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回忆一下赶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23:42
   “如今,好多村子的“会”随着时代的推移,慢慢的消失了,但自己对于那时的逛会仍然是那么迷恋和陶醉,甚至有些神圣,毕竟,它给了我那么多的欢乐,那么多的希望!”这是一位大手笔关于农村物质交流会一文的结束语。 今天又看见了这篇文章,于是也想班门弄斧讲述一下自己关于赶会的记忆。--------题记

    母亲来电话,说再过半个月就要赶会了,让我到时候带孩子回去转几天。我刚回答:到时看情况吧,孩子就抱着我嚷嚷开了:不行,我要回姥姥家,我要赶会!看着她那认真劲,我笑了:好,好,咱回,回还不行吗? 在她眼里,我们那里的赶会才真叫个好玩的不得了,用她的话说就是市里公园里有的姥姥那里赶会时都有,市里公园里没有的,姥姥那里赶会时还有。其实,她也就是去年跟我回去赶过一次会,就这一次,我的老家,在这个小小孩子的眼里,就变成了天上人间俱乐部啦。但对于我来说,如今的赶会已没有多少 实际意义了。 虽然它曾经给过我那么多明媚的记忆。

    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日,我们县为期十天的物质交流大会正式开始。这个时段,正值孩子们放暑假,赶会正好为贪吃贪玩贪热闹的孩子们提供了吃喝玩乐的难得机遇。这会,从小赶到大,一直赶到了如今。只是赶会的内容赶会的感受随着时光的变迁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不同。

    孩提时代的赶会才真叫个赶会。那时父亲还健在。我们家境还凑合。每年赶会父亲都会给我们孩子点零花钱,不多,只有几块钱,但那时却是我们眼里的巨款,足够我们购买一个会期的快乐。会场距离我家一里多地。大多时候是大人们三五一伙的在前边走,我们这些孩子们屁颠屁颠地跟在大人后面不知是该叫走呢还是该叫小跑。小时最开心的是跟着父亲去看马戏、看杂技。那时的马戏团才真叫个绝。笨笨的狗熊玩皮球、认字卡,精精的猴子爬竿,钻火圈,系着铜铃的高高的大马上扮着各种角色的姑娘或小伙不断地做着让人发出惊呼的危险动作。杂技团里更是精彩不断:飞车走壁,走钢丝带给我们孩子的惊叹现在还记忆犹新。吴桥马戏团在那些年月就已走进我们孩子的记忆里。而看大戏则是我们既喜欢又有点乏味的事。每年赶会,都会唱好几天的大戏。那时县里有剧团。而我的母亲因年轻时唱过戏又对戏曲有割舍不掉的偏好,所以每年我们都会跟着母亲看好几场戏的,虽然母亲看戏时最不喜欢我们跟着。那时人们虽然也疼爱孩子,但疼爱的方式却大不同。我家四个孩子除了哥是听话的,我们姊妹三个都是难缠的主。我们只要听见母亲和邻居婶子大娘们准备看戏的消息就会不用安顿提前自己做好跟踪的准备。一路上大人们即使恫吓我们也无法将我们这些孩子们甩掉。她们骂我们我们就停下或藏起来,反正是和她们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等到入戏院检票时我们便一股脑的全钻出来而且跑的比她们还快。只要进去了,她们就没脾气。于是在戏正式开唱之前,大人们就会提前给我们买好瓜子煮大豆冰棍一类的小零吃——用来应付我们的打瞌睡或唧唧喳喳的骚扰。小孩子看戏嘛,有几个能真看懂的,无非是为了戏院子里的热闹还有那些小零吃。那年月穷,平时母亲们才不会那么大方的。而我们那时不懂心理学,却很能把握大人们的心呢。戏院后边有块空地,边上有堵花砖墙,有时我们不跟大人们自己溜进去就到花砖墙边儿玩耍去了。那时的快乐很简单,几块砖,几片瓦,几点土,就能成为我们欢乐的源泉,何况还能一边玩一边看着热闹。不过就是赶会的这耳濡目染,到现在我还记着好几出戏的名字,如《卷席筒》、《秦香莲》、《打金枝》、《五女拜寿》等。那时虽然听不大懂戏文,但喜欢看戏台两边白幕布上打出来的字。那时最高兴的还有每年赶会时我家都会有好些亲戚来住。有母亲的,也有父亲的。只要有亲戚来,家里总会改善生活的。

    遗憾的是后来的好些年月里这些亲戚基本都不来了,即使赶会。虽然我们多么盼望她们还和原来一样来我家走动啊,可是她们与我们渐渐淡远。因为我的父亲不在了。我们家变的日见贫穷到后来基本就是窘迫了。

    关于赶会的记忆开始换了内容。不过即使家里最困难的时候赶会还是能给我们孩子们带来好多平时得不到的物质或精神上的享受。

    再后来童年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我们都长大了,长大到可以帮着哥哥看摊卖货了。于是,每年会期,我们不再疯溜疯跑,而是帮着哥哥出摊卖货了。最开始,哥哥卖用黑枣和杏干做成的我们叫甜糊糊的小吃。赶会人多,做买卖的也多,于是一大早,哥哥就得先将货担子担出去占地方。然后再回家取别的东西。我和姐姐则奉命先给守摊位。等到赶会的人渐渐多起来时,我和姐姐就在边上帮忙。中间没事时我们俩就乱转瞎逛。等到中午哥哥回家吃饭我们就替他卖货。记得有一次哥哥的甜糊糊没做成型,成了稀汤,卖不动,我俩就给便宜处理了。再后来哥哥改行卖开了眼镜。那时妹妹也大到可以卖货的年龄了。每年赶会时我们姊妹三就成了哥嫂的帮手。哥嫂摆一个摊,我们摆一个摊,背对背,好照应。由于每年赶会正是属伏天,即使戴着草帽,有大伞 ,也挡不住太阳的炙热。不过就那也没什么怨言。现在想来还挺有意思的。到今天还记的有年隔边卖衣服的邻居手提着我们的眼镜帮着我们吆喝:南来的,北往的,过来看一看啊,看一看不要钱啊!对了,还有若水同志,她好像还帮过我忙呢呵呵。

    再后来就上班了,不过每年赶会还是会回去的。只是结了婚以后好像就再没跟哥哥卖过货了。而这几年哥哥在会期也基本不出摊了,他已经有了自己不大但固定的特产店了。

    今年赶会估计还会回去几天,因为我答应了我的孩子。

    呵呵,想想这时间过的真快呢,转眼间,上边的亲身经历就成了给我正是孩童时代的孩子讲故事的素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