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学良:美国不是中国惟一的榜样(南方都市报 2008-2-2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7:45:56
丁学良:美国不是中国惟一的榜样
2008-02-28 09:44:19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推荐
近代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后进国家,就处于一个持续不断的“找榜样”的过程中。越是往前追溯,我们就越会发现,中国“找榜样”受到了历史、传统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它又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榜样选好了,大家就照着这个榜样做事,实际上这会导致一些非常严重的后果。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认为,要推行开放的政策首先就要对美国开放,不对美国开放,对任何其他国家开放都不会有巨大的效果。这是非常英明的。他之所以把对美国开放看作是中国对外开放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因为看到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看到了美国当时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
但是,对美国的开放并不意味着全方位地向美国学习。英文中有这样一个谚语:“好的最大的敌人是最好”,就是说不要走极端。在改革开放中,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中国若把学习的来源过多锁定在美国身上是不合适的。为什么?原因很多。比如,美国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30人左右,但在中国,把西部那些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撇开,东南沿海地区每平方公里是230人,这和美国没法比。
中国的发展要寻找榜样,一定要是多元的榜样。即便我们第一个找的榜样是正确的,也不能把学习的榜样变成单一的、排他的。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我们自上而下地学习苏联,这其中并不是没有合理因素,但一旦走向极端,完全照搬苏联模式,负面影响就大大超过了受益,我们费了很大力气后来才扭转过来。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这个教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即使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其他国家也有很多好经验。刚刚提到,中国的人口密度和美国无法相比。但在欧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是荷兰,每平方公里超过340人,还有英国、比利时和卢森堡,这些地方人口密集,但是它们能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使你开车、步行的时候感觉到天人合一,这就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20多年前我看到过一篇很好的文章,作者说,中国片面发展汽车工业和高速公路是不合理的。中国人口那么密集,土地资源紧张,为何不学学德国建造铁路网的经验?德国的汽车工业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但它全国铁路网的高效、准时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却是无与伦比的。我当时就十分希望这篇文章能在中国引起大讨论,但是这个建议却没有受到关注。中国很快将面临汽车工业过度发展带来的许多问题,比如堵车、污染、油价,还有社会公平的问题。铁路的发达其实促进了社会公平,因为它是公共交通。开汽车就不同了,有车的人和没车的人,开好车的人和开破车的人,差别太大了。在这一点,我们的确应当多学学欧洲。
即使是学习美国,我们也要考虑美国模式与我们国情的相关性,要有一个清醒的判断。日本当初向欧洲学习,就建立在清晰的判断之上,比如:日本的海军效仿的是英国,陆军学的却是德国;大学教育效仿的是英国,而中小学教育则向法国学习。这种对学习榜样的判断和取舍是很聪明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在取舍的过程中,学界和传媒尤其要起到好的引导作用。
美国在某些方面值得中国学习,但不应是中国惟一的榜样,事实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成为中国唯一的榜样。中国太大了,这就决定了中国和任何国家都可以找到相似性和不相似性。在一定的阶段,我们有优先学习的对象,但我们不能把其他的对象从视野里排除掉,一旦错误发生,扭转的代价是很高的。
原载2月27日《环球时报》,本报有删节,作者:丁学良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802280026.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