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活着就老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39:42

活着活着就老了

守在原地    发表于 2010年10月26日 19:47 阅读(59122) 评论(197) 分类:

       北岛主编的《七十年代》很厚,看完了,有些后悔。因为我完全可以只看十分之一就把它放进书架里的。后面的十分之九和前面讲的是同一个故事,一代人的记忆总是那么相似。也难怪总有人给我们挂上80后的牌子,当一群放养在草原上的羊一样吆喝。
        之后又重新翻看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其实,全书根本没讲活着,也没讲老了。好书往往都从一个牛逼的书名开始,它和内容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例如《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一直以为塞林格会写一只麻雀或者是老人,结果大家都知道的。冯唐的随笔写得比小说好,词句中有中国古典神韵和西方文字的凝练,儒雅和痞气兼而有之。自知是个没文化的人,想多看点书,学点文化。看过的书多半第二天就忘了。后来意识到文化这东西跟练体操一样,需要幼工。年少时没熏陶,长大了看再多也没用。前几天去打乒乓球,一个小女孩不过6岁,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尽显优雅和美感。再看看那些30多岁的女人从塑身房里走出来,一迈腿就散了架。
       喜欢看70后的作品,是因为年龄相近,从他们身上总能看到明天的自己。眼睛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了,天一冷一热一年就过去了。下午看新闻。一对60岁的老夫妇双双从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69号49栋一单元楼顶跳楼身亡。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俩从楼下登上楼顶坠楼处需要爬上8层楼,翻过4道墙,穿过数根晾衣绳。有人说自杀是人类最大的勇气,这又何尝不是人类最大的罪过呢?为生命的逝去而伤感,尤其是在阴冷的秋天。一堆老人历经沧桑,选择了自己了结。孤独?绝望?还是病痛?谣言莫衷一是!
        小时候,总盼着长大,30岁一过。每个人都对年龄开始敏感。我们有太多的童趣值得回味,长到十六七,懂了人事,异性竟是那么地有趣。激素会让我们激荡很多年,然后是结婚生子,自己竟然能造出一个跟自己很像的东西,也很有趣。然后看着他成长,我不断地爬在地上找钱。找着找着就老了……毫无疑问,生命多数时候是丰满而有趣的,唯独老年例外。至今都没有想到一个可以让我对老年生活充满向往的理由。没有信仰是一种悲哀,杨振宁只是一种特例。沈阳的两位老人用一种最激烈的方式走完了人生。我们也会老的。怎么办?
        老人自杀并不在少数,时评家有很多论据和观点。例如儿女不孝,社会福利不好等等。也不无道理,但是一旦把个案从宏观视角中剥离,就事论事,就会发现那些长篇大论纯属扯淡。儿女不孝有儿女的难处,社会福利不好有社会的难处。而且这些问题往往会被放在历史长河中,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解答结束。

        我经常希望父亲能成为一个赌徒,因为,我一年顶多能回去一次,总怕他老了,生活没味。我们村里唯一的大众娱乐活动就是打麻将,老头们为了几毛钱能在麻将桌上杀的昏天暗地。可惜,父亲受传统观念毒害颇深,将打麻将视为不务正业,视为一种犯罪和恶毒的东西。他只喜欢劳动,现在有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还是要坚持种地。我总是会把父亲种的粮食换算成银子,继而说服他休农搓麻。可是,他嘴上答应,却一直种着,来北京给我带一袋子玉米碴,的确是比超市里买的要香。
        只有自己可以掌握生命自主权,活着或跳楼没有人能够左右。儿女们看也看不住,看余华的《活着》,就会觉得,其实抗争也是一种趣味。只要你愿意寻找,生命总有一些灿烂的颜色。把握老年,要年轻时赚够钱,要有一两个爱好。上大学时我踢足球,踢得那叫一个有劲,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想姑娘。后来参加了工作足球没法踢了,就开始打篮球,打得太卖力,半月板就坏了,我开始打台球,而且买了个正式比赛的台球杆像模像样地练了好几天,结果,今中午竟被光头老于给踩了。我想,我还能站的时候就打台球,等我不能站了就找人打保皇,如果保皇都打不了啦,我就订一份报纸,在太阳下看,看完了就撕,和老婆比试谁撕得整齐。
        不愿煞有介事地分析两位老人的离去。因为都是些伪命题。你谴责儿女不孝吧,儿女可能连自己都喂不饱,更何况生儿育女是人类繁衍的必要,养儿防老总会让人觉得是对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的一种亵渎。精神世界的东西无法拿物质来衡量。这就好比,你娶了老婆,一定是因为爱而非做爱。生儿育女是因为爱和快乐,倘若功利地理解为防老,那还不如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挣钱、存钱。银子肯定会比儿子靠谱。父母养育儿女是一种精神寄托,儿女孝顺父母也是一种精神回馈。儿女倘若混得好,能孝敬,是人生的一种成功!不孝顺只能怪自己这辈子没混好,至少是没把儿女教育好。我一直主张我的生命我做主。
        看了这则新闻,我提前定了腊月22回家的机票。一年将尽,都回去吧。没钱给他不是你的错,不回家,就说明你缺乏点人性。给不了银子,给张有点像他的面孔,让他看看自己年轻时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