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54:41
百科名片
青玉案,词牌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辛弃疾、贺铸、黄公绍、李清照等人都写过青玉案。作家董桥的一本书书名为《青玉案》。另外《青玉案》也是游戏仙剑奇侠传中的一首音乐。
目录
词牌读音
词牌格律
宋 辛弃疾《青玉案》原文注释译文评解一评解二
宋·贺铸《青玉案》原文注释译文赏析集评
宋 黄公绍《青玉案》原文注释评解
宋 黄大临《青玉案》原文注释赏析
宋·李清照《青玉案》
宋·苏轼《青玉案》原文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宋·黄庭坚《青玉案》
音乐《青玉案》
书《青玉案》
词语解释
展开
词牌读音
qīng yù wǎn
出处:董桥先生新书名为《青玉案》,书中《〈青玉案〉散记》解释书名取自宋人贺铸《青玉案》词名,文中解释说:“辞书上说,青玉所制短脚盘子叫青玉案,也指名贵的食用器具,《文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刘良注:‘玉案,美器。可以致食。’还有一说是青玉案几,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琼杯琦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青玉案也泛指古诗,杜甫句‘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仇兆鳌注‘青玉案,谓古诗’。”(见《上海书评》2009,4,19,第39期)
“案”字,古时本义为上食用的有短足木盘。《后汉书?梁鸿传》:“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即是此意。汉末又引申为长方形桌案,《三国志》中孙权云:“诸将吏敢复有言迎操者,与此案同!” 但将“青玉案”释为“青玉案几”则有望字生义之嫌。词牌格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宋 辛弃疾《青玉案》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案”应与“碗”同音)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注释
1.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2.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3.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
4.宝马雕车:装饰华丽的马车。
5.凤箫:箫的美称。
6.玉壶:比喻明月。
7.鱼龙舞: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8. 句子解释:“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9.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女子。
10.千百度:千百遍。
11.蓦然:猛然、突然。
12.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13.暗香:本指梅花,这里借指美人。
14.他,即她。古时她他不分,通用译文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如凤箫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那人千百次,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稀疏的地方。评解一
【简要评析】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作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本词描绘出无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鉴赏】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像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作为三大境界之一,他很好的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之处,让人叹为观止。评解二
【评解】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千树,
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
乐景象。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在倾
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
格。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集评】
彭孙遹《金粟词话》:稼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秦、周之佳境也。
谭献《谭评词辨》:稼轩心胸发其才气,改之而下则扩。起二句赋色瑰异,收处和
婉。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玉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
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
不许也。
《唐宋词选析》人们称赞辛弃疾的豪放沉郁的词作,也赞美他婉约含蓄的词作,这
首《青玉案》词就是这后一方面的代表作之一,历来多有美评。它的好,在于创造出了
一种境界。宋·贺铸《青玉案》
原文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注释
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时步态轻盈。
横塘:在苏州南十时许。
芳尘:指美人的行踪。
锦瑟华年:比喻美好的青春时期。
蘅皋: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
琐窗:雕刻或彩绘有连环形花纹的窗子。
彩笔:比喻有写作的才华。事见南朝江淹故事。
冉冉:流动的样子。
梅子黄时雨:四五月梅子黄熟,基间常阴雨连绵,俗称“黄梅雨”或“梅雨。”译文
你的玉步不肯来到横塘,我只有目送你离去。但现在不知你与谁相伴,共度这花样的美好年华?在那修着偃月桥的院子里,朱红色的小门映着美丽的琐窗。只有春风才能知道你的归处。天上飞云在空中拂过,长满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佳人一去而不复返,我用彩笔写下断肠的诗行。如果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就像烟雨一川青草,就像随风飘转的柳絮,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赏析
1.此词是贺铸名篇之一,作于苏州。当时词人闲居横塘,写的是一段单相思。开头三句,借洛神故事,回忆在横塘的一次艳遇。词人神魂颠倒,要随佳人而去,并且知道了她的居所,但只有春风能入。下阕开头仍用《洛神赋》故事,词人期待再遇佳人,但佳人不至。只得题写断肠诗句。要问此时愁有多少,真好像一马平川的衰草;像漫天飞扬的柳絮;也像江南梅雨,无有止期。结句以一串博喻写“闲愁”,使得“闲愁”更加具体可感。将无形的情化为有形的物,形象具体。
2.此词抒写了因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上片写相恋和怀念,下片开头两句写昏暮景色,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等待盼望那位“凌波”仙子直到黄昏,仍不见踪影,或“闲愁”太多。写“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以此喻指理想不能实现,形象生动。下片的“碧云”句喻指时光流逝之迅速,末尾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作者也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结尾处“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黄庭坚更是极口称赞说:“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寄贺方回》)。
3.此词于苏州寄居横塘时所作。作者幽居怀人,所写是“美人兮不来”的闲愁,词中意境幽微,形象朦胧,凌波仙子似的美人似真似幻,给人以丰美联想。如果作者所倾心思慕的人凌波而来,又翩然而去,只剩自己木立如痴送芳尘。接下,遥想伊人深闺孤寂,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风时到。转而写眼前情愫难通,天际碧云,水边香蘅,笼在苍茫暮色中。继而哀叹即使提笔滤摅怀,妙笔生花,也尽是伤心断肠句。末了一设问句呼起,以遍野烟草,满城风絮,黄梅阴雨极写闲愁之多无可消释。结拍三句是 作者浓墨重彩、灵光独运之笔,连用比喻分三层铺叠而来,既绘江南暮春烟雨景色,有映衬出黯然心境,写闲愁的迷茫无边,纷乱无绪,连绵不止,亦情亦景,亦比亦兴,亦实亦虚,浑融为一无迹可寻,画面迷离而清远,意味深沉而悠长。此词以三佳句而倾倒一时,人称“贺梅子”。罗大经《鹤林玉露》云:“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项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云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4.这首词说来好笑,原是贺方回退居苏州时,因看见了一位女郎,便生了倾慕之情,写出了这篇名作。这事本身并不新奇,好像也没有“重大意义”,值不得表彰。无奈它确实写来美妙动人,当世就已膺盛名,历代传为佳句,——这就不容以“侧艳之词”而轻加蔑视了。
方回在苏州筑“企鸿居”,大约就也是因此而作。何以言之?试看此词开头就以子建忽睹洛神为比,而《洛神赋》中“翩若惊鸿”之句,脍炙千古,企鸿者,岂不是企望此一惊鸿般的宓妃之来临也?可知他为此人,倾心眷慕,真诚以之,而非轻薄文人一时戏语可以并论。闲话且置,如今只说子建当日写那洛神,道是“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其设想异常,出人意表,盖女子细步,轻盈而风致之态如见,所以贺方回上来便用此为比。姑苏本是水乡,横塘恰逢水境——方回在苏州盘门之南十余里处筑企鸿居,其地即是横塘。过,非“经过”“越过”义,在古用“过”,皆是“来到”“莅临”之谓。方回原是渴望女郎芳步,直到横塘近处,而不料翩然径去,怅然以失!——此《青玉案》之所为作也。美人既远,木立如痴,芳尘目送,何以为怀。此芳尘之尘字,仍是遥遥承自“凌波”而来,波者,原谓水面也,而乃美人过处,有若陆行,亦有微尘细馥随之!人不可留,尘亦难驻,目送之劳,惆怅极矣!——全篇主旨,尽于开端三句。
以下全是想象——古来则或谓之“遐思”者是。
义山诗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以锦瑟之音繁,喻青春之岁美(生活之丰盛也)。词人用此,而加以拟想,不知如许华年,与谁同度?以下月桥也,花院也,琐窗也,朱户也,皆外人不可得至之深闺密居,凡此种种,毕竟何似?并想象也无从耳!于是无计奈何,而结以唯有春能知之!可知,不独目送,亦且心随。
下片说来更是好笑:词人一片痴情,只成痴立——他一直呆站在那里,直立到天色已晚,暮霭渐生。这似乎又是暗与“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的江淹名句有脱化关系。本是极可笑的呆事,却写得异样风雅。然后,则自誉“彩笔”,毫不客气,说他自家为此痴情而写出了这断肠难遣的词句。纵笔至此,方才引出全曲煞拍一问三叠答。闲愁,是古人创造的一个可笑也可爱的异名,其意义大约相当或接近于今日的所谓“爱情”。剧曲家写鲁智深,他是“烦恼天来大”,而词人贺方回的烦恼却也曲异而工则同——他巧扣当前的季节风物,一连串举出了三喻,作为叠答:草、絮、雨,皆多极之物,多到不可胜数。方回自问自答说:“我这闲愁闲恨,共有几多?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你去数数看倒是有多少吧!这已巧妙地答毕,然而尚有一层巧妙,同时呈现,即词人也是在说:我这愁恨,已经够多了,偏又赶上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霖不止的时节,越增我无限的愁怀恨绪!你看,词人之巧,一至于此。若识此义,也就不怪词人自诩为“彩笔”“新题”了。
贺方回因此一词而得名“贺梅子”。看来古人原本风趣开明。若在后世,一定有人又出而“批判”之,说他种种难听的话,笑骂前人,显示自己的“正派”与“崇高”。晚近时代,似乎再也没有听说哪位诗人词人因哪个名篇名句而得享别名,而传为佳话,——这难道不也是令人深思的一个文坛现象吗? (周汝昌)集评
周紫芝《竹坡诗话》:贺方回尝作《青玉案》,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
罗大经《鹤林玉露》:贺方回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沈谦《填词杂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特善于喻愁,正以琐碎为妙。
先著、程洪《词洁》:方回《青玉案》词工妙之至,无迹可寻,语句思路亦在目前,而千人万人不能凑拍。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叠写三句闲愁,真绝唱!
刘熙载《艺概》:贺方回《青玉案》词收四句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其末句好处全在“试问”呼起,及与上“一川”二句并用耳。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贺铸晚年退隐至苏州,并在城外十里处横塘有住所,词人常往来其间。这首词写于此时此地。汉中写路遇一女子,而引起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宋 黄公绍《青玉案》
原文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
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
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注释
①社日:指立春以后的春社。
②停针线:《墨庄漫录》说:“唐、宋社日妇人不用针线,谓之忌作。”唐张籍
《吴楚词》:“今朝社日停针线。”
③“春衫”两句:春衫已经穿破,这是谁做的针线活呢?这里的“谁针线”与“停
针线”相呼应,由著破春衫想起那制作春衫的人,不觉凄然泪下,泪痕沾满了破旧的春
衫。评解
此词抒写游子思乡的情怀。上片写游子在深山溪桥边,遥念家乡社日,看到双双飞
燕而自伤孤单。下片写游子长期飘流在外,春衫已破,满是泪痕,却还不知归期。末尾
连用三个“无人”,点出不仅赏花、饮酒都无心情,甚至醉了也受不到照顾。写尽孤身
羁旅的凄凉况味。通篇缠绵凄恻,委婉含蓄。
写的是游子春日感怀。
年年社日,大家都是兴高采烈,连妇女也在此日停了针线活计,结伴出外闲游。那么,游子的心情又是如何见?“怎忍见、双飞燕”。燕子双双,于春社时候飞回旧巢;游人成双做对,言笑晏晏;这些都是使他触景伤神的场面。自己身处异乡,形单影只,又将何以为遣呢?
“今日”句,点出目前正当江城春半,百花争妍。
“一身”几句,写出自己长期飘泊的苦况。“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这是游子眼中的实景。实际上也是他黯淡心情的反映。“已”字与“犹”字呼应,是说不仅已往数年,而且今年仍然流寓他乡,以后如何,那就只好不作思量了。
过片“春衫”两句道出穿着春衫之人的相思之情。破衣之上满布斑斑泪痕,则游子内心悲苦之情也就可以想见。
结尾几句先写四周景致,旅途小驻,解鞍伫立溪桥岸边,但见夕阳西下,芳草萋萋。接下去连用三个“无人”,用来突出他内心的苦闷!繁花似锦,无人同赏,只好借酒浇愁,独酌而又无人相劝,待到醉了,更是无人照看。三句叠用三个“无人”,使语意分三层宛转道来,将游子的内心活动有层次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宋 黄大临《青玉案》
和贺方回韵,送山谷弟贬宜州原文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②。弟兄华发③,远山修水④,异日同归处⑤。
樽罍饮散长亭暮⑥,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⑦,夜阑无寐⑧,听尽空阶雨。注释
①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黄大临之弟。宋代著名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宜州:今广西宜山县。黄庭坚因作《荆南承天院记》,被人指为“幸灾”,被除名羁管宜州。这里的“贬宜州”即指此事。
②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慎阳人,学识品行俱佳,为时人所重,将之比为颜渊。这里作者赞黄庭坚就如当年的黄叔度。
③华发:白发。
④远山修水:言山隔水阻,路途遥远。修:长。
⑤同归处:同样的结局。这里指同归于尽,即死。
⑥樽罍(lei 二声):泛指酒具。樽:酒杯。罍:古代器名,圆形或方形,小口,深腹,圈足,有盖,用以盛酒或水。
⑦水村山馆:临水靠山的村舍或行馆。
⑧阑:残,晚。无寐:谓无法睡眠。赏析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黄庭坚因文字惹祸,贬涪州别驾,后几经迁徙,终于以崇宁元年(1102)结束了“万死投荒,一身吊影”的长达六年的放逐生活,赴太平州任,未想到任仅九日即被罢免,并除名,羁管宜州。黄大临的这首《青玉案》就写在送山谷赴宜州之时。
上片写天刚破晓,兄弟二人相别于长亭。想到那相隔千山万水的宜州,想到兄弟俩都已是白花萧索的老人,想到兄弟们或许只有在九泉之下才有可能再见,连天也似有知般为之黯淡。上片将黄庭坚比作黄叔度,可见黄大临是颇为乃弟鸣不平的。
下片写自朝至暮,离别酒不知饮了几许,弟弟不得不上路了。临别时或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抑或是哽咽而不能言,告别的话竟是说不成句。遥想兄弟一别天各一方,想夜来定是听尽屋前雨打空阶而一夜无眠了。
整首词写得极为沉痛,“异日同归处”的谶言,醉不成欢惨不成句的场景,读来令人酸鼻。尤其不幸的是,黄庭坚此去于次年夏抵宜州,一年后竟病死贬所,长亭一别竟被黄大临言中而果成兄弟的永诀。
宋·李清照《青玉案》
征鞍不见邯郸路①,莫便匆匆归去。秋风萧条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灯清话②,最好流连处③。
相逢各自伤迟暮。独把新诗诵奇句。盐絮家风人所许④。如今憔悴,但馀双泪,一似黄梅雨⑤。
宋·苏轼《青玉案》
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原文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注释:
伯固:苏坚,字伯固,作者的友人。
呼小渡:招呼小船摆渡。
四桥:在苏州。
老子:苏轼自称。
辋川图:辋川在陕西兰田,王维曾隐居于此,并曾在寺壁绘辋川图。
右丞:王维曾任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
高人:指伯固。
小蛮:白居易的歌妓。白居易有歌妓樊素、小蛮。此借指苏轼爱妾朝云。翻译:
那魂牵梦绕,曾经在吴中(苏州)三年里的日日夜夜啊!如果有像陆机(晋代)家里的,能为人们传递书信的狗,我一定派它随您回吴中去。您若到了淞江招呼小船摆渡时,一定不要惊了那里的鸳鹭,那里的鸳鹭与我是那样地相熟。那里的四桥、那里的山山水水都是我足迹曾经踏过的地方。
望着眼前的景色,不禁想起了王维的《辋川图》,也记起了右丞先生送友人归去的诗句。
作个(回吴中的)归期吧,老天爷定会准许。去时带上那件春衫,它是爱妾朝云为我亲手缝制的,上面还有那曾打湿春衫的西湖雨。赏析:
这首送别词,是苏轼至杭州时为送苏坚归吴中而作。苏坚字伯固,在杭州曾助苏轼浚西湖,修长堤,与苏轼相友善。但苏轼此词别开生面,落墨不在“别”而在“归”。
上阕写送友归去吴中。“三年”两句写对友人的理解和惜别。伯固随苏轼三年,枕上魂牵梦萦希望归去,而今成行,词人既为此欣喜,为朋友高兴,也为朋友即将离别而生眷恋。但欣喜为主,故可洒脱地“遣黄犬,随君去”,希望伯固去后可以遥致书信,以慰朋友挂念之心。“若到”以下,想象伯固沿途景象。松江小渡,鸳鸯四桥,都是老夫曾游之处,虽是想象,亲切如在目前,使人顿生物我两忘之心,也生思旧慕归之意。
下阙写思归情怀。“辋川图”既是写吴中风光如画,也借王维“辋川图”一典表达归隐情怀。苏轼宦海沉浮,始终不忘归隐以求身心的宁静自由。王维后期的隐居生活和词中情调便成了苏轼经常羡慕感叹的对象。在词中,伯固思归已然成行,自己则更因伯固之归吴中而感叹自己欲归而不得归。“作个归期”为铺垫叙事之后直接吐露心愿,,这一愿望强烈如斯,甚至连天都已经感动。被西湖雨淋湿的春衫便是天已许的证明了。此处的天,既是自然的青天,也隐指握有士人命运的朝廷。春衫湿,是送别时雨景,也是惜别时情谊,更使人思念做春衫之人。“小蛮”一词,借白居易姬人名指爱妾朝云。春衫上细针密线,皆是相思蜜意,更增归隐之意。
全词,明写送友归乡,暗写自己思乡怀归。典故贴切,表意丰富;语言自然流畅,虽是和贺铸韵,却无丝毫勉强处。
宋·黄庭坚《青玉案》
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第四阳关云不度。山胡新啭,子规言语。正在人愁处。
忧能损性休朝暮。忆我当年醉时句。渡水穿云心已许。暮年光景,小轩南浦。同卷西山雨。
音乐《青玉案》
青玉案也是仙剑奇侠传中的音乐,公主龙葵的主题音乐,温柔而彷徨,无所依持,楚楚可怜的感觉,节奏舒缓,古典而抒情。
书《青玉案》
董桥先生新书名为《青玉案》,书中《〈青玉案〉散记》解释书名取自宋人贺铸《青玉案》词名,文中解释说:“辞书上说,青玉所制短脚盘子叫青玉案,也指名贵的食用器具,《文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刘良注:‘玉案,美器。可以致食。’还有一说是青玉案几,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琼杯琦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青玉案也泛指古诗,杜甫句‘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仇兆鳌注‘青玉案,谓古诗’。”(见《上海书评》2009,4,19,第39期)
“案”字,古时本义为上食用的有短足木盘。《后汉书?梁鸿传》:“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即是此意。汉末又引申为长方形桌案,《三国志》中孙权云:“诸将吏敢复有言迎操者,与此案同!” 但将“青玉案”释为“青玉案几”则有望字生义之嫌。
宋词牌名《青玉案》来源于汉代张衡《四愁诗》中“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句。张衡是河南南阳人,南阳独山出青玉。玉质细润色青似水,与翡翠色近,在汉时名闻天下。故后人认为张衡诗中“青玉案”应该是南阳所产的青玉碗,但释“案”为“碗”不知从何时何人开始。
明末清初人赵吉士辑撰《寄园寄所寄》一书卷八《豕渡寄》引《后耳目志》云:“孟光举眉齐案,俗直谓几案耳。吕少卿语林少颖,案乃古碗字,故举与眉齐耳。张平子《四愁诗》:‘何以报之青玉案。’谓青玉碗耳。若此类,皆不可以习熟,忽而不考,为识者所哂。”
最早将《青玉案》用作词牌名的人据说是苏东坡。但他为什么在张衡《四愁诗》所列举的名物中,如金错刀、英琼瑶、金琅玕、双玉盘、貂襜褕、明月珠、锦绣段,而只取“青玉案”为词牌名,今已无法考证了。但贺铸和辛弃疾两人的《青玉案》词,名声却远远超过苏东坡。贺铸的“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皆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另外,宋词中《南歌子》词牌名亦来源于张衡《南都赋》中“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白鹤飞兮茧曳绪”一句,是描写当时清明郊游风俗的情景。
词语解释
拼音:qīng yù wǎn
注音:ㄑㄧㄥ ㄧㄩ ㄨㄢ
解释:
⒈青玉所制的短脚盘子。名贵的食用器具。①《文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②刘良注:“玉案,美器,可以致食。”③一说为几。见李善 注。 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
⒉借指回赠之物。 ①唐·刘复《出三城留别幕中三判官》诗:“愧无青玉案,缄佩永不泯。” ②唐·皮日休《酬鲁望见迎绿罽次韵》:“酬赠既无青玉案,纤华犹欠赤霜袍。” ③宋·苏轼《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并寄茶二十一斤》:“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
⒊泛指古诗。 ①唐·杜甫《又示宗武》诗:“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②仇兆鳌注:“青玉案,谓古诗。” ③宋·叶适《怀远堂》诗:“句中青玉案,壁上乌丝行。” ④明·刘兑《娇红记》:“从今后把绿纱窗红烛下,写春情的鸾歌凤曲,推敲得稳。把青玉案锦笺中,寄别恨的鴈帖鱼封,对勘得真。”
⒋词牌名。名本 汉·张衡《四愁诗》“何以报之青玉案。”此调一般以宋·贺铸所作“凌波不过横塘路”一首为正格,故又名《横塘路》。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参见《词谱》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