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沉钩:1987-1990 台股泡沫重温 ...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12:47:53
史海沉钩:1987-1990 台股泡沫重温
张海滨
如果说金融市场非理性繁荣的进程只能靠新兴的行为金融理论来诠释和预判,那么,通过回顾具有相同文化属性和经济发展轨迹的台湾股市,尤其是那段在上世纪80年代末台股泡沫的演绎,或许可以深刻理解当前A股市场出现的一些非理性现象。整个A股市场生态圈的参与者,从政策制定者、中介机构到投资者,都应该看看是否能找到当时台湾股市的影子。当了解那段历史后,你会希望,这种事情千万别在我们身上重演。
一个美丽的开始
到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岛内经济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模式为台湾赚取了大量外汇,外汇储备达到7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是当时人均外汇储备最高的经济体。
突然之间,台湾从贫困小岛蜕变成为一个富裕的地方,不仅表现在官方的财富储备,民间收入也大幅提升。上世纪80年代,岛内居民工资收入快速增长,更让人感觉“暴富”的是年底奖金花红迅速膨胀。比如公务员年底可以领到1-2个月的额外薪金,一些普通行业的工人年底一般可以多领3个月的工资,一些热门垄断行业,如台湾的几大水泥巨头的工人奖金额为7-8个月的月工资,那些高速扩张的行业如证券公司的奖金规模更高达70个月,甚至100个月的工资。
由于新台币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也大量涌入岛内,在外汇盈余和居民财富增长共同作用下,造成当时台湾流动性过剩难以消除的局面,其结果就是各种资产价格的飙升,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
一时间,台湾岛内资金泛滥,而且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实现诱人的投资回报,来钱容易赚钱也容易,巨大的资金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而股票市场就成为最大的蓄水池。
股市泡沫膨胀
在所有的财富制造机器中,股票买卖成为那个时候参与面最广,回报最高的造富运动。台湾自有股票市场后用了25年时间,到1986年台湾加权指数才越过1000点,但从此开始,股指便出现了全球罕见的加速上涨屡创新高的牛市行情。在不到9个月里,指数跃上2000点,随后的两个月内,指数接连突破3000点和4000点。虽然1987年全球股灾也同样重创台股,指数重挫51%,到1987年12月跌至2298点,但这场牛市盛宴还远没有结束。
在1988年6月,台指就反弹突破5000点大关,7月突破6000点,8月涨至8000点。随后股市开始了第二次调整,当年9月份台湾“财政部”为抑制股市泡沫出台征收资本利得税政策重创市场,指数至年底累计下跌43%,跌到5000点以下。但是市场热情并没有减弱,人们都在预期股指上10000点大关。在随后政府做出让步之后,1989年上半年指数快速收复失地,到6月创9000点新高,并在随后的几天内如期突破万点。1989年下半年的台“立法委”选举暂时转移了民众对股市的注意力,至1990年1月,股市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创出了12495点的历史新高,当时市场乐观情绪的弥漫已经无法控制,人们认为股指将很快突破15000点。
这种前所未有的疯涨使得股票市场已经变味,成为一个不产生实际价值和合理资源配置功能的赌场。在那3年牛市过程中,任何一个人采取扔飞镖的随机选股策略都可以获得平均8.5%的月回报率,更大胆的“投资者”可以使用当时还属于非法的融资融券工具,其月回报可以很容易达15%-20%。
赚钱效益快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股市,到1990年3月台股泡沫顶峰时,活跃交易账户从牛市开始时的1988年6月不到60万户激增至460万户,每个家庭都在参与股市狂欢,这是真正的全民炒股。台湾股市的日平均交易量也从牛市开始时的不足1000万美元飙升至最高56亿美元,单日最高成交量记录为76亿美元,是当时纽交所和东京交易所交易量的总和。
由于当时台湾上市公司数量不到200家,巨大交易量不仅是靠膨胀的市值,还有高换手率推动,3年间年换手率从开始的不到2倍到最后达到6倍,显示出极度短线投机气氛,而且90%的交易量都是由散户创造的。
在投机气氛浓烈的市场格局下,最有效的盈利模式就是操纵股价,一些在其他市场本应摘牌退市的公司被大玩家相中后反而成为市场热门。这些公司往往没有实际的资产,没有收入,甚至连员工都没有,但只要是小盘,筹码易于控制,股价就会被炒上天。比如“新奇毛纺”这只股票,市场对这家公司业务无任何好转可能的股票产生兴趣后,股价出现了连续22个无量涨停。另一家在台北经营一间破旧酒店和一座野生动物园的公司“六福发展”的股票在被庄家操纵后,一个月的时间上涨近两倍,连续19个涨停,使得这家公司市值达到8.3亿美元,超过当时纽约的广场酒店、香港的文华东方和曼谷东方这三家世界一流酒店的市值总和。更离谱的是,一家台湾本土的银行-中国国际商业银行(英文简称也是ICBC)在泡沫最高峰总市值竟是包括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富国银行等五大美国银行市值的总和,而其净利润只有这五大银行的5%。
与垃圾股炒上天的情况相反,当时台湾少数几家基本面优良,在国际上竞争力都领先的大公司股票却得不到市场的青睐。比如王永庆掌柜的台塑集团在股市最好的一个季度里股价只上涨了12.2%,同期台湾加权指数涨幅为44.4%。在1989年第一个季度,台湾蓝筹股指数上涨幅度为39.5%,远远落后于投机股74.8%的涨幅。绩优股落后,垃圾股暴涨的格局把台湾股市推到了全球最贵股市的位置,到股市崩盘前的1989年最后一个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包括新兴市场在内的其他市场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这种盛况让岛内居民癫狂,却令世人暗笑,局外人都清楚,股市大屠杀马上就要上演。
“炒股社会”弊端种种
突如其来的财富效应让岛内各阶层人士都感到手足无措,上到政策制定者,下到平民百姓在疯狂牛市中都失去了自我。
在牛市开始的最初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将其称为“伟大的繁荣”,刚刚合法化的“民进党”也加入鼓吹牛市理论的行列,民间盛传“牛市永不落幕”。但当股市开始失控之后,政策制定者由于缺乏经验,于1988年9月推出了开征股票投资利得税这一并不聪明的做法,激怒了已被惯坏了的“投资者”,股民开始上街抗议,围攻“财政部”和“财政部部长”郭婉容官邸,要求政府为股市下跌负责。
政府官员为避免失去选民,保住官位,开始错上加错,又转到了力股市的立场,让股市疯狂进一步演化。这时的政策制定者虽然也知道这样发展下去最后会产生怎样的严重后果,但也不敢再度激怒股民。当时被围攻的目标“财政部部长”郭婉容在股市突破万点之后的一起活动上被记者追问对后市的看法,这位雍容高贵的女部长本能的脱口而出“一万点已经不低了”,但可能很快意识到这句话会被市场视为利空,赶紧补充道“也不高”。这一骑墙表态成为第二天台湾大报小报的头条。
当时台湾政府力挺股市的另一大原因是许多政客与股票市场有公开或私下的利益纠葛,全民炒股自然也落不下政客。在1989年“选举”后,台湾至少有20位“立法委员”担任不同证券公司的主席职位,力挺股市派在台“立法院”拥有强大势力。那些不利于牛市延续的政策都会在“立法院”开会期间遭到猛烈的,甚至是武力攻击。我们现在时常能看到的台湾“立法院”开会时话不投机大打出手的场景就是在那是养成的传统。
上梁不正下梁歪,台湾民间在股市狂热中也出现了许多社会弊端:学生旷课炒股,计程车司机为赶去看行情拒载乘客,寺院僧人炒股,公务员炒股等等。当时的一些政府部门,比如“劳动保险署”、“公共住房署”等在股市下午收盘后才开始恢复办公,整个社会都陷入炒股狂潮中。
股市上轻易获得了大笔钱财的台湾百姓开始从几年前的勤俭持家变得肆意享乐,服务业和色情行业空前发展,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与此同时,绑架、勒索、敲诈、暗杀等刑事案件也快速上升。证券公司和大庄家成为黑社会盯上的目标,报端经常可见黑社会恐吓施压让证券公司支持某只股票价格,或直接绑架暗杀相关市场人士。在1989年的台北时装周上,防弹背心竟然成了最热门商品(台《中国邮报》,1989年11月18日报道)。
泡沫终于破裂
台湾股市在创造了全球股市前所未有的3年涨12倍的奇迹后,不论有多少所谓的牛市逻辑,最终还是对抗不了自然规律,通行的经济和商业准则开始恢复法力。在政府连续加息、拓宽投资渠道、打击非法金融等一系列组合拳之后,台股牛市的根基,即流动性过剩开始动摇,加上1990年突然到来的海湾战争这一催化剂,最终彻底击垮了台湾股市。在1990年农历新年过后至10月间,台湾加权指数由12495点狂泻至2485点,这是一场彻底的崩盘,而那些海外热钱早已在此之前获利出逃,所有损失都由台湾本土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承担。就本土参与者而言,这场游戏没有赢家。
在随后的1990年代,好在台湾经济结构成功转型,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经济继续保持9%的高增长,才使这场股市灾难没有让国民经济伤筋动骨。台湾股市目前仍是全球最活跃的市场,个人投资者在用血汗钱学到经验教训后也逐步成熟起来,开始用国际通行的投资理念和方法参与股市投资,他们现在依旧是台湾股市的重要玩家,只是,台指至今也未能收复失地,伤口留到现在。
A股投资者启示
每一个新兴市场和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都避免不了犯错误,尤其是中国内地这一更为复杂的经济体和刚刚打开大门的股票市场,需要面对和解决各种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但是,我们也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台湾股灾可以让内地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清醒的认识到股票市场出现泡沫的严重性,该采取什么合理的措施避免或应对,情理上,我们应该做得更好,伤害更少。
对于国内投资者,尤其是普通大众,通过近期A股市场的跌荡起伏,再看看台湾市场的遭遇,可以慢慢了解什么才是股票市场上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最终带来真正财务自由的投资方式又是什么。不关心基本面,不做自主分析,靠听内幕消息炒股的模式最终会被淘汰,垃圾股炒上天的结果只能是最后的原形毕露。
对于绝大多数无时间和能力研究公司、挑选个股的个人投资者,如果想分享国内经济和股市增长创造的财富,理性的办法是选择基金或其他专家理财,虽然这些机构大多数也战胜不了市场,但比自己贸然入市风险要小的多。对于那些时间精力充沛,又迷恋股票市场的个人投资者,不论你采取什么样的玩法,都要在最本质的地方,即经济和公司业绩表现上多下功夫。
(作者为投资百科网www.xvalue.cn创始人,曾在台湾凯基证券任职)
16:03 2010-3-13
西方世界跟中国社会有一个根本的不同:权责界限分明。
中国的股票是经过国家政权盖了章的草纸。只要这个国家的极权制不变,股票就回不到它的原位上。也可以这样说,只要这个国家的制度不变,股票它再怎么炒,也只是个赌场的筹码,跟股权的本质可以完全脱离开来。所以,股票值不值,全是国家说了算。
16:03 2010-3-13
5月3日,在一次聚会上,我把这个问题请教于在场的简总和巴总。简总说,即使出现崩盘,受损失的主要是机构,对一般散户影响不大;巴总说,要说崩盘,银行里的那么多不良资产已经算得上一次崩盘了……
如果我没有记错或曲解他们的意思的话,我的相应看法是:股市崩盘表面上只涉及到股票持有人的资产价值变化,但实际上会打乱资产价值背后的企业或个人之间的信用(借贷)关系,这些信用关系的紊乱或急速下降,会导致企业经营中断、工厂减产和大规模工人失业。这是1929年美国股灾导致美国1/4劳动力失业的原因,也是股市崩盘对整个社会的杀伤力所在。而对巴总说的银行里的不良资产已经算得上一次崩盘的观点,我的看法是:一个病人有一处重伤没有死掉,不等于这个病人能力抵御第二次重伤。
万科公司经理郁亮曾说:股市的作用,就是把公司的作为,不管好坏都放大十倍表现出来。这句话是解释股市泡沫的最佳注脚。
在我看来,股市上涨是投资者信心的一面镜子。这种信心有两个来源:一是看到企业经营良好,有钱可赚,所以买进股票;二是看到周围的人都在买,或者看到自己信任的人在买,所以跟着买。反过来,如果企业盈利前景不好,理性的投资者会卖出股票;而这时,同样有一些跟风者,因为看见别人卖股票,也跟着卖。这就出现了郁总说的不管企业好坏都被股市放大十倍的情况。
当然,我们也知道,郁亮的说法只反映了股市的一个侧面。股市具有放大效应不假,但在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有做空机制的市场上,股价偏离它的内在价值——即企业经营状况和盈利前景的时候并不多。因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管是高估或者低估,都会有更精明的投资者从反方向操作纠正这种偏离。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在一般意义上,“股市是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说法是对的。
但是——不得不说,在少数情况下,在人性弱点中的贪婪和恐惧在人群中同时爆发的时候,股市的确会出现盲目跟风压倒理性投资的情况,即股价或股指相对经济基本面被过分高估或低估。这种高估和低估如果幅度非常大,并且在短时间内集中出现,股市的过度上涨和急剧下跌就构成了一次泡沫事件。
股市的膨胀,实质是公众信心的膨胀。公众信心的膨胀,如果超出实体经济的支撑,就出现了泡沫风险。换句话说,在某种经济条件下,按常识来判断,不该炒股的人参与了炒股,或者不该用于买股票的钱拿去买股票,就意味着股市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均衡。这种状况不会持续下去,迟早会迎来调整;这种调整如果在瞬间释放,就是股市崩盘。
中国股市会不会重演美国1929年那样的大崩盘?我的直觉(仅仅是直觉)是,在4000点之内,风险较小;如果上了5000点,风险急速放大;此时,如果国外资金有新的方式大量涌入,股市可能突破8000点。到那时,日本泡沫经济的故事就开始重演了。人民币汇率扛不住、被迫升值是刺破这个泡沫最大可能。届时,一些糊涂虫会把股市崩盘归咎于汇率升值。但事实正好相反,人民币长期不升值才是制造超级泡沫的最大根源。
关于股市泡沫及其崩溃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我没有完全想清楚。因为有一些事例表明,它的出现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并不是特别大,如1987年的美国股市崩盘,2000年的纳斯达克网络泡沫。但也能找到一些事例,表明它的出现伴随着巨大的经济动荡,如1929年美国大萧条,1990年日本经济衰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等。现在既然是在讨论中国股市泡沫的可能性,我就把它往最坏的情况想一想。希望我的推想只是杞人忧天;中国人不必经历1929年美国股灾的惨剧。
(附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2002年的一篇文章)
重温1929年美国股灾
1929年席卷整个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危机危害程度之深、持续时间之久、影响范围之广、政治干预之多,在当代史中绝无仅有。寻求对股市崩溃和大萧条原因的理解,直到现在还是西方学界、业界和政界辩论的焦点。甚至围绕大萧条成因的解释,形成了今天流派众多的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包括政府不适当的财政货币政策、技术冲击、投机盛行、社会分配不公、道德沦丧等等,但有一点却是各家都认可的观点,即投资者非理性乐观的情绪是产生这场悲剧的原因之一。人们不禁要问,难道1920年代的美国社会就没有认识到即将来临的大灾难吗?
飞扬的1920年代
1920年代同样被当时人称为“新时代”,财富和机会似乎向刚在一战中获胜的美国人敞开自己吝啬的大门。“人人都应该富裕”,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发表了他对新时代的看法。胡佛总统也认为,“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胜利的前夜,贫民窟即将从美国消失”。机会和富裕成为1920年代醒目的标志。美国股市在历经10年的大牛市后,20世纪前期美国最富盛名的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 ——欧文·费雪在1929年10月22日的《纽约时报》头条表示,“我认为股票价格还很低”。可是,没过几天股市泡沫就开始破裂。
股市泡沫的培植、经济超速增长常常是技术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氛围等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美国1920年代的经历完整地体现了这些因素的作用。图一是美国1920年到1939年制造业指数的图示。1920年开始,美国制造业飞速发展了10年。1921年的指数水平为67,而1929年的该指数已经到了119点,制造业保持了超过6%的增长速度。1929年10月股市崩溃后,到1932年该指数仅有63点,比起1929年高峰时跌了47%。
就工业技术而言,一战当中和以后,传统的石油和钢铁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新兴技术引发的汽车、电气和飞机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战争中发展的科学技术对民用经济的推动效果明显。如果我们用投资于新设备和新工厂的资本数量来衡量技术的加速发展和推广速度,我们发现1915年用于新设备和新工厂的投资约为6亿美元,而到了1918年,这一数字已达到25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00%!新工厂的建设和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为制造业的加速发展打下了基础。福特汽车公司总裁——亨利·福特的话形象地表达了当时工业界对技术进步和资本扩张的自信,“美国人现在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任意款式、任意色彩的福特汽车”。
除了技术创新,科学管理的泰勒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例如,1914年到1927年间美国汽车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78%)、政府与大企业的密切关系、信用消费形成等因素都促进了整个1920年代的经济腾飞,同时也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更加非理性、使股市泡沫继续膨胀。
提高了的劳动生产率使工人的工资水平也有了大幅度上升,消费能力增强,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生产供应商采用更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采用更新的技术和更大范围的运用科学管理模式,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促进更高的消费。整个社会的生产 —— 消费形成了一个自我增强的循环机制。
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当时人们追求的消费包括收音机、电影、新型电气(吸尘器,冰箱和洗衣机等)、汽车等等。对新汽车的追求永无止境,当福特在1928年宣布他将推出新的A型车时,数以百万的美国人对这种尚未谋面的汽车下了订单。“新时代”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还深刻了改变了美国社会结构。
1920年代对经济前景的自信更集中体现在股票市场。在股市最狂热的1929年夏,美国封闭式基金的价格远远超过其资产净值,比二战后封闭式基金平均升水水平高出60%,这意味着资产的价格远远高于资产的价值。最近的一些研究显示,即使存在作空机制,也不能完全抑制当时股票价格的上涨。在投机最盛行的1929年1月,当股票作空方借入股票时(这是作空交易运作的一部分),需为借入的股票支付18%的月利率,这意味着很难借到股票去作空,以致使作空机制无法抑制股市泡沫继续膨胀。
我们可以做个简单估算:道琼斯指数从1921年的75点到1929年顶峰时的370点,平均年增长率高达33%。假设1921年是合理水平而且这些年的利率水平基本不变,如果370点在1929年也是合理水平的话,那么包括在道琼斯指数中的公司利润的增长速度应该约为每年33%,而且是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这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上还极少出现!倒是半个世纪后1988年的日本,其GDP增长率如果按升值后的汇率计算的话高达36.5%,但那显然只是昙花一现 。
像任何一次金融危机一样,1929年的危机前同样是一片欣欣向荣。社会中涌动的暗流,像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社会信用受到破坏、上市公司行为扭曲,都被节节攀升的股市和对幸福未来的预期冲得无踪无影。
苦难岁月
1929年股市崩溃引发了全世界长达10余年的经济衰退。图二是道琼斯指数从1921至1939年的水平。长达10年的大牛市把道指从70多点推到了360多点。在股市最高峰来临前曾经有个短暂的调整期。1929年3月的指数略低于2月指数水平。但是没有人相信股市会下跌。从图二可以看到,在股市最低谷的1932年,指数水平只有崩溃前的12%左右(试想一下,如果中国股市从2200点降到250点时会是一个什么状况)。直到二战结束的1945年,该指数还在153点,只有崩溃前顶点的42%。从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这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总的开支。
然而,这一切还仅仅是开始。股灾中,摩根银行试图托市,政界、工业界、银行界的头面人物也纷纷出面表示对经济的信心,但这都稳定不了投资者恐慌的情绪。由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在过去10年股市扩张中受到严重伤害,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1920年代的美梦对美国人而言已经是昨日黄花。
我们可以从反映实质经济的四个指标:真实GNP增长率、失业率、国际贸易数量和软饮料的产量来看股市崩溃对美国实体经济的灾害性后果。图三显示了大萧条前后真实GNP增长率的变动情况。真实GNP增长率是客观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情况的指标。我们发现在1930年第四季度GNP增长率降幅最深:10.05%。 从1929年第四季到1933年第一季,连续出现了14个季度的经济负增长,累计负增长为-68.56%。GNP指数在1933年第一季度达到低谷,仅为53.2,相当于1928年基准水平的50%,比1920年代经济起飞时1921年的59点还低。这意味着美国经济至少倒退了10多年。
图四显示了大萧条前后失业率的变动情况。股市崩溃的1929年,失业率为2.5%,之后失业率迅速上升,到1933年达到创记录的25%,这意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失业。整个1930年代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到二战爆发的1939年,失业率仍然处于17%的高位。相比之下,二战后美国历史上失业率最高的经济危机中失业率是12%(1981~1982年),这已经让很多美国人心有余悸了。
图四 大萧条前后美国失业率水平
1929年经济危机另一显著特色是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化国家。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这进一步加剧了恶化了世界经济形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根源。图五显示了大萧条后时间总贸易数量的变化趋势。我们清楚的看到1929年后世界贸易水平急遽下降,低谷时的1933年只有1929年世界贸易水平的1/3。
图五 大萧条前后世界贸易水平
经济危机对大萧条前新兴发展的行业造成致命的打击。这里我们选取了一个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的新兴行业――软饮料行业――作为分析对象,结果见图六。大萧条前,软饮料人均产量稳步增长,从1921年的人均41升上升到1929年的人均53.1升,上升了25%。经济危机对软饮料的生产和消费影响巨大,到1932年时,人均产量只有27.1升,仅有1929年水平的一半。这意味着该行业在1932年市场规模的急遽缩小,厂商、工人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
大萧条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失业。失去工作不仅对个人造成了经济和精神痛苦,而且失业者的家庭也因此变得不稳定。大萧条中结婚率比正常年份下降了15%,而离婚率也降低了25%。历史学家发现离婚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夫妻双方不愿意承担分居后的住房费用。大萧条期间出生的新生儿长期缺乏营养和医疗护理;约有200~400万中学生中途辍学;大量的无家可归者栖身于铁道边简易的纸棚;许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杀;社会治安恶化。火药味最浓的事件是1932年的“向华盛顿进军”。两万多老兵由于没有拿到抚恤金,在华盛顿搭建起他们的“临时城市”,发誓除非政府拿出钱来,否则他们不会离开。惊恐的胡佛总统下令麦克阿瑟和艾森豪维尔率领军队驱散老兵,这是美国历史上一次非常不光荣的用武力对付和平请愿的事件。
结论
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溃和随后十年的经济萧条是整个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重大事件。1920年代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十年,由于股市预期的财富增长速度大大超出了实质经济能支持的速度,社会又没有及时的纠错机制来制止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的进一步分离,泡沫的继续膨胀就不可避免。从1930年开始的大萧条对美国经济和美国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才让美国经济逐步摆脱衰退,而美国股市回到崩盘前的水平时已经是1958年,也就是说,美国股市用了近30年时间“推倒重来”。大萧条的历史经验给新兴的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经济的启发和警示作用是非常深远的。不能人为地培植股市泡沫。
16:05 2010-3-13
[经济杂谈]中国股市将在股指期货推出一段时间后内崩盘!!!
作者:mark20000 提交日期:2007-5-9 21:54:00
中国金融制度不严厉,ZF中部分人员受利益诱惑没有很好的监管导致大量外国资本涌入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国外的私募基金的数额更是大的惊人,他们在国内的股票市场大量太高股价,制造股市泡沫.
但现在的中国股市的泡沫已经太大了,当股市在短期内达到3000点时,国家主管部门就有人出来表态说股市涨的太快了,但是股市在其后的时间内更加疯狂的涨到了4000多点,现在政府部门也只敢说要投资者保持冷静了,他们已经不敢正面道破股市泡沫的真象了.现在的政府只能大量存储美圆,已面对可能出现的大量外资短期内从中国撤走,引发人民币贬值.
其实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股票涨的太高了,很危险.但为什么外国的基金还不撤出股市,抛掉股票获利走人呢?这正是因为中国将在近期推出股指期货.国外基金可以通过股指期货合约,在他们抛售股票导致股指崩盘的时候取得更多的获利.股市涨的越高,在崩盘的时候他们从期货市场得到的利益就越大.
到时国外基金所掌握的人民币数量是天文数字,以中国的美圆储备将无法实现人民币对美圆的兑换,中国的经济有可能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受到比"文化大革命"更沉重的打击.
总结预测:
股指期货可能在6月底到7月初开始可以操作.中国股市将在这个时间之前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股指期货推出后,股市将有一段时间调整,期间国外基金将暗中分散进入期货市场,等他们拿到足够的期货合约,股市的崩盘将开......
眼界决定境界, 思路决定出路, 定位决定地位, 性格决定命运,脑袋决定口袋!
16:10 2010-3-13
泡沫破裂前兆(中日对比)
标  题: 泡沫破裂前兆(中日对比)
日本:
1989年5月起,日本央行3次上调贴现率
1990年8月,贴现率从4.25%直接上调到6.0%。
一年零三个月里加息3.5个百分点。
1990年3月,大藏省开始探讨强化土地税制
1990年10月,确定以地价税为支柱的土地税制的改革方向,制定《土地基本法》
1991年4月开始征收地价税。
1990年9月,日本国营广播电视台NHK连续5个晚上在黄金时段播放有关土地问题的特别节目,指出地价是可以下跌的,主张进行土地税制的改革,限制房地产融资。
1990年9月,日本地价触及最高点,至年底,楼市开始大幅缩量高位横盘。
1991年,自东京开始,日本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
中国:
2006年7月5日起,中国央行连续13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07年一年内上调十次,
2007年12月25日,准备金率一次性由13.5%调至14.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07年,中国央行连续六次加息,一年期存款利率由年初2.52%提高到年末4.14%。
由于8月存款利息税由20%降至5%,一年期存款税后利率翻了一番。
2007年中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酝酿物业税,预计2008年开始试点。
2007年12月,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连续在黄金时段播放有关房地产问题的特别
报道,中国最大开发商万科总裁王石宣称楼市不正常、劝告买房者三年后再买房。
2007年9月底,央行要求第二套房首付提高至40%,利率上浮10%;实施细则中要求以
家庭为单位判定房贷记录,并将公积金贷款和已还清的贷款算入房贷记录。
2007年12月,中国国有商业银行08年信贷额度确定,中国银行新增贷款额度减少
200亿元,2008年央行、银监会将按季度严格控制贷款。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年来首度提出从紧货币政策。
2007年8月,苏宁环球以楼面地价6.69万元拍下上海黄埔163号地块,创下国内地价新高。
2007年末,多次出现土地流拍。
2007年末,深圳楼市开始下挫,北京、上海成交量大幅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