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札记:因为诗歌的缘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21:17
听课札记:因为诗歌的缘故
同事开一堂公开课,课题是“因为诗歌的缘故”。看到这样一个课题,我颇感兴趣。对于听惯了开公开课就只是上单篇课文的呆板模式,同事能够开出这样的公开课课题,我感到很有创意。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诗一般的年华,能够在听到老师这样喊出因为诗歌的缘故,是那么的幸运又是多么的幸福。仅仅因为这“因为诗歌的缘故”,就让我联想翩翩。

课前这位老师布置学生先写一首诗,交上后,老师作了批阅,于是学生的诗歌习作就成了课堂的教学材料。下面是他的上课流程安排:

1、老师导入课题,我们在高一读了诗,朗诵了诗,前几天我们还创作了自己的诗歌。今天我们的话题依然是:诗歌。

2、打出课题,请学生齐读“因为诗歌的缘故”。读了一遍,没有感觉,老师再要求学生读第二遍,在响亮的齐读之声下,营造了一种氛围。

3、打出北村的《一首诗》,教师朗读。

一首诗   北村

诗应该是能吟诵的
能上口上心
能在饥饿时被大地吸入
并且感到甘甜
诗应该念着念着
就唱起来了
唱着唱着就飞起来了
诗应该有羽毛
用我的心和它的翅膀
使我随时能起身离去

诗使白天明亮
夜晚变黑
有时诗会摘下眼睛
让我佩带
看见另一个自然的天空
我熟悉的人都在飞来飞去
他们的脸上没有痛苦
只有信仰和
雪白的表情

诗应该一碰就发出好听的声音
使漫长的一生变得可以描述
成为可以邮寄的肖像
呈现在宝座前
诗使人感到口渴
诗人额上出色的光环
让人头晕
当他神圣的形象破碎之后
神的脸从后面浮现出来
这就是诗人的一生


4、点出这堂课的任务,诗歌创作讲究形象和意象。教师解释什么是意象。

5、展示学生习作,引导学生运用意象等点评习作。

王吉璐《友谊》,学生自己读,学生评,打分。教师问如果要你用一个意象来表达友谊,你会用什么意象,而这位同学用了水坑这个意象来表现友谊,独特但感觉不恰当,语言不精练。所以我可能给75分。

许晓风《无题》,诗歌打出后,引来全班哄笑,教师很奇怪,一问才知道,原来学生抄袭周杰伦的歌词。教师说那也来评评。得出结论:风格上要含蓄,不可太直白。

梁优优《起点》,引导学生修改,总结:注意含蓄的表达,少用警句式语句。

汤玲燕、吴梦婕用了“风筝”同一意象。学生点评,更喜欢哪一首。表现的都是希望,但一个忧伤一个乐观。

李瀚博《竹蜻蜓》,让学生点评,有一个学生说好,老师请她说为何好,学生评的很精彩,老师没有对学生的点评发表看法,而是朗读《竹蜻蜓》,然后教师点评。

俞晴眉《无题》:老师读,然后老师评。

钱凯羚《琥珀》:师读,然后老师评。

6、教师谈对学生诗歌习作的总体印象。关键词:梦(梦想)、希望、友谊

80年代诗作关键词:激情、热诚、浪漫……

90年代诗作关键词:现实、利益、明白、世故、精南明、焦虑、喧嚣

你们这一代的关键词是:……?

7、总结本课,学生用一句话说“因为诗歌的缘故,会怎样?”学生依次说自己的感受,如“因为诗歌的缘故,心可以游荡在天空中”等等。学生鼓掌鼓励。

8、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再次朗读北村的《一首诗》,准备下课。(下课铃没有响,离下课还有7分钟)


整堂课下来,我作为听课教师,有几个感性印象。一是教师本身的魅力对于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教师的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上课的激情,声音语调的控制与把握,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等,都很直接地影响课题气氛,影响学生情感,因而佐藤学认为“教师即课程”。二是一堂课效果如何,不能单单看教师的表演,最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上在做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反应。教师教什么与学生实际在学的东西一定要比较吻合,否则,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很明显,就是诗歌创作点评。从教学流程看,教师教学的套路是展示习作,师生点评。但后面出现了一个环节,就是三个时代的诗作关键词。这似乎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没有多大关联。这是另外一个教学内容。教师安排的这个教学内容到底要达成什么目的,其意图是什么,看起来不甚明晰。就诗歌创作点评这一教学内容而言,我们该如何达成我们要预设的效果。我想,可能要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起点,这堂课有一个很好的前提是在此之前,学生读过很多诗歌,品析过很多诗歌,对诗歌已经有一个初步的感觉。教师还组织学生创作了自己的诗歌。但还有一点教师忽略了,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因素。学生到底对这堂课有怎样的期待,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我想理性地讲评诗歌创作手法可能是次要的,重要的应该还是情感激发。学生在这个氛围中有言说对诗歌见解的欲望,希望在同学面前发表诗作的愿望,希望在这样的课堂里多读诗歌甚至唱出来吼出来的冲动。如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就应该立足于这一实际,稍微放开多发表学生诗作,让学生畅所欲言。再者,理性的分析毫无疑问是必要的,但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诗作进行分类,尽可能地展示同一类别的诗作。可以存在的问题分类,可以意象分类,可以情感分类,可以风格分类等等,总之,应该通过分类进行理性评析。

最后一点是,当教学内容结束而课还未结束,教师该如何应对这种尴尬,这涉及教师的课堂机智问题,这里不多作探究。(2008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