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突如其来和其进程的相对平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19:45
苏联解体的突如其来和其进程的相对平和作者:高玉生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10-11-1本站发布时间:2010-11-1 10:53:50阅读量:40次

    本文作者高玉生曾任我国驻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等国大使和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曾长期从事外交工作和国际问题研究。  

  一、对全世界的学者、政治家来说,苏联在1990年底的解体都是个天大的意外。不要说在戈尔巴乔夫上台的1985年,就是到了苏联已发生全面危机的1989年,如果有谁预言苏联在几年内行将崩溃,别人非但不会赞同你,甚至还要讥笑你偏激。支持和拥护苏联的人自然相信它能渡过难关,认定苏联是"邪恶帝国"而终将垮掉的人,也从未梦想过这一超级大国的历史终结得如此之快。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多数西方的苏联问题专家都认为,苏联的制度效率低下,缺乏活力,但其基础仍然牢固。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报告称,苏联经济增长缓慢,效益欠佳。"但即便从长远看,苏联经济也未必会崩溃"。亲历过苏联解体的美国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虽强调苏联解体有历史必然性,但也惊呼其进程之快"令人猝不及防"。

  二、苏联解体的突发性是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效的应造成的。

    苏联这种专制制度的生存危机一旦开始,其发展比人们的预料要快得多。首先,长期以来,苏共独占传媒和信息来源,在实行灌输式单向宣传和洗脑的同时,压制、掩盖、隐藏问题、矛盾和阴暗面,从而培植了人们对苏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忠诚信仰。由于苏联社会民主、公民意识的增强和控制信息来源越来越难,这种状况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特别是在实行民主化、公开性的形势下,过去,尤其是斯大林时期那么多的失误、罪恶和血腥一下子显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其震撼之大可想而知,连苏共也不能面对自己的历史。当人们认为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信念竟然是个谎言的时候,他们感到失望、悔恨和愤怒。苏联及苏共这座大夏的政治基石便很快坍塌了。其次,苏联过度集中的经济制度违背规律,压制人性,缺乏活力效率,资源浪费甚大,结构失衡严重,增长不能持续等弊端早已存在,且愈演愈烈。但苏联的宣传和统计一直掩饰问题的严重性,致使当时很多外国人、苏联老百姓、甚至一些苏联领导人都难以了解全部真相,误认为进入八十年代后苏联经济的主流仍然是稳定和发展。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稳定其实是积累危机的停滞。这种"稳定"得益于七十和八十年代两次石油大涨价,使苏联靠出口石油,进口巨额粮食、食品、消费品和技术设备得以度日。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发生重大深刻经济危机的基础和条件都已具备。戈氏的改革始于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那时他踌躇满志,对苏联经济信心十足。他一开始拒绝了较激进改革的建议,而是继续了安德罗波夫的做法,提出了"加速"战略,即通过严格纪律和管理,减少腐败,对传统经济体制施以局部改革达到加快发展速度,解决苏联面临的迫切问题。这一浅薄的计划很快就陷入死局。戈在1987年1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承认,"国家及其领导人面临的问题之多出乎他的预料。"然而,苏联领导人还是没有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八十年代中期国际原油市场大跌价和苏联石油大幅减产联袂而至,引起剧烈连锁反应,外汇、货币、金融、财政、市场供应等领域发生雪崩式危机。在此大难临头之际,当局举措失当,在市场机制缺位的情况下,贸然推出经济政治自由化方针,导致生产下降,物价飞涨,秩序大乱。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活动加快了中央财政的瓦解。这都对风雨飘摇的苏联构成了最后的致命一击。第三,苏联的经济政治制度刚性很强,显示过抗击强敌入侵和非常灾变的巨大潜力,长期以来给人以强大稳定的印象。但苏联的制度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甚差,对改革有自然的排异力。在当代条件下,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却很弱。当年赫鲁晓夫和柯西金的改革只是对苏联制度体制的修补完善,但就是这样的改革也被禁掉了。自1987年开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实际上是从体制外对其进行倒逼,使其步步后退。石油跌价打击了所有石油输出国,唯独苏联一触即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学者指出,像苏联这样的强大国家,突然间由于并不猛烈的冲击而倒塌,只能说明其内部结构的缺陷和脆弱。由此看来,苏联解体有其历史的必然,至于解体的突发性,那它只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当然,必然性不能简单等同于外在形式,二者之间存在若干中间因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戈氏能避免一些错误,在1985年时如能对苏联面临的困难,首先是经济困难有清醒全面的认识,采取一套必要措施,即便不能克服危机,也能缓解局面。或者,如果石油冲击晚来几年,苏联也许还能维持若干年。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该发生的事情总要发生,这就是历史。

  三、苏联解体过程的相对平和,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和内战,这同样大大超乎各国政治家和学者的预料。苏联与南斯拉夫的解体进程是同步的。与南斯拉夫比,苏联不仅快头要大得多,而且存在和潜伏的问题、矛盾、对立也更多、更严重,特别是苏联还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核武库。南斯拉夫内战就已震惊了世界,苏联解体的前景真是让人不寒而栗。1990年和1991年,出于对苏联局势发展的难以预测,尤其是对核武器可能失控的恐惧,西方国家宁可愿意拉苏联一把。1991年8月,当时的美国总统老布什访问乌克兰时,曾试图劝说乌不要脱离苏联。应苏联方面的多次迫切请求,西方国家提供了财政和人道援助。戈尔巴乔夫为得到援助,向西方保证不用武力干预东欧国家的演变并在国内尊重人权。这也是西方援助的条件。但当时的实际形势是,苏联既不可能出兵东欧,也不可能用武力镇压国内反对派和民族独立势力。

  苏联解体过程为什么这样平和,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有;第一,苏联解体并非苏联的全面消失。如自十月革命算起,苏联作为一个制度探索大国存在七十多年,不仅改变了本国的命运,也极大影响了世界的大局,苏联的遗产和成果仍然存在,存在于俄罗斯和前苏各国的思维方式、传统观念、习惯作风中,存在于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中,存在于各国的内外政策和治国理念中,存在于各国及其人民的关系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联解体是一个动态过程。第二,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竭力施加影响以避免苏联解体南斯拉夫化。处于焦头烂额竟地的苏联领导人不能不受西方制约。对刚刚独立的前苏各国领导来说,其当务之急是稳定国内形势和自身地位,巩固国家主权。为此,争取国际社会,首先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这促使他们在面对苏联解体所产生和遗留的诸多矛盾,尤其是边界、领土、民族、宗教等矛盾时谨慎行事。西方的干预有助于莫斯科"八一九"事件没有成为流血惨剧。第三,国内外社会的进步和政治文明水平的提高,使苏联用暴力解决国内问题的难度增大。实事求是地说,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还有另外两个效果:通过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等,提前释放了可能导致社会激烈对抗乃至爆炸的能量,为苏联解体加注了润滑剂;进一步改变了社会政治氛围和观念,在政治斗争中摈弃暴力为更多的人所认同。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在发动八一九政变时并未想采取可能引起流血的行动。奉命处理问题和攻占白宫的军队、克格勃和内务部不愿承担制造流血冲突的责任,拒绝执行。戈氏及其他苏联领导人没有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意愿,就是有,也办不到了。

  苏联解体已经过去二十年了,围绕这一历史事件探讨的余地还很大,这里切忌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