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环线”上的地理地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48:13

“关中环线”上的地理地貌

 

平展开阔,一望无垠,美丽富饶,四季分明,物产丰盛的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东起潼关三河口,西至宝鸡市,是陕西的地芯子。在我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上,曾是13个王朝所在之都。她的演变和成长史,由黄河、洛河、渭河三河冲积和风成而形成。

有资料表明:黄土高塬形成于250万年前,有“风成沉积”之学说。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大体划分成了3个时期:(1)250—140万年,为黄土沉积期。黄土沉积量抬升了地面400—500m;(2)140万年—4000年,黄土发育形成期。其显著特点是:黄土沉积地层不断堆积加厚,沉积量大于侵蚀量;(3)4000年—现代,黄土高塬、沟壑形成期。由于人类活动,开垦土地,原始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黄土塬面被切割,面积有所减少,冲沟规模加大,丘陵面积增大。其特点是:黄土高塬的侵蚀量远远大于沉积量。因而,今之黄土高塬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形成期——发展期——侵蚀期。

黄土高原的形成,何有如此之搬运之风力呢?原来,我省的秦岭以北地区,为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类型区。每年秋末到仲春,冬季盛行从北极陆地吹向海洋的偏北风,风力可达6—7级,持续半年之久。强冷空气南下,把在北方陆地风化形成的土壤母质(大量沙粒),吹向南方。由于地面群山起伏的变化,南下风力携裹的土壤母质就沉积下来。长年累月,就堆积下来和被雨水切割成今日之黄土高原之貌焉!

改革30年以来,民富国强,八百里秦川,也发生了天翻地覆性的巨大变化。乘西部大开发强劲东风,以西安为中心,交通网络建设,突飞猛进,快速发展。其中,以西安为圆心,近几年刚建成的“关中环线”一级公路,使关中平原腹地,广大城乡也串连了起来,对促进所在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无疑是一剂快速反应的催化剂。

关中平原,以渭河为轴线,南北两岸黄土塬面,被雨水切割成三级台塬,海拔高度依次递升。而建成的“关中环线”公路,就延伸穿越在渭河一、二、三级台塬之间,形成环线公路,全长600余KM。

“关中环线”公路,也是以渭河为轴线,在渭河两岸塬区乡村伸延,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环形路线。东至渭南市区,西到宝鸡市的岐山县。

跨过渭富大桥,向渭河西北方向骑行,途径闫良、三原、泾阳、礼泉,关中环线的环北线,一直在广阔无际的渭河平原上穿行。出三原县城,抬头即望见东北方位连绵不绝的北山,直到乾县。进入乾县、扶风、岐山,关中环线北线还穿行在黄土高原的二、三级塬面上,沟壑明显增多,上坡下坡路段也多,整个环北线的各段连接,似乎由老线路改造而成的4车道和两边的非机动车车道线路。所以,环北线的坡降起伏较大,骑行的难度也大一些。

出岐山县城向南骑行,跨越渭河,就进入“关中环线”的南环线了。从岐山五丈原下来,向东行,过眉县、周至、户县、长安区、以至蓝田县西北部的渭河南岸广大地区,南至秦岭山脚下,地势开阔平坦,土壤肥沃。秦岭山直接暴露在渭河的一级平原上。山下无明显的深厚黄土堆积层,坡降极缓,也无显著的沙石堆积洪积扇地形,农业生产条件极为优越。秦岭山植被好,秦岭北山出口少,仅有的河流,均为大型河流,流域面积很大,水量充沛。因而,南环线公路,不仅为全部新修环线公路,且平缓,坡降小,路况极好,骑行舒坦。

南环线,只是过了蓝田县汤峪的“库峪河大桥”之后,才进入南环线上渭河之南的二、三级台塬之上。路况才显得复杂起来,不过,骑行还是可以的。南环线,在蓝田县境内,也有几个显著特点:(1)“将军岭隧道”是“关中环线”上的第一隧。不仅隧道长(1000米),而且还是弯曲的、带坡降的隧道;(2)“关中环线”上的最大坡长也在蓝田。东出“将军岭隧道”口,便是坡长为3.6KM的长坡;(3)厚镇官道村路段是“关中环线”上海拔最高的路段;(4)厚镇官道村路段是“关中环线”距秦岭大山最近点的路段。

“关中环线”南环线,基本为新修线路,过沟跨河,设计好,路况好,骑行很方便。只是蓝田县境内的环线,坡降较大,路况较复杂而已。骑行还是可以的。

整个“关中环线”,是以西安为中心,画了一个随圆形的环形公路网。这条环形公路可与西潼、西禹、西铜、西宝、西汉、西康高速、国道310、210、313、108、211等公路搭接相通,共同构成了陕西的公路关中核心地区的交通网络。

 

 

 

 

华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李吉超

2010年10月17日12时15分在书房完成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