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竞争力为何在倒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29:35

  今天(10月26日)各大媒体的一个重头文章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于昨天发布的2010《国家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这份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由体制内的一批专家(实则为很不入流、很没良心的学者)为各级政府和屁民们拼凑出来的一剂迷魂汤,因为它的事实部分要么不真实,要么与结论部分严重相悖。

   《报告》惟一闪光的部分,是它认为:“中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并非靠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来获得,而是靠消耗资源和扩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业膨胀发展。”这一点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与实际情况亦完全相符!然而,《报告》并没有对此现象进行准确的定性。谁都知道,这是一种典型的泡沫经济,而且,这是一种“中国模式”的泡沫经济。在我看来,所谓“中国模式”就是政府吹气球、百姓活受罪。同时,《报告》更没有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所在。我不是学经济学的,但在中国,小学生都应该知道:造成这种“中国模式”的,是由于中国有着一个所谓的“特殊利益集团”。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在《国家兴衰探源》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分利集团”(即“特殊利益集团”)这一概念,他认为:社会中的特殊利益组织或集团会阻碍经济增长,降低社会效率和总收入,并使政治生活中的分歧加剧。今天,所谓“特殊利益集团”的含义更加明确:就是一些有共同政治目的、经济利益、社会背景的团体和个人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共同目的、利益而结成同盟。其特征有:一是垄断性,那就是几个托拉斯集团垄断一个行业,左右市场价格。二是排他性,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要掠夺和损害别人特别是广大百姓的利益。它们阻碍了技术进步、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它们降低了生产经营活动的报酬,而提高了利用法律、政治与官僚主义进行讨价还价等活动的报酬;它们提高了社会交易成本而降低了社会经济效益。三是狭隘性,过分强调自身利益,为了实现自身利益不惜破坏公平正义、社会和谐。

   由于没有分析“特殊利益集团”阻碍经济增长的特殊作用,所以《报告》并没有得出以下应该指明的结论:中国政府机制的食利性,以及,中国市场机制的垄断性。而这两点,恰恰是国家竞争力、国民财富的致命天敌!所谓“国家竞争力”,其实就是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要素。简单的说,国民财富(W)是政府(B)与市场(M)的函数:W=f(B•M),f是政府制度与市场制度的协调程度。政府制度(“看得见的手”)与市场制度(“看不见的手”),是构成社会制度的核心部分。其中,对于国家竞争力来说,政府制度由于“看得见”,故较之“看不见”的市场制度显得更加重要。也就是说,政府制度(或曰政治制度)的优劣是现代国家之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并且,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各国市场的日益开放,政府制度的决定性越来越强。因此,上面的那个公式完全可以简化,即,国民财富(W)就是政府(B)的函数:W=f(B),f是政府制度的优劣程度。正如阿尔弗雷德•钱德勒在《规模和范围经济》一书中所指出的,制度设计和组织能力是企业和一国经济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它不仅给企业提供成长的动力源泉,而且还在国际竞争中提供导致国民经济兴起和衰落的动力源泉。

   遗憾的是,《报告》只说了“科技、人才、教育、文化等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而丝毫没有涉及政府制度的问题。尽管《报告》指出了“中国的劣势”是“创新不足”,但其所说的“创新”仍然是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而非政治、制度方面的。没有制度创新,国家的整体实力就只能原地徘徊甚至倒退。最杰出的经济学奖亚当•斯密和约瑟夫•熊彼特早已阐释过创新对于国民财富以及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近几年,高层也反复强调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应该从“要素驱动”转型“创新驱动”。然而,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尤其是“特殊利益集团”的日益壮大,故中国很难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资源日益集中,社会成本日趋增加,社会效率日趋低下。然而,《报告》却罔顾事实,悍然得出了“20年来,中国竞争力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从1990年的73位到2008年达到了17位”的结论,这好比是“中国民主具有西方民主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的说法,人为地制造双重标准和“不可比”性。《报告》的主编倪鹏飞博士还在发布会上表示,“把中国和G20经济体进行比较,从主体素质来看,现在中国还是比较有优势的,主体素质包括三方面,企业素质、公共部门素质、家庭素质,中国分别排在第二位、第二位、和第八位”,这个说法鬼都不相信!事实是:中国的政府、企业以及公民要搞什么“素质”排序的话,只能居于世界下流。

   在我看来,最近20余年,中国的国家竞争力是不断下降的。历史总是充满巧合!这份《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的发布时间,10月25日,其实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1987年的同一天,北京向全世界发布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的坚强魄力。十三大报告的第五部分,标题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近8000字的鸿篇巨制,字字千钧、句句动人。十三大报告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其所提出的改革措施,诸如“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政府工作机构”、“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等等,仍然是当下中国尚未努力去做的奋斗目标。

   历史其实是不可能倒退回去的!惟有实施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和政府再造,中国未来的国家竞争力才会真正得以提升。对此,共产党人早已有了十分清醒的认识。邓小平曾说,“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今年8月,温家宝在深圳考察讲话时特别强调:“我们站在一个新的伟大的历史起点上,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不仅会葬送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宝贵的发展机遇,窒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而且违背人民的意志,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在这个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上,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