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会从与孩子的冲突中“撤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9:11:48

成长故事

二年级小学生兰兰,总是在一家人吃晚饭时,使父母烦恼不已。每次吃晚饭时,母亲把饭盛好,放在桌子上,招呼她吃饭,兰兰要么写作业,要么看电视,要么正玩得高兴,就是不肯来吃饭。兰兰看父母已开始吃饭,有些不自在,在自己座位上坐下,挑剔地看了看面前的盘子,说不爱吃桌上的鱼,要吃虾子(桌上没有),兰兰边吃饭,边与父母争论,甚至顶撞父母,饭也吃不好,或几乎不吃,常常气得父亲在饭桌上教训她,打她几下。孩子哭了,父母气了。如此往复,没完没了。

 

家长困惑

吃饭时兰兰总是用自己喜欢吃的菜(餐桌上当时没有)挑起些事端,和我们较量,发生冲突,而且似乎变本加厉了。我们命令孩子吃饭,却毫无效果,孩子胜利了。孩子不好好吃饭挨饿怎么办?与孩子发生冲突,我们该不该显示家长的权威?可不可以从与孩子的冲突中自动撤离?如何撤离呢?

 

家教之道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想,不再唯家长之命是从,甚至会因为一些小事和家长争论、赌气、争吵或挑衅。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属于正常现象。家长与孩子发生冲突,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孩子达不到家长的教育要求,产生矛盾和冲突,一是孩子故意挑衅。家长怎样从与孩子的冲突中撤离,保持双赢呢?

在解决与孩子的冲突时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充分了解孩子的兴趣和性格,二是家长检讨自己的言行,三是让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总的来说,家长应该保持冷静、友好的态度,最好从矛盾升级中撤离出来。家长的即刻撤离,留给孩子一个孤独的感觉。孩子不喜欢孤独,逐渐意识到,只有改善自己的行为才能避免孤独,不然的话家长都会不理自己了,那就更难受。具体的做法有如下几种:

1. 冷落法忽略孩子的不适当行为。  沉默是金,有时忽略也是一种力量。有时孩子的不当行为是表面现象,其内心目的只是想引起家长的正向(如赞美)或负向(如批评)的注意,然后观察反应。对某些不适当行为,“冷淡”或“忽略”能让孩子明白这种“要挟”是达不到目的的。任何冲突都涉及双方,缺一方就冲突不起来。家长认为孩子某个不适当行为是为了赢得注意,就不要去理会他。家长如果使用“冷落”得当的话,教育孩子很有效。冷落法有时是最有效的疗法。例如案例中,兰兰走向饭厅,看到家长已开始用餐,自知来迟,不免有些不自在,看见家长不招呼她,心里不免不舒服,便借题发挥起来,看父母有什么反应。“我不喜欢鱼,我要吃虾子!”“今晚只有鱼,只能这样了,你若喜欢吃虾子,明天妈妈做。”母亲平静地告诉兰兰,然后继续用餐。“不行,我不喜欢鱼,要吃虾子!”家长没有反应,也没有回答的意思。兰兰等了一会儿说:“那明天咱们吃虾子。”母亲很快回答说:“可以,我明天去买。快吃吧。”兰兰拿起筷子,开始进餐。僵局之所以没有转变到冲突的地步,是因为父母的态度掌握得好。“冷落”技巧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家长不是冷落孩子,而是忽略孩子的不适当行为。使用“冷落”技巧时要遵守离开现场、让孩子分心、用适当的行为替代不适当的行为、寻找正向特质和提供选择等原则。

2.自然结果法教育孩子服从社会规范。  利用自然结果法解决与孩子的冲突,就是让结果来引导和影响孩子,服从社会规范,不是让孩子服从父母,不用惩罚来制服孩子,不必对孩子施加压力和逼迫。比如本文案例,家长可通过结果引导,让孩子明白“按时吃饭是孩子需要学习的生活行为”社会规范。如果已经招呼兰兰来吃饭,她还不来父母就开始吃,吃完后就收拾饭碗,不再给她吃。到时她饿了,如果她要吃的,坚决不给,告诉她吃饭时一起吃。坚持下去,让她明白“吃饭是你自己的事,不是爸爸妈妈的要求,你不按时来吃,就只有饿肚子了。”这种自然结果法,避免了与孩子的直接对抗。如果家长采取强迫手段要孩子一定按时吃饭,孩子就会反抗,互相对抗的结果会促成家长激发孩子反抗。但事实上,有许多家长就是不能坚持使用上述方法,总是担心孩子饿着,于是,问题就始终解决不了,相反,孩子在吃饭问题上越来越与家长对抗,从长远看,更多地影响到她的健康成长。但是,饿一顿没关系,有些结果如果是危险的,就不能采取此法了。

3.家长权威法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在与孩子的冲突中,如果使用自然结果法,孩子还是执迷不悟,家长就要利用自己的权威,采取非常措施。比如,孩子感冒、发高烧两天了,打了针,第三天才稍好一点,还在吃药,看到别的小朋友吃雪糕也要吃。这关系孩子的健康,让他吃的结果将是不言而愈的,所以只能运用家长的权威,采取冷静的态度,禁止吃雪糕,以保证孩子不再生病。这种情况下,没有家长忍心让孩子生病以取得自我教育的结果。家长借助自己的权威,保证孩子不生病,这是责任。有时,沉着冷静,很果断地去做,随着情况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行动,孩子也会受到教育,顺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面对冲突,必须坚持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立场,坚持立场不需要大声,需要冷静,需要行动。

4.疏导法减免与孩子的冲突。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发生冲突,家长起初往往采用堵拦措施。当效果不佳或没有效果时,家长不妨转换思维,变堵拦为疏导,要学会不进行责骂来引导孩子。比如,有段时间,孩子看动画片上瘾,哄不听,呵斥也没用,气得家长有时就拔电源,但孩子毫不示弱,你前面拔他后面就插上,这又对孩子的生命安全造成危险。后来家长改变了策略。同意孩子看中央台的“大风车”节目,并为此推迟了晚饭时间。找时间陪孩子玩,诸如做手工、走迷宫、下跳棋、滑滑板车等。有了父母的陪伴,孩子再也不吵闹着看动画片了。

5.检讨法、转移法和说理法并用消除与孩子的冲突。  一般情况下,在健康、情绪好、环境舒适状态下,家长易于采用劝说、诱导、鼓励等方法,积极地与孩子沟通,寻求和平方式解决冲突;当身体不适、悲伤或愤怒、工作生活压力大、环境杂乱拥挤的状态下,家长更易于不耐烦、发怒或诉助武力来解决与孩子的冲突。这样,家长不是心平气和地解决冲突,而是从自己本身的状态去管教孩子。再加上,家长不忘自己长辈身分,对孩子习惯使用像“不可以这么做”、“听话”、“不允许”等命令的口吻,往往让孩子反感,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在此,家长不要感到很为难,应检讨自己的态度,即使孩子做错了,也不要使用权威的口气,要让孩子感到爱、尊重、信任和平等。如果家长能真诚、坦白检讨自己态度不好,向孩子道歉,并讲明事情的原委,孩子较容易接受,表现宽容,消除冲突。这样,也真正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特别在朋友和生人面前与孩子发生冲突,家长不能怕丢面子,把孩子训斥一顿。要知道,暴怒下,说话伤感情,做事不理智,容易伤害孩子自尊,影响家长的威信,为更严重的冲突埋下隐患,达不到管教孩子的目的。这时,最需要的是冷静,转移到没人的时候再找切入点,重新说服。孩子有了面子,也有愧疚心理,就容易承认并改正缺点。当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如果家长通过检讨法、转移法和说理法三法并用,给孩子充分的爱、宽容、民主和自尊,孩子就会化冲突为玉帛,尊爱家长,听从家长的。

 

教育名言

◎与孩子沟通,并且赢得他的合作,这时你才能获得培养他的机会。

——日本儿童心理研究小组山本姿雄

◎终日给以冷遇和呵斥,甚至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

——文学家、思想家鲁迅

◎幼儿的心灵最容易受到各种印象的影响,甚至最轻微印象的影响……常常受到强烈的惩罚而变成粗暴的人,会残忍起来,冷酷起来,不知羞耻,于是连任何惩罚对于他都很快变得无效了。

——别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