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因其杂而成其大-- 谢鹏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45:26
杂文,因其杂而成其大]    谢鹏雄   「杂文」在古时候是各种文章的总称。像诸子百家之属,谈性命
,论人事,穷宇宙自然之理,讲仁义道德之得失,乃至各家互相论难
、辩理,文体不拘是议论,小品、寓言、对话,皆称杂文。   梁代刘勰已注意到杂文的重要性,所以《文心雕龙》中有「杂文
」篇,曰:「智术之子,博雅之人,藻益於辞,辞盈乎气,苑囿文情
,故曰新殊致……」十分肯定杂文内容之智术与博雅,及文藻之可观
。又曰:「夫文小易周,思闲可瞻,足使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
磊磊自转,可称珠耳。」非常推崇精短而有效率的杂文,也和近代鲁
迅对杂文的见解有相通之处。   在中古时期,杂文涵盖各种知识的介绍、讨论、小品及笔记等作
品。「笔记」成为文字的一体,据说始自宋代宋祁所著的「笔记」三
卷。但这种体裁可上溯到汉代班固的《白虎通义》、《搜神记》及晋
代《世说新语》等作品。后来的《日知录》等也属这类文字、   在西方,有名的富兰西斯˙培根的《培根论文集》,每一篇文字
,一千多字而已,谈友谊,论感情,斥迷信,句句抓住要点,字字击
中要害。法国巴士葛的《冥思录》、蒙田的《随笔》,以感性的语调
,自由的笔触,论述人生、人世、宗教、道德等深奥的问题,为后世
开启了杂文深入浅出的典范。杂文,以其不拘形式,可长可短。可正
可奇、可庄可诙、可重可轻、可圆可锐、可深可浅的特性,成为传达
凡百知识、发表意见、舒畅感怀、发掘精微、讨论奥义、旁敲侧击的
利器,其对人类及文化的贡献,远超过诗词歌赋、史等形式固定的文
字。   五四以后,鲁迅等人主张杂文应为「讲小道理、或没道理」,但
「感情饱满、形象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的文字。许多知识
分子,逐渐以杂文针砭时事、批评政令、褒贬社会、议论文化、主张
己见。杂文一方面成为文艺的尖兵,也在这些作为中发展了运用文学
语言状物言事的功能。而像共产主义者则鼓励文艺工作者投身於「战
斗」之中,改造社会。这一方面,奖励了文字的尖锐度与逻辑性,另
一方面也使杂文失去了相当程度的文学的超越性。文艺「入世」之余
,也「入俗」、「入政治」。《世说新语》之风格就荡然无存了。   自秦汉以降,杂学、杂文的范围并不清楚。唯其不清楚,所以茫
然以「杂」称之。但就在这不清楚中,杂文超越了框架,和传统的约
束,自由自在地发展,时而前后发挥、左右兼并,成为人类向未知的
世界及文艺拓展的尖兵。其在自由的体裁下,或根本无体裁的拘束下
为人类的知识、见识、思想、教育及情感所做的服务无可限量。   人类的思想、知识、行为,在历史上是由浑沌杂然而成其大,成
其大后乃整理出各种项目条理而有秩序。但秩序并非文化的创造者,
而是文化的结果。杂然的创造才是文化成其大的原动力。杂文,也是
文化与文艺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