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豆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11:01

    在中国,估计大多数人都吃过豆腐,但吃过豆腐的人中,大多数是不知道豆腐是怎么加工而来的,特别是生长在都市的人。当然,也许有人见过现代化工厂的豆腐加工,但农村那种古老的豆腐做法,估计很少有人见过。

    在湘西农村,每到年末,人们都会忙着杀年猪打糍粑做豆腐,以酬谢一年来的辛勤劳作。以下就是在湘西某农村拍摄的一组祖辈传下来的豆腐做法,让我们来见识下豆腐是怎样酿成的吧。

    不过用石磨磨制的工序很繁琐,在磨豆腐之前要将黄豆用水浸泡一个晚上,这样磨出来的黄豆糊才容易磨烂且细腻。当黄色的豆子经过石磨后变成洁白的豆糊时,预示着这第一步工序已经完成了。

 

上个特写,这就是用山泉水浸泡了一夜的黄豆。

    制作豆腐的第一步是要将黄豆磨成浆。当然现在农村也使用了一些机械将黄豆磨成浆,但味道与人工用石磨磨出来的相差很远,因为机器磨制的豆糊经过了快速高温的过程,用行话叫“发烧”,而发过了烧的豆腐,其原汁原味是大打折扣,因此就算有了磨豆腐的机器,许多乡人也宁愿费时费力用石磨去磨制而不愿图轻松往机器了一倒了事。  

给石磨来个特写

再来个全景的。

    在磨制豆糊的同时,厨房也在用大锅烧水,待水烧开后,用开水将石磨上的豆糊洗干净,并用开水在一个大木桶中将豆糊搅拌稀释,这样做的原因是让豆糊中的豆浆(豆腐的主要成分)充分融在水中;充分搅拌后,在烧开水的大锅上(开水已全部勺干)架一个木架,木架上放一个布满手指粗孔的面箩,面箩上再罩一个类似医用纱布的布(这种纱布上布满针尖大小的孔,在乡村把这块布叫做包袱);

    然后用勺将搅拌好的豆糊盛到包袱里,这样豆浆就透过包袱漏到了锅里,将全部豆糊盛到包袱后,将包袱收拢扎紧,并用力挤压,将包袱里豆糊中的豆浆中挤出来。挤完后,包袱就只剩下渣了,这渣俗称豆腐渣,在以前的农村也是一道好菜,可炒可蒸,加点佐料非常可口,我以前在农村的时候没少吃过这美味,不过现在这渣大多数用作了猪食,没有人再做这道菜了。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将锅里剩下的豆浆用大火(在偏远的农村,烧的不是煤电,也非天然气液化气,而是柴禾的枝茎;许多时候,做豆腐烧的就是豆苗杆——豆萁,难怪曹植有“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之说)

上个特写。

这个就是刷石膏水的擂钵。水烧开后,将豆浆装到一个大木桶中,这个木桶中早已放了少许的石膏水,这些石膏水可是豆腐能否成型的关键,多了少了都影响豆腐的好坏,不过由于祖祖辈辈都要在年底做豆腐,所以每桌该放多少石膏人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来配放。这里石膏买来是时候是硬石头一块,放到火炉中烧红以后,用力一压就碎成了粉末。

做豆腐时,称取一定量的石膏粉,用少许水充分搅拌后,就放到准备装烧开豆浆的木桶中。

    烧开后的豆浆一经倒入有石膏粉的木桶后,就不要动它了,让豆浆在木桶中慢慢冷却十几分钟。

人们为了能准确知道木桶中的豆浆什么时候能上豆腐箱(豆腐箱是专为做豆腐用而特制的,用四块宽约18厘米长约80厘米的厚木板,相交制成一个中空的正方形箱架,此外还有一个刚好放进豆腐箱中的木盖子)中,人们会在木桶中的豆浆中竖一根筷子,当筷子随便竖在豆浆中的某个地方都不倒时,表示豆浆可以盛到豆腐箱中了。

这就是铺好了包袱的豆腐箱

继续特写

将豆浆全部舀到包袱中后

特写

再将包袱的四角理平整轻轻地盖在豆浆上,注意,这豆腐箱中的豆浆要全部用包袱盖住,不然豆浆会溢出来。

再盖上豆腐箱的木盖

盖好了包袱,就将豆腐箱盖放在包袱上盖好,上面压上石头等重物,这样就可以将豆浆中的水榨(挤压)出来,只剩下豆浆在豆腐箱中。

豆腐箱中的水大约半个小时后就可以榨得差不多了。搬开豆腐箱上的重物,掀开木盖,将豆腐箱也小心的拿开,这样木板上只剩下被包袱裹着被压得方方正正的豆腐了。小心翼翼地揭开包袱,雪白的豆腐就呈现在眼前了。

这样,就只剩下最后一步了——用小刀将整块豆腐分割成小块的豆腐,

然后用手托起包裹豆腐的包袱,将分割好的豆腐放到面箩中晾干,因为切开后的豆腐还会有很多的水分往外渗。做完这一步,也就算大功告成了,粗略算下来,从黄豆到豆腐的整个过程,大约要耗时三到四个小时。

大功告成,这就是中国做法最古老的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