给台大医院院长高天成的信中说:“这是我的朋友袁瓞,一切治疗费用由我负担。”

    一切正如唐德刚在《胡适杂忆》中说:“胡氏生前真可说是交游遍及海内外。上至总统、主席,下至企台、司厨、贩夫、走卒、担菜、卖浆……行列之中都有胡适之的‘朋友’!”

    一个新文化运动领袖、世界级学者、大国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能与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之流的下层劳动人民以朋友身份谈笑风生,不是今人所谓“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之陈辞滥调可以解释的,而与胡适先生毕生追求的科学、民主、自由、法治,平等、博爱、人权的政治理念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胡适一生不以贵贱论人,上个世纪30年代,他住在北平米粮库4号,星期日下午会见宾客,不论和尚、士兵、学生都可以不经预先约定就直接来访问他。久而久之,每逢星期日下午会见客人,雷打不动,形成规矩。

    如果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之先生山高水长的平等之风,是受到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影响,那么,我们其实也可以说,那种平等的观念与作风,完全也可以是一种发乎本性的赤子纯真。

    我高中时读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两个方面深深打动了我,并且从此把苏东坡视为理想人格的象征。一个方面是王朝云对他的评价,她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

    另一个方面,是苏东坡的“自供状”:“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样一种天真浪漫、乐观豁达的情怀,不仅可以使自己如清风朗月一般度过美好人生,而且,这也是在行云流水般自然、自如地践行“平等众生”的人类高贵理想。

    知识的本意就是善。惜乎今之一些“精英”,离古风远矣,离自由、人权的进步观念亦远矣!即使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它的阴魂也一直不散。昔有中国人民大学的某学者建议大城市要搞人口准入制,今有一些纳税人供养的机构通过“专题调研”,建议大城市对吸纳大量流动人口的小企业小门店实行强制退出机制,提高各类市场的开业门槛标准。在加大对高端人才引进的同时,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

    学术无良知是灵魂的毁灭,政治无道德是社会的毁灭。知识一旦失去了人格和体温,真不知会把我们社会打入怎样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