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为何会成学术垃圾生产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20:52
熊丙奇
2007-11-30 05:57:2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00bxm.html
10月20日,首届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论坛举行。在论坛上,有专家指出,全国1000多份学报,大部分学校都是为本校的学术职务晋升或者是种种关系发表文章,连基本的学术规范、学术标准都谈不上。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浪费,而且造成了我们国家文科学术产品质量非常恶劣的声名。在精神产品方面,现在可以说,中国至少在文科恐怕还是世界最大的垃圾产地,在这个方面,学报可能就是最大的生产基地。
高校学报为何会成为最大的垃圾产地?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整个社会对学术研究的急功近利。无论是高等学校,还是科研机构,都将发表多少数量的论文,作为职称晋升、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不但如此,对于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还有在读期间必须发表论文,方可进行硕士论文答辩、博士论文答辩的要求。为了能晋升高一级职称、通过年终考核、顺利获得学位,教育界、科技界的人士都为论文发表发了疯。对种对论文数量的追求,导致了大家对论文质量的轻视,大家并不关注(也无法关注)自己究竟做出怎样的研究,而是关心是否能发出论文获得现实的好处,编造、炮制论文于是成为不少教师、科研人员与学生的首要任务。很显然,这直接影响到以高校教师、学生,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为主要作者队伍的高校学报的稿源质量。
二是高校学报直接服务本校师生的办刊定位。客观上说,高校的学报,在整个社会对论文数量的强烈需求中得到了迅速发展,而迅速发展的高校学报,实际上成为了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发表职称论文、考核论文以及求学论文的重要出口。按照教育部发布的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07.6万人,在学研究生110.47万人,其中博士生20.8万人,硕士生89.66万人,如果他们每年要求发表一篇论文,仅高校系统就将有200多万篇论文需要发表,如果一份学报一年平均发表论文300篇,1000多份学报也不过发表论文30万篇,仅能满足高校六分之一的要求。如果高校学报办成为为本校教师、学生发表论文提供机会,同时增加本校国内论文发表数的重要阵地,加之学报对某些教师晋升职称、某些学生论文答辩的照顾,那么,其质量上存在的问题,也就不难想象了。
三是部分高校学报的逐利倾向。当论文与每个人的晋升、考核、答辩密切相关时,办学报的人,很容易地就发现其中的“商机”,收高额版面费,出版增刊、专刊,已经是目前不少学报的普遍做法。学报的这种逐利导向,必然让编辑们在满足于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同时,失去创造学报品牌的动力,更何况,中国当前的学术环境,并不利于学报打造自身的品牌。
高校学报的发展,是与高校的学术氛围紧密相关的,离开高校学术氛围的改善,来要求学报健康发展,很不现实。因此,与其说今天有的学报成为了垃圾生产车间,还不如说是不科学、甚至违背学术发展规律的高校学术考核体系,导演了垃圾论文满天飞的学术局面。从根本上改变学术氛围,才可能让学报能健康发展,当然,学报在改变学术氛围过程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改变高校学报的现状,必须解决以上三方面问题。
首先,需要教育部门、科研机构,改变论文数量考核指标体系,重建符合学术规律的考核体系。笔者注意到,目前有的大学,已经不再对教师进行论文数量考核,而关注发表论文的质量,同时将一年一考核改为三年或更长时间的长效考核,这方面的改革,在自然科学领域,迈出的步伐要更快一些,因此,这些高校的自然科学学报质量,目前相对于文科学报,要高一些。
其次,需要学报自身,改变关门办刊,在学校内部自娱自乐的定位。办学报显然要依托本校的教师力量、学生力量,但是,却不能把学报办为教师和学生的自留地,要坚持稿件录用质量原则,以及面向更多学者的原则,这样,既可丰富学报的稿源,又可促使学报质量保持稳定。据笔者所知,有的高校学报明确规定,本学师生的论文不得超过60%。
另外,还需要学报,努力抗拒经济利益的诱惑,不能为版面费、增刊费而迷失了办刊的方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校给学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当一个学报在为自己的生存挣扎时,哪怕是蝇头小利,也会使他们动心的——并站在学术发展角度,给学报独立办刊以宽容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