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感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39:21
【钝感力】 “钝感力”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发明的词汇,意思与“敏感”相对。面对生活,具有“钝感力”的人通常会慢半拍去应对,甚至有些情绪根本察觉不到。“钝感力”并不是贬义词,钝感系数高的人能保持情绪稳定和理性思维,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既定方向前进。
 【催眠】 催眠是心理学中最令人好奇的疗法,其本质就是暗示。它是以人为诱导,通过放松、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似睡非睡的意识恍惚状态。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的潜意识被调动起来,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做出反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浅层催眠可以帮助维持心理稳定,而深度催眠只适用于特殊人群,在日常的心理咨询中并不常见。
【易感效应】 “易感效应”是指我们曾经学习过的东西,当再次遇到它时,我们就会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意义。这种效应常被用来解释预习对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当然,这种效应也潜伏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   【巴凯特现象】 “巴凯特现象”指的是一种社会攀比所带来的心理反应。这个词来自于英国一部著名电视剧中的小人物巴凯特,她每天无所事事,就喜欢观察她的邻居们。如果人家有了什么收获,或者获得某个社会地位,她就会表现出不屑;如果对方遭难,或者比她更加潦倒,她就会在人家面前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
 说白了,最好的学习状态就是“我乐意,我享受”,而不是总想着“学到的东西可以赚取什么”。
建议学习者做两种准备:一个是长久的学习计划,选择一个要坚持一辈子的学习方向,最好是从兴趣出发的;另一个则是短期的学习计划,比如近阶段对某个事物特别感兴趣,或者工作需要必须学的,可以作为短期冲刺学习的目
做每件事之前预留5分钟准备。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准备时间,做起来会更顺手。  *善于利用零碎时间,比如坐车、开会前5分钟、等朋友来赴约时,都可以用来学习
一见钟情只是第一印象的,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对整个人的了解还是要靠日后的接触和交流,所以一见钟情不能作为选择对象的标准
真正快乐的人,不只是追求自己的快乐,而是愿意付出。帮助别人快乐所得到的满足和愉悦,往往是他们最大的快乐源泉
,他们付出智慧、技术、体力、金钱等与他人分享时,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但这种价值感并非意味着自己比别人高一等,而是呈现出乐于助人的平等精神。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夫连续加班,一肚子委屈的妻子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呢?可能有两种:  “你这个星期每天加班晚归,只管工作不管我,没想到你现在变成这样!”  “你这个星期总是加班晚归,我一个人在家很孤单,觉得我们也有些疏远了,你明晚能不能早点儿回来呢?”  显然,任何一个丈夫都更容易被第二种说法所打动。而从心理角度讲,第二种说法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是因为它遵循了“4S法则”——所见、所感、所思、所需。  “所见”指的是观察到发生了什么,如“你这个星期每天加班晚归”。  “所感”指针对这件事我产生了什么情绪,如“我一个人在家很孤单”。  “所思”指对已发生的事我有什么想法认识,如“我觉得我们有些疏远”。  “所需”则指我需要什么,希望怎样,如“你明晚早点儿回来”。 这个规则看似简单,但如果我们能够遵循它来表述自己,那么与人沟通的效果一定能大大加强。  表达越清晰,误会就越少  阿文:林立约我们去唱歌,还叫了小静和她男朋友,你想去吗?  唐佳:(很犹豫)唱歌啊……我们上周末刚去过。  阿文:哦,我一直以为你喜欢唱歌。  唐佳:也不是不喜欢……小静也去吗? 阿文:是啊,你不想她去?  唐佳:也不是,其实小静唱歌挺好听的。  各位,你们弄清唐佳的意思了吗?好像没有。也许阿文会以为唐佳对他的提议不感兴趣,但其实原因很简单:小静是个“麦霸”,唐佳不愿意跟她一起去唱歌。  如果我们细心留意,类似情况在沟通中并不少见。很多时候我们给出的信息含糊不清,却期望听者能够理解我们的潜在意思,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一厢情愿。如果一个人习惯了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那么他的沟通效率将大打折扣。  如果采用“4S法则”,唐佳完全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且也不会有失礼貌。  阿文:林立约我们去唱歌,还叫了小静和她男朋友,你想去吗?  唐佳:前几次一起唱歌,小静总是占着麦克风,我点的歌大多唱不上(所见),玩得不怎么开心(所感),小静的做法让我觉得不舒服(所思),我不想和她一起去唱歌(所需)。  阿文:是这样啊,那好吧。我们不去唱歌了,周末一起去看电影。  瞧,很简单吧。只要你的脑海里清晰地记住这四个“所”,并且按顺序把它们说出来,你就不会觉得拒绝的话很难出口,而且也不会遗漏要表达的信息。重点是,因为你阐述了所见的理由、所思的感受,所以对方就更能将心比心地理解你。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自感说话缺乏条理的人,按照这个框架组织语言,无疑会使内容按类别区分开,避免搅在一起造成混乱。  一句话就能控制情绪  也许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一个没搂住,那句很伤人的话就滑出了嘴巴。下一刻,你不知所措地呆立在那里,或者装出“我就这么说了”的无所谓模样,但其实心里一遍又一遍地责骂自己,怎么就不能控制一下情绪,管住自己的嘴呢?!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怎样表达才能既不做愤怒的疯牛又不做任人宰割的羊羔,而是不卑不亢地处理问题呢?“4S法则”就是一种不错的策略。  举个例子:经济危机袭来,你这两个月的工作业绩不怎么好,上司不问缘由就劈头盖脸地训斥你:“你还想不想干了?要是不想干了,现在就给我走人,别在这儿拖公司的后腿!”你可能会选择沉默,低头认错,暂且忍了;也可能任性地炒老板鱿鱼:“老子早就不想伺候你了!”然后,一时的口舌之快是逞了,但日后的饭碗却令人发愁。  也许有第三种更好的解决方法呢  “你说我这两个月业绩下滑(所见),我也非常难过,被你说得我好像一无是处,也很愤怒(所感),我觉得你那样说我并不公平(所思),其实我一直也在努力,当然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想到,所以希望你能给我一些建议,帮助我提高业绩(所需)。”  我不敢保证你的上司听了这些话就能冷静下来,完全地理解你,但是起码这种做法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冲突的可能,也为你争取了权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上面的情景里我们只说最后的“所需”,省略前面的“所感”、“所思”,那么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显得你只是在强词夺理。所以,在沟通的过程中,情感的流露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勇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时,会传递给对方坦诚的感觉,而这种坦诚恰恰是处理冲突的基础因素。
人际距离就是心理距离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说话异常理性,极少流露情感,你甚至很少听到他说出描述情绪的词。他们并不令人讨厌,但却永远难以走近。原因很简单,人际距离就是心理距离,是需要依靠情感来拉近的。毕竟,没有人会跟一个机器人亲密无间,即使它永远理智而正确。  曾经失恋时,一位朋友这样劝我:“没关系,天涯何处无芳草,有了这次的经验,下次一定会更成功。”他的分析很正确,但我却丝毫感觉不到安慰。  相反,另一位朋友是这样说的:“看到你难受的样子(所见),我的心里也不好受(所感),但我相信,你会遇到更适合自己的人(所思),所以,你要尽快振作起来,不要错过了身边的机会(所需和希望)。”听完她的话,轻松和力量渐渐重回我的身体。  没错儿,这两个人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前者只有理性,后者却表达了更多的情感,因此也就更能给人以力量。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反过来语言也会塑造思维,当我们使用“4S法则”强迫自己全面地表述这四个元素时,我们“思维偏食”的毛病就在无形中得到了矫治,过分理性的人就会显得更加生动。  同样的道理,还有一类人虽然善于表达情感,但却很少说出自己的需求。比如女孩儿对男友说:“我们一出来就是逛街,也没点儿别的创意,真无聊!”这种表述就会变成纯粹的抱怨,容易激起对方的反感,同时对方也无法满足她的希望。如果她可以再加一句:“其实我今天还想去看场电影”,那么结局就会皆大欢喜了,不是吗?  这样说话,累不累  也许有人会说,“4S法则”的确很全面,也很有效,但是有谁说话时会思考这么多步骤,岂不要累死?  那就拿骑自行车来打个比方吧。在我们没学会骑车的时候,如何上车,如何蹬出第一下,如何握住车把,如何刹车,如何下车……这些步骤要领都需要一一牢记,反复练习。但是,一旦学会之后呢?没有人再觉得它们成为负担,那是因为这套程序已经内化到潜意识里,可以随时供我们使用。“4S法则”也是同样道理。只要我们练习一段时间,那它就会变成我们说话的“潜规则”,无需费力就能遵守了。  什么?你说最近同事总是把他的活儿丢给你干,让你觉得很郁闷?那么恭喜你,练习的机会来了,尝试用“4S法则”跟他沟通这件事,看看是不是比发火或忍受更有效果呢? 人生何处不尴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当众出丑的经历
对于公众而言,我们之所以爱看别人出丑的经历,原因之一就如同看电影,演员的角色错位给电影增加了喜剧色彩,又有谁不愿意看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的喜剧呢。其次,别人的倒霉往往也对个体的自尊有提升的作用,因为别人的“倒霉”,其实就是对自我“幸运”的一种强调,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人的当众出丑可以令我们更自信,尤其是一些一直以来高高在上的名人来说,他们的丑事就是我们的乐事,“偷窥”一下他们并不高尚的私生活,也可以让我们增添一下对自己社会角色的信心。 
一、情绪稳定,脸红心不慌当尴尬突然出现的时候,瞬间的脸红虽然在所难免,但绝对不能心里慌乱。一者心慌无补于事,又容易让别人觉得懦弱;二者心慌的时候更容易出错,那么又可能出现更多的更大的糗事。人们在人际互动中是相互影响的,你的镇定往往也给人一种印象,让观察到你的丑事的人也觉得此事并不严重,不值得关注,这样,便可以将丑事的影响缩减,而如果慌乱则更会引发别人的注意。
      开个玩笑,幽自己一默   自我解嘲当众出丑并非都是坏事。心理学就做过研究,给人们呈现两种成功者的形象,一是言行得体、无可挑剔的人物,二是虽然功成名就,但却当众犯了一些小错误。结果人们更喜欢后者。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一个人表现得完美无缺,我们从外面看不到他的任何缺点,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够真实,恰恰会降低他在别人心目中的信任度;而一个优秀的人士有些小的缺点,比如能当众出一下丑,打翻一杯咖啡,让大家开心一下,则不仅不会影响人们对他的好感,相反,还会让人们从心里感觉到他很真诚,值得信任。
出了矛盾不要紧,要紧的是化解矛盾的方法。化解矛盾的方法有很多,关键是哪种最有效。你会说,这稀松平常得很,比如,当面解释,请客吃饭,请人调解,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实际运用后你会发觉,这些方法都不算好,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放低自己求他办事,给他一个契合能力且能展示优越的机会。只要你足够诚恳,他一般会答应。不管事情办得结果如何,随着办事过程的进展,你们的关系肯定会由冷转暖。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
甜言蜜语里的人,根本不愿意去注意恋人前后不一致的行为,比如那些古怪挑剔的毛病,或是其他的一些小问题。假如单个看起来,这些都算不得什么打不了的事情,但如果累加在一起,就能发现事情有些可怕。所以,越是热恋,就越要保持清醒的心态,越要看看新恋人是不是在和自己玩廉价的心理花招,看看他/她是不是在企图把持操纵或者利用自己的爱,是不是让自己疲于奔命,心理状态越来越差
在恋爱关系里的人常常高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常常会觉得,世界上没有人是不可改变的。自己的恋人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小毛病,但这些毛病都可以在“爱”的名义下得以改变,从而使对方变成自己想要的人。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很复杂,但最重要的是原因是因为人不喜欢改变,不喜欢把目前已经熟悉的对象换掉,重新开始一段新恋情。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人会无限制地高估自己,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影响力去影响和改变对方,而对方也愿意因此而改变
这种看法可能不被那些爱情至上的人所接受,也可能招至“滥情”的评价。但心理学家以理性来提醒那些沉浸在爱情甜蜜中的人:一定要学会识别恋人是否有意在操纵你的行为。千万不要让他们抓住你的感情,使你忘乎所以,不知用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