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省市概述 湖北概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47:48
湖北概述
添加日期:2007-11-12 15:45:00  作者:白夜  新闻来源:中国政府网
湖北省地跨长江和汉江两大水系,位于祖国中部。湖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湖北省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介于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  貌】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各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5.5%, 24.5%和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气  候】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2。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自然资源】
土地:湖北省土地面积为18589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4%。人均土地4.79亩。湖北省耕地面积5023.88万亩,人均耕地0.87亩。
生物资源:植被具有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湖北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板栗和果树等。省内植物资源以鄂西山地神农架林区最富,神农架是中国东部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森林覆被率达70%左右,现有森林总蓄积量1575万立方米,约占湖北省的1/3,其中成熟林蓄积量占83%,是中国重要的原始林区之一,有"绿色宝库"之称。植被结构也具有明显垂直分布特征。据调查,山区植物种类有2000余种,占湖北省植物种类的2/3,世界稀有或中国特有植物有30多种,主要有珙桐、香果树、领春木、水青树、银杏、铁坚杉、马溜光、野生腊梅等。此外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主要为金丝猴、闽中羊、苏门羚、金钱豹、毛冠鹿等;还有白化型的神农白熊、白麝、白鹿、白蛇等。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最大,并产名贵药材,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鸟类种类多达350种,以与南方共同的鸟类居多,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有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等30种左右。鸟类中以候鸟最多。
矿产资源:截止2004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38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89种,新发现矿种2种。,占全国已探明储量156种的50.64%。全省已探明储量矿产地有1361处,其中固体矿产中已划分规模大小的矿产地有1225处,特大型矿产地3处,大型矿产地85处、中型矿产地250处、小型矿产地887处。矿产资源的特点:一是矿种及共、伴生矿产较多,矿床具一定规模,其中化学、冶金和建材工业所需的主导矿产和配套辅助矿产种类齐全,总量较为充足。铁、铜、磷、石膏、石灰石、岩盐等40多种矿产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占其总储量的80%以上。二是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地区特色十分明显。鄂东南地区具有可供开发利用的铁、铜、金、银、钨、钼等金属矿产以及煤、膨润土、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等非金属矿产,矿种多,配套齐全。而油气、矿盐、芒硝、石膏等矿产主要分布在鄂中(江汉平原)及鄂中南地区,磷矿主要集中在鄂西、鄂东北及荆州、襄樊地区,铌、钽、稀土等矿产主要分布在鄂南及鄂西北地区。三是国民经济所需的部分大宗矿产十分短缺。磷矿、盐矿、石膏、水泥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膨润土、大理石、花岗岩、重晶石、累托石粘土等矿产是优势矿产,已探明的资源储量列于全国的前列。
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1234.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070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634立方米。总供水量245.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236.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6.9亿立方米。总用水量245.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57%,工业用水占31.5%,生活用水占11.5%。总用水量比上年增加4.3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增加411立方米。全省有大型水库58座,总库容437.51亿立方米。
人  口
【人口统计】
2004年出生人口50.6万人,死亡人口3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2004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016.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27.8万人,占43.7%;农村人口3388.3万人,占56.3%。男性人口3129.6万人,占52.0%;女性人口2886.5万人,占48.0%。0-14岁人口比重为21.8%,15-64岁人口比重为7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2%,老年人口达到435.6万人。
【平均寿命】
城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5.68岁(男73.72岁,女77.79岁);农村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1.25岁,(男69.23岁,女73.42岁)。
【民族及人口】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湖北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57.97万人,共有53个少数民族成份(缺乌兹别克族、德昂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4%。人口在万人以下、千人以上的民族有9个:壮族、白族、朝鲜族、畲族、彝族、藏族、瑶族、维吾尔族、布依族。人口在千人以下、百人以上的民族有10个:黎族、土族、京族、仡佬族、羌族、锡伯族、仫佬族、哈尼族、傣族、纳西族。百人以下的民族有28个:水族、东乡族、佤族、高山族、撒拉族、僳僳族、毛南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塔吉克族、拉祜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独龙族、景颇族、普米族、赫哲族、布朗族、鄂伦春族、珞巴族、门巴族、裕固族、柯尔克孜族、怒族、保安族、塔塔尔族、阿昌族、基诺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2万人)、宜昌市(43.5万人)、武汉市(5.4万人)、荆州市(3.3万人)、荆门市(1.5万人)和十堰市(1.3万人)。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区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
【文化程度】
2004年末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9.58万人,在校生89.20万人,毕业生14.32万人;研究生招生2.61万人,在校研究生6.64万人,毕业生1.19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9.68万人,在校生45.85万人,毕业生10.4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2.97万人,在校生119.74万人,毕业生32.29万人;全省普通初中在校生331.98万人,小学在校生474.95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58.8万人。
经  济
【国内生产总值】
2004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6320.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GDP及比重:2004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6320.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2004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20.09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994.67亿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305.72亿元,增长10.0%。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14.8:47.8:37.4调整为16.1:47.4:36.5。
【工业产值和增长率】
200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3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664.73亿元,增长22.8%,是近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实现利税573亿元,增长2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9.4,比上年提高17.5个百分点。
【农业产值和增长率】
200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5%,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569万亩,比上年扩大210万亩;粮食总产210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8亿公斤,增长9.3%。
【外贸状况】
2004年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7.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出口33.84亿美元,增长27.4%;进口33.88亿美元,增长38.0%。
【外资利用状况】
2004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68个,比上年增加36个,其中总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91个。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及其
湖北省地跨长江和汉江两大水系,位于祖国中部。湖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湖北省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介于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  貌】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各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5.5%, 24.5%和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气  候】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2。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自然资源】
土地:湖北省土地面积为18589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4%。人均土地4.79亩。湖北省耕地面积5023.88万亩,人均耕地0.87亩。
生物资源:植被具有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湖北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板栗和果树等。省内植物资源以鄂西山地神农架林区最富,神农架是中国东部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森林覆被率达70%左右,现有森林总蓄积量1575万立方米,约占湖北省的1/3,其中成熟林蓄积量占83%,是中国重要的原始林区之一,有"绿色宝库"之称。植被结构也具有明显垂直分布特征。据调查,山区植物种类有2000余种,占湖北省植物种类的2/3,世界稀有或中国特有植物有30多种,主要有珙桐、香果树、领春木、水青树、银杏、铁坚杉、马溜光、野生腊梅等。此外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主要为金丝猴、闽中羊、苏门羚、金钱豹、毛冠鹿等;还有白化型的神农白熊、白麝、白鹿、白蛇等。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最大,并产名贵药材,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鸟类种类多达350种,以与南方共同的鸟类居多,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有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等30种左右。鸟类中以候鸟最多。
矿产资源:截止2004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38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89种,新发现矿种2种。,占全国已探明储量156种的50.64%。全省已探明储量矿产地有1361处,其中固体矿产中已划分规模大小的矿产地有1225处,特大型矿产地3处,大型矿产地85处、中型矿产地250处、小型矿产地887处。矿产资源的特点:一是矿种及共、伴生矿产较多,矿床具一定规模,其中化学、冶金和建材工业所需的主导矿产和配套辅助矿产种类齐全,总量较为充足。铁、铜、磷、石膏、石灰石、岩盐等40多种矿产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占其总储量的80%以上。二是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地区特色十分明显。鄂东南地区具有可供开发利用的铁、铜、金、银、钨、钼等金属矿产以及煤、膨润土、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等非金属矿产,矿种多,配套齐全。而油气、矿盐、芒硝、石膏等矿产主要分布在鄂中(江汉平原)及鄂中南地区,磷矿主要集中在鄂西、鄂东北及荆州、襄樊地区,铌、钽、稀土等矿产主要分布在鄂南及鄂西北地区。三是国民经济所需的部分大宗矿产十分短缺。磷矿、盐矿、石膏、水泥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膨润土、大理石、花岗岩、重晶石、累托石粘土等矿产是优势矿产,已探明的资源储量列于全国的前列。
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1234.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070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634立方米。总供水量245.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236.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6.9亿立方米。总用水量245.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57%,工业用水占31.5%,生活用水占11.5%。总用水量比上年增加4.3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增加411立方米。全省有大型水库58座,总库容437.51亿立方米。
人  口
【人口统计】
2004年出生人口50.6万人,死亡人口3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2004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016.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27.8万人,占43.7%;农村人口3388.3万人,占56.3%。男性人口3129.6万人,占52.0%;女性人口2886.5万人,占48.0%。0-14岁人口比重为21.8%,15-64岁人口比重为7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2%,老年人口达到435.6万人。
【平均寿命】
城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5.68岁(男73.72岁,女77.79岁);农村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1.25岁,(男69.23岁,女73.42岁)。
【民族及人口】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湖北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57.97万人,共有53个少数民族成份(缺乌兹别克族、德昂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4%。人口在万人以下、千人以上的民族有9个:壮族、白族、朝鲜族、畲族、彝族、藏族、瑶族、维吾尔族、布依族。人口在千人以下、百人以上的民族有10个:黎族、土族、京族、仡佬族、羌族、锡伯族、仫佬族、哈尼族、傣族、纳西族。百人以下的民族有28个:水族、东乡族、佤族、高山族、撒拉族、僳僳族、毛南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塔吉克族、拉祜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独龙族、景颇族、普米族、赫哲族、布朗族、鄂伦春族、珞巴族、门巴族、裕固族、柯尔克孜族、怒族、保安族、塔塔尔族、阿昌族、基诺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2万人)、宜昌市(43.5万人)、武汉市(5.4万人)、荆州市(3.3万人)、荆门市(1.5万人)和十堰市(1.3万人)。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区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
【文化程度】
2004年末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9.58万人,在校生89.20万人,毕业生14.32万人;研究生招生2.61万人,在校研究生6.64万人,毕业生1.19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9.68万人,在校生45.85万人,毕业生10.4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2.97万人,在校生119.74万人,毕业生32.29万人;全省普通初中在校生331.98万人,小学在校生474.95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58.8万人。
经  济
【国内生产总值】
2004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6320.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GDP及比重:2004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6320.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2004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20.09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994.67亿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305.72亿元,增长10.0%。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14.8:47.8:37.4调整为16.1:47.4:36.5。
【工业产值和增长率】
200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3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664.73亿元,增长22.8%,是近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实现利税573亿元,增长2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9.4,比上年提高17.5个百分点。
【农业产值和增长率】
200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5%,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569万亩,比上年扩大210万亩;粮食总产210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8亿公斤,增长9.3%。
【外贸状况】
2004年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7.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出口33.84亿美元,增长27.4%;进口33.88亿美元,增长38.0%。
【外资利用状况】
2004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68个,比上年增加36个,其中总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91个。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