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地名考------尚志市考古重大发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03:31:59
尚志市考古重大发现 作者: 管理员   来源: 中国雪都   加入日期:2008-1-3  点击率:682 〔汉魏时期遗址在苇河显现〕   2007年10月24日,我市考古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市文物管理所在苇河镇进行考古复查时,由文物管理所副所长邓树平、发现了一处保存较好的汉魏时期遗址。10月25日由邓树平又科学的测量了该遗址。10月30日下午,邓树平将复查时发现的这处遗址的具体情况,与文化局局长何树岭一道汇报给了市委书记董凤山,汇报时,邓树平以就该遗址现状推定为汉代。该遗址的发现以引起了市委书记董凤山及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11月2日,由邓树平将遗址中发现的陶豆(豆盘、豆柄)带去省城,向省文化厅副厅长王珍珍(兼省文物局局长)及文物管理处处长孙长庆做了汇报。后由省文物管理处副处长盖立新负责、与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汉魏文化研究专家)张伟联系。张伟所长负责将陶豆、石器做了权威性的技术鉴定,并认为该遗址的年为汉魏时期。张所长还指出,该处遗址的发现与绥芬河流域的团结文化向西延布有密切联系。而邓树平认为,该处遗址,可能是汉代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夫余人、东侵时的文化物质遗留。2007年11月6日,邓树平与文化局局长何树岭一同接受了《新晚报》记者的采访。并于2007年11月9日,做为消息刊登在《新晚报》第五版上。该处遗址的发现,为我市汉代历史文化断失的续写提供了重要佐证。下面我们将该遗址的具体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   遗址地处张广才岭中西部的低山丘陵区,遗址四周均为隆起的丘陵漫岗地带,自然植被保存不是很好,由于近年垦植采伐,附近诸山丘均被垦植成耕地。该遗址现位于苇河镇志成村,距志成村主屯均600米,遗址呈南北走向,面积为南北长500米,东西宽为180-200米,南距苇河镇政府所在地及蚂蜒河主河道约22华里,遗址高程为60-80米,现已辟为耕地。 二、遗址采集文物标本现状描述、该遗址采集的器物分别为石器、陶器,下面按顺序分别予以描述   1、石器,有石斧、石网坠(及石屑、石片),下面重点描述石斧和石网坠。   ⑴石斧:采用黄褐色细砂岩磨制而成,该石斧的原始基料,是选用一块板状黄褐色细砂岩,经沿斧柄两侧自上而下均匀敲击形成有规则的鳞状斑,后经采用石锤轻轻琢击成形后而应用。斧顶呈斜平顶状,刃部磨制而成。刃部锋利,有三处使用崩痕,一处崩痕较大,另两处均呈鳞状斑。该石料现通体尚见有粗砬岩结核状斑块,呈浅黄色,布满器身。通体长13.5×宽5.72×厚2厘米。   ⑵石网坠:采用细砂岩作基料,平面呈板状园角方形。在左右两侧束腰处(亚腰)被均匀的斫修,成向内凹陷的凹痕。现从该器物的平面观察到,古人在斫制时乃采用斫击法琢制。其束腰处便于系绳于网下。该石料斜向光处还能见有亮闪的结晶体,该器现通体长7厘米×宽×5.8厘米×厚0.7厘米。   2、陶器:分夹砂黄褐陶、夹砂黄陶、夹细砂黑陶等三种。   ⑴夹砂黄褐陶豆盘(残),采用黄泥调和细粒砂烧制而成,火候较高,素面豆盘、敝口园唇空心状,现仅见豆盘的一部分,余下残失。此类器物在尚志属首次发现,对研究尚志境内汉代文化提出了实物佐证,倍显弥足珍贵。   ⑵夹砂黄陶   从遗址中,仅采集到一个陶器的口沿。为夹砂黄陶质。园唇至口沿下方凸起一圈边沿,推测该物可能是罐类之器。   3、夹砂黑陶   从该遗址中采集的陶器残片中,有一个呈圆柱形陶豆柄,为夹砂黑陶质、空心,烧制火候较高,素面无纹饰。 三、讨论   此处汉魏时期遗址的发现,为我市汉代历史的续写提供详实的参考佐证,笔者于11月2日曾在该遗址的调查中查获的陶器、石器,经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汉魏史研究专家)张伟先生作了权威性的鉴定,张先生认为,该处遗址的年代为汉魏时期,同时张先生指出,该遗址的发现,证实了绥芬河流域的团结文化向西延部的边缘,以浸入尚志。而笔者则认为,从该遗址发现的石陶特征上分析,有可能是,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汉代夫余人的文化物质、东侵时的遗留。总之,该处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省东南部地区乃至我市汉代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空白,建议有关单位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及立项进行深入研究。 尚志市文物管理所 邓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