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世博多个社区案例为上海城市发展带来启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2:05:59

教授:世博多个社区案例为上海城市发展带来启发

2010-09-20 15:14:00 来源: 解放日报(上海)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意大利“人之城”、法国馆“感性城市”、智利馆“关系型城市”等主题理念,引起华师大世博研究院院长林拓教授注意:“高科技的生活固然让人神往,然而,我们更不能忽视的,是城市发展中的人本精神,这对于后世博的上海城市管理与发展尤其是社会建设方面,意义重大。”

上海世博会上,意大利“人之城”、法国馆“感性城市”、智利馆“关系型城市”等主题理念,引起华师大世博研究院院长林拓教授的注意:“高科技的生活固然让人神往,然而,我们更不能忽视的,是城市发展中的人本精神,这对于后世博的上海城市管理与发展尤其是社会建设方面,意义重大。”

如何促进老龄化社会的代际沟通如何让移民和本地居民更好融合

“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普遍比较突出,一些世博场馆就体现出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其中,德国‘多代屋’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林拓说。德国老龄人口占全国人口1/4,且持续增长,而老年人服务问题却逐渐陷入矛盾局面:一方面,服务老年人的护理机构数量长期不足;另一方面,老年人对发挥余热,仍抱有强烈愿望。2006年,“多代屋”的出现使破解这一难题成为可能:家庭界线被打破,社区中几代人生活在一起,老年人能够帮助照管孩子、打扫房间,孩子们也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阳光,促进代际沟通。短短4年间,“多代屋”已发展到500多个。这对上海可有启发。

与此同时,目前近1/3的上海常住人口为“新上海人”。如何让外来移民和本地居民更好融合?林拓认为,搭建更多交流平台是有效办法。比如,德国馆重点展示的“跨文化花园”。德国城市花园众多,自1996年起,100多个“跨文化花园”先后出现,本地居民与外来移民在此共同劳作,分享园艺知识,加深认识,共同具有的园艺知识弥补了彼此文化背景的差异,创造了平等交流的可能。“上海拥有大量公园、绿地、运动与文化场所等,都具备成为文化交流平台的条件。通过积极的引导,将进一步促进移民与本地居民间的良性互动。”

如何激发保护文化遗产的力量如何协调文脉传承与现代发展

上海历史积淀深厚,传承城市文脉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如何激发更广泛的力量保护文化遗产?林拓指出,澳门政府一方面将遗产的集中管理变为社区管理,促使公众树立自主保护意识;一方面采用“官商民”等灵活的合作方式,借助社会力量保护文化遗产。如澳门案例馆原型——百年当铺“德成按”:政府用较低的投资保留了遗产风貌,并利用一楼建设“典当博物馆”,宣传澳门文化;私人业主重建的修缮成本大为减少,可利用二、三楼建“文化会馆”对外出租,维持收益;商人利用“德成按”品牌,售卖文化产品。

巴塞罗那提供了历史旧城区如何协调文脉传承与现代发展关系的经验:“上世纪80年代初,巴塞罗那市政府启动旧城改造项目,原有古老民居、废弃工厂与教堂被悉数保留,功能却发生转变:古老民居搭配街区花园改善环境,废旧工厂成为了LOFT公寓和健身房,教堂改造成图书馆,破败房屋改建为现代博物馆。”此外,开罗突破常规“单体修复”观念,采用“复合式”修复模式,将历史古迹同周边的居住社区及设施等并行开发;西安则在大明宫遗址修复与重建过程中,同步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也有参考价值。

如何建设改善利用好公共空间如何更好地在沟通中增进认同

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交流、休闲与活动的重要平台,如何更好地在沟通互动中增进认同?林拓说,在世博会上,对公共空间的注重,是许多展馆共同的特点。英国馆的“种子圣殿”偏居一隅,其余都是供游客休闲活动的空间,体现其对英国“公共空间”经典传统的传承;墨西哥馆则将展馆主体置于地下,地面以上全部作为开放的公共草坪,游客能够在此欣赏墨西哥风情的歌舞表演,增进对墨西哥文化的亲近感;意大利馆中模拟了传统的意大利“人之城”,而这座“人之城”的核心正是展馆中央的广场,以广场为代表的公共空间是以人为本的意大利传统城市的灵魂所在。除此之外,加拿大、卢森堡与西班牙等许多展馆也都不约而同地,将各自国家对公共空间的理解作为展示的重点。

在世博展馆中,也不乏公共空间建设与改善的经验实例。被称为“家”的马德里案例馆中,第一个“过厅”介绍的河岸改造工程,体现对公共空间的重视。曼萨纳尔河是马德里城内的主要河流之一,1974年,随着河岸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噪音和废气污染接踵而至,甚至割断了城市、阻碍了居民的交流与生活。30年后,马德里政府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启动30号街—马德里河岸改造工程,将15公里快车道全部转入地下,并增设绿化植被,将公共空间还给市民,这一地区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上海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中,道路、建筑的规划与建设,应更多地关注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避免重走发达国家城市走过的弯路。(周楠)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