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送别悼亡诗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6:25:08
xgj123456 | 我的口袋 | 小纸条 (1个未读) | 退出 | 奇虎问答 | 360首页首页 | 我关注的 | 我推过的 | 随便翻翻

xgj123456的口袋

http://koudai.qihoo.com/u/27926620

  • 我的口袋
  • 收藏的文章
  • 酷图

所有收藏 | 袋主推荐

xgj123456添加分类 | 整理 文章分类

 
关闭 口袋小管家:想永久保存这文章吗,+创建一个口袋 随时把喜欢的文章保存下来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送别悼亡诗鉴赏 [原文地址]

分类: 语文教学 | 修改 | 删除 | 转自 caidmkc | 被5人转藏 | 2009-11-26 23:01:23

来“口袋推推”看有多少人在关注你!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送别悼亡诗鉴赏(2009-07-05 17:39:38)

标签:高考 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送别悼亡诗 教育 分类: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送别悼亡诗鉴赏及背诵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送别诗和悼亡诗很早就有了。《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与《邶风·绿衣》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和悼亡诗。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送别诗和悼亡诗流传。
纵观古代的送别诗和悼亡诗,不难发现,它们虽非一种题材和内容(一写生离的惆怅,一写死别的哀伤),却都有一条情的血脉贯穿其中。尽管“言志抒情”原是中国古代诗歌数千年间积淀而成的一种民族特色,而非独为送别诗和悼亡诗所专擅,然而这两类诗在抒情方面较其他类属作品却来得更为挚厚、强烈。
从创作手法上来看,借景言情,是送别诗和悼亡诗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不同的是,送别诗表现的是恨别之情,而古人送别又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在这样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环境里,可供作者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所谓“登山临水送将归”是也。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形态。“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春江渺茫,境界廓大而苍凉,包孕着作者无边的离情别绪。后两句在联想中开发意境,在沉挚的“天涯一望”中深化感情,顿使全诗情景浑成一体。它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莫不如此。这些送别诗多从大处、远处和动处着笔进行描写,不仅使人从其空间的无限扩展和延伸产生一种知交远别的失落感,而且给人以“兰舟催发”、“桂轺不驻”的躁动感和忧烦感,从中体味到离别的惆怅与悲伤。
与此相对,悼亡诗表现的是伤逝之情,而闺阁庭院则是作者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间,因而这个小天地中的种种物象,诸如苔径凉阶、弱蕙衰兰、芜闺尘窗、孤帐空床、残灯虚座、余墨遗芳等,便最能触发和寓托作者悼念亡妻的感情,所谓“抚存感往”、“睹物伤神”是也。这些物象作为诗人情感的物化形态进入作品,便又构成一种凄寂而清冷、衰颓而黯淡的美感形态。诸如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元稹《三遣悲怀》之一),“有在皆旧物,唯尔与此共。”(梅尧臣《悲书》),率皆类此。这些悼亡诗,多从细处、近处和静处进行描写,不仅给人以“斯人既已”的孤独感和“触物伤摧”的郁塞感,而且使人在时间颓然不流的错觉中产生一种难以自拔的窘促感,从中体味到悼亡的痛楚和哀伤。
虚实相生,是送别诗和悼亡诗创作特色上的又一个共同点,然二者还有不同。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悼亡诗则多在作者身临之境的基础上往回追忆,大抵回忆妻殁之前彼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或其他具体生活情境。
附带提及,悼亡诗除了多借追怀往事表现伤逝之情以外,还常书以“记梦”的形式。这些作品多写作者与亡妻梦中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由于诗中的梦境“尽取材于醒时经验”,故而仍属虚实相生的法门,读来更觉情深意切,令人难忘。
鉴赏方法
1.把握送别悼亡诗的思想内容。
或表达离愁别绪,多迷恋、伤感。如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或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或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或表达自己的志向。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而悼亡诗的思想内容较为单纯,除了多借追怀往事表现伤逝之情以外,还常书以“记梦”的形式,多写作者与亡妻梦中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由于诗中的梦境“尽取材于醒时经验”,故而仍属虚实相生的法门,读来更觉情深意切,令人难忘。
2.注意送别诗词中的一些特殊意象与作法。
在古代的大量送别诗词中,都有一些常见的意象,表示离别之情。比如在唐宋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有长亭、南浦、灞桥、劳劳亭、杨柳、美酒等,它们或是古代送别之地,或是用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薮》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可供我们鉴赏时借鉴。
3.留心诗词中的序或注释。
在对诗词进行考查时,命题者通常都要通过某种方式给考生一定的提示,帮助考生正确理解诗意。比如通过原诗词的序或古人的评论或命题者直接加注等形式,在评价这类诗词时,要特别注意这些提示信息,联系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来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
送别诗意象解析:
送别诗中经常用到一些意象表达离愁别绪、送别怀人的情感,总结如下:
1、杨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
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2、春草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3、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4、春色
  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春草、水、春色都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5、送别之地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也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长亭”,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屈原《九歌`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以上几种意象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
背诵下列诗词并完成诗后题目
1、遣悲怀三首(之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2、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自己的这种“寂寞”之情的?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这首诗歌主要通过营造一种凄清寂寞的意境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4、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都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注:这首词,从“半月前头扶病”句来看,当是诗人所赋悼亡之作中的第一首,作于其妻卢氏亡故的半月后。
有人评价这首词“真是柔情寸断,此情涌向笔底,写来字字凄怆, ‘令人不忍卒读’。”请结合词的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词的上片开始直抒胸臆,说泪水将青衫湿遍了,为妻子的死而痛哭!其后“冷冥冥、尽意凄凉”“蔓草残阳”“和清泪、搅入椒浆”“难禁寸裂柔肠”等无论是抒情还是写景都极写其凄惋哀怨的情感。

5、江城子·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转瞬十年,过去的美好的情景当然是“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上加了“不思量”呢?这不是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里并不矛盾,相反是觉得加得好。因为它真实。苏妻王弗逝世这十年间,苏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是悲凉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到了以食桤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即王弗堂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总记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悬念,但决不是经常忘却!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感情潜流,忽如闸门打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因此这里的“不思量,自难忘”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6、谢亭送别
劳歌注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缠绵的离愁,突出别后的怅惘、孤寂与落寞。
2、诗中“红叶青山水急流”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景色?与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否和谐?请对这一手法对表现思想内容的好处作简要评析。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里是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悲,以乐景写哀情,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7、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8、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9、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0、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注:游丝,蛛丝。
①前人论欧词,有的说他“深婉”,有的说他“层深”,总离不开一个“深”(即含蓄有余味)字。请以上阕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体现这个“深”字的。
以乐景写哀情。开头两句作者对“离情”只字未提,实则通过洛阳城内美丽、热闹的春天景象,反衬了离情。②拟人手法的运用。三、四两句写游丝和垂柳,运用拟人手法,想象它们“苦相萦”“争赠别”,间接地表现出离情的深厚。③移情入物。作者不直写离情,而是将离情渗透到眼前的春天景物中,使游丝和垂柳等景物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从而使离情表达含蓄而又充分。
②下阕“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一句中的“缺”字历来被称为神来之笔。这个“缺”字作何理解?它有何妙处?
既可以想象为山口处有红杏傍路而开,也可以想象是红艳的杏花林遮住了大片青山,给人以那是山的缺处的感觉。“缺”字用得新颖、不落俗套,可以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
11、、别董大①
千里黄云白日曛②,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①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琴客。高适在写此诗时,正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②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送别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落日黄云,北风劲吹,大雪纷纷,大雁南飞,体现的是一种漂泊的苍凉孤独之感;而第三句突然一转,借对朋友的慰藉表达对朋友的真挚情感,鼓励朋友充满信心和力量,格调高昂豪壮。

  

返回顶部

分享到:  

我要评论

   请大伙在灌溉口袋时,注意语言文明,爱护口袋,支持口袋的主人

返回顶部

#winBox{ width:400px; height:300px; background:#fff; border:5px solid #83B3DC; position:absolute; top:50%; left:50%;z-index:10;margin-top:-85px; margin-left:65px;}#winBox .win{ width:370px; margin:15px auto;}#winBox .contxt,.plBox{ width:346px; margin:0 auto; padding:10px 0;}#winBox .contxt h3,.plBox h3{ line-height:200%;font-size:12px;}#winBox .contxt p{ color:#0057B8;}#winBox .plBox p.sc{ padding-top:3px;}#winBox .plBox p.sc input{ vertical-align:text-bottom; margin-right:3px;}#winBox .plBox p.sc span{ float:right; background-position:left -188px; padding-left:14px;}#winBox .plBox .btn_go{text-align:center; padding-top:10px;}#winBox .plBox .btn_go input{background:url(http://img.qihoo.com/images/2008/tui/v1/all_ico.gif) left 0 no-repeat;width:74px; height:24px; line-height:24px; border:none; background-position:left -159px; text-align:center; cursor:pointer;}#winBox .plBox textarea{ width:330px; font-size:12px; height:70px; padding:6px;}#winBox .btn_go input{ width:74px; height:24px; line-height:24px; border:none; background-position:left -159px; text-align:center; cursor:pointer;}#winBox .title_box { border-bottom:1px solid #D3DBE7; padding-bottom:5px;}#winBox .title_box strong{ font-size:14px; color:#707070;}#winBox .title_box img{ float:right;}
转推给关注我的人

转帖内容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送别悼亡诗鉴赏

添加评论(限70字)

 

Copyright©2005-2009 360.CN All Rights Reserved 360安全中心 收藏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