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络生活的道德支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23:06
青年自身的特点与网络特征相契合的客观事实表明,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发布、利用、管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网络生活已经成为青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令人关注的是,青年在深切感觉网络奇特功效的同时,其认知、情感、意志等正发生深刻的变革。尽管人们对变革的结果有喜有忧,但就其中影响青年网络生存的 种种表现来看,我们发现,当代青年一旦不能从网络本质及生活原则的深刻醒悟中明辨网络的价值属性,并从中获得有力的道德支撑,他将有可能在网络黑洞的诱惑下落入“联而不通,不通则痛”的人生陷阱。

    一、网络的本质及其生活原则


  如果说二十多年前计算机网络作为军事技术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追求的仅仅是资源的共享和工作的高效率,那么今天当它以方便、快捷等优势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领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则是为网络本质中蕴含的生活原则所催生。


  不难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正在逐步实现人类“点指八万里”、“天堑变通途”的理想。互联网的标准语言HTML,即超文本标识语言,开始超越文本、图片、声音等各种文体之间的鸿沟,把它们有效融为一体,使网络的视听功能得以扩大。而刚刚兴起的XML,即扩展性标识语言,则可在各种硬件设备,而不仅仅是在计算机之间建立联接,从而大大拓展了电子网络空间。而网络功能增强与空间扩大的最为直接的后果便是整个社会系统正为跨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网络空间。互联网凭借“1”和“0”这两个符号,将现实社会的诸多信息予以数字化,而且各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信息可以联在一起,以便人们方便、快捷、无限地接近它们,也由此决定了网络的本质是在互联中实现信息的开放。这种“开放”集中表现了互联网通过对地区间隔阂的取消,远隔天涯的每一孤立而陌生的个体凭借网络可以互相交流、一起工作,为消除各种生活和工作上的不理解、不合作乃至对抗创造条件。今天,经济增长的信息化、政治参与多元化、人际交往扩大化、文明冲突融合化,以及生活方式便捷化等网络新天地的开辟无不再现了网络本质的真实存在。


  但是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也向我们表明这样一个事实:由于互联网营造的是一个数学化的环境,它不具备现实社会那种活生生的具体时空位置和形态,身处其中的人们可以通过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遮敝起来自由交流,可以在不受他人监督之际随心所欲地发布自己的思想和言论,可以弃道德规范于一旁传播暴力、色情内容,可以恶意使用网络技术等等,因而互联网中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联接与拆台,合作与打击等往往同时并存,显示出互联网在其本质暴露中既能吸引精华又能容忍糟粕的二重价值属性。正因如此,网络技术在为我们带来信息开放的同时,又从运行目的上内在地向人们发生警示:满足于糟粕的泛滥而忽略精华的流通,不以互通为互联的最终目的与归宿,那么开放的结果就只能是在糟粕联接中积怨深重、死结不开,而不是在精华的相互流通中走向发展和繁荣,可见网络本质背后所蕴藏的互联互通原则始终应成为网民把持自己的生活方向。否则,互联网上的每一联接点就难以成为网民发展的生长点和通道。

    二、青年网络生活忧思录


  从文化学意义上说,现代社会的某些文化特征主要是青年的特征,现代社会生活的不少方面是青年生活的折射与放大。今天当我们步入网络社会,发现青年与网络之间存在众多的契合点,正是这些契合点使青年对互联网“一网情深”。青年在网络影响下千状百态虽然向社会展示了其众多绚丽之处,也令人倍感惊喜。但不少青年网民的如下失色表现却无论如何不能给社会增辉,不能让人高枕无忧。


  第一,认知上的“快餐——硬结”症。互联网是一个无奇不有的信息库,其内容不仅丰富、新鲜而且传播迅速。这一点正好符合青年追求时效的个性特点。对于众多步履匆忙的青年而言,互联网好比知识快餐一样,大大激发了他们急于求知的强烈欲望,在鼠票轻点之间就能立刻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里的学习、工作效率。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互联网上大量没有明确价值目标的杂乱无章的信息知识也让不少喜“看”恶“思”、重口味轻营养的青年经常处于良知内化不足的知识硬结状态:而对网上各种时髦展品,他们在好奇心、求知欲驱使下流连忘返,从不审视、怀疑它的构造成份和运转功效,整个大脑于囫囵吞枣之际成了一个受动而麻木的机器,致使许多硬结不但吞噬着青年人本应充满活力和主见的青春大脑,而且阻塞着他们对真知的内化。


  第二,情感上的“狂泻——冷漠”症。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广泛、间接和安全的。广泛性是指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在众多人中选择自己的交流对象,并可同时与其中的许多人交流;间接性是指不用直接面对面,也不用随时回应对方;安全性是指人们在交流中可以不用真实的身份,不必担心因泄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失去面子或危及自身利益。而这些网络交流特点刚好符合青年渴望大放真情而又惧怕真情被骗的心理特征。对于那些至今尚未完全摆脱父权主义、顺应主义教育的青年来说,虽然在现实中其情感表露总要受到他人及社会的左右,但他们身上被压抑的诸多情感却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肆意暴发。上网交友,网上聊天、在BBS中高谈阔论成了人们忘记权威压制、排遣孤独,宣泄不满的畅通渠道。只是我们观察到,尽管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缓解压力、平衡心理、但过多虚拟的网上情感交流无疑让许多青年在放飞情感的同时,总想试图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向真实世界坦露,并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生活中,这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不为世间情感所动,显出一副冷漠姿态。互联网成了一部分人面对现实情感世界的心灵之锁。


  第三、意志上的“自主——膨胀”症。网络世界中没有国界,没有政府,没有强权,显现出明显的无人管理和限制的自主性特征。这一特征恰与青年崇尚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心理相吻合。正是在互联网这一无人管理的区域内,青年人能够以己为中心,以己需要为尺度,完全按自己的个人意志自主地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地在游戏中扮演各类角色、自主地设计令人惊叹的“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这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意志自主表现虽然在相当程度上利于青年个性的张扬,但我们也为一部分人在极度的意志自主中其“唯我独尊、唯我是大”的意志膨胀表现所震惊:一些青年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总想通过自己的意志自主表现而一鸣惊人,于是利在互联网上随意制造思想和议论的巨大泡沫,甚至为了达到让世人把他当主角的目的而不惜作出损害别人数据、破坏他人网站,侵入别人系统等过激行为,以至酿发可怕的阻塞网络交通的网络地震。
  

    三、保障青年网络生存的道德要素


  青年网络生活中的种种表现无疑与互联互通的网络生活原则相背离。我们对此当然不能孰视无睹、放任自流。下列有针对性的道德要素的建构,便是为帮助青年去除网络病症,引导其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贯彻互联互通原则而作出的现实抉择:


  第一,尊知。尊知即尊敬、推崇知识。它是一种重视而严肃对待知识的恭敬态度,是积累知识、用好知识的精神体现。从道德角度来说,一个尊知的人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或者说一个有奉献能力的人。其中善于从多种途径或渠道占有真知是尊知的前提和基础。生活在网络时代的青年重视从网络渠道获取知识虽然是其尊知的觉醒,但他们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之际,如果不以诚学勤思的严肃态度去消化滚滚而来的信息快餐,认知硬绪症的反复发作将使其陷入假知厚积、真知缺失的头脑肿胀而实则不知的痛苦境地,为其进一步发展和物化真知带来极大的隐患。在“尊知”中实现信息接触与真知内化的畅通,首先要求青年应以虚怀若谷的共通共存心态对待各种优秀的异质文化和对立思想,不去以已有有知识妨碍对新知识的纳人。否则,放弃对他人长处的吸收无异于开放世界中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其次是在信息联接中青年应给自己思维留下必要的回旋与反省空间,以增强自己的真知内化能力。这是因为互联网上文化平等与文化霸权、全球网络与文化界限、知识共享与知识所有等等客观存在,决定了青年个体倘若不对信息予以深层次的思维加工,甘愿以符号的输入者和被动接受者自居,他就容易在激情驱使下屈服于强权主义文化,追随大众感官享乐性消费文化,从而在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中走向食古不化,真知难汲。


  第二,忠诚。忠诚即忠实不欺或真实无妄。它是指心口一致,表里如一。是一个人待人接物应有的道德底线。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忠诚者总会于热忱待人、忠于事业中赢得敬重与成功,不至于陷入孤独、抑郁或无所事事的无助与苦闷之中,特别是对目前尚处于人际边缘地位,在社会群体中存在人际紧张的青年而言,忠诚品质的具备是其消除人际障碍与人际紧张的唯一制胜法宝。尽管一些青年因为一时难以承受现实复杂人际之重,不愿担当太多因释放真情而产生的突发风险,而反过来转向虚拟空间并借助蒙面来倾泻自我情感。但依笔者看来,如果青年以互联网作为过渡性的掩护工具,通过真情的逐步释放将网上的情感默契延续到现实中来,那无疑有助于他们人际空间的扩大和人际问题的解决。而倘着在网上远离忠诚,以无聊、无耻、无爱的私欲为满足,并以消极的人机联接替代积极的人际沟通,他将陷入“上网——忘记现实烦恼,疏远现实人际关系——再上网”的人际扭曲模式之中,以至难以融入社会。用“忠诚”包装情感,在匿名不匿心的真情联接中实现通心共慰、人际融融,关键是在网上亮显心迹时除却虚伪心性,去掉非份欲求,在心态自然、清心洁性中开怀畅聊,碰撞心灵。也唯有如此,虚拟互动转化为现实真诚互动的机率才会得以增加,网上交谈的朋友才能成为现实中的挚友,从而在情感的互联互通中从容地迎接现实复杂人际对青年的巨大挑战。


  第三,节制。节制又称自我控制,指个体自觉用至善的理性要求对其感性予以限制。是面对各种干扰和诱惑的个体在意志活动中所体现出的自我约束能力。从道德上讲,一个有所节制的人不是一个贪求快感、耽于物欲的人,而是一个具有理性自律、人文关怀的人。网络生活中,青年们虽然在虚拟空间里借助他对网络资源的意志自主能够放纵自我的感性欲求,但由于虚拟世界总是连着真实的世界(网络资源是现实社会中人们共同的资源,是网络时代社会正常运转的神经中枢),对网络资源的任意窃取、破坏和践踏,或总想利用互联网玩一把、骗一把、捞一把,这都将给青年自身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正常运作带来极大的危害。用“节制”主宰网络生活,在互联互通中走好人生旅程,掌握网络技术的广大青年最重要的是要用道德上的人文关怀制导其技术的发挥,即在挥洒其网络本领时,坚持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运行放在第一位,以自由取代放荡,理性取代任性:不能在网络诱惑下对网络技术可能产生的效应视而不见,以至让互联网遗憾地成为反对自己、对抗社会的工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呼吁,为避免人生和社会在互联互阻中出现太多的痛处,入网青年娴熟的网络技术必须时刻拥有至善的理性要求对它的定向和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