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27:31
崔金泰 宋广礼

  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骨头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这些文字,直到一八九九年才发现。

  那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懿荣的官员得了病。他懂得医道,每次抓来的药,都要亲自看过,再送去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发现有许许多多好像文字一样的东西,他感到惊讶。于是把这家药铺里刻有这种文字的“龙骨”全买下来,凭着他对中国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诣,终于考证出这些“龙骨”并不是真正的龙骨头,而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当时使用的象形文字。在这些一片片的“龙骨”上,记载了殷代的宗教、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气象、政权组织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况。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些“龙骨”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战国和秦汉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叫做竹简或者木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五寸至二尺长),然后削平表面,在上面用用毛笔写字,每片可以写八到十四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策”,也可以写作“册”。这个“册”字多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了一条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当然,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写在竹简和木片上的文字,那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是由两名身强力壮的武士吃力地抬到宫廷里去的。汉武帝把竹简一片一片地解下来看,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

  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本。后来,“卷”成了书的量词。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种书比起竹简来,轻便多了,但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东汉有个叫蔡伦的,改进了西汉时候的造纸技术,于是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这种书也是一卷一卷的,轻巧适用,成本较低,保存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用手抄写纸书很费事,后来又发展成雕版印刷:刻好一面印一面,一套木刻板可以印几百部到几千部的书。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雕版书籍,是我国唐朝咸通九年的《金刚经》,现在陈列于英国博物馆。

  雕版印刷质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书版要花费几年的时间,而且一部书要刻许多块板,占用大量房舍存放,发现了错别字也不好改动。宋朝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弥补了这些缺欠。毕昇活字印刷是用粘性胶泥做成薄片,刻上一个一个单字,用火把泥块烧硬。印书的时候,就把一个个活字块,按照书稿的要求,放在一块铁板上,用松香、蜂蜡和纸灰等东西,把它们粘在一起,再用平板把字压平整,就可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制版比较容易,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印完一部书后,可以把版拆掉,活字块可以继续使用,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这是印刷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

  到了近代,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造纸工业的迅速发展,出现形形色色的书,像油印书、石印书、铅印书、胶板彩印书、影印书以及静电复印书等。

  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能活动的书,立体的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为人的声音。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现的人物的声音。

  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激光方法,把图像和声音录到“视盘”上,收看的时候,把放像机接到电视机上,就可以把图像和声音还原出来。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还可以使画面随着停下来。出版某种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者论文,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实验情况,录在“视盘”上,跟书籍一起出售。“视盘”既可以显示宏观世界的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微观世界的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在屏幕上。“视盘”的每一面可以储存五万四千多个画面,一张“视盘”相当于二百五十多种每本十万字的书,简直是一部小“百科全书”了。

  还有一种给孩子们看的能够发出香味的图画书,用手摸摸书上的水果,就可以闻到水果香味。因为书上的“水果”是用带有不同香味的纸剪贴上去的。这些纸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孩子们摸它的时候,由于摩擦作用,就能发出香味。

  还有一种立体的会活动书,也很吸引人。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马上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现在的书,不光花色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四十八分之一。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人们把这种缩微书籍,叫做袖珍图书。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十九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了,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三千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还可以节约纸张和印刷费用。不妨比较一下,如果把一万种每本十五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五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十五公斤。这样,一座收藏上万册缩微图书的图书馆,一个人用手提箱就可以拿走了。如果采用激光全息技术这种“手提式图书馆”还可以缩微在衣袋里,称得上是“口袋图书馆”了。这种激光全息缩微胶片的存储容量大得惊人。一部百万字的书,用针鼻那么大的地方储存,还显得绰绰有余。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它好像架设一座座坚实的阶梯,召唤着不畏艰辛的人民努力攀登。

  选自这样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稿(曾与1982年播出),有改动。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12课,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