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50:04

哈萨克族

族名

      历史上称“图萨”、“易萨”、“阿萨”、“可萨”等,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也有人认为是“帐篷车”、“游牧者”、“胜利者”或“白逃陟”的意思。

  人口及分布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里坤和木垒两个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历史由来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初指15世纪脱离乌孜别克汗国东迁的部分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由古代乌孙人和突厥人的后裔组成、后有12世纪初西迁的部分契丹人后裔和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人的若干部落以及15世纪脱离乌孜别克汗国东迁的部分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长期融合而成。

  语言文字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从汉语、维吾尔语、蒙古语里吸收了许多词汇。不少人兼通维吾尔语、汉语和蒙古语。原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1959年曾一度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1982年恢复使用原来的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

      宗教文化

      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11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但一部份人保留着萨满教的习俗,崇拜自然、灵魂和火。

      哈萨克族民间口头文学极为丰富,民间流行许多古老的诗歌、故事、谚语、格言等。民间歌手“阿肯”最受欢迎。

 

      习俗及社会

      哈萨克族在婴儿出生后,别人不能问其性别,知情人也不许讲出去。第二、三天,举行庆祝,宰羊、邻里妇女要送礼物,青年男女在晚上跳舞。这种活动要进行三天。在婴儿40天时,举行“四十天礼” ,参加者要给孩子送衣服、串珠、鹰毛等礼物。由长者给婴儿起名字。礼仪后才可以公布婴儿的性别。

      孩子5岁左右举行骑马礼,头上插羽毛到各家拜访,亲友们要送马鞍、马鞭、肚带、马蹬带等。男孩在5-7岁时举行割礼,行礼的前4-5天,孩子穿上新衣服,腰系白布带,骑着由别人牵着的马走亲戚,亲友们要送礼。

      饮食方面以肉食和奶食为主,他们制作的马奶酒是名贵的饮料。

      哈萨克族性情直爽、诚恳、热情、好客。男女青年都精于骑术,赛马、刁羊、姑娘追、摔跤等是人民普遍喜欢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

      服饰与游牧生活关系密切,牧民衣服大多用牲畜皮毛制成。冬天男子多穿羊毛皮大氅,腰束镶有金属花纹装饰的皮带,右侧佩有小刀。妇女穿连衣裙以银元或银制品作装饰。姑娘们的花帽上常以猫头鹰羽毛作帽缨。妇女戴白布披巾,长及脚跟。男女都穿长统皮靴。

      工艺品丰富多彩,妇女善于制作各种毡制品、毛制品和服饰。不少男子会制作木器、铁器和骨器。用金银、玉石制作的各种装饰造型水平都较高。喜爱音乐,能歌善舞,民间乐器“冬不拉”远近驰名。     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狩猎业。除少数经营农业的已经定居之外,绝大多数牧民都按季节转移牧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意为“送旧迎新”)。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建立了1个自治州,3个自治县,并与蒙古族、藏族联合建立1个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