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不时: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一、二、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03:31
2008-01-21 14:43:43.0
回复网友:
有网友希望我谈一些有关学习方法。今天谈英语口语学习,作一交流。
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一、二、三
程不时
我在科技活动中,常遇有对外交流的机会。上个世纪80年代,当我国开始对外开放的时候,我在技术工作岗位之外,曾兼任当时航空工业部选派出国人员英语口试的主考官。有一些新来到我们单位的学生常常问我如何提高英语口语能力。他们大都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叫他们就一个题目用英语讲一讲,有的发音不正,有的造句不规范,有的说到半途便卡住了,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可见能够接受别人传递来的信息是一回事,而自己能将信息流利地传给别人又是另一回事。
当他们来问我,我不能每人都一点一点地教,只是告诉他们我对提高口语能力认识的“一、二、三”:即一个语境、二个层次、三个关卡。我认为提高口语能力需要有自我要求,重要的是靠自己操练。我的方法不过是一家之言,但按我的方法认真做的人,有的达到了很好的程度。
一  种  语  境
“一”,是指一种意识,一种语境。学习语言,需要在自已的大脑中建立这种语言的意识,用这种语言思考和表达,而不是用中文思考,再转换成外文。
在不以外语为职业,仅仅将外语作为一种工作工具的人中,有许多从中学到大学,甚至从小学起就学过很多年外语。但是他们往往一直把外文作为一种符号来辨认,把外语当作一种逻辑来分析,也就是把外语主要作为一种“知识”来接受。而在口语环境下使用外语,有如音乐家演奏到了节拍就必须出声,拳击手见到对方的破绽就要出击,反应必须及时而且到位,要求的是一种“技能”而不仅是“知识”,要求一定程度的“熟练”而不仅是“知道”。这就必须通过自己刻苦的“操练”,而不能单靠教师的传授。要在自己的大脑中建立起外语“语境”,需要有一个阶段用一定的强度,用相当的数量,对自己大脑施以相当的“强制”来进行。过了这个阶段,才是慢慢对新建立的语言系统进行补充,使其日臻完善。但是靠平平常常的积累很难达到这个境界。要完成这个阶段,一定的“量”是关键,用学数学的办法学语言常常进展很慢,有时永远也达不到口语的流利。
二 个 层 次
“二”,是指口语有两个层次,一是“应对”,二是“阐述”。
很多人以为学习口语就是为了“应对”,其实“应对”是比较浅的层次。有的涉外场合确实只需要这样的层次就够了。比如有些旅游地的一些老乡,对外开放后学会了几句,也能初步应对。但工程技术人员学习英语,一般不应以仅达到这样的水平为目标。
要和国外人士作较深入的合作,需要有阐述的能力。如果只能应对,极而言之只能当外国人的雇员。雇主吩咐你这样做那样做,只要你能听懂,你说:“Yes,sir”,下面照着去办就行了。缺乏阐述能力就只能处在这样的地位。
阐述能力,指能够即席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情,展示事物的因果关系,表明你的态度,意图或理由,甚至说服对方接受你的论理,采纳你的决定。达到这种程度,才能在与外方交流时展示你的独立人格和意志,才被对方认为你是一个平等的伙伴而受到尊重。学习口语的目标要定在能够阐述的程度,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
三 个 关 卡
“三”,是说学习口语应该过三个关,就是发音、句型、和词汇。
● 发音
发音的正确清晰,是口语必过的第一关。在和外国人交流的场合,如果你对自己的发音的正确性有自信,你说的话确实是对方的同一种语言,双方的心理距离会立即拉近。而如果你的自我感觉就是在用一种中腔洋调的声音传递起码的信息,可能一开口便感觉到犹如自己在说土话、或土著人在说洋泾滨英语似的自卑,谈不上平等交流。
生活在中文环境的人,有的人以为外语都是中文相同的发音,只是按不同的次序安排。事实上外语中常包含有中文不使用的声音,需要调动不同的口腔肌肉来发音。因此,要准确掌握一门外语的发音,需要经过一个刻意追求的过程。不能像讲中文一样不费力气,不会轻轻松松就讲对了。学发音要有一个阶段“狠劲”地注意口形和部位,不妨“勉强”一些,“夸大”一些,像京剧道白那样“过份”地咬准。正确的发音习惯之后,会逐渐变得自然。
我们听外国人说中国话,如果对方咬准了中文的发音,(例如听大山讲中文)我们只会惊叹他们发音之准确,而不会对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省力而认为差劲。我们也可以注意到有的外国学生讲中文很轻松,甚至语速很快,似乎很流利,但发音却有很多不准。对外国人学中文,我们是对很认真地讲得很准的人、和对随随便便含含糊糊说得很快但是不准的人,哪 一种人的中文评价更高?我想,首先还是要求发音准确。没有经过刻意准确的阶段就追求“自然”,发出的只是一种不三不四、大体有点像,却谈不上正确的声音。发音不准,有时是长音短音读错,重音音节移位等错误,属于“知识”,只要告诉他注意改正就可以了。但有些却属于“习惯”,你告诉他,他知道了,下次还是重犯,主要是口形部位不到位。
比如中文里没有“v”的发音,因此有的人就“v、w”不分,一律念成“威”,把“Very well”说成“外锐歪耳”。有的人则“m、n”不分,“l、r”或“l、n”不分等等。对“ch”和“sh”也要特别学习才能读准。值得一提的是“th”,这是英语一个特殊发音,中国本语没有这个声音。许多人对此不习惯,便将其“中国化”,读成s,或者稍作浊化,自认为比较接近了,其实不是英语。甚至有的英语老师教学生说:读这个音本来应该把舌头伸出来,但不伸出来外国人也听得懂。我对如此教英文很感奇怪―――这不是明目张胆教学生“中国式英语”吗?
清朝的官吏学习外语,在随身携带的小摺子里将英语用汉字注音,如“稀裆补里”是“请坐”——sit down please,“豪赌油肚”是“你好”——How do you do。你用满清宫廷的官话去说英语,外国人也听得懂。
有的人英语说得很流利,但单字的发音是中国式的,英语有特点的声音没有学到手,一张口就不对。遇到这样的人我常常很感惋惜。他只差一步就是英语说得很好的人了,只要纠正某个发音就可以用正宗英语走遍世界,可惜他对他的缺憾不自觉,而停留在半调子不入流的英语程度。
念“th”把舌头伸出来有什么难?很费劲吗?根本不费劲,本来并不难。问题在于自己发音不准分辨不出正确与错误的区别,自我感觉声音已经很像,没有必要再去别扭舌头。比如发音不分l 和n 的人,老师努力发两种不同的声音作示范,他也听不出两者有何差别。直到他自己硬是从舌头的位置上掌握了这两者的发音,他才能分辨。
我有一次教英语时在课堂上着重讲了“th”,在课下我听到一个女学生仍在“嘶嘶嘶”地发音,便问她为什么不改。她感到很奇怪,因为她觉得全班同学都没有改,老师为什么单独要求她?她叫旁边的同学读读看,她在近处一看,吃惊地说:“怎么你们都把舌头伸出来了?我一直以为你们都和我一样呢!”这就是因为她自己没有发准音,听不出别人正确。
其实“th”发得对不对从声音上差别很明显。哪怕电视上看到有些演员装着会说英文,口型虽看不清,但一听他把“thank you”说成“三克油”,从声音的差别很快就知道他不会起码的英语,只说三个声音便露了馅。哪怕只说“一二三”,那个“三”字(three)就叫他出洋相。
过发音关需要有老师的正确指导,严格把关。但学生自己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必须过的“关”,自觉地一丝不苟按正确去练习。没有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心理准备,只想顺顺当当地听其自然,像讲中国话一样轻轻松松去讲英语,常常最后学得的也就是模棱两可的发音,谈不上正确。
● 句型
“句型”是在自己脑海中建立外语语境的重要一环。掌握句型的要求是不但要在大脑中“贮存”足够的句型,而且使用时能从大脑中灵活地“调取”出合用的来。掌握句型的方法是通过背诵、写作、和即席发言。也就是说,需要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不是仅仅“知道”一些“道理”就能过关的。
在这方面,我很推崇“New Concept English”第二册。这套书第一册是简单应对,第三册每课过长,都不太适合当前的需要。而第二册包含的词汇大约二千字左右,并不多,但是有相当丰富的常用句型。文中涉及从城市到乡村,从天外到海底,从白昼到黑夜、从警察到小偷的许多小故事。如果熟练掌握了这些表达方式,就对相当范围的话题都可以展开一番谈论,不会只能做哑巴了。这里每一课都不长,一定程度的人都能懂,也很容易背下来。
我要求背诵,达到十分顺口,最好滚瓜烂熟地背出来,用集团记忆的办法出口成章地背出很多句子。
倾向于把语言当作理论来学的人,往往很钟情于每课后的句子分析、以及练习等等思考游戏,以为这样就把课文学透了。不能说弄清那些文法的道理有坏处。但是我选择《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是看中了其课文用作背诵的材料,这是这本书的首要价值之所在。我强调不要分散注意力,而把全力用在背诵课文上,如果有多余的精力,不妨把时间花在多背几遍课文,或者快些转向下一篇,整个建立语境的进度可以加快。
有的人就是懒得背。没有输入怎么可能输出?有的学生只希望弄懂单字的意义或者文法的道理,但如何应用这些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却没有要求。归根到底还是把语言仅当作“知识”来学学习。这种认识的错位,正如想学习钢琴而仅希望知道每个音符该用哪根指头,但拒绝去练琴一样。我强调将现成的句子通过强记来印入大脑,这样对建立语境更直接。
并不一定要将整本书的全部课文背诵完毕,常常背到一半或略多的课数,就在脑海中形成了外语的语境,建立了语感。关键是一定要真正背熟,张口就来。
要使掌握的句型能灵活应用,一个办法是写。我认为用英语写自传、写日记的好处不大。因为受到表述能力的限制,一些事表达不出来就不写了。写日记时每天发生的都大同小异,表达能力的提高很有限。要找事先没有打算好如何讲的事来练习。比如报上看到一件奇闻怪事、电视中一个情节、心目中突发的意念,你从来没有想到用英语表达的事,偏要试着写出来。
不需要写很长,只要写成像“新概念英语”第二册那样有一定中心意思的短文。实际对话中就是这样的情况,你有一个意念就必须能表达,不能只说学过的现成话。写的时候不要中途停下来查文法书或字典,而要尽可能流利地用你能够表达的手段写下去,哪怕拐弯抹角也要表示出来。实在表达不出来就画一个圈空在那里。到全部写完了,再回过头来慢慢纠正一些错误,查实一些表达是否规范,但第一次写一定要一气呵成。写得多了,就会越来越正确,表达越来越自如,思路也会开阔起来。
熟练句型的第三个方法是即兴讲话。这是和同伴彼此出一些临时想到的题目,要求说出一段意思来。出题的范围应当稍为广一点,不要老是“my family”“my school”“my office”。真正的对话并不总是谈自己的家庭或学校。比如题目可以是:“你对城市交通有什么看法?”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人对学英语有兴趣。当时有人找我帮忙提高英语。有一次我出一个题叫大家谈:“谈谈北京吧”。一个回答的人说了一句“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下面就什么也说不出来了。我问他:北京是个古老的城市,它的地理位置、它的历史、它的气候、它的大学学府、它的著名公园、它的街道、它的建筑、它的传统、它的现代化,你怎么都不说?回答的人说,一紧张便都想不起来了。
经常和同伴作即兴讲话的练习,有助于消除这种紧张感,总不能一说外语,脑子其他部位就全部停转。要练习思考和谈话同时进行。
● 词汇
提高口语能力的第三关是“词汇”。扩大词汇的好处是使思想表达得更准确和丰富。但是准确的词汇应该装在正确的句型里。
在主动表述时(即由你讲话的时候),词汇使表达更精确更漂亮。在接受信息方面(听别人讲外语,翻阅报章杂志时)词汇能扩大你所能接受的信息的范围。科技工作者不少人在本专业内英语词汇量不算少,但拿一张报纸却不能看懂所有的大标题,到了国外的机场、城市公共场所等地不认识那些标牌提示,不能不说他的词汇有局限,很难介入国外的日常生活。(比如明明写着“残疾人专用”的电梯,他一个健康人不认识“残疾人”这个字却进去了。标明“出口”的门他却因为不认识这个字而走了进去。)
在扩大词汇方面,有的人背字典,但为此需作大量的无用功,因为一般字典有很大部分(约80-90%)属生僻字,平时并不多见。我很推崇《英语常用五千字》。它的容量只有一般字典约5%。第一它是按大量报刊上出现的概率统计出来的。记住了就掌握了经常出现的词汇的98%,应该说已经可以对付一般需要了。第二它按出现的频率编成第一个一千字、第二个一千字……以至于第五个一千字,排在前面的使用更频繁,可以急用先学,一部分一部分地扫清,循序渐进扩大战果。
这里讲的口语三关,并不是必须干干净净地彻底过了每个关才谈得上口语。只要按这三方面认真去做,该纠正的发音就努力去纠正、该背的就反复去背、该写就多写一些习作、该记的单词就认真去记,不怕辛苦带点勉强,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变,贵在“认真”二字。一番艰苦奋斗之后,就会豁然开朗,口语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曾有一个高中生来找我帮助提高英语水平。我的条件是他必须按我的方法学习,而不是要我重复他课堂学习的内容。我说,如果让我对你的英语只是略作修补,你的成绩也许能增加几分,但总的还是在你原来的水平上。但按我的办法,我给你提高到远远超过你原来的水平,达到一百几十分或几百分,你就一劳永逸到另一境界,再也不用为英语烦恼了。他接受了我的条件,我才同意教他。
我首先纠正他的发音。他已经似是而非地发音度过整个初中时代了。但必须纠正的我还是“强迫”他更正,不允许轻易蒙混过关。还有他的书写,他写的英文字是我国大学生、研究生甚至英语专业毕业生都常用的那种很不规范的字体。我要求他每次来学都带来几张书写的字样,给他逐字纠正。要求他下次按改正的字形重新写来。
我要他学“新概念”的第二册。他最初认为课文太简单了。他不了解我不是用课文来做文法解剖,而是干脆要他背出来。这也并不难。很快他的英语表达能力就有很大提高,有时他不按课文而是自己组成句子来复述课文的内容,我也放过。
一个寒假后,他大脑中用英语思考的“语境”就初步建立起来了。新学期开学后,他英语的长进令教师和同学都另眼相看。他再也没有怵过英语,在同学们中他始终名列前矛。后来他进了香港大学。假期回家时来看我,告诉我说,那里的香港同学一直在英语环境中长大,也有大陆不同城市去的同学,还有各国的留学生在一起学习。但是老师评价他的英语书写最好,表达能力最好。还说,他的发音甚至比香港本地一些同学都好。他说,现在电脑时代用笔写字的情况已经不多。但偶尔总有写几个字的时候,一出手一笔规范的好字,就像给出一张名片,一下子就使自己从周围环境中生色,显现了出来。
曾有一个初中学生找我来学口语,我每周一次教了他大约几个月。后来他学英语再没有遇到困难。进大学后,一次去旁听英语演讲比赛,一听参赛者的水平,便举手说,我没有报名参赛,能不能临时参加?得到同意后他上去讲了一通,得了第一名。后来他读博士,英语课程由外藉教师执教。结果这个博士生的英语笔试和口语都是100分。有人提出疑议说:口语怎么会有一百分?就是比较好也不一定就完美。这位外国教师却坚持说:对他,就是100分。后来他到美国去念博士后。
但是,有心提高英语的人,如果一开始就打算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地似是而非,以为这样慢慢的水平就上去了,那么花上几倍的时间也不见得有多大进步,英语就会成为一门需要永远“补课”而总也不能“过关”的课程。
2008-01-22 12:04:06.0
I am studying new concept English 2.I have regard it as hearing materials for along time. I am so lazy that I intend to give up it.after reading your advice,I
am determined to insist.thanks you! and what`s more ,could you give me advaiceabout how to inprove ability to hearing.thanks you!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华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