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典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54:36
 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以来,威海市的博物馆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早年八十年代中期,各县市的文物组都从文化馆中独立出来,成立了文物管理所(文物馆)。1992年4月,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更名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负责对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文物管理保护,并切实发挥文物收藏、宣传教育和学术研究三大职能,成为全国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3年7月威海市博物馆成立,1998年建筑面积4120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建成启用,二期工程近年亦将获准立项建设。1994年12月文登市博物馆成立,以清代建筑丛氏宗祠为馆址组织展览。1999年立项的荣成市博物馆高标准、高要求将建成全国县市级博物馆一流精品。加上乳山市文物管理所陈列室、天福山革命遗址纪念馆陈列室面积,我市现有文物博物馆陈列面积近万平方米。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举办基本陈列、复原陈列、专题展览和种种临时展览,成为向我市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馆舍建设逐年增加,专业人员亦不断配备充实。博物馆文物标本的征集保管、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三大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见甲午馆资料)

  文登市博物馆 1994年12月成立,以清代建筑丛氏宗祠为馆舍,与文登市文物管理所合署办公。有北正厅五间,东西厢各五间,南有道厅,占地总面积1200平方米。现有干部职工12人。

  威海市博物馆 1993年7月成立,利用山东省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宽仁院旧址为馆舍,以原文物管理所藏品为基础组织“威海文物”陈列。除基本陈列,还举办过“今日威海”、“威海名人字画”、“古代字画”等临时展览。

  1998年5月迁至文化中路68-1号新馆址。现有人员14人,设行政部、业务部、保卫部、艺术品交流中心。二楼为基本陈列“威海市历史文物展”;利用社会民间收藏力量举办“戴玉山个人收藏展”,弥补了威海市历史文物展中近现代及民俗文物不足之缺憾。一楼利用1200平方米展厅,举办各种临时展览40多次,较有影响的有周恩来生平事迹展,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大型图片展;展办全国民俗风情剪纸大展、威海市建党8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强化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博物馆的地位和知名度,被评为威海市文明单位。

  文物

  1987年地级市成立以来,全市文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哗、规范化的轨道。继乳山、文登、荣成三县建立起自己的文物管理机构后,1998年成立了威海市文物管理所,除直接负责环翠区范围内的文物管理保护外,还负责对三县文物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标志全部树立,"四有"工作基本完成,文物保护档案日臻完善;山东首部区域性专项立法《山东省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保护管理规定》正式公布实施,为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时期28处建筑遗存、遗迹的保护确立了具体的法律依据;文物科技保护亦在木构建筑防治白蚁灾害及海底文物除锈保护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由于注意了继续教育工程和人才的培养,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举办学术研讨会多次,出版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专著多本;市博物馆及各县市文物部门亦写就专业调查、发掘报告及其他学术研究文章多篇。文博系统对外文化交流也突破了零的记录,先后派团出访法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进行多次交流活动。博物馆建设从无到有,文物藏品的征集保管、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三大功能不断加强,博物馆成为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不可移动文物

  地级威海市成立不久,即在全省的统一组织下实施了全面范围的文物普查,截至1990年底,威海市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367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

  义和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羊亭镇义和村南,发现于1974年。东西长200米、南北宽约110米,面积约3.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3米,内含蛤皮、烧土、石器、骨器等,属沿海贝丘遗址。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贝丘遗址课题组做过调查和试掘。

  神道口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文化遗址,位于市区神道村西南,发现于1980年。东西长100米、南北宽约150米,文化堆积厚约1米,曾出土石斧、石磨盘、石网坠、鼎足、器物把手等。

  姜南庄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文化遗址,位于环翠区张村镇姜南村北,张村河北岸,1964年发现。文化堆积厚约2米,常有汉墓随葬品出土。原有3000平方米左右高台,现今破坏严重。

  刘公岛战国遗址 位于刘公岛东村以东河沟附近,1978年发现,现存范围约2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1—2米,根据采集的陶豆、罐、盆等残块分析,应当为战国时期遗址。

  河口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荣成市人和镇西河口村南约200米的台地上,发现于1973年。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约450米,面积约13.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米,1975年、1976年两次局部试掘,属白石村一期和大汶口文化邱家庄类型的文化遗存,出土器物有罐、鼎、钵、支座、石锤、砺石、石斧等。

  北蓝格遗址 新石器时代沿海贝丘遗址,位于荣成市埠柳镇北蓝格村后山岗,遗址现存东西长200、南北宽约350米,文化堆积厚约1米,为黑褐土,内含少量烧土、木炭、陶片等。陶片以夹沙红陶为主,均为手制。可辨器物有小口罐、鼎、钵、筒形罐、支座等。

  沙里店遗址 位于文登市沙里店村北,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1—3米,土质灰黄,含沙,质松,大体分三层。采集标本有石斧、石镞、石矛、陶盆、蛋壳陶片、鼎足等。分别为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的遗物。

  脉田遗址 位于文登市高村镇村南的丘陵上,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1米。地表和断崖上有灰坑、红烧土等遗迹。采集标本多为邱家庄类型的夹沙红陶,纹饰有锯齿纹、乳丁纹、圆窝纹,可辨器形有鼎、罐、盆、碗、纺轮;石器有刀、斧、磨棒、砺石、石球等。

  大宋家遗址 位于文登市泽头镇村北的台地上,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1米。属邱家庄类型文化遗存,地表暴露有红烧土等遗迹。采集标本以夹沙红陶为主。纹饰有乳丁纹、刻划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鼎、罐、支座及蘑菇状把手;石器有斧、铲、锤等。

  马家汤后遗址 位于文登市文城镇马家汤后村西,发现于1989年。东西于170米、南北宽230米,总面积约3.9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1米。内含红烧土、草木灰和大量陶钵等。石器有斧、镞、砺石等。属龙山文化遗存,距今约4300~4000年。

  翁空埠遗址 位于乳山市白沙滩镇翁家埠村北。东西长240米、南北宽160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系贝丘遗址,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贝丘遗址课题组做过调查并局部发掘。

  小管村遗址 位于乳山市乳山寨小管村东的河边台地。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1983年秋北京大学和烟台地区文管会局部发掘,文化层堆积厚0.4—2米,属于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遗存。出土的龙山文化陶器以泥质黑、灰陶为主,泥质红陶和夹沙红褐陶较少。纹饰有弦纹、刻划纹、附加堆纹、戳印纹、器形有鼎、罐、盆、豆、杯、碗等。岳石文化陶器多为夹沙和泥质灰黑陶。

  成山头秦汉遗址(含地上古建、刻石) 位于荣成市龙须岛镇成山头,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为秦始皇、汉武帝东巡礼日成山的遗迹,现存祭日土坛和日祠建筑遗址。日坛位于成山头海洋观测站场内,原有2米高的土堆,曾出土秦、汉时期的两组七件祭日玉器。日坛西北面有秦汉时期的日祠建筑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曾发现铺地方砖、陶质排水管和祭祀遗迹。附近还有始皇庙、望海台、邓公祠、娘娘宫等建筑遗址。

  育黎故城 西汉育黎县治,旧址在乳山市育黎镇城阳村南,处于城阳村与北勇家村间河滨平原上,民国二十五年(1936)六月牟平县志会公立“汉育黎故城”标志,附近有汉代砖瓦等遗物出土。

  昌阳故城 西汉昌阳县治所在地,旧址在文登市宋村镇南,北依回龙山(古名昌山),南濒昌阳河(古名昌水)。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50米。地下有夯土墙基。城址内外有房址、窑址、陶井等遗迹,出土过汉代砖瓦、柱础石、石臼、铜车饰、五铢钱等遗物。

  不夜故城 位于荣成市埠柳镇不夜村南,西汉不夜县治所在地,地方志记载为春秋时期莱子所筑城。曾出土“夜止保货”、汉“半两”等,附近有北蓝格遗址、梁南庄汉墓。

  大天东汉墓群 位于威海市环翠区蒿泊镇大天东、南曲阜、宋家洼三村附近,有封土墓十多座。1994年威海市博物馆发掘两座。

  三冢泊汉墓群 位于荣成市崖西镇三冢泊村北,原有封土古墓三座,现多已非原貌。最大的周长22米,高5米。墓群北130米处,原有碑楼一座,已毁。遗留一石阙,一面镌“昌阳严”,一面镌“严掾高”,均竖行阴刻。

  新权汉墓群 位于文登市山镇新权村,分布范围约160万平方米,现存封土墓8座,其中西部3座,东部4座,南部1座,均作南北向排列。封土直径10—27米,高1—4米。1979年清理一座,出土汉代陶罐、五铢钱等。

  石羊汉墓群 位于文登市宋村镇石羊村,分布于昌阳河北岸,昌阳山南麓,以石羊村为中心,面积约60万平方米,发现过石墓门、画像石、铜镜、铜剑、釉陶等。1956年山东省博物馆清理一座,有漆器出土。现存封土墓6座。

  南黄庄墓群 位于乳山市南黄镇南黄庄村周围,因靠近南斜山,亦名南斜山墓群。分布范围东西、南北各约1.5公里。无封土,曾发现土坑竖穴墓和石砌方形祭祀坑,出土西周时期夹沙灰陶绳纹鬲、鼎、罐等。

  安家军寨遗址 位于乳山市乳山口镇安家村西北,长宽各约200米,寨墙残高3米左右,地面暴露有砖瓦等物,传为明代防倭所建。

  双岛寨遗址 位于环翠区张村镇后双岛村东南。东西长170米、南北长130米,夯土墙基残高近4米,北城门尚见痕迹。曾发现箭镞等,为明代胶东沿海设立的防倭遗迹。

  石岛天后宫 位于荣成石岛,乾隆十六年(1751)建,占地1015平方米。三进庙堂式结构,有正殿、寝宫、龙王殿等建筑。二进院内有二碑,分别刻“重修天后宫记”、“天后传略”,详载建筑因由沿革及天后生平。

  秦皇庙 位于荣成市龙须岛镇卧龙村。早年的秦皇庙建制无考,明正德七年(1512)被倭寇焚毁。现建筑为清代道光年所建。占地666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二进庙堂,坐北朝南。钟楼、正殿、后殿、东西厢保存较好。

  宽仁院旧址 位于威海市海滨中路92号原热电厂院内,由两组英式木骨石砌建筑组成。北部露石台别墅建于1902年,1935年增建宽仁院(天主教堂)。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有房屋123间。主建筑二层,平面呈丫形,四阿顶,有天窗、回廊。附属建筑四阿式大屋顶,有天窗、回廊和半环行的玻璃厅,另有附属平房和花园。

  威海英国领事馆旧址(含华勇营) 领事馆位于市区北山路东西两侧,始建于1899年。现存二处英式建筑。北山路西侧为英国驻威海领事官邸,方形两层,长24米、宽20米、高约18米。四阿顶,南、西两面有石柱拱式回廊,原为英国租借威海卫时期华务司寓所;北山路东侧原为英国中下级军官宿舍,1930年辟为威海英国领事馆。

  华勇营位于市区北山路西侧,英式建筑,现存一栋主楼和两栋附属平房,始建于1905年。主楼二层,呈L形,长51米、西宽13米、东宽19米、高约20米。四阿顶,红色花岗岩砌壁,东西两面有廊,楼东首有二层钟楼,六面体,俗称钟表楼子。1899年英国在威海卫招募一批中国人组成华勇营,又称中国旅、中国团队,此处为主要驻地。

  环翠楼 位于市区西奈古山之巅,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清顺治初年重建,康熙四十七年倾圮,乾隆元年重建,二十二年重修,民国二十年改建,1945年春被日寇焚毁。现在的环翠楼为1978年重建,双层楼阁,飞檐歇山,黄琉璃瓦覆顶。

  收回威海卫纪念塔 1931年建。位于市区文化路东首三角花园。1898年英国强行以威海湾沿岸10英里为租借地,1930年10月1日我方收回,故建此塔纪念。塔身由白色大理石磨光砌成,呈三棱形,上尖下宽;三级底座。塔高9.75米(32英寸),志威海被英国统治32年;其形三棱,一志中英友好,希望两国间不平等条约均如威海之早日解决;一志遵奉“三民主义”,修明市政;一则追忆甲午诸先烈。1980年移址重建。

  昆嵛山老峰窝红军游击队遗址 位于文登市晒字镇昆嵛山主峰泰薄顶东北2公里老蜂窝山洞。1935年冬,中共胶东特委举行“一一·四”暴动失败后,于得水等人率部分暴动人员来此举办培训班,学习游击战术,坚持革命斗争,创建了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成为后来天福山起义的军事骨干。

  天福山革命遗址 位于文登市天福山镇林场,北距沟于家村1500米。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这里举行了武装起义,特委书记理琪庄严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正式成立,尔后与日寇激战于雷神庙,打响胶东抗日第一枪。现遗留有中共胶东特委居住过的庙屋三间(会址),另有插旗窝和理琪发布起义动员令时脚踏的石台阶等。建有天福山革命遗址纪念馆。

  赤山法华院旧址 位于荣成市石岛镇西车脚河村,红门石山(即赤山)之阳。唐中后期新罗人张保皋始建,会昌年间(841—847)拆毁。日本高僧圆仁法师《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有较详细记载。法华院是古代中、韩、日三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1988年原址重建。

  马石山抗日战争遗址 位乳山市诸往、马石店两镇之间,四周群峰连绵。1942年冬,日寇对我胶东军民实行拉网扫荡,合围马石山,制造马石山惨案。现有当年简易工事。解放后修建了纪念堂、烈士纪念塔、烈士墓及纪念碑等。

  青山烈士陵园 1968年建,位于荣成市崖头村东北,南北长180米、东西宽90米,坐北朝南。沿中轴线有大门、纪念堂、纪念塔。塔为主体建筑,石筑,四面体。纪念堂有为国捐躯的烈士名录,计5689名。

  槎山千真洞 位于荣成市人和镇铁槎山主峰清凉顶北部半山腰天然石壁,系人工凿成。洞口向南,呈椭圆形,中设塔心柱,高2米、阔4米、进深约6米。洞口上方有明万历四年(1576)刻“千真洞”三字,内雕佛像千余尊,大小不等;洞前有庙堂残迹。史载金大定年间,全真教北七真人王玉阳曾隐居于此。

  圣经山老子道德经石刻 位于文登市葛家镇西于村昆嵛山南木麓圣经山。山巅有东西两石,其西有巨石屹立,高5米,长15.6米,状如新月,俗称月牙石。阳面楷书阴刻太上老君道德经文上下两卷,约6000字,字径约6厘米,保存基本完好。东石阳面阴刻“圣经山”三字。《文登县志》载:大抵金、元诸真人所为。另有石庙、洞天福地刻石及东华洞、石坊等多处遗迹。

  圣水岩石刻造像(及玉虚观碑) 位于乳山市冯家镇孔家村小昆嵛山麓,岩壁高20—30米,上有金代道人王重阳书“玉阳洞天”等摩崖石刻;岩下洞内栏板石刻有金大定三年(1211)题铭。洞下现存明代无梁殿一座、金贞二年(1214)玉虚观碑一通,刻有道家宗派大系表,是研究金、元时期活动的重要资料。

  馆藏文物

  威海市的馆藏文物主要指六个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即威海市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文登市博物馆、天福山革命遗址纪念馆、荣成市文物馆、乳山市文物管理所之收藏。其来源可分为旧藏;通过购买、拣选或接受捐赠等方式征集;考古调查采集和发掘等三种形式获得。文物征集是文博单位的日常工作,各县市文物部门及市直文博单位对辖区内出土和发现的文物及时进行征集,充实了馆藏。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则着重于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时期文物之征集,不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上等级文物。1999年国家近现代文物鉴定组对该馆所藏近现代文物鉴定,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一级文物39件。

  威海市馆藏文物情况表

 

  说明:除甲午馆,其余三级以上文物截止日期为1991年9月

  全市馆藏文物涵盖了新石器时代至民国各个历史时期。比较重要的馆藏文物有:

  石磨盘石磨棒 大孤山镇林家村出土。石磨盘呈椭圆形,花岗岩,有使用痕迹。长48.5厘米、宽34厘米。石磨棒花岗岩质,中间宽两头尖,长26.5厘米、最宽处9厘米,十分完整。藏乳山市文物管理所。

  石猪 1988年荣成泊于乡(现属环翠区)松徐村出土。石质圆雕,双面阴纹勾划,线条粗犷简括,造型简朴而头面酷肖。无肢无尾,轮廓似鱼形,体中部有一纵长穿孔约13厘米。出土时后端似已残损,长41厘米、最宽处14.7厘米、厚约3厘米。概为史前至商代时物,藏荣成市文物馆。

  石羊 1980年1月荣成市人和镇西河口村出土。滑石质,圆雕,阴纹勾划,线条粗犷简括,造型扑拙。一身双首,前后一致,出土时一端面部残损,长23.5厘米、最宽处9厘米、厚约4厘米。概为史前至商代时物,藏荣成市文物馆。

  成组石凿 荣成斥山镇李家河出土,石灰岩质,属新石器时代,藏荣成市文物馆。

  陶鬲 南斜山出土,夹沙红褐陶。敞口方唇,颈部饰一周乳丁纹,肩部有三圈戳点,腹部有2个陶花(可能为文字符号)。口径19厘米、高25.5厘米。藏乳山市文物管理所。

  瓮形鼎 海疃西周墓出土,夹沙红褐陶。敞口圆唇,腹呈球状。口径29厘米、高33.5厘米、腹径34厘米。藏乳山市文物管理所。

  寨山商代晚期遗址出土,夹细云母红褐陶。敞口,方唇,有2个乳突,圆锥形袋足。口径20.5厘米、高47厘米。藏乳山市文物管理所。

  盆形鼎 小管遗址出土。夹细沙,黑陶。敞口,平底,有流。足呈扁铲形,饰附加堆纹,中间有两道凹槽,里外相通。口径50、高23.5、底径24.7厘米。龙山时期,藏乳山市文物管理所。

  陈尔徒戈 乳山市白沙滩镇小侯家村出土。援上刃平直,断面呈扁圆形。锋稍残,中胡三穿,胡上铸“陈尔徒戈”4字,长方形内上有一近长方形穿,通长近16厘米,是田氏代齐后的产物,说明战国时期乳山一带已纳入齐国版图。藏乳山市文物管理所。

  铜壶 1990年7月荣成学福西周墓出土,饕餮纹,底部内侧有四字铭文“作宝尊彝”,未修得。藏荣成市文物馆。

  铜戈 育黎城阳村出土,援上翘,脊棱明显,锋稍显圆钝,长胡三穿,穿半圆形,长方形内上有一窄长方形穿,正、背面都铸有几何形云纹。通长25.5厘米。藏乳山市文物管理所。

  铜戈 1797年文登晒字镇河北崮头村出土,赵熙汉送交,全长22.6厘米。一面有铭文,文首三字为“廿三年”,余皆锈蚀不清。铭文拓片经北京大学古文字专家高明教授鉴定,为春秋晚期三晋时期魏国之物。藏文登市博物馆。

  陶水管 荣成埠柳镇不夜村出土,汉代。外绳纹,内素面。长55厘米、上口径41厘米、下口径31厘米、厚4厘米。藏荣成市文物馆。

  瓦当 汉代,铭文“长生无极”,直径17厘米,埠柳镇不夜村片集。藏荣成市文物馆。

  彩绘龙纹陶盆 1994年环翠区大天东汉墓出土。圆唇折沿,腹壁浅直,底部中心有弦纹,内壁及底饰盘龙纹,造型生动。直径33.5厘米、高6厘米。藏威海市博物馆。

  连弧纹昭明镜 1994年环翠区大天东汉出土。半球钮,弦纹钮座,内区为连弧纹,外区为铭文带:“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而质忠,虽塞而不泄”。镜背微凸,直径11厘米,藏威海市博物馆。

  汉斤 长条形,两侧略内弧,双面直刃,顶部有长方形竖銎以纳柄,正面铸有隶书“莱一“二字铭。通长19.5厘米、刃宽6.5厘米。据其形制与花纹,应为汉代之物。1995年12月征集,桥头镇黑石屯村宋显样送交。藏威海市博物馆。

  昌阳严石刻 花岗岩质,粗略加工,上端为顶。铭文阴刻在阙柱上半部正中。正面刻“昌阳严”,字径转小;背面刻“严掾高”,字径稍大。“阳”字最小,高宽为9×9厘米,“高”字最大,高宽为19×14厘米,汉代石阙。藏荣成市文物馆。

  汉司马长元石门 位于文登市晒字镇崮头集村东南珠山前。石门为两条大石,面南而立,相距5米、高295厘米、宽46厘米、厚22厘米,形同石剑,俗称“双石剑”。两石内侧有字。西石下为“司马长元石门”,东石为“建初六年十月三日成”,字系汉隶,书法质朴。1984年12月出版的《书法大辞典》中有收录,且多辨出“武威西狄道”五字。1960年因修建米山水库迁至珠山,现藏文登市博物馆。

  唐代执壶 海阳所镇西宏赵家出土。表釉褐彩,胎灰白,质地坚硬。直颈圆唇口微侈,圆肩双系,收腹平底,流短小附于肩上,器身饰三块桃叶青釉斑,图案新颖别致。口径10.4厘米、高17.5厘米。藏乳山市文物管理所。

  姜房印 又名"元帅左监军印",元代官印。铜质,长方形钮,通高69厘米。印面89×87厘米,朱文篆书"元帅左监军印"。据民国《牟平县志》引《宁海州志》:"元初姜房以军功封元帅左监军临武大将军总管万户",推论此印为姜房之印。清代昆嵛山出土,乳山市文物管理所征集并收藏。

  元行省都事印 荣成崖头镇刘家村出土,黄铜质,7×7厘米,元代。

  龙头玉杯 青玉质,高19.2厘米、宽10.4厘米,桥头镇征集,明代。藏荣成市文物馆。

  王铎草书轴 绢本。纵195厘米、横43厘米。3行,满行18字,共43字,当为王铎抄写或临摹王羲之某一字贴。初释为“吾惟辨知复日也知彼人已还此犹往来野近当往旧之于玄度来何迟深令人忧耶迟百问王羲之顿首”。款题“仙客年侄词覃辛卯八月王铎书”,钤白文“王铎之印”。藏乳山市文物管理所。

  御赐邓世昌碑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立。高150厘米、宽64厘米、厚15厘米,题“御赐碑文”4字。碑文正书10行,满行34字,共263字。原存成山头始皇庙,现藏荣成市文物馆。

  文物保护

  1987年以来全市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加强,其中重要表现就是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健全。80年代中期乳山、文登、荣成先后成立了文物管理所。市直所在环翠区先由文化馆文物组负责;地级市成立后,于1988年设立了威海市文物管理所,与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合署办公,对全市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实施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1993年7月威海市博物馆成立后,市文物管理所对所属三市的业务指导职能转移给市博物馆。为更好地对威海市文物保护中的重大问题和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做出决策,并协调文物部门与其它部门的联系,2000年5月成立了以分管文化副市长为主任,市政府办公室主任、文化局局长为副主任的威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管会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局。文管会每年召开一次成员会议,研讨文物保护有关问题。全市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加强的第二个表现是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法规的制订。1992年市政府法制局转发了文化局拟定的《关于加强在基本建设中加强文物保护的通知》。为了加强对大型遗址的保护,经充分酝酿,2000年10月,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山东省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保护管理规定》,成为全省第一个遗址保护专项立法,为威海市文物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第三,由威海市文物管理所(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于1997年1月牵头成立了威海市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为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保证。十多年来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成绩斐然。

  文物普查 文物普查是对地上、地下的遗址、遗迹及公私的文物做普遍调查,是文物保护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文物普查,可以发现新的有保护价值遗迹,为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为科学研究计划提供准确的依据。八十年代前期山东省就布置了文物普查工作任务,于1988~1990年组织力量完成了辖区内的文物普查工作,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底数有全面的了解。

  威海市文物普查统计表(截止1990年)

 

  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 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对新发现的有重要文物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应确定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文革”后期文博工作得以恢复,各县级人民政府开始注意农业水利基本农业水利基本建设过程中的文物保护。1977年11月22日威海市(现环翠区)政府以布告的形式列举了需要保护的8处文物古迹;1980年8月23日又以文件的形式公布了7处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11月文登县政府以文件公布了16处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7月19日,荣成县政府以布告的形式公布了7处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6月28日,公布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1处。1981~1999年,乳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四批共16处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威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2000年5月市文化局又组织推荐了第二批威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尚未公布。

  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12月2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46处。威海市有3处:沙里店遗址、天福山革命遗址、北洋水师提督署(1988提1月以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名字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5处,威海市14处,其中12处为第一批威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升格;新增加宽仁院旧址、脉田遗址两处。

  经过数次推荐升级、撤并,目前威海市实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

 

  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要求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做出标志说明,完善记录档案,落实保护组织,即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树立保护标志。经过近年的艰苦努力,全市所有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标志全部树立,其它工作亦正逐项进行。

  考古发掘和海底打捞 考古发掘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威海市的考古发掘主要是配合基本建设而进行的抢救性发掘。

  早在50年代,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文登的石羊汉墓进行进清理;70年代中后期,山东博物馆、烟台地区文管会、北大历史系古专业、社科院考古所山东队等单位对荣成河口、乳山小管村、南黄庄等遗址进行了发掘;80年代烟台市博物馆还对文登新权汉墓、荣成梁南庄汉墓进行了发掘。

  1987年地级成立以后,威海市文物部门亦有几次考古发掘活动。1989年10月,乳山市文物管理所清理海疃西周时期残墓一座。1990年7月,应荣成市文物馆之邀,威海市文物管理所对荣成市埠柳镇学福村发现的一座周代墓葬进行了清理;同年10月,乳山市文物管理所又清理了庄子园宋墓。1994年4~5月,威海市博物馆配合地方经济建设发掘了环翠区蒿泊大天东的两座汉墓。1996年1月,应文登市博物馆之邀,威海市博物馆协助清理了宋村大寨汉墓;2000年12月,应荣成市文物馆之邀,威海市博物馆协助清理了梁南庄又一座汉墓。此外,1996~1997年威海市博物馆等单位还协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课题组调查了威海市几处贝丘遗址。一系列考古活动充实了文物馆藏,有助于了解和研究威海古代历史。

  威海市境内文物考古活动一览表

 

  遗存于中国内水、领海内的文物归国家所有,海底打捞文物同考古发掘一样同样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方能实施。1986~1988年,威海市旅游局先后请烟台救捞局、江苏海洋工程公司等单位在辽宁旅顺海域打捞原北洋海军"济远号",出水舰船构件及舰上用品300多件,由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收藏,大大丰富了该馆的陈列内容,为溶化甲午战争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物史料。

  文物科技保护 文物保护除了预防人为因素对文物的破坏,还需预防自然因素,如光、热、微生物对文物的损害,这就是文物科技保护的任务。随着我市文物收藏品逐年增多,收藏条件逐步改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也取得显著成绩。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对木构建筑的白蚁防治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海底出水文物除锈课题获准立项且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复制北洋海军时期德国造280毫米口径克虏伯大炮亦获山东科技进步二等奖。

  文物维护 文物维修也是文物保护的经常性工作,自1988年以来,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投资数百万元对北洋水师提督署内东西跨院、丁汝昌寓所等清代文物建筑进行大面积维修。使文物景点逐年增加。

  威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录

 

 

  威海市现有文物陈列面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