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顿回归之路(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03:14:27
   三、灵顿的回归之路

  1、台钓理论的表面“缺憾”

  如果没有“调4钓2”,如果没有当年“归零点”提示,台钓理论只一味地说“调高灵”肯定是有缺憾的,这缺憾就是调太高的钓组由于上牵回弹力过大,会使下行信号幅度变小,即有人常说的鱼“下拉难”。

  但台钓理论好就好在即有入门通俗易懂的软尾7目漂搓饵大鲫鱼“调4钓2”(人家并没让您“调肚钓5”或让您“调2钓0”,一上来就针对鱼情给出了软尾漂搓饵的最佳调目),同时还有“归灵点”方面的跟进暗示...

  由此可见,台钓“调高灵”并非极端、空洞的理论,看似初级的“调4钓2”,或许才是真正的精华所在!其表面“缺憾”只是我们后人急功近利,偏激或片面曲解造成...

  2、“调低灵”理论的实质缺憾

  调低灵理论的缺憾,是实打实的,前面已逐条分析的不再重复。上牵力越小越“灵”,不论从哪方面说,都有漏洞和弊端。

  比如实践中,有人应对轻口习惯使用“调低钓低”且以为是在“调灵”。我们不妨从本质上分析一下这问题。

  调太低(如调平水调1目),由于钓组质量大阻力大启动难,实际会过滤很多前期动作,且因上牵力的不足,底钩状态趋钝,所发现的鱼口已多属后期动作(死口或吐口),它与很小的入口动作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钓组灵不灵敏的判别要素)!这点道理,已是很多钓友长期实践中早已检验或理解透的东西了。在此我想说一句也许不该说的话,若一味调低只是为了减小上牵力,不惜以损失灵敏度为代价期待大口,您何不换线、换支细尾漂或索性换支更小或更灵敏的漂试试呢?

  调低钓低应对轻口,主要是调低尾径更细(漂尖部分一般都细),假如能出动作,幅度可能大些;其次是水面留的目数少,便于感官识别,对部分眼神不太好或求心静的钓友来说,应属一种实钓经验(便于鱼吃,或等鱼吃踏实再打的路子),这方法本身,无可厚非。

  但如果说调低是“调灵”就有问题了,信号少了、状态钝了、鱼口慢了实了,说这是“调灵”实在是欺骗自己也误导了他人,这与以前张口就来的“上鱼则灵”口号理论,倒有疑似渊源,对钓鱼人来说,“灵”是“灵敏”“灵活”“敏感”之义,可不是灵光、灵验啊,如果咱连这几个词义都掂量不清,只要上鱼“好使”,拿起来就说“灵”,那不乱套还等啥呢?

  调低灵理论的实质缺憾还有抗干扰能力,比如调低钓组抗表面张力干扰(漂阴下去或逗漂时半天不归位,影响真实鱼讯的抓取)、抗风浪水流干扰(上牵力越小,越经不起风浪水流)、抗风线干扰(风线是有重量或对钓组具有一定牵制影响的,足够的上牵力设置也为抗衡这种干扰)、抗假口、虚底等干扰的能力都差(上牵力小,造成扇线等下沉假动作多,人为‘虚底’现象多)。

  客观地讲,调低也非一无用处,针对没口的鱼,从减小上牵力,钩饵摆放自然,鱼不易警觉或敢吃的角度说,调低有时是有效的,但我们应该知道,这只是一种实战取舍或权宜之计,而非提高灵敏度。

  另外针对不同鱼情,比如上层劫抢严重漂托着下不去,为使钓组尽快到位打出节奏,加铅调低也是可用招法之一,但这些都不是从“灵敏”角度考虑的问题......

  3、灵钝的回归之路

  有人说,“灵钝”即要关注信号多少同时也应关注幅度大小,这从理论概念讲有点牵强,但从实战角度来说也未尝不可。多年的钓鱼实践让俺总结出一条经验,考虑钓鱼乃至钓组不能角度单一更不能偏激,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往往您站在某单一角度把问题思考得越到位,那么其它角度的问题可能被您忽视得越彻底。比如俩人吵架,您若只站一方角度去指责评判,那这原本的嘴架经您一劝非打起来不可(除非您比吵架的人还糊涂);此时您应站在双方角度不偏不倚,客观理性地审视问题,矛盾才能化解。

  古人总结的中庸之道其实有更深的内涵,咱就不贸然列举其它了,还拉回来聊调钓。钓组是个整体,简单来说,上有浮漂上牵力、下有线组及双钩状态。调高灵理论,涉及了钓组状态及灵敏度,关注角度较为全面,只是某些新钓友对“调高灵”这三个字可能会产生偏激的理解或盲目的追求,总觉得漂调得越高没准就越好......而调低灵理论,只凭上牵力一条就下了“灵钝”定义,关注角度过于单一,因此忽视的地方就多点,新朋友如果在不明整体阶段信了这个“灵”字,那说不定还会经历一些困惑迷茫...

  好了坚决不再说理论了,现在咱站在客观角度来看看钓组整体。

  漂调太高,钓组受过大的上牵力制约,下行幅度会受影响;漂调太低,上牵力不足,抗干扰能力差,信号传导差,这是从上牵力角度考虑的钓组动态不利之处。

  漂调高了上牵线组作用强、状态灵、信号传导快、动作多而跳;浮漂调低了则上牵能力差、状态钝、信号传导慢、动作少而实(针对涮口鱼有时更容易出现空杆,即前期小口看不见.后期喷口您提竿),以上主要是从状态角度所考虑的钓组动态特点。

  那么现在,灵顿的回归之路我们已经找到了——去状态和上牵力两角度的弊端,取状态和上牵力两角度的折中位置作为调目,简单说就是“调漂尾中段”,与“归零点”殊途同归,收实战之最佳效果(主要针对鲫鱼,其它鱼种根据饵重或线组因素,随机变通即可)...

  “浮漂灵钝”是指自身性能;“调钓灵钝”则只有一种,那就是物理灵钝(台钓理论——前人早已总结)。只有统一理论概念,才能正常交流,不能再逞一时之能,毫无章法地给灵钝乱下定义了。原本简单概念,十几年来纷争不清,导致很多人对“灵钝”产生逆反心理,避而远之,这真是一种悲哀...

  有人说,实战调漂没有定规,这话只说对一半,因为不管谁上来调钓,都要有个下手的“基点”...

  此篇文章主要受“老渔”钓友之精神启发,再论灵钝的来龙去脉及个人有限感受,最大目的是再次呼吁灵钝概念的回归与统一,方便交流,解放后来者!

  理论灵钝与中鱼率之间虽无正比关系,但正确的理论指导却能让初学者少走弯路...在钓组配置合理的前提下,一般鱼情调在什么位置最好,轻口鱼情用什么位置最敏感,您可以在实践中去检验。

  应对不同鱼情的调钓变化,则属实践范畴,确实不该有啥定规了。但调钓中的所有变化,无非与钓法、速度、状态、上牵力这些因素相关,跳不出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