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数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46:59
上面的跟贴有关于“悟前生”的,今转录“黄金书屋”的《太平广记》数则有关“悟前生”的笔记如下。
崔彦武
[原文]
隋开皇中,魏州刺史博陵崔彦武,因行部至一邑,愕然惊喜。
谓从者曰:“吾昔常在此中为妇人,今知家处。”
因乘马入修巷,屈曲至一家,命叩门。
主人公年老,走出拜谒。
彦武入家,先升其堂,视东壁上,去地六七尺,有高隆处。
客谓主人曰:“吾者所读《法华经》并金钗五只,藏此壁中高处是也。其经第七卷尾后纸,火烧失文字。吾今每诵此经,至第七卷尾,恒忘失,不能记得。”
因令左右凿壁,果得经函,开第七卷尾及金钗,并如其言。
主人涕泣曰:“己妻存日,常诵此经,钗亦是其物(“物”原作“处”,据明抄本改)。”
彦武指庭前槐树:“吾欲产时,自解发置此树空中。”
试令人探树中,果得发。
于是主人悲喜。
彦武留衣物,厚给主人而去。
(出《冥杂录》)
[译文]
隋朝开皇年间,魏州刺史博陵人崔彦武,巡视所管辖的部属来到一个市镇,突然又惊又喜,对跟随他的人说:“我从前曾经在这里做过女人,现在仍记得原来的住处。”
于是骑马走进深长的小巷,拐弯抹脚来到一家门前,命人敲门。
这家的男主人年龄很大,走出来拜见客人。
崔彦武走进门去,先来到客厅,向东墙上看,离地七八尺高,有一处隆起的地方。
他对主人说:“我过去读的《法华经》和五只金钗一起藏在这面墙壁中隆起的地方。那部经书第七卷最后一页,被火烧去几行文字。我现在每当背诵这部经书,到第七卷的末尾,总是想不起来失去的文字。”
于是他令人凿开墙壁,果然得到了一个装经书的匣子。
打开经书查看第七卷的末尾和拿到的金钗,同他说的一样。
主人哭泣着说:“我妻子在世的时候,经常读这部《法华经》,金钗也是她的东西。”
崔彦武来到庭前的槐树下说:“我快要生孩子的时候,自己剪下了一缕头发放在了这棵槐树的树洞中。”
试着叫人在树洞中寻找,果然找到了头发。
主人见此情景悲喜交集。崔彦武留下一些衣物,又给了主人很多钱,然后离开了。
=====================
马家儿
[原文]
相州滏阳县智力寺僧玄高,俗姓赵氏。
其兄子,先身于同村马家为儿,至贞观末死。
临死之际,顾谓母曰:“儿于赵宗家有宿因缘,死后当与宗为孙。”
宗即与其同村也。
其母弗信,乃以墨点儿右肘。
赵家妻又梦此儿来云:“当与娘为息。”
因而有娠。
梦中所见,宛然马家之子。
产讫,验其黑子,还在旧处。
及儿年三岁,无人导引,乃自向马家,云:“此是儿旧舍也。”
(出《法苑珠林》)
[译文]
相州滏阳县智力寺的和尚玄高,俗家姓赵。
他哥哥的儿子,前世是同村马家的儿子,贞观末年死去。
临死的时候,他对母亲说:“儿子与赵宗家命中有缘,死后应当给同村的赵宗作孙子。”
他母亲不信,就用墨在儿子的右胳膊时上点了一个记号。
赵宗的儿媳妇也梦见马家的儿子来说:“我应当给娘做儿子。”
因此而怀孕。
她梦中见到的人,和马家的儿子一样。
孩子生下来后,检验他胳膊上的黑色墨迹,还在原来的地方。
这个孩子长到三岁时,没人引导,便自己走向马家,并说:“这是我原来住的地方。”
======================
顾非熊
[原文]
顾况有子,数岁而卒,况悲伤不已,为诗哭之云:“老人哭爱子,日暮千行血。心逐断猿惊,迹随飞鸟灭。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时别。”
其子虽卒,魂神常在其家,每闻父哭声,听之感恸。
因自誓,忽若作人,当再为顾家子。
一日,如被人执至一处,若县吏者,断令托生顾家。
复都无所知。
勿觉心醒开目,认其屋宇兄弟,亲爱满侧,唯语不得。
当其生也,已后又不记。
至七岁,其兄戏批之,忽曰:“我是尔兄,何故批我?”
一家惊异。
方叙前生事,历历不误,弟妹小名,悉遍呼之。
即顾非熊也。
(出《酉阳杂俎》)
[译文]
顾况有一个儿子,活了不几岁就死去了。
顾况悲痛不止,作诗悼念儿子说:“老人哭爱子,日暮千行血。心逐断猿惊,迹随飞鸟灭。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时别。”
顾况的儿子虽然已死,但他的魂魄却经常在家中飘荡。
每当他听到父亲的哭声,心里非常感动。
于是他发誓:如果将来再投生为人,还做顾家的儿子。
有一天,他好象被人带到一个地方,有一个象县官模样的人,判决命令他到顾家托生,再往后就失去了知觉。
过了一段时间,他忽然觉得心里明白了,睁开眼睛,看到了家中和自己的弟兄,身边站满了亲人。
唯独不能说话,知道自己已经重新托生。
对从这以后的事情,他又记不清了。
他长到七岁时,他的哥哥和他玩耍时打了他。
他忽然说:“我是你的哥哥,你为什么打我?”
一家人都很惊诧。
这时,他才把前生的事讲述出来,每件事都丝毫不差。
弟弟、妹妹的小名全都能叫出来。
他就是顾非熊。
==========================
刘 立
[原文]
刘立者,为长葛尉。
其妻杨氏,忽一日泣谓立曰:“我以弱质,托附君子,深蒙爱重。将谓琴瑟之和,终以偕老。何期一旦,舍君长逝。”
哽咽涕泗,不能自胜。
立曰:“君素无疾恙,何得如此?”
妻言我(“我”原作“后”,据明抄本改。)数日沉困,精思恍惚,自度必不济矣,且以小女美美为托。
又谓立曰:“他日美美成长,望君留之三二年。”
其夕杨氏卒。
及立罢官,寓居长葛,已十年矣。
时郑师崔公,即立之表丈也。
立往诣之,崔待之亦厚。
念其贫,令宾幕致书于诸县,将以济之。
有县令某者,邀立往部外看花。
及期而县令有故,不克同往,令立先去,舍赵长官庄。
行三二里,见一杏园,花盛发,中有妇女十数人。
立驻马观之,有一女,年可十五六,亦近垣中窥。
立又行百许步,乃至赵长官宅。
入门,见人物匆遽,若有惊急。
主人移时方出。
曰:“适女子与亲族看花,忽中暴疾,所以不果奉迎。”
坐未定,有一青衣与赵耳语,赵起入内,如是数四,又闻赵公嗟叹之声,乃问立曰:“君某年某月为长葛尉乎?”
曰:“然。”
“婚杨氏乎?”
曰:“然。”
“有女名美美,有仆名秋笋乎?”
曰:“然。”,仆今控马者是矣。”
赵又(“又”原作“女”,据明抄本改)叹息惊异。
旋有人唤秋笋入宅中,见一女,可十五六,涕泣谓曰:“美美安否?”
对曰:“无恙也。”
仆拜而出,莫知其由,立亦讶之。
徐问赵曰:“某未省与君相识,何故知其行止也?”
赵乃以实告曰:“女适看花,忽若暴卒,既苏,自言前身乃公之妻也,今虽隔生,而情爱未断。适窥见公,不觉闷绝。”
立歔欷久之。
须臾,县令亦至,众客具集。
赵具白其事,众咸异之。
立曰:“某今年尚未高,亦有名官,愿与小娘子寻隔生之好。”
众共成之,于是成婿。
而美美长于母三岁矣。
(出《会昌解颐录》)
[译文]
刘立是长葛县尉,他的妻子杨氏有一天突然对他说:“我把自己孱弱的身体寄托依附于您,十分感激你对我的厚爱。本以为可以夫妻和睦白头偕老。没想到很快我会舍弃你而离开人世。”
说完呜呜咽咽地哭起来,悲伤地无法控制自己。
刘立说:“你平时一点病都没有,怎么会像你说的那样呢?”
杨氏说:“我这几天十分困乏,精神恍惚,自己觉得一定不会好了。我把小女儿美美托付给你。”
接着又对刘立说:“等到美美长大成人后,希望你能留她二三年再嫁人。”
当天晚上杨氏就死去了。
十年以后,刘立不再做官,仍居住在长葛县。
当时的郑师崔公是刘立的表丈人。
有一天刘立去拜访他,崔公待他很好。
考虑到他很贫穷,便让幕僚给各县写信,希望能接济他。
有个县令,邀请刘立到城外去赏花。
到了赏花那天,县令临时有事,不能一同前往,让刘立先走一步,到郊外赵长官的庄院。
刘立走了二三里路,看见一个杏园,杏花开得正艳。
园中有十多个女子正在赏花。
刘立勒住马站在那里观看。
其中有个女子,年纪大约十五六岁,走到墙边偷偷看着刘立。
刘立又走了百十步,就到了赵长官的宅院。
进院后,看见人们匆匆忙忙地跑来跑去。
好象发生了什么紧急的事情。
主人赵长官过了很长时间才出来会客。
赵长官告诉刘:“刚才女儿同家人一起赏花,忽然得了急病,因此未能及时出来迎接你。”
刚坐了一会,有一个婢女同赵长官耳语几句,赵长官起身进入内室。
这样出出进进来回几次。
接着又听到赵长官不住的叹息,然后问刘立说:“你某年某月做过长葛县尉吗?”
刘立说:“做过。”
赵长官又问:“娶的是杨氏吗?”
刘立说:“对。”
赵长官又问:“你有个女儿叫美美,有个仆人叫秋笋吗?”
刘立说:“是,今天给我牵马的就是那个仆人。”
赵长官又感叹又惊讶。
一会儿,有人唤秋笋进内宅。
秋笋看见一个女子,大约十五六岁,眼中流着泪问她:“美美好吗?”
秋笋回答说:“平安无事。”
秋笋拜别出来,不明白其中的缘由。
刘立也对这事感到惊讶。
轻声问赵长官:“我不记得过去同您相识,为什么对我的一切都很了解呢?”
赵长官把实情告诉给刘立说:“小女儿刚才赏花,忽然昏死过去。等到苏醒过来后,她说前世曾经是你的妻子。现在虽然隔世转生,可是与你的情爱并没有断绝。刚才见到你,心情激动,不知不觉昏死过去。”
刘立听了感叹很久。
过不多时县令也赶来了,客人全部到齐,赵长官把这件事又详细讲述了一遍,大家都感到很惊奇。
刘立说:“我现在年纪还不算太大,也还有功名地位,愿意同小姐求得隔生之姻缘。”
大家都赞成此事。
于是刘立就做了赵家的女婿。
女儿美美反而比母亲大了三岁。
--------------------------------
文 澹
[原文]
前进士文澹甚有德行,人皆推之。
生(“生”原作不,据明抄本改)三四岁,能知前生事。
父母先有一子,才五岁,学人诵诗书,颇亦聪利。
无何,失足坠井而卒。
父母怜念,悲涕不胜。
后乃生澹。
澹一旦语父母曰:“儿先有银胡芦子并漆球香囊等,曾收在杏树孔中,不知在否?”
遂与母寻得之。
父母知澹乃前子也,怜惜过于诸兄。
志学之年,词藻俊逸。
后应举,翰林范学士禹偁坐下及第。澹之兄谷也。
(出《野人闻语》)
[译文]
进士文澹品德行为高尚,受到人们的推崇。
他三四岁的时候,就知道前生的事情。
文澹的父母先前有过一个儿子,五岁就开始跟别人学读诗书,非常聪明伶俐,但不幸失足坠入井中溺死了。
父母非常怀念他,悲痛到了极点。
后来又生了文澹。
文澹有一天对父母说:“我先前有银胡芦子和漆球、香袋等东西,被我放在杏树洞中,不知现在还在不在那里?”
于是同母亲一起去寻找,果然找到了。
父母才知道文澹就是先前那个儿子转生的。
对他喜爱的程度超过了他的几个哥哥。
文澹十五岁时,文章就写得词藻华丽,隽咏清秀。
后来参加科举考试,经翰林院学士范禹偁的主考考中进士。
文澹的哥哥叫文谷。
===============================
王 鄂
[原文]
唐王鄂者,尚书鄑之弟也。
西京乱离,鄑挈家入蜀,沿嘉陵江下。
至利州百堂寺前,鄂年七岁,忽云:“我曾有经一卷,藏在此寺石龛内。”
因令家人相随,访获之。
木梳亦存。
寺僧曰:“此我童子也。”
较其所夭之年,与王氏之子所生之岁,果验也。
其前生父母尚存。
及长仕蜀,官至令录。
~~~~~~~~~~~~~~~~~~~~~~~~
[译文]
唐朝有个叫王鄂的,是尚书王鄑的弟弟。
西京动乱时人们纷纷逃离西京。
王鄑带领全家前往蜀郡,沿着嘉陵江下行至利州百堂寺前,当时才七岁的王鄂忽然对家里人说:“我曾经有一卷经书藏在这座寺院的石龛之内。”
说完让家人跟着他去找,果然找到了,同时还找到一柄旧木梳。
寺里的和尚见到说:“这孩子是我过去的童子。”
查对童子夭亡的时间,同王氏生王鄂的时间果然相同。
他的前生的父母还在。王鄂成年后在蜀郡做官,一直做到令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