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决策、勇于承担 让别人愿意跟着你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10:25
 愈动荡的时刻,领导力愈重要!政治、经济及生活环境的变动快速,不但凸显出领导力的影响范围之大,也让领导者的“折旧”速度加快:不适任、做不好的人很快就会被抛弃,因为大家较没耐心等待,也吝于给机会。

  环境变动剧烈,更需大胆决策

  在巨变的环境里,领导者的特质自然也必须有所调整。首先,“诚信正直”的重要性仍旧无庸置疑。不坚持诚信正直,也许可以得到短期好处,但长期来看,领导者若是聪明而奸巧,心思意念都放在眼前利益上,路绝对走不远。

  其次则是“胆识”的迫切性大幅提升。有胆识,才能在信息不足时大胆决策,勇于承担后果,从而带领大家坚定向前。从过去到现在,“强势领导”作风都被视为胆识的具体表现,东方社会尤其吃这一套,这可能跟“怕死不怕恶”的民族性有关,因为强势才叫得动人。

  然而,强势未必要用很嚣张或粗鲁的方式表现,有人就算拍桌子、讲重话,还是一点气魄都没有;有人尽管态度温和,反而能感受他坚决的意志。所以,关键其实在于“立场坚定”。中国人常有一种“等老板忘记”的心态(就是等老板忘记自己说过什么,就不用做了,免得白费力气),但是强势领导者说了就不会忘,贯彻力十足,也才能把组织的执行力加上强大马力。

  愿意为部属扛责任,也是胆识的一种,这样的领导者才能带人带心,也才能塑造出诚信正直、赏罚分明的形象,让人们愿意追随。

  清楚传递愿景,综观全局、居中协调

  再者,在不安定的时刻,能为理想、组织目标塑造愿景也是重要能力。领导者若能阐明为何而战、为谁而战,才能号召更多人加入队伍,共同完成目标。

  以“公司明年要上市”这件事为例,老板不能只让少数人知道,或是要求员工听命行事就好,而是应该开诚布公对员工说明:公司不缺钱,为什么还要上市?组织全体成员是为了什么目标在工作?达成目标又对个人又有什么好处?解释清楚,才能鼓舞大家同步向前,认同公司的价值观、乐在工作。

  愿景的传递,有赖领导者沟通协调、鼓舞人心的能力。台湾企业最缺乏的人才不是“副总”(副总只要具备专业,就能从基层慢慢升迁),而是具备管理、沟通技巧,对人事、业务都能掌握的“总经理”。

  杰出的总经理必须能够进行跨部门沟通;而要做到有效沟通,他就必须对每个部门的业务具备common sense(常识),要能跟每个人用他们的语言沟通。例如,工程部简报时,知道要他们报告良率多少;换业务部门报告时,则懂得询问出货情形、客户能否如期交货等等,如此,才能理解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居中协调、盯对进度、综观全局。

  争取机会,磨练领导才能

  智融集团董事长施振荣曾在和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就“领导者是后天培养或天生的”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时表示,领袖是可以栽培出来的,但必须透过job rotation(工作轮调)、job enrichment(工作丰富化)给予磨练,还必须让他有机会、有舞台发挥长才。接班人的遴选也是一样,先挑出几个深具潜力者,花个三、五年时间培育,但要在现任领导者届退之际再决定是谁脱颖而出,避免太早决定引起内斗。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担任领袖,或是被公司指定接班;甚至,有不少现任领导者因为不放心年轻人,所以不愿授权、放手让后辈接班。面对这种状况,有企图心的年轻人若想自我栽培,可以从“负责任”开始。

  张忠谋曾说,人一定要先背责任,权力才会慢慢靠过来。所以,有心成为领导者的年轻工作者,看到公司里没人专职负责的“灰色地带”,就会积极跳出来、用“舍我其谁”的态度扛责任。一旦你做了,结果你最懂,没有你不行,最后老板自然会把权力交给你。

  按照郭台铭的讲法,千里马都是自己跑出来的。年轻人在没有权力之下,要叫得动人帮你做事、要与他人共事、协调,都必须发挥影响力才能做到;而当你没有权位却有影响力,就成了脱颖而出的关键,有机会成为未来的领导者。     “没有执行力,哪有竞争力”这句口号企业应该都不陌生,执行力并不是企业管理新的议题,事实上是企业的老议题,之所以一再被提起、讨论,就是因为在实务上,企业经常发生策略与执行成效产生落差的情况。

  许多企业在年初制定策略规划,展开当年的绩效目标,却常发生遇到基层执行力不佳、偏离原先设定的目标,造成绩效不彰、执行力低落的情况,若没有找出影响执行力的关键要素,仍会重复上演执行力低落的恶性循环。

  执行力3要素

  我们可以将执行力视为一个方程式︰

  【E/P=M×A×S】

  M(Motive)是指个人的动机,A(Ability)是指个人的能力,S(System)是指公司的系统与制度,这三个要素的总和就是执行力(Execution),也就是企业绩效表现(Performance)。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影响执行力的要素分成“个人”与“系统”,个人又分成动机与能力。

  过往许多研究都把重心放在系统与制度的设计,例如︰策略地图、绩效管理、信息沟通、追踪流程等。而《执行力》一书也多在探讨如何将公司各流程间的关键环节连结起来,让策略目标与实际执行依附在一个清楚的架构,协助企业改善流程、提升竞争力。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就算制度设计的再完美,毕竟使用的是“人”而非系统。许多研究指出,个人工作动机、满意度才是影响绩效表现的关键,常听到的“幸福企业”也是此概念的延伸,不再只是关注系统的建构、制度设计,关心起企业的“人”,他们到底开不开心?喜不喜欢工作?工作目的?满意度高吗?笔者认为个人动机与能力,才是导致执行力高低的关键。

  M和A在这个公式中扮演主要的变项,而S只是干扰因素,并非主要因素,也就是说系统与制度虽然能够补强人员的能力或动机不足,但如何激发、强化人员的动机与能力,才是影响执行力的关键。

  影响“动机”这个变项的因素大致可分成︰目标设定、需求满足、符合期望。所有企业都需要有使命、愿景,再从使命愿景延伸出策略目标、行动方案,一层一层展开,由抽象的宣言进展到实际的行动,在由抽象到具体过程中,必须要设定明确、清楚的目标,且具有挑战性,让员工有明确的方向可以依循、知道自己的努力在公司整体愿景达成上是具备重要价值,否则常会造成心理上缺乏方向感、徒劳而疲乏的感受。

  需求满足与符合期望牵涉到员工物质上、心理上的需求与期望,例如︰薪资、福利、成就感、自尊等。员工越感到满足,就愈能发挥创造力、落实执行力,并降低流动率。

  根据期望理论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很强动机去努力,有三种关联因素︰第一他努力程度和绩效考核成绩有没有高度相关;第二,绩效考核成绩和激励结果有没有高度关联;第三就是奖励结果对员工的价值,是否足以激励他?如果你给的不是我要的,就算激励制度再好,对我也没有价值。

  由此可知,要提高员工执行力,必须先从提高他的“动机”开始,动机是无形、且牵涉到许多相关因子,如何激励员工、提升动机是一门“艺术”,是领导者与主管要修炼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