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读书术--受用终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4:53


超强读书术--受用终生

「阅读,是人类得力最多的讯息来源。我认为,教你如何有效吸取知识的知识,也就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力量。」

活化你的知识网络

我们的脑细胞在进入主动而积极的学习状态之前,需要一些准备的工作,就好像运动选手在参加比赛前需要做暖身操一样。人类的大脑对于新进讯息的储存取决于两个基本定律,第一个定律便与主动而积极的学习密切相关,它是一种「学习生物学」的自然法则:每当接触到新的讯息时,我们就必须将新讯息与既有的知识产生连结,不然,这些传入大脑的新资讯就会逐渐地流失,那些先前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也等于白费了。

每个人约有一千亿个脑神经元(脑细胞),每个脑细胞会以突触与至少上万个邻近的脑细胞相连结。至于连结的过程,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并非取决于脑细胞的数量,而是它们之间所形成的连结多寡。连结的网络愈密,IQ也就愈高;相反地,如果脑细胞彼此间所形成的连结较少,反应能力也会比较差。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新的连结都是在既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我们可以用一张蜘蛛网来比喻人类的知识学习。传入大脑的新资讯就像新的蜘蛛丝一样,必须被织在既有的蜘蛛网上。如果没有任何知识网络的基础,新讯息就会无所依附,最后便消散无踪了!

这张象征着大脑知识库的蜘蛛网在某些地方织得比较密,这表示,大脑在某些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比方说,一些与个人的职业或嗜好相关的领域。由于既有的知识连结网很绵密,学习者很容易将新的资讯接附在上面,也就是说,很容易吸收这方面的新知。相对地,这张蜘蛛网在某些地方显得比较稀疏,这是因为学习者对于这些领域比较不熟悉或是比较不感兴趣,而一般教育也较少触及。这些领域因为知识网络的连结稀疏,因此学习者不容易再添入新的知识。换句话说,在某些方面储存的知识量愈少,吸收相关的新知也就愈困难。由此可见,大脑的知识库如果能提供愈多可与旧资讯相接的连结点,就会愈有利于相关新讯息的吸收,学习起来也会比较容易。

知识学习的曲线

基于上述的原理,人类与知识量有关的学习曲线会呈指数性变化。俗话说,「万事起头难」,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当我们涉入一个新领域时,刚开始只有少量的知识可供连结,而且只有重要而基本的知识线索会被串联成知识网,细部与特殊的资讯会被忽略。等到这个知识的地基稳固之后,要再做深入的学习才会比较容易。

知识的学习就好比滚雪球一般,会愈滚愈大。所以,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时,应该先从基础的知识着手,然后再研读细节的部分,这个学习顺序的先后是很重要的。为了说明这个过程,在此我还是用拼图做比方:玩拼图时,一旦确立了周边的框架,便会接着从比较简单的基本元素与个别主题着手。当你拼好这些部分时,就可以处理剩下来比较困难的图像内容。阅读的情形也是如此。当你进行初次阅读时,最好先跳过困难艰涩的部分。在第二轮的阅读时,由于你已经具备更多的背景知识,这时,比较有深度的内容对你而言会突然变得容易许多。在这里,或许你会觉得用盖房子的流程来比喻人类的知识学习更为生动具体:如 果我们打算盖一栋房子,应该要先挖地基,再完成低楼层的部分,最后才是搭盖屋顶。如果房屋的主体未盖好之前就先搭屋顶,整间房子就会垮下来。同样的,如果学习的基础不稳固,最后整个知识架构也会跟着倒塌。

如果你能透过资料的分类整理,制作出概览图,这表示你已经在原本陌生的领域中建立起知识的基础,并且掌握了它的基本脉络。如同 Windows Internet Explorer这个浏览器建构资讯的方式,你可以在大脑中设置分类的档案夹,以供新资料存放。如果在电脑中储存一个新档案,却不知道它是存放在哪个硬碟槽或是收纳在哪个档案夹之下,以后要找这项资料时,就不容易找到它。同样地,如果我们没有做资料整理的工作,以后要再从大脑的资料库中调出这些讯息就会比较困难。我们可以用软体来搜寻电脑中储存的资料,但是,人脑并没有安装这类软体,所以如果没有将资料做归类,日后要查找它们就没这么容易了!有鉴于此,你必须在进行资料分类时建构出「结构式图卡」,以利后来的资料检索。我在介绍学习的第二阶段「心智图法」时,还会再进一步说明这项处理资料的技巧。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技巧能够帮助新知识的串联:学习者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一个相关的主题已经有哪些知识线索存在。如同我先前提过的,一个新的讯息必须与既存的旧知识产生连结,才能进入大脑的记忆库。如果少了这个步骤,新进的资讯是否能找到适当的连结点,就得看运气了。

当你要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应该先试着回想一下,自己对于这个主题已经掌握了多少?具备了哪些知识?并请你在两分钟之内,以「结构式图卡」的方式写下其中最为重要的要点。至于制作「结构式图卡」所需的技巧,你将会在本书关于学习的第二阶段「资讯的处理」的章节中获得详尽的说明。你可以藉由这种处理资讯的方式,活化整个网络中与主题相关的知识以及其所储存的资讯,如此一来,新的内容就可以轻松容易地填入既有的资料区里。

使用「结构式图卡」,能让你的大脑不至于将相关的资讯分散储存在各个不同的区块当中。不然,在学习的第四阶段「资讯的取用」,是否能在决定性的时刻及时将这些已分散储存的资讯再重新提取出来,就不得而知了!目前有一种组合资讯的软体程式,能将原先分散存放在硬碟中相关的资讯集中起来,并做适当的分类与编排。有了这个软体程式,硬碟在搜寻相关的资料时,读取的针头就不需来来回回地跳跃,处理资讯的速度也就自然而然地加快许多。可惜的是,我们的大脑并没有这样的软体,所以,从我们接触讯息的一开始,就必须将这些相关的资讯存放在相同的区块内,为了能事先产生出「结构式图卡」,我们必须在启 动阅读之前,先让既有的知识动员并整合起来。

能力学习的曲线

在此,我还要介绍另一种与学习有关的曲线,也就是能力学习的曲线。与人类的知识学习不同的是,能力的学习并非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而呈 指数性的进步,而是呈阶梯式的跳跃。乐器或是各种技能与运动的学习都属于「能力学习」,就连你即将在本书中学到的「结构式阅读」、「结构式图卡」的制作以及各种记忆的技巧,其学习过程都适用于这种曲线。

让我们以弹钢琴为例:当你刚开始学琴时,经过初步的练习,技巧便会往上进阶一步。然后,你会停留在那个「高原期」一段时间,虽然持续做练习,可是琴艺仍旧在原地踏步,无法再有进展。由于你在短期内无法看到进一步的成果,学习的动机便可能逐渐降低。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学习乐器虎头蛇尾,最后半途而废的原因。

我们应该知道,学习上最重要的的过程就是「高原期」。当你所学习的能力升级到某个阶段时,脑部细胞之间就会产生新的突触连结。随后这些连线会被一种叫做「脑髓鞘」的物质所覆住,就像电线被包上一层绝缘体一般,这种包覆的过程就是「脑髓鞘的生成」。当该过程结束时,大脑就可以开始使用这些连结,利用它们进行思考运作,然后,你在这方面的能力便可再晋级,停泊在更高的阶段。

当你进入更高的阶段后,有一段时间没有出现进展,这其实是最好的情况,从学习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这时,你如果能坚持不懈,适度而持续地做练习,不消多久,你的程度便能再向上跨升一级。如果你能对这个学习过程有所认知,就不会对学习灰心丧气,轻言放弃。

整体而言,当你在学习一项能力时,会经过四个阶段的阶梯式跳跃。

4. 无意识的有能力

3. 有意识的有能力

2. 有意识的无能力

1. 无意识的无能力

现在让我们用学开车做例子。当人还是小婴儿时,并不知道什么是开车,不只是不会开车(无「能力」),而且也不知道什么是开车(无「意识」)。随着时间,我们慢慢地长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力」:我们的父母虽然会开车,但是我们却不会。后来,长大成人之后,我们到驾驶训练班学开车(以前的人则是跑到树林中的空地练习开车),一旦学成,我们的无能力就会转成有能力。当我们还是驾车的新手时,所有的机械操作都是在清楚的意识范围。我们必须集中注意力,脚踩离合器、换档、打方向指示灯并且注意四面八方的来车。上路一段时间之后,这些操作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反射动作。踩离合器和换档时不用多加思索,也不怕操作不当而熄火,因为我们的开车能力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能力」。这 时,我们的开车技术已经很纯熟,不需要去留意每一项操作,还可以在开车时把注意力放在其他的事物上。比方说,我们可以一边开车,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跟车上其他的人兴奋地聊天或是预先规画一天的行程。

同样地,学习我在本书中所介绍的这套学习方法也是如此。只要我们勤加演练这套方法,最后就能把它内化成一种无意识的操作,而不需在学习时,还要刻意去留意这套学习方法的各个步骤与重点。

既然大脑中可以储存新资料的空间区块已经准备妥当,现在我们只需要把精神集中在学习的内容上。我将会在本书的许多段落中谈到,如何透过特定的练习,让你把这些个别的学习技巧转化成你的「无意识能力」。如果你都能确实跟着本书的指示做练习,我相信,当你读完本书时,我用全书篇幅所介绍的完整的学习流程,对你而言已经成为一种背景知识,你已经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而可以完全集中注意力在学习的资讯上。

眼球转动的限制

你必须知道一点,人类的双眼不是为了阅读而存在的。而且,读书对于眼球而言,是一件极不自然的事,这就如同人类的大脑构造不是针对考试或职场的需要 而学习一般。我们的眼睛只负有确保我们自身存活的任务,因此,会对于周遭的任何动静做出反应。如果眼球在任何角度察觉到什么,就会立刻朝那个方向转动过去,不过,人通常对于这类的眼球运动并不自觉。

同样地,人类其他的感官也只是为了性命的安危而存在的。如果我们的身后出现响声,当我们的耳朵听到时,我们就会转头看个究竟,随着眼球的转动,我们的身体也会跟着移动。

如果有一丛灌木在摇动,我们的目光就会直接转向它,看看是否会接收到相关的讯息。而且,我们还得继续留意,是否这棵灌木的摆动会对我们造成危险,接下来的反应过程则交由缘脑负责。比方说,如果一只野生动物突然从灌木丛跳出,这时缘脑就会阻断大脑的思考,直接给予战斗或逃离的指示,以因应这个危机。相反地,如果灌木丛的摇摆不会带来危险,那么,缘脑就不会阻绝大脑的思考活动,眼球的视点就可以往他处转移。

眼球这个视觉的感官并不是为了逐字或逐行的阅读而设计的。如果外界没有物体移动着,我们的目光就无法紧跟着线条的衍生或是图形的延展。一般人在阅读时,眼球经常因为一些外在的动静而飘离书本之外。学习者往往会因为无意识地将视点偏离阅读内容,而徒然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我在下面所介绍的这项眼球练习,将会让你对于阅读有一番新的认识。为了做这项练习,你还需要另一个人与你配合。

首先,你必须请对方站在你面前,然后请他用眼睛在空气中随意地画一圈,这时,你只要观察即可。然后,你们再互换角色,改由你在他面前用眼睛在空气中画个圈,让他来观察你的眼球转动的情形。练习结束后,你会发现你们两人眼球的移动都不是呈圆圈状,而是呈锯齿状跃动。

这个部分的视觉练习让我们明白以下两点:第一,人类的双眼无法自行跟随特定的图形做转动。第二,人类眼球的转动只在极短的剎那间,所以,我们往往无法意识到自身眼球的运动。

此外,当人一行一行地看书,每次要正确地跳到下一行的开头时,这个寻找的动作对于眼睛而言,是比较困难的。眼球为了找到下一行所花费的时间,大约占所有阅读时间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如果你看书的时间是三小时,就等于花了一小时的时间在寻找下一行的位置。如果下一行的第一个字能被清楚地指出,眼球的视点跳跃将会容易许多。

一些阅读辅助的养成

让我们接续上面那个练习。请你再与参与练习的伙伴面对面,并用你的手指朝着对方随意地画上一大圈,让对方的双眼能跟着手指移动方向做转动。你会发现,对方的眼睛随着你的手指比画的路径绕圈。

换句话说,人的眼睛如果要随着一定的方向移动时,需要有一个外在的视觉指引,有了导引,双眼的移动才会持续跟进。基于这个眼球转动的现象,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善加利用一些辅助阅读的工具与方法。现在请你短暂回想一下,你刚刚在计算自己的阅读速度时,如何数算所读过的行数?当时,你很可能用自己的食指或是用一枝笔帮忙计算到底读了几行?是不是?你直觉地想用食指或笔来帮助眼球移动的进行,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光靠双眼来数那些读过的行数,速度会放慢,数算的结果也会比较不精确。阅读的情形也是如此,如果能有视觉的导引,阅读的进行会比较有效率。

请你留意学龄前儿童读书时的状况:在没有师长的教导下,他们会不自觉地让手指在书页上移动,引导阅读的内容。可见,孩子在未上学前, 学习状况已经很上轨道了!然而,这些儿童用手指做阅读指引时,往往会被大人们以无法提升阅读速度为理由而加以劝阻。在这里,大人的意见偏偏跟有科学根据的阅读方法相反,实在令人遗憾!一如方才的练习所得出的结果,我们的眼球会跟随移动的物体做转动。有了手指做移动性的视觉标识,我们的眼球就可以在字里行间的阅读中获得清楚的引导。如此一来,你在读书时,就不会再出现视线离开书本或是心不在焉的情形了。试想,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让眼睛看过一行又一行的内 容?

现在请你亲自试试看,翻开那本阅读练习的书,并把你的食指放在内文的第一行下方,让食指由左至右做全行的移动,并用这种方法读上好几页。

刚开始时,你可能会觉得不习惯,比较无法掌握前几分钟所读过的内容。不过,你还是要让你的脑部去适应这种以食指辅助的阅读方式,最迟在十分钟过后,你就会习惯手指在页面上的移动了。如果你已经习惯让食指成为辅助阅读的工具,你就不须再花精神注意自己是否每次都记得要这么做,因为,这个技巧已经成为你的「无意识能力」了!

对于这个建议,人们或许会不以为然,因为,读书时把手指放在书本上,总让人显得很幼稚。因此,我在这里要特别提醒你,使用手指的阅读练习,每天只需要二、三十分钟便可,这样一来,你就可以不必去顾虑按照我的方法进行阅读时,是否一定得把手指放在书本上了。有了手指的引导,不只可以解决一些阅读的问题,就连提升学习效率最具决定性的3-2-1练习也少不了它。我将在本书中逐步地介绍一些与手指引导阅读有关的练习。

摘自『读书别靠意志力』作者:克里斯迪安.格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