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宁大接访评论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28:31

张广宁大接访评论集

(2008-06-28 09:26:49)转载 标签:

广州市市长

张广宁

大接访

大火爆

举报

上访

时评

权力

公民

杂谈

分类: 评论集 靠市长接待上访不是长久之策
(2008-06-28 02:43:59)
透视广州市市长的大接访日呈现的局面,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畅通民情民意渠道的问题,这也是当今各级政府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大问题。我们常说,在其位,谋其政。如果把原本能够在基层部门解决的问题都集中到市长这里,市长即使累死了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困难找市长”只能显现出科学管理不到位,职能部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坐着接访两个半钟头———去一次洗手间———站着接访两个半钟头,6月26日9时到14时30分,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是这样度过的。在广州市首次举行的市、区、镇三级政府官员大接访活动中,张广宁一共接下了436名群众的142份信访材料,几乎是以往市长热线受理量的10倍。而在全市范围内,各级领导干部26日共接待群众4576批8350人次,规模之大全国首见。(《南方日报》6月27日)
笔者注意到,此次广州市开展的政府官员大接访活动,突出体现出三个特点:其一是规模之大、信访数量之多,远远超出信访常量。比如,仅市长一人接待的群众就达436名,接下的信访材料142份,几乎是以往市长热线受理量的10倍;其二是市民投诉的焦点问题依然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社保、住房、拆迁补偿、环境污染以及法院判决执行不力上;其三是信访遗留问题十分突出,比如不少群众由于常年信访都没有得到满意答复,情绪激动,一见到张广宁就握住他的手死死不放,一边流泪一边反映情况,突出反应出压抑已久的心情。
广州市开展的市、区、镇三级政府官员大接访活动,表面上看,轰轰烈烈、效果明显、成绩突出,但是从深层次上看,却是一次信访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市民蜂拥而至,甚至一度场面较为混乱,一方面说明市民对通过市长接待解决问题抱有很大期望;另一方面则说明市民找政府部门解决问题实在太难,不得已才来找市长。
市民都依赖找市长反映问题、解决问题,是不是一种和谐的信访渠道?在笔者看来,靠市长饿着肚子搞接待绝非长久之策。市长作为一座城市的最高行政首长,原本更应该注重解决宏观层面的问题,解决政策制度上的问题,而不宜陷入“潮水般”的信访接待。尽管《信访条例》明确规定要建立行政负责人信访接待制度,市长有必要定期与群众见面,但是市长接待日,不应是“有困难找市长”式的情绪宣泄,应是旨在解决重大问题、突出矛盾,倾听民声民意,把接待日了解和掌握的社会情况,还原为通过建立完善的信访接待制度,使问题和矛盾消化在基层。
其实,就目前政府部门的机构、人员、职能来说,设置已经非常全面,职责也非常明晰,比如有专职的信访部门和干部,行政部门中的各级官员、干部亦是有岗、有责、有权。然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信访问题,最终都集中到了市长身上?这些基层的信访部门履行了信访的责任没有?那些群众办事感到不痛快、意见大的部门,在依法行政、消化矛盾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这些问题都有必要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个信访接待日,暴露出这么多问题,显然是没有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导致矛盾积累,最终爆发于市长面前,如此结果,只能凸现一些行政部门的不作为,甚至是乱作为。
透视广州市市长的大接访日呈现的局面,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畅通民情民意渠道的问题,这也是当今各级政府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大问题。我们常说,在其位,谋其政。如果把原本能够在基层部门解决的问题都集中到市长这里,市长即使累死了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困难找市长”只能显现出科学管理不到位,职能部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依法行政需要管理层级上的职责明确,需要信访环节上的渠道畅通,需要把问题和矛盾消化在基层。因此,笔者以为,靠市长饿肚接待不是长久之策,正如张广宁所表示的:如果每次接访都需要市长出面才能解决问题,那就是一种失败。市长不该是信访的“筐”,信访问题都往市长这里“装”的结果,暴露出信访制度的不完善,信访渠道的不畅通,各级行政部门执政为民的理念没有落实到工作中。
因此,要建立渠道畅通的信访机制,需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措施,强化监督,狠抓各级部门责任的落实。同时,凡是在部门及基层由于推诿、扯皮造成的常年解决不了的信访案件,必须实行责任追究,必须向那些不作为的部门及官员亮“红牌”。否则,不理顺层级管理,不实行信访责任制,即使我们的市长穷尽全部力量也难以消化一个城市所有的问题和矛盾,如此,反而还会助长一些部门不解决问题,将矛盾上交的不良作风。
■唐卫毅
http://yzdsb.hebnews.cn/20080628/ca846012.htm
大接访过后需要大反思
2008年06月28日 08:20:44  来源: 新华网   [进入论坛] 
尽管台风“风神”让羊城连降暴雨,但阻挡不住群众参加广州市市、区、街三级行政首长大接访活动的热情。在26日上午的全市大接访活动中,据初步统计,全市共接待群众4576批8350人次,其中9位市领导接待群众288批774人次,在位于广州锦汉展览馆的主会场,市长张广宁共接访142批436人次,现场上访群众都得到接访,而原定上午11时30分结束的接访活动也延长到下午3时才结束,整个活动持续6个多小时。(据6月27日《广州日报》)
看到在雨中等待的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上访群众,再看看为了接访忙得不亦乐乎的各级领导,既令人震撼,也让人深思。对群众来说,他们之所以不辞辛苦,冒雨排队来上访,正是由于自己有些问题迟迟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妥善解决,而群众反映出来的问题,有许多都是政府相关部门早就应该解决或向群众解释清楚的,从一定程度来讲大部分问题都是相关职能部门平常工作的累积。
比如群众反映的拆迁补偿、社保、医保和特困户的生活照顾等问题,在一些政府部门看来基本上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但就是这些和群众关系最近,也最能影响群众生活和工作的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如果相关部门在初始就能及时予以解决,那群众还有必要跑来冒雨排队等待主要领导们为他们“落实政策”吗?
这样的大接访虽然能够解决一部分积累的问题,但政府所付出的公信力“成本”是不容低估的。“群众生活无小事”,群众反映的问题之所以难以及时得到解决,恰恰反映出有些部门把老百姓的“大事”当“小事”了,没有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
这次大接访人满为患,一方面显示了群众对上级领导的信任和对解决问题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部门的工作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有待转变和提高,这正是大接访后需要进行大反思的地方。
不可否认,像广州这样的大接访在当前的条件下确实能够解决一部分上访群众的问题,但在总结优化再制定方案的同时,更要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施加一定的压力,甚至有必要把群众上访反映的问题当成考核政府部门工作质量的一个条件。如果政府各职能部门都能认真负责地开展工作,让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那这样的大接访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朱少华
http://zjc.zjol.com.cn/05zjc/system/2008/06/28/009672311.shtml
从民主权利看市长大接访
www.changjiangtimes.com·   2008-6-28 7:05:00· 来源 : 长江商报
◇本报评论员 刘敏
6 月26 日,广州市推出市、区、街(镇)三级行政首长大接访活动。据报道,出面接访的广州各级官员有近万人之多。在这场大接访中,最受人关注的当是广州市市长张广宁。许多广州市民排队等候,就是为能得到市长的亲自接访。张广宁的接访时间,从原定的两个半小时一再延长到了5 个多小时。在近万名接访官员中,张广宁一人的接访人数就占了总数的5%。
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因为市长是一座城市最高行政首长,人们朴素地认为,市长比其他级别官员拥有更重的话语分量和更大的当场拍板的权力,把问题直接反映给市长,解决的希望就会更大、更有保证。不独广州,人数众多、场面热烈、党政一把手最受关注等现象,在其他城市的大接访活动中也一再见到。
中国信访制度的实行,已有50多年的历史。城市各级行政首长同时接访,以及变上访为主动接访或下访,则是最近几年逐渐多了起来。然而,类似于信访的做法,以及人们期待被接访、期待官员下访的心理,则有更长的历史。比如,中国古代有皇帝微服私访,也有高级官员受皇帝委派到某一区域巡察。在官制方面,比如汉代曾设刺史一职,刺史的主要任务是巡行郡县,考察地方治理状况,检视官员能力,审断狱讼繁难。刺史之名与职,后几经变迁,到宋代,刺史就成了虚衔,有名无实。
历史告诉我们,私访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在正常的社情民意反映机制、问题解决机制缺失或效果不彰的情形下,巡察制度也往往无法长效、不能可持续。
当然,现代的接访与古代那些制度有很大不同,但也是有赞有弹。赞成的人认为,大接访是反映民情、处理事务的重要渠道之一,对听取民声、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的转型时期。不赞成者则认为,大接访的火爆场面,正表明常态行政制度的运行梗滞,以及法律等救济手段的不畅。
我们认为,在社会矛盾凸现的转型时期,运用大接访这种方式有现实的需要,毕竟,能被接访比投诉无门要好,接访时切实解决一件件问题比问题不断累积要好。
我们也同时认为,集中时段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大接访,不能变成某种制度的路径依赖,而怠慢了其他同样重要(也许更重要)的制度建设;期待市长解决问题的带有传统治理色彩的模式,也迟早必须让位于通过制度、法律解决的现代法治模式。
不论信访制度或是其他行政制度,不论市长是否亲自参与各种大接访,根本上来说,仍然是一种单向的方式,市民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制度的叠加,被动的面对各级行政官员的接访。按照现代民主政治理念,政府权力来自民授,民众拥有主动的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当行政有所怠慢或拖沓时,不论是否大接访,民众亦有其他强有力的制度性渠道进行监督,要求其改正。
也即是说,纾解民急,化解矛盾,更重要的是扩大人民民主权利,民众的主动权、决定权和监督权越有力、越强大,政府行政才越高效。中共十七大报告说,要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正是如此,亦有赖于此。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htm/2008-6-28/95652.htm
正视民间火爆的表达欲望 
http://news.hsw.cn   2008年06月28日
■ 毕诗成
有一些“火爆”让人欢欣鼓舞,有一些“火爆”让人五味杂陈。6月26日,在广州市、区、镇三级政府官员大接访活动中,市长张广宁饿着肚子,5个半钟头接下了436名群众的142份信访材料,全市各级干部共接待群众4576批8350人次,规模之大全国首见(6月27日《南方日报》)。无独有偶,同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12388统一举报电话正式开通,有中纪委官员说,“第一天举报电话都要打爆了”。
两个“火爆”事儿,本质归一码儿。往反面看,都反映出:在民间,民众仍然累积着强烈的倾诉欲望,不管是面见地方“×长”,还是“直通中纪委”,特殊渠道偶然出现的时候,这种欲望便如井喷般“火爆”释放。
场景有多“火爆”,冷静的反思就该有多深刻。恰如张广宁自己所说,虽然这次接访是成功的,但如果每个投诉都得他出面才能解决,那这种接访制就是失败的。道理何在?道理就在于:我们有日常的民生保障机制和基层信访平台,各政府部门都有信访办有热线电话,有法定的接访与回复办法;早在1988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就相继设立了举报电话。但为何似乎每一次主要领导的大接访都会造成万人空巷的热闹场景?为何似乎每一个新举报平台的开通都会产生“怎么打也打不进去”的爆棚?这难道不是从反面证明了日常信访制度的缺陷与不足吗?
如此反思,定有信访官员感到委屈:哪一个矛盾不是长期积弊,有其历史成因,岂是我一个部门就能解决的?有些人成了上访“专业户”,一年四季四处反映的就是那点“破事”,我们有什么办法?
相信这种苦衷是客观存在的。这话似乎也能得到些许印证,山东省12388举报电话工作人员称:“电话很多,但多数是老案子,之前通过其他渠道反映过。”而对此等问题的处理方法如何呢?“记录下来,然后转给有关地市,要求正常处理”。这是普通一例,却也能折现出此等问题的尴尬:群众反映一次,信访办按程序“安排解决一次”,但“有关”部门常常在“顾全大局”幌子下要么有所不为,要么祭出拖字诀,上访群众不满意,便重新加入举报大军。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不下狠力气从根子上化解,只会因果互导,无穷尽也。26日,12388接到的多是反映涉法涉诉、土地违法违纪等问题;广州大接访接到的多是土地、劳保、拆迁、污染、医保等问题,无不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据广州媒体报道,“不少群众由于常年信访都没有得到满意答复,情绪激动,一见张广宁就握住市长的手死死不放,一边流泪一边反映情况。”由此亦可见,信访本身不仅有是非曲直,更有百姓冷暖。不解决社情民意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互动问题,就会积攒矛盾,就会以丧失民众幸福感为代价。
藏富于民间是一件幸事,藏这等“火爆表达欲望”于民间绝对不是幸事。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保障人民群众的表达权。从形式上看,举报上访便是重要的表达方式;从内容上看,对群体利益和自身权益发表见解、寻求帮助就是重要的表达内容。比起在媒体上自由言说,这种表达带有更强的基础性,与每一个表达者的现实生活也贴得最紧密。所以必须通过理顺关系,耐心地应对每一个有向政府表达欲望的群众,以协调运作的“大信访”理念与“分级负责、归口办理”、“一案一策”等措施,认真化解民众疾苦,莫要陷身于恶性循环的圈子里无法挣脱。
群众表达一次,心中言说的欲望便应彻底释放一次;万万不能表达一次,(因得不到满意答复)反倒使不满与委屈加深一次,继而到处寻找偶然机会“爆发”。“于无声处听惊雷”———信访不追求轰动效应,怎样让每一个普通的基层平台,都能成为让人信得过的表达渠道,这才是有关领导必须思考的,也是杜绝此后类似“火爆”的根本所在。(相关报道见A8版)
http://news.hsw.cn/2008-06/28/content_10105452.htm
火爆接访曝出的正常与反常 
www.xawb.com 2008-06-28 04:27:00 西安晚报  
■王石川
坐着接访两个半钟头——去一次洗手间——站着接访两个半钟头,26日9时到14时30分,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是这样度过的。在广州市首次举行的市、区、镇三级政府官员大接访活动中,张广宁一共接下了436名群众的142份信访材料,几乎是以往市长热线受理量的10倍。(6月27日《南方日报》)
针对广州市首次举行的市、区、镇三级政府官员大接访活动的盛况,当地媒体以“火爆!超级火爆!”形容之。公开接访不仅从形式上体恤民意,还从实质上化解了颇多难题,让公众称道,让媒体叫好,实属必然。此外,这次接访暴露出的许多常识,以及与常识相对应的反常,着实耐人寻味。
先来看几个细节:广州26日一早就下起了雨,不少人都是25日晚就赶到这里等候的。在接访现场,甚至引发了三次“骚动”,经过市长耐心劝解才告平息。回望近年来的一些市长接待日,这样的情景几乎一再上演。市民上访是正常的,对上访保持热情也是正常的,但出现头天夜晚就排队甚至发生“骚动”却是不正常的,这说明了老百姓具有强烈的申诉需求,也说明了我们的救济通道不畅。
张广宁坦言,虽然这次接访是成功的,但如果每个投诉都得他出面才能解决,那这种接访制就是失败的。这是一句朴素的大实话,市长即便有三头六臂,也会分身乏术,徒唤奈何,不可能解决群众所有的难题。即便如此,这种接访制还是要推行,不仅如此,还要进一步推进,广州市一政府官员透露,大接访初定每季度一次,而市民则建议,最好一个月接访两次。这就又陷入了一种反常,接访制火爆、热烈,恰恰不是好事,既然如此,还继续深化,不正说明某些环节出了问题吗?
广州市花都区区长林中坚说:接访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这话不假,不然办结率也不会那么高,许多难题当场解决就是佐证,但是,这又带来了一个悖论:老百姓反映的问题为何那么容易解决?这不外乎两点原因,一是领导出面,一言九鼎,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同时也说明问题并不复杂,因而可以当场轻松解决。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让人黯然。如果是前者,这说明在一些时候,我们仍然没有建立成熟的决策机制,如果是后者则说明一些部门平时渎于职守,推诿敷衍,根本没有全身心解决百姓问题的意识。
报道中还有几个细节,比如有市民追着国土房管局要字条:“我请求局长写几个字给我。”“请求几个字,‘尽快解决’,我找过××局很多次,没用,交给市长我就安心了。”这样的话语反复出现。为何要局长的字?为何非要见市长?一方面是因为领导的话很管用,老百姓有清官情结,另一方面则说明老百姓平时想见主政的官员太难了。一些老百姓选择直面市长,还有一个因素,平时上访很难解决问题,不仅如此,还遭受不公平对待,比如一些官员将上访者妖魔化,冠以“刁民”、闹事者、添乱者、不安定因素。一些官员一见上访者来到政府办公场所,就采取围、堵、压、吓或者拖和推的办法。由是观之,百姓上访是正常,遭遇不公对待则是反常。
曾有官员说:“在当前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中,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的实际困难,无理取闹的只占一小部分。”这话很实在,既然如此,相关部门就该善待上访者,更要“常接访”。最终,老百姓不需要上访。
(作者系媒体资深评论员)
http://www.xawb.com/gb/topic/2008-06/28/content_1457744.htm
官员接访打开“民情直达”之门
大洋新闻 时间: 2008-06-28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五月牛
“终于盼到可以跟市长面对面谈话的机会,我怎么也得来一趟!”昨日,广州市锦汉展览中心2号馆内人声鼎沸。广州市市长张广宁率十余个局长分批接待了数万名来访市民。原定于9时开始、11时30分结束的接访直到15时才接近尾声(6月27日《广州日报》)。
广州市市长张广宁率十余个局长分批接待数万名来访市民之举,源自于广州市政府深知其人民政府的精要本质,完成了人民政府与上访群众之间的换位思考。
广州的官员接访,既给了市民与市长面对面谈话的机会,也让市长和政府的部门主要官员有机会感受到,在办公室所无法获取的社情民意,打开了“民情直达”之门。但要让此举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形成常态却并非易事。
保障 “民情直达”之门敞开,除了底层群众的努力争取,更大的权力应当是各层各级的官员。有些官员担心此门一开,下面的社情民意不折不扣地反馈到了上面,就很难对自己的政绩进行“包装”和“加工”,会影响自己的仕途升迁;有些官员害怕自己存在的渎职乃至腐败的问题被上面知道了,会难逃纪律处分和法律的惩罚。
要让“民情直达”成为常态,保证这条通道的畅通,加强各级官员的法制意识和民主观念,清除沉积于他们大脑里的消极情绪,强化保障“民情直达”机制运行的监督问责制度尤显重要。    (五月牛)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8-06/28/content_239442.htm
万人冒雨等市长昭示着什么?
http://www.rednet.cn  2008-6-28 0:06:46  红网  字体: 【大 中 小】 已有评论0条
坐着接访两个半钟头—去一次洗手间—站着接访两个半钟头,26日9时到14时30分,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是这样度过的。在广州市首次举行的市、区、镇三级政府官员大接访活动中,张广宁一共接下了436名群众的142份信访材料,几乎是以往市长热线受理量的10倍。
而在全市范围内,各级领导干部昨日共接待群众4576批8350人次,规模之大全国首见。张广宁昨日未说明下次大接访活动何时举行,但有市政府官员透露,大接访初定每季度一次,下次定在9月份。(6月27日《南方日报》)
市长接待市民的场面媒体是用“火爆!超级火爆!”来形容的,包括张广宁在内的广州九位正副市长,以及各区、县级市、街道、镇政府的领导在广州同步“摆摊”接访,数万名市民冒雨排队等候,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参与市、区、镇三级政府机构大接访的领导干部与工作人员有近万人,25日晚间就有几百人打地铺排队,26日一大早接待处便人头涌涌,人龙从入口处绵延数百米,许多市民打着雨伞排队等候“接待”。
上万市民连夜地铺冒雨排队等市长的超级火爆向人们昭示了什么?
首先,是这样的市长接待日非常必要,市民非常需要市长的这样面对面接待,从而也说明市民对市长市政府非常信任,市民渴望直接向市长倾诉内心的困苦,相信市长市政府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困难,让自己的问题得到终结、困境得到缓解、老大难死结有个说法。是不是只有广州市民才有这样的渴望呢?是不是只有广州才有必要进行这样的市长接待日呢?恐怕不是,可以有把握地说,全国所有点市民、农民都要这样的渴望,全国所有的城市和农村都有这样的必要。甚至有些城市有些地区,市民农民盼望见到市长以求解决问题的心情更迫切,需求更紧急。
其次,说明社会底层人民的艰难很多、问题很多、苦楚很多、困境很多,而他们缓解艰难、解决问题、倾诉苦楚、改善困境的机会却不多。他们可能上访过而没有回应,甚至是上访大户始终没有结果,他们可能遭遇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失去了希望,甚至遭受无数次挫折彻底丧失了信心。突然有了个市长接待日,失望中燃起了希望,甚至是绝望里看到了曙光。一名自称10年前被人做假签名诬陷的中年男子握着张广宁的手,痛哭失声,“我等了10年,这次终于见到市长了!你一定要帮我啊。”还有人说“张市长,我们为单位工作了30年,现在没有福利分房,也没有货币分房,你一定要帮帮我!”可以想象,全国类似广州市民这些亟待市长解决的问题不会太少。
再次,表明这样的市长接待日需要常规化,不要让问题累聚堆积,一为百姓解决问题能够比较及时,避免一拖十年乃至几十年,二为市长接待能够比较从容,避免一旦接待连上厕所的机会都很难,虽然市长说“很渴很饿但很值得”是符合客观的,但是经常接待市民,就不会问题成堆,就不必要受渴受饿而伤害身体,再说老百姓万人冒雨排队以及连夜地铺排队也是辛苦非常的,如果不是这么多人,就不必要这么紧张,就不会担心见不成市长。广州市政府官员透露,大接访初定每季度一次,下次定在9月份。这样的时间周期恐怕还是太长,其实接待场面的超级火爆并不完全是正面效应,不完全是好事情。
又次,市长没有三头六臂,即使市长是千手观音,也无法解决成千上万的民间难题、百姓困境,正如广州市长所说“如果每次接访都需要市长出面才能解决问题,那就是一种失败”。所以市长表态,在市长接待日里所接待的问题,回去市政府还要归纳研究,各部门各区(市)在解决过程中,不仅要认真处理,还要对这些信访案件专门跟踪检查,确保问题得到实质上的解决。另外市政府还将对这次三级接访收集到的各种问题汇总分类,专题研究。上访人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重复信访的,为什么没有及时解决而拖到市长接待日,先前信访上访的问题究竟是在哪个部门搁置敷衍了,都该查查清楚,通过信息公开渠道,向老百姓有个交代,让人民评价政府各部门的服务工作时有个根据,以免让市长一个人兜包袱。
另外,广州的市长接待日做法,全国其他地区和各级政府以及服务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学习。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执政能力,所有这些原则和理念,都要求政府首脑和各个服务部门的公务员们转换服务方式,深入联系群众,了解民生疾苦,倾听百姓诉说,帮助解决困难,提供优质服务。省长、市长、县长常规安排接待日,是有效转换服务方式的内容之一,省长、市长、县长接待日的场面、效果、反馈以及百姓的评价和感受,都是直接反映了这里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执政能力。
[稿源:红网]
[作者:柏文学]
http://hlj.rednet.cn/c/2008/06/28/1538773.htm
熊明霞:把“接访日”办到没有上访为止
发布时间:2008-06-27 17:36
在6月26日广州市首次举行的市、区、镇三级政府官员大接访活动中,广州市市长张广宁5个小时一共接下了436名群众的142份信访材料,几乎是以往市长热线受理量的10倍。而当天广州市各级领导干部共接待上访群众4576批8350人次,规模之大全国首见。据悉,广州市的大接访活动初定为每季度一次,下次定在9月份。(6月27日《南方日报》)
广州市举办的这次大接访活动是空前的。据说从25日晚就陆续有好几百人开始在接访点打地铺排队。这是一个颇具悲情的场面,在当今的中国,还有什么事能够让几百人打地铺通宵排队呢?在我们为广州市举办这次大接访活动鼓掌的时候,应该多一些深层思考。
上访就是民间所说的告状。在封建社会,中国的民众遇到了冤屈,只能层层告状,以致演义出许多拦轿告状、告御状等情节。那时是行政和司法合一,调解社会矛盾只能靠“上访”。由于官官相护,民众有理无处讲、有冤无处伸非常普遍。
可是,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现代社会,法院、监察、纪检等社会监管机构和矛盾协调机构日趋健全,行政监督机构更是处处存在,为什么上访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呢?这说明,这些方面的工作还有一定差距,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人们申诉还要走上访的老路。有些问题尽管有对口部门负责,但是由于那些部门不作为或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也增加了上访。
张广宁说如果每次接访都需要市长出面才能解决问题,那就是一种失败。我为市长有这样的觉悟感到高兴。上访是一种问题反映,不仅反映了基层存在问题,而且也反映了基层处理协调矛盾功能的缺失。笔者以为,现代政府具有两项重要基本责任,一是发展经济,二是维护公正。没有社会公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稳定。
相对于“接访”,近年来还有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叫做“截访”,顾名思义就是把上访者从半路上、省城京城“截”回来。比较起来,“截访”要比“接访”逊色许多,“截”和“接”虽然发音相近,但所反映的执政态度和执政水平相差却很大。如果真正执政为民,那就请多些“接访”,少些“截访”。
张广宁认为,每一次接访,就要让群众多一份希望,少一点怨恨;要让干部多一份责任,社会多一点和谐。“接下来关键是建立长效机制。最好市民不出远门,在社区就有平台可以投诉。”笔者以为,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正视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矛盾。掩饰社会矛盾,是换不来社会和谐的。在上访还无法避免的时候,那就要认真办好“接访”,这是各级政府的责任。
所以,笔者建议,广州要把“接访日”办到没有上访为止。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举办“接访日”,就一定会收到“群众少一点怨恨,干部多一份责任”的效果,久而久之“一少一多”,必然会使上访减少。各级都能够工作认真负责,人们还上访干什么呢?
稿源:荆楚网
作者:熊明霞(教师)
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0806/t356751.shtml
黄建安:为啥有事都只找市长?
发布时间:2008-06-27 17:18网友评论 3 条 点击查看进入论坛来源: 荆楚网功夫熊猫中国元素成最大卖点汉口银行武汉拥有跨区经营总部银行油价上涨武汉的士不调价享全额补贴二环线停工一桥一隧可能重改规划  “终于盼到一次可以跟市长面对面的机会,我怎么也得来一趟!”昨日,在广州市锦汉展览中心2号馆内,人声鼎沸,气氛热烈。广州市市长张广宁率十多位局长分批接待了数百名来访市民。原定于9时开始、11时30分结束的接访直到15时才接近尾声。在连续6个小时的接访中,仅市长张广宁一人接待的市民就多达142批。(《广州日报》6月27日)
这则新闻我看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很少见到市长面的市民,好利用这个市长接访的时间见到市长一面;二是市长接访时很辛苦,“连续6小时接访142批市民”。如果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我看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市长与市民直接见面的机会太少了;二是市民有事就得去找市长,不找市长有些问题就不能很好的解决。由此,我想到了坊间有一句口头话叫“有困难就找警察”。这句“非常上口”的话最开始提起来还是一些公安机关奉行的座佑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慢慢发现这句话也有点不合时宜了,因为公安机关慢慢觉得,“有困难就找警察”是对警察的职能不正确的定位。
再回头看市长接访的事。市长一经现场接访为何就受到市民们的热烈欢迎和期待?这固然与市长的位置有关。市长毕竟是一市之长,是一市的最高行政长官嘛。市民们一惯的思维也认为,找市长问题就能很好解决。除此以外,一些主管部门,或基层单位,或分管领导不能正确看待信访问题,没有尽职尽责去解决市民的信访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此下来,一些本可以解决问题,由于或这或那的原因,堆积下来就成为信访积案了。从这点看,市长接访出现市民“排长龙”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可见信访问题在一些地方的积压程度。
话说回来,有事也不能说不能找市长,市民有事找市长也是应该的。但有事就找市长,对市民而言,有可能不合时宜,对市长而言,凡事都由市长来操办和过问,一来市长的精力和时间不允许,二来市长的职责分工和角色定位也不允许。
稿源:荆楚网
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0806/t356747.shtml
“市长接访日”是一种权力体验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6-27  
作者:陈一舟
坐着接访两个半钟头——去一次洗手间——站着接访两个半钟头,26日9时到14时30分,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是这样度过的。在广州市首次举行的市、区、镇三级政府官员大接访活动中,张广宁一共接下了436名群众的142份信访材料,几乎是以往市长热线受理量的10倍。而在全市范围内,各级领导干部当日共接待群众4576批8350人次,规模之大全国首见。(《南方日报》6月27日)
一声声焦急的呼喊,一双双无奈而酸楚的眼睛,人头攒动,万众瞩目。甚至,还有不少市民为了见到市长而冒雨通宵等候——如此超级火爆的市长接访日图景,令人感叹和感伤。如果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快捷高效地处置民生诉求,如果各个层面的权利表达能有随时通畅的上达渠道,如果一些民生疾苦不至于在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众多市民又何必要将希望期冀于市长之身呢?
市长是一市之长,他的责任在于掌控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局,那些市民日常性的困难和问题、细节上的权利纠葛,应当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敞开门来面向大众,在制度的框架内依法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倘若市民有困难、有问题,都要等待市长接访日,让市长亲自过问、亲自批示,这样的市长当得也太辛苦了——这是法制社会的悲哀,也是权力的耻辱。
显而易见,市长接访日无论再怎么火爆,与庞大的民生渴求相比,都是杯水车薪。只有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规范相关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行为,提高行政执行力和运行效能,加大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或者管理懒惰的严肃惩处,才能逐渐杜绝万人排队拥挤向市长等各级官员集中反映问题的现象。
或许正因如此,有人就对市长接访日不屑一顾,认为纯属作秀,有“接访”的功夫和精力,不如下大力气抓好制度建设,规范行政权力体系。这话虽然不错,但也偏激了些。市长接访日火爆场景背后隐藏的政府效能不高、责任淡漠等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一步步来,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另一方面,制度的完善和规范也需要时间和过程——张广宁一边流汗接访,一边叹息“如果每次接访都要市长出面才能解决问题,那就是一种失败”——市长接访日只能缓一时之急,“张广宁”们也不是不清楚,但在当前的语境下,唯有这种方式能缓解积压日久的民意情绪,也唯有这种方式能够让各级公权力个体和部门产生必要的警醒和反思,助推制度和管理效能的双重提速。
在我看来,市长接访日,是各级公权力主动亲民、善待和尊重民意的一种积极姿态,试图在这样与民生零距离的接触、互动中,进行设身处地的权力体验,从而促动权力由此而保持足够的道德感。窃以为,这种充满善意和勇气的权力体验,不妨形成制度化安排定期地开展下去。
http://www.china.com.cn/review/txt/2008-06/27/content_15898617.htm
市长接访场面火爆谁该汗颜
作者:陆志坚   发布时间:2008-06-27 14:26:58
坐着接访两个半钟头——去一次洗手间——站着接访两个半钟头,昨日9时到14时30分,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是这样度过的。在广州市首次举行的市、区、镇三级政府官员大接访活动中,张广宁一共接下了436名群众的142份信访材料,几乎是以往市长热线受理量的10倍。而在全市范围内,各级领导干部昨日共接待群众4576批8350人次,规模之大全国首见。(6月27日 新华网)
对于此次走出电话间实行公众场合接访的初衷与目的,张市长表示面对面听取市民的诉求,与接电话感觉大为不同。通过这种方式,政府可以更直接地了解老百姓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最大的困难有哪些。因而,尽管他一连接访了五个多小时,以致于“又饥又饿又累”,但感觉到“很值”。
无疑,张市长的这种感觉出自于亲身感受、发自于肺腑,不但有助于其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更有利于打造责任政府、诚信政府、服务型政府。作为官员,就当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设身处地地为民排忧解难、维护民利。
然从市长接待的异常火爆中,又总是让人感到五味杂陈,喜悦中隐喻着酸楚。市长应该接访,市长也需要接访,这是为民服务的主要渠道。但问题是,任何问题都期望于市长、任何事都要市长出面才能解决,这不是好事,而是潜存着人治的阴影,也反映出了职能部门的不作为。
作为市民释放情绪的减压阀、获取救济的法定方式和政府收集民意的新渠道,政府“一把手”亲自接访,这是爱民之举,也是政府履行责任的应有之义。可“一把手”接访不等于事无巨细的解决问题,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张扬一种服务理念,倡导一种求真务实的作风。监督职能部门积极作为,这才是我们从“一把手”接访中所应看到的局面。
无疑,市长接访引起“骚动”和“混乱”,甚至有市民深夜打地铺等访、泪流满面地申诉等等,这尽管有百姓的市长情结作崇,但更大程度地说明了在百姓一而再、再而三的上访中,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和保障,其中折射出的就是职能部门的群众观念、工作作风出现了偏差,使群众滋生了质疑和不认同心理。
“如果每次接访都要市长出面才能解决问题,那就是一种失败。”这是张广宁接访后深有感触的话语。是的,当市长、县长亲自接访而出现异常火爆的场面屡屡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它带给我们的不是百姓之福,而是一种心理疲劳和信任危机。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掌管着公权,就当殚精竭虑地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么,各职能部门就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别让群众总是苦盼市长的接访。
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806/27/309473.shtml
金羊网 2008-06-27 10:12:24  来源:金羊网
叶树浓
火爆!超级火爆!今天上午,包括张广宁在内的广州九位正副市长,以及各区、县级市、街道、镇政府的领导在广州同步“摆摊”接访,数万名市民冒雨排队等候,场面相当火爆。据不完全统计,如此大规模的接访在全国尚属首次。(《羊城晚报》6月26日)
数万市民冒雨排队,还有数百人打地铺隔夜等候,其场面
的震撼程度用“超级火爆”来形容,并不为过。当然,类似的“场面”,笔者也不是没有见过。比如超市打折,市民疯狂抢购,去年家乐福超市践踏事件便是其中一例;比如大型招聘会,经常是排几百米甚至以公里来计算的长队。这些事情的发生并非没有原因。商品降价引来疯狂抢购,那是因为物价太高了;招聘会场人潮如涌,那是因为就业太难了。而“超级火爆”的“摆摊接访”呢?按我的理解,那是因为老百姓平时的诉求渠道太少了。
领导干部放下架子,走上街头“摆摊听民声”,可以进一步拉近与老百姓的沟通距离,是亲民的体现,值得肯定。然而,这终究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常态,与其说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形式,不如说这是对平时民生诉求渠道是否畅通,基层官员工作是否称职的一次试验。也就是说我们的“一把手:不妨时而去街上摆摆摊,看“场面”如何?如果场面热闹,反而说明是基层干部平时的工作没做好,老百姓所反映的问题没解决好。这次超级“超级火爆”的“大接访”,同样让笔者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的基层干部平时都在干什么呢?
打地铺过夜、冒雨排队,如此“遭罪”相信市民这样做不是仅仅为了跟领导握握手,而是真正有问题需要政府解决。事实上,这数万人数万个问题,并非在一日之内形成的,其中有一个滚雪球的过程。老百姓有问题向谁投诉?由谁来解决?这应该是废话。有困难找基层部门解决,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每次“一把手”亲自过问民生事时,老百姓“越级”上访的场面都很“火爆”,这无疑是对基层官员工作成绩的一种反讽。
情理上说,官员工作的最根本职责,就是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因为“人民养活了你”,在可现实中,反过来当“老爷”把“衣食父母”当猴耍的干部并不少。一些“公仆”对老百姓揪心的困难和问题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不给你办又怎样,我官照升,工资照拿。这种“老爷”作风跟个人素养有关,同时也跟监督制度缺失有关。理论上说,老百姓的诉求并不是没有渠道。哪个部门管的就去找哪个部门解决,除此之外还可以去人大、政协、纪委、信访等部门投诉。但渠道多样化却往往并不能保证老百姓诉求的完全畅通。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假如你的诉求合理,但接诉的领导就是不给你解决问题,怎样?追究他的责任?我们没有相对完善的监督制度,尤其是老百姓手中并没有约束官员尽力为群众办事的权力。一些干部在老百姓面前耍尽“老爷”威风,根本不把群众的事当回事,根源也在这里。
当然,要让一些干部认真为群众办一回事,也并不是没有可能。比如来自更上级领导的“指示”就很有威力。这一点,老百姓同样看得很清楚。这次领导“摆摊接坊”之所以“超级火爆”,原因也在这。市民们相信,有九位正副市长亲自督战,问题解决的几率会更大。笔者认为,广州市领导的“亲民”形象,值得称赞。但换个角度看,如果老百姓把解决民生问题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上级领导的“拍板”上,这无疑又是悲哀。显然,从解决民生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看,“制度拍板”比“领导拍板”要有效得多。我们需要更加健全的制度。
http://www.ycwb.com/sp/2008-06/27/content_1921222.htm
市长接访太火爆,其实很不妙!
时间:2008-6-27 9:32:21 来源:金羊网
关键词语:广州市市长 张广宁
本文摘要:昨日上午,包括张广宁在内的广州市九位正副市长,以及各区、县级市、街道、镇政府的领导在广州同步“摆摊”接访,数万名市民冒雨排队等候,场面超级火爆。 
26日9时许,广州大接访活动现场“爆棚”,市民紧密“包围”市长张广宁
不少市民为能获市长接访,在“风神”带来的暴雨天里通宵等候。超级火爆的大接访场面:场内一声声的呐喊,一双双焦急无奈的眼神,还有一抹抹的眼泪,一声声悲伤的哭诉,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也许会感慨见市长之不易、叹上访之艰难,而对市政府乃至市长而言则应当是一种执政的压力和警示。换言之,市长接访太火爆,其实很不妙,其中隐藏的施政危机和警示不能忽视。
光鲜亮丽的城市表象背后,隐藏着诸多尚待解决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而这些矛盾和纠纷或涉及民生、权益,或涉及社会的公正、公平,甚至涉及吏治腐败、政治经济等等诸多方面。倘若将诸多矛盾一个个地割裂开来,孤立地看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如将这些矛盾、纠纷集中起来就会令人吃惊了,这些矛盾不解决或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危及局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超级火爆的大接访,正如一面镜子无情地照出了城市光亮背后,尚存在巨大的阴影这一事实。如何消除这些社会矛盾和纠纷,解决有关市民的切身问题,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市长接访太火爆,昭示城市基层政府施政上的严重问题。不可否认,人们内心深处或尚存“青天情结”,将问题的解决寄望于像市长等更高层的官员身上,冀望市长能够体恤民生之艰、民情之苦,以帮忙解决市民的实际难题。解决问题是市民的最高期望。但要多此一问的是,为什么像反映住房、拆迁(回迁)、社保及环保等方面的问题都要非找市长不可呢?假如市民的这些一般性问题大都能解决在基层政府或职能部门,市民就根本没必要去凑市长接访的热闹。
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的问题市长接访后,还得由相应的职能部门甚至最基层的政府部门去落实、去解决,绕了一圈还是回到始点去解决,但所费的成本却高了许多。如果本属正常的问题,却要在市长的批示或督促之下才去解决,那么,一些职能部门或基层政府就难免渎职失职之嫌了;如果问题本属不合乎规定或法律,却在市长接访之后而格外开恩获得了解决,则不符合依法行政的原则,其实同样不值得称道。市民的大多数问题,都应该循正常途径、由相应的职能部门来处理,而不是“推”给市长。否则,市长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
所以市长接访太火爆,必须反思现行的政府治理结构和制度存在的某些缺陷并予以改善之,同时还要追究基层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懒政甚至不作为之责任。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对民众的冷漠、生硬作风——广州市一位领导曾经公开斥责个别部门官员对弱势群众感情冷漠——需要加以整肃和治理。
市长接访超级火爆,也多少说明正常的信访渠道不够畅顺,市民的诉求和难题难以上传下达,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予以解决。要对目前的信访渠道乃至制度进行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使得即使市长不“摆摊”接访,也能及时、准确地接收信访群众的意见,准确把脉这个城市的社会脉搏和民众诉求。不必等到市民公开接访时才来集中解决这些难题。
因而,面对超级火爆的接访场面,面对众多“诉苦”的民众,市长在为上访市民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尤其重要的是要着力改进政府的施政和服务,使市民反映的问题能够解决于基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正常工作之中,而不让问题累积以致积重难返。这才是治标兼治本的善政思维。否则,下次市长热线或市长接访依然超级火爆。
市长大接访的火爆场面,正好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市民的大不幸,不过从工作上说,这也是市长的不幸。当然,如果政府能够从中警醒,从而知耻奋发,改善其施政,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则不但市民幸甚,市长也幸甚。
(作者:默客)
http://review.financeun.com/news/2008627/0938037829.shtml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