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武昌与汉口 一种被注定的气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55:55
  • 武昌与汉口 一种被注定的气质


    常言道住在武昌玩在汉口,现在两地之间往返一个多小时,汉口武昌分工是否还能继续?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江汉路、汉正街风光渐退,徐东、中南路开始乏力,武汉商业线路图上下一站在何方?


    错过昔日汉口商业的繁华,如今武昌商业虚位以待,你更愿意投资哪里?


    规划中的汉口CBD,武昌光谷,谁在武汉的“铁三角”中分外耀眼?


    商业的汉口,政治文化的武昌,武汉“势变”之下武昌未来如何重新定义?


    武昌与汉口 一种被注定的气质


    没有哪个城市像武汉这样特殊。偌大的一座城市,被两江硬生生隔成三镇,三镇文化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有一句笑谈,说在武汉“汉口笑武昌土,武昌笑汉口没文化,武昌和汉口再一起笑汉阳。”虽是调侃,却也说明了武汉三镇的不同特色,尤其是武昌与汉口的不同。穿过苍茫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武昌与汉口的异质,或许从一开始就是被注定了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汉口,历经500年的发展成就历史上的商业“四大名镇”,今天更是武汉的商业之都;武昌,1780年的历史拥揽武汉政治文化中心。汉口和武昌,一江之隔,两种分工,两种气质。然而,近年来,汉口和武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昌版图向东成倍延伸,武昌人口急剧增加,武昌商业也已呈现与汉口问鼎的趋势。武昌人的口袋日益丰盈,吃、穿、住、玩不再热衷去汉口,武昌作为一个城市的独立功能得到极大提升。


    汉口小商品依然繁盛,汉口也依然热闹,但长江两岸的武昌与汉口功能布局、经济实力、消费观念等各个方面已在悄然发生变化。武汉“势变”下的汉口和武昌成为两个势均力敌的巨人站在历史发展的节点上对望和抗衡。现在,透过汉口和武昌的对比,我们将更清晰地认识我们的城市,见证我们城市的历史变迁。


    老武昌:千年沉淀的风韵


    在武汉东南部,雄踞长江南岸,与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相望的,便是武昌了。武昌的历史,是如此久远,久远的要从千年之前说起。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始建于1800年前的战国时期,而在夏商时期,这里就有较大的居民点,及至汉末,已成重要商镇。它曾有夏、鄂渚、夏口、江夏、郑域、鄂州等众多称谓。陆游的《入蜀记》中,对当时的武昌有过一段描述:“贾船客舫不可胜计,衔尾不绝者数里。此郡自唐为冲要之地,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此州在吴名夏口,亦要害,故周公谨求以精兵进驻夏口。而晋武帝亦诏王浚、唐彬:既定巴邱,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武昌山多水广,岗陵起伏,河湖交错,“外扼地理要冲,内依地理险阻”,从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作为是一座“依山傍水开势明立”的古城,武昌有足够怀念的历史。正是历史的沉淀和浸润,给武昌的今天打上了鲜明的性格烙印。


    府衙文化与政治中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不同于汉口的因商而兴,武昌是依靠行政权力所建构的城镇。以省、府、县等诸如此类,筑城墙,设衙署,建街市,一派官家风范。


    比如司门口。司门口一带,在明、清两代是布政使司衙门,即藩司衙门,又称藩台衙门,俗称藩司署。衙门坐北朝南,大门正对长街,就是今天的解放路。


    就连“天下第一小吃街”户部巷也跟“朝政”有着深切的渊源。但从名字上讲——户部巷——户部,从唐至清那可都是掌管财政收支的官署。户部巷西靠武昌府署,东临藩司署,原来是岳飞抗金的大本营,明清时为著名的“憩园”。藩司对口户部,这条小巷也由此得名。


    又比如阅马场。清代初年,巡抚刘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东辟建练兵演武的校场,场上有演武厅,是举行武科考试的场所,名阅马厂。解放后在书写时改"厂"为"场",己经约定俗成。


    又比如粮道街。清代曾在此设粮道署,粮道街也是因此而得名的……


    众多形形色色的府衙设立于此,湖广总督府也设立于此,湖北军政府湖北省政府至今也设立于此――武昌历来就是湖北甚至中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长期以来,武昌都是众多的省府衙门及封疆大员们的驻跸地,历史和朝政的烟云也弥散在武昌的街头巷尾,哪里都似乎沾满了“天子脚下”的气息,不像汉阳,古则古矣,却古得像个老乡绅;更不似汉口,仿佛昨日还衣衫褴褛,今日就陡地富得流油,穿金戴银纸醉金迷起来……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武昌,从它被府衙文化浸润的那天起,就已被注定与今日的政治中心脱不了干系了。


    革命精神和主动意识


    武昌也是一座与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城。


    武昌素有“首义之城”的美誉,它浓缩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生、发展的轨迹。说武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丝毫也不为过。它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武昌首义的一枪打响,成就了中国推翻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丰功伟绩,揭开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新篇章。辛亥革命还给武昌留下了鄂军总督府、起义门、工程营、楚望台军械库、黄兴拜将台等一大批首义遗址和胜迹,一代名舰“中山舰”也永久停泊了在武昌的长江边。


    武昌,处处都有革命的印记。东湖之畔的九女墩,至今留存着太平天国九位女战士“自求解放”的壮烈;五四运动时期,数千名学生在阅马场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都府堤一带,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有***主办农讲历时居住的地方,有当时的中共武汉地委书记陈潭秋的故居,有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首次会议会址;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巷昙华林,曾是早期革命团体“日知会”、“奇英学社”的活动基地,诗人兼学者兼革命者的郭沫若,也曾带领一批宣传队员进驻昙华林83号夏斗寅寓所……


    在武昌沧桑的历史气息中,有一种别样的开拓意识和革命主动精神。“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这种积极主动的革命精神也一直影响着武昌的性格,影响着武昌的发展,比如光谷的发展。几经曲折,“中国光谷”最终安家武汉,落脚武昌。光谷一直坚持着“自主创新”,终于将一片荒芜的土地开拓出如今的繁荣兴盛,成为一片众人仰慕的沃土,更引导武汉市成为“动漫之都”,走在了中国各大城市创意产业的前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黄鹤飞翔的文化净土


    虽然名为“武昌”,事实上武昌的文化韵味也一直都甚为浓厚。独特的自然禀赋,悠久的历史文明,积淀出了武昌深厚的人文底蕴,武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意笼罩的地方。


    武昌山多水广,依山傍水,有东湖秀色,有珞珈青峦,有佛教胜地宝通禅寺,有道教著名十方丛林之一的长春观。湖山俊秀,大地葱宠。登黄鹤楼远眺,江城景色一览无遗。天下之美,已尽在于此矣!文因景成,景随文传。武昌有着自己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意境。如此,怎会不成为文化繁盛之地呢?


    先说黄鹤楼。黄鹤楼濒于长江之滨,雄踞蛇山之首,“拔地倚天,耸翠如屏”。关于黄鹤楼,一直都有着太多的诗词歌赋。有位文人曾这样评价黄鹤楼:“长江没有她,江水将黯然失色;武汉没有她,历史将缺少一页,特别是诗词文化的历史。”的确,这座诞生了盛唐“七绝之首”,令一代诗仙李白十五次吟咏的千古名楼,早已超出了楼的本身,而成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代表,一代又一代的盘旋在武昌这块沃土之上。


    武昌多书香,武昌多人杰。从明清时开始,武昌就有勺庭书院、经心书院、江汉书院等众多学堂;民国初,仅粮道街就有大学一所、中学两所、专业学校三所。至今,粮道街紧靠横街头的三道街2号的一栋老房子,就是晚清经心书院的一所斋舍,成为历史的佐证。1906年,张之洞又亲自将其改建为全国惟一的旨在弘扬国学的最高学府———存古学堂,培养了很多人才,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见证。


    有关文化,武昌一直在三镇中最有发言权。清同治年间,武昌就创设了官书局;1902年,我国最早的舆地图社――亚新地学社也在武昌开设,先后出版过30多种编印准确精美的地图和地理书刊;“五四”运动后,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等在武昌区创设利群书社,发行过《共产党宣言》、《星期评论》、《湘江评论》等革命刊物,更使利群书社名噪一时。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沉淀,使得今日的武昌,仍然集中了众多的高等学府,无论数量还是水平都居于全国前列,而且名牌大学就有好几所。易中天《读城记》里也说:“珞珈山上的武汉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几所国立大学之一,其朴素学风,素为学术界所看重。其他几所理工科大学,在各自的领域内,也都卓有盛名。”同时,在东湖之畔,还集中着湖北省博物馆、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等一批重点文化单位。


    老汉口:浮在城市面上的繁华


    从历史的角度追本溯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从最初的汉口古镇到现在的武汉经济、商业中心,汉口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或缺的因素,磨练出它如今独特的个性。历史上的租界地盘和码头文化衍生出汉口现今的金融与商贸气质,造就了汉口人精明、干练、敢为人先的性格;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汉派个性的民众乐园、江汉路和吉庆街,循着历史的轨迹,演变成了现如今的武汉娱乐、商业、饮食集中地,也成就了武汉“最市民化城市”的个性名片。

    在许多老武汉人的心中,也许汉口才最能代表武汉这座城市的个性与气质,想了解武汉,应从汉口开始。想读懂汉口,有些东西一定不容错失,走进历史,比照现实,我们会发现,汉口曾经的模样与汉口如今的面貌是一脉相承的,汉口的气质,汉口的文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在时间的磨砺中变得鲜明起来。


    关键词一:租界经济


    在汉口的沿江大道和江汉路一带,矗立着许多老式西洋建筑,它们带着异国情调屹立在长江之畔,为汉口增添了不少韵味,这些风格各异的百年建筑多为当年租界遗留下的产物,是一部见证汉口百年历史的活记录。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清朝晚期,依清政府与外国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随后,帝国主义强征土地,在汉口以东开设租界,从江汉路到合作路为英租界,从合作路到车站路为俄租界,从车站路到一元路为法租界,从一元路到六合路则是德租界,六合路至黄浦路则是日租界。租界是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的产物,也是丧失主权的象征,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租界的出现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些有益的现代文明,城市开始有规划,道路也整洁多了,就连最不起眼,但人人都离不开的公共厕所也在这时开始出现,相比汉口老城区每家备“围统,”天天早上“下河”要文明进步得多。


    租界的另一个积极意义在于,它培育了最早的现代银行和公司,仅在英租界就有日清洋行、太平洋行、怡和洋行、俄阜昌洋行、美恒信洋行、保安洋行、美联帮洋行等17家银行,还有亚细亚石油公司,同时还有大批英、美、德、意、日、法和中国买办阶层合办的银行,其中正金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隹友银行、万国通商银行、德华银行都是非常著名的,租界里同时还出现了中国官办的银行,如中国银行(前身为大清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实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汉口银行等,以及中外合资兴办的银行,如中法合资的中法实业银行、中美合资的懋业银行等,总共达34家之多。租界经济的发展使得武汉在上世纪20年代, 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和工商业都会,“东方芝加哥”的美名也由此而来。


    百年之后,租界已变成历史长河中的过往云烟,只留下这些建筑作为见证,但租界孕育出汉口独特的金融和经济特性,使得今天的汉口仍然拥有全国闻名的金融一条街,武汉市第一高楼民生大厦、招商大厦、新世界中心等多家重要商业、金融机构云集于此,使得这里成为武汉市最具代表性的经济中心。


    关键词二:码头文化


    漫步在汉口江滩公园,“拉纤”、“扛包”和“码头情结”等雕塑不时映入眼帘,远处偶尔传来江汉关大楼钟声,不由令人浮想昔日汉口码头的辉煌。


    作为中国“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武汉自古就是一个“大码头”,探究汉口的繁盛,不能不提到码头,曾有人说,汉口码头的兴衰沉浮,实际上就是一部大武汉经济发展的缩影。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汉口地势平坦,多为江湖冲积而成,城市依水而立,蔓延十几里,河流纵横,水上交通极为方便。乾隆元年,武汉诞生了第一座码头——汉水上的天宝码头,到清朝末期,武汉已经成为一座著名的“码头城市”。码头的繁华吸引了来自浙、苏、徽、陕、湘、闽、豫、赣、粤的商人们,他们汇聚汉口从事商贸活动,建巷道,发展城市,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长堤街、花楼街、汉正街、后城马路等,当时民间曾流传一首民谣:“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顺着汉江往下走,生意兴隆是汉口”。码头的繁荣也刺激了会馆、生意场、茶馆、庙会等文化场所的兴起,诞生出武汉独有的码头文化,从而影响整个城市的文化气质。


    汉口作为码头城市,商品流动快,市场吞吐能力强、辐射面广,而且商路畅通,机制灵活,因此在汉口诞生了有500多年历史的“天下第一街”——汉正街,它正是集汉口商业文化和码头文化之大成者。著名武汉文艺学家董宏猷曾对码头文化做出深刻注解,在他看来,码头货物的易聚易散造就了流动性极强的码头文化,也培养了汉口人普遍的变革、趋新意识,和广纳博采,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但码头文化中的江湖义气、聚散无常则导致了汉口人的文化性格缺乏厚重感,汉口的商人多热衷于做投资少、见效快的投机生意,而对于投资大、见效慢的现代大工业缺乏兴趣。


    关键词三:市民化气质


    在中国传媒的城市评选中,武汉被评为“最市民化的城市”,如果离开了汉口的市井民俗之粹,武汉“市民化”的城市标签也就无从谈起,汉口街头随处可见的美食店、酒吧、商场,无不流露着浓厚的市井生活气息。很多老武汉人也都是在汉口最老最深的巷子里长大,看着奔腾的长江从家门口流过,经历着一个个火辣辣且漫长的夏天,典型武汉人耿直的个性,爽利的作风,甚至是粗犷的腔调,在汉口人身上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汉口,如果要打听知名度最高、人气最旺的地方在哪里,好吃、好玩、好逛的地方又在哪里?江汉路、民众乐园、吉庆街这三个地方一定少不了。江汉路的风情、民众乐园的艳光、吉庆街的喧闹都是汉口市民化气质的最好注解。


    江汉路一直是武汉人的骄傲,它曾和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一道当选为中国十大商业街。江汉路始名于20世纪30年代,曾有“车马如梭人似织,夜深歌吹未曾休”的诗词来形容它,也有“小香港”的提法,至今仍保留着租界时期的四明洋行、日信洋行、永利银行等13栋西洋建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江汉路已成为汉口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在这里,历史的沧桑与现代的时尚融合的非常巧妙,不仅可以享受逛街购物的乐趣,更可以慢慢品味历史沉淀下的风情。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紧走慢走,一天走不了汉口;东玩西玩,玩不够民众乐园”,这段坊间流传甚广的民谣说的就是民众乐园。这座驰名中外的文化娱乐名园,位于武汉市中心--汉口中山大道上,从1919年开业至1995年改建,历经七十多个春秋,荣辱兴衰,饱经风霜,一度曾以“名园”称之,与“名楼”黄鹤楼、“名寺”归元寺并称为武汉的象征。民众乐园鼎盛时,包容着京剧、汉剧、楚剧、豫剧、话剧等剧种,另外还有曲艺、杂技、魔术等,娱乐方式琳琅满目,雅俗共赏,满足了各层次民众对精神生活的渴求。现如今,民众乐园仍然是一处很好的娱乐场所,吃喝玩乐一应俱全,也是美女聚集之地,外地人若到武汉,必游民众乐园,而武汉人则不能想象没有民众乐园的生活。


    吉庆街则是武汉另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它的出名,应该感谢武汉作家池莉,她的一部《生活秀》拍成电视剧之后,这条不足百米的街道就全国皆知了。吉庆街的最大特色在于美食与文化的交融,在这里,吃的是美食,消费的是文化。各种菜食一律摆在敞开排列的货架上,一目了然,任你随意选择、自由搭配,而一支能弹、会拉、善唱的民间艺人队伍,则在餐桌间穿梭往返,他们怀揣曲谱、手持乐器随时应召着你的呼唤。这些饱经世事沧桑、游走于龙鱼之间的艺人,不仅可以为你演唱各种戏曲、民谣,还善于察言观色,在你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用最时尚的妙言谐语为你现编现演,一首首流行歌曲和民谣演绎得让你忍俊不禁、捧腹开怀。这个独具特色、远近闻名的饮食文化超市,演绎着武汉最具魅力的市民消费文化,上至白领官员、下至平民百姓以及外地游客都被吸引着纷至沓来,对它情有独钟。。[/size][/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