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茜与韩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31:19

陈文茜与韩寒 / 王小平

2010-07-23 22:09 标签: 所见所闻

 

写完<<台湾启示录>>后,始终有意犹未尽之感.盖因此文主要是从历史,制度的层面,对两岸的改革做一个粗略的比较,而在现实层面,两岸之间如何互相影响,台湾的民主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否可能及如何辐射,反哺到大陆的公民社会的成长中来,却因该文主旨和篇幅的原因,着墨不多.这也就成了一个小小的遗憾,促使我做进一步的思考.

 

 

在我看来,社会或制度并不是外在于我们的异化式的存在,它也是由一个个的组织,一个个的活生生的人所结合起来的.故而社会制度和社会身份既决定性的塑造着个人的命运和思想视野,同时社会运动也就离不开每个社会成员,每个人的参与和推动.时势既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所以我希望接着<<台湾启示录>>中谈到的问题和思路做一个展开,在本文中,在个人选择和个人改变社会的可能性的层面,来继续对此问题做一个讨论.

 

 

就目前的两岸交流来看,台湾影响大陆,主要的不外乎三个方向,即我们习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一看,台湾的民主改革在各领域中是如何,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大陆改革路径的选择.

 

 

一个是政府官方层面的,即以海协会和海基会两个半官方机构为框架,在各自背后的国台办和陆委会的主导下,两岸的政治谈判和政治人物的互访.这种交流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多年来时断时续,时热时冷,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两岸政府都希望在不改变自身立场的前提下,尽量谋取更多的政治好处,同时小心防备对方的算计,所以常常为了一些虚设的大义名分,或是鸡毛蒜皮的枝节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以至到现在来看,虽然倾向统一的国民党得以重新执政,但在向来以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著称的马英九先生任内,实质性的进展并没有多少.即便是最近热门的ECFA,也还是停留在纸面上,同时面临岛内很大的反对声浪.在政府这个层面来看,两岸未来前景如何,依然是充满变数.

 

 

第二个领域在经济方面,其主干自然是从80年代以来兴起的台商到大陆投资办厂的热潮了.虽然因为无法真正三通,人和集装箱都必须经过香港转口,给两岸的经贸交流制造了一些困难,提高了很多无谓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但无疑台湾资本向大陆转进,给两岸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台湾人通过把工厂转移到大陆这个以低廉的土地,劳动力,税收及环境成本知名于世界的血汗工厂来,通过"三来一补"等加工贸易,获取了巨额的利润.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大陆庞大的血汗工厂,郭台铭先生会从一个海关的普通办事员,在短短十几年里一跃成为台湾第一首富,成为全世界新经济领域的实业代工大鳄,控制世界上多数IT品牌的生产线.虽然这离不开他和他的创业团队的毕路蓝缕,艰苦奋斗,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大陆大大小小的血汗工厂,才是给他带来巨额财富和声名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利润平台.

 

 

在另一方面,台湾制造或台湾在大陆制造的产品,得以直接进入庞大的大陆市场,同样给台湾的企业家们带来了巨额财富.比如著名的统一,康师傅和旺旺等食品品牌,如今都在大陆和可口可乐这等跨国公司分庭抗礼.可以说,台湾在60年代承接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后建立起来的整个制造业体系,如今都已经在大陆找到了更好的原料供应地,制造工厂和销售市场.这也使得对大陆虽然有种种歧视和疑惧,但台湾上下都无法轻易用"闭关锁岛"的方式来追求意识形态上的独立倾向.大陆既然已经成为全球资本的廉价工厂和淘金乐园,那么台湾也无法置身其外.

 

 

同时必须看到,虽然血汗工厂是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高事故,低工资,低人权,低税收和地价的恶劣基础之上,工会形同虚设,地方政府,劳动局以稳定为借口维护资本及自身利益,但它也给内地农村和城镇庞大的隐性失业提供了一个疏导的出口.亿万的流动人口一代接一代的,前仆后继的离开贫瘠的拥挤的土地,来到沿海地带,进入半军事化的严酷管理的外资厂.这既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问题,又因为薪金回流家乡而给当地经济提供了发展动力.更不用说沿海地区因为坐收地利,在劳资两头食利而发生的巨大变化了.

 

 

同时,打工生涯又培养了相当一部分的民营企业.打工者利用在外资企业学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握市场机会,迅速的发展起来.尤其是台湾工厂,虽然他们也和香港厂一样,虔诚的搞农历初一十五的"拜拜",在现代化的工厂门口延续中国人的传统,上供烧香拜佛,但其人事,财务,生产营运等管理制度都受到日本精细管理的深刻影响,相对于粗放的香港工厂和有点水土不服的欧美日资厂,更能切合内地工厂管理的实际需求.而且在外资厂的工作经验和人脉积累,既打开了内地人的眼界,而且还给创业者提供了一个现成的供应商渠道和销售网络.使他们不至于在信息和资本的高度不对称的劣势下被外资大鱼很快吞没.尽管面对贪婪的政府,垄断的国营企业,实力雄厚的外资,脆弱的融资环境,它们的生存条件很艰难,但数十年的体制禁锢和顺民思想的灌输,并没有磨灭掉中国人天生的从商才能和逐富欲望,仍然有很多企业在夹缝中生存和壮大起来.

 

 

不过,也正是因为大陆的制度性政治腐败,因为基层政府的权力垄断,黑社会化,因为恶劣的投资和市场环境,潜规则大行其道,以及无孔不入的毒品和六合彩,又把相当比例的资本从内地民营企业家手中抽离.民营企业辛苦创造的财富,转眼又被凶恶狡猾的政府和境外的灰色经济产业给吞噬掉了.在表面的短暂的繁荣下,掩藏着内地深刻的社会治理危机.很多富裕的民企老板都痛心却无奈的卖掉了自己白手起家创办的事业,转而把资金投入到股市楼市等投机市场中去,或者干脆投资移民,逃离这个让他们既没有安全感,又饱受打压和勒索,看不到什么希望的国家.

 

 

必须看到,不管是政治还是经济层面,始终都是少部分人的权力或资本游戏,他们都是围绕着一个"利"而小心盘算和谋划着.在政客和多数台湾老板们看来,他们首先极力追求的,理所当然的是自己的政治地位或经济利益.所以其影响于大陆的制度变迁的效果,总体来看并不理想.相反,台湾工厂里趾高气扬,高高在上的台干们,带给大陆打工者的更多的是人格上种种有形无形的屈辱感和经济上赤裸裸的剥夺.不过与此同时,最近被官方强力压下去的富士康十二连跳,以及后续的台湾厂,日本工厂的罢工事件,也提示我们新一代的农民工和他们的父母亲不同,开始追求自己的人格独立和合理的经济要求.虽然有外资厂企图延续过去依靠政府,对"闹事"者或暗中威胁,或内部分化收买,或集体解聘,另找替工接手等老一套,但无疑这种卑鄙的行为已经不大起效了.也就难怪很多工厂老板一方面被迫的象征性的加点人工,安抚工友们骚动的情绪,一方面却施展金蝉脱壳的妙计,暗地里计划着要把工厂迁移到内地或越南去.因为在工人罢工和沿海地区"腾笼换鸟"的驱赶下,在那些地方有更热情的地方政府和更顺从低廉的劳工.而这样理想的成本洼地,除了在少数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里面,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已经找不到了.

 

 

以上政经两个方面,牵涉到的始终是相关的局内人,即便是广大的农民工,大部分也始终是如侯鸟一样,一年又一年,身不由己的,沉默,散乱的各自跋涉在破败的家乡和单调枯燥,毫无生活之趣的工厂之间,至今无法形成一种统一的利益诉求.更不用说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不幸处境的制度根源,形成自己的利益代表,发出自己的声音来.所以在依然缓慢甚至停滞的政治经济领域之外,我们下面着重讨论一下台湾对大陆在文化思想上的影响.

 

 

由于这三十年来台湾文化产品------既包括小说,音乐,电视等流行文化,也包括新儒家和佛教等大文化传统------的广泛传播,文化人物的高度知名,其对大陆也就产生了更加广泛的影响.但文化的影响虽然如春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可以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但这种影响通常又是个人化的,无形的,无法精确量化和比会的.所以我在这里试图用另一种方式来讨论它.在犹豫应从哪个角度切入的时候,恰好本日的<<南方都市报>>有个简短报道,涉及的双方分别是陈文茜女士和韩寒先生.他们两位都是来自两岸文化界的风云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当前的代表人物,而且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所以我们就从这条新闻说起.

 

 

报载: 香港第21届书展进行至第二日,昨天迎来了上座率最高的一场“名家讲座”。内地80后作家韩寒的演讲吸引了数千观众,从开场一个多小时前就排起长队,观众占用了香港会展中心最大的两个会议厅。但是,韩寒昨天的演讲并没有从原定的青年作家创作谈起,全部以回答观众提问的形式完成,短短一个小时里,他调侃地讲了郭敬明、周杰伦等人,涉及到文学的问题草草谈过,让一些观众略感遗憾。

 

 

虽然韩寒最受瞩目,但这并不表示在香港书展不受质疑。有台湾“文坛妖姬”之称的陈文茜不改电视节目中的犀利风格,在书展上直批韩寒看法比较肤浅。“用李敖的话说,韩寒不值得评价,”陈文茜说,韩寒看起来蛮帅的,但过几年就会像马英九一样,再美的男子都不过如此。陈文茜非常尖刻地说,“他的知识基础不够,他红了也好,不红也是理所当然。”陈文茜说,韩寒对上海世博的无知显得很没有文化,“说话就像放屁一样轻松”。陈文茜始终称韩寒为“赛车手先生”,她还给了韩寒一些忠告,她认为韩寒要珍惜自己的话语权,不应该再是一个凭快感冲刺的人,应该珍惜中国网民对他的崇拜。

 

 

昨天,韩寒对于陈文茜的批评并没有给予针锋相对的回应,只是说:“她的节目我很喜欢,也挺喜欢她的,但我不会回应什么,因为我从不和女生争辩。”

 

 

不得不说,这是到处被设置雷区的大陆媒体记者们很喜欢的一个报道题材,既和两岸关系相关,又牵涉到著名人士,同时又不会触碰到敏感的政治问题.话题人物和各自的FANS们,加上各种立场论调的专家学者,大家你来我往,你推我挡一番,却又风花雪月,不染纤尘,自然会让媒体的点击率节节上升.起码报道者不会回到报社马上被上级领导批评,警告或降级扣奖金.看起来这个事情大概还会发酵一段时间,因为就新闻后面的跟贴来看,已经有各自的支持者互相打起笔战来,当然,韩寒的粉丝更人多势众一点.此外也有看似中立和高明的旁观者,又不出所料的居高临下的重复起"文人相轻"的叹息来,以此显示自己的清高和超越.既然不管持何种态度,大家都有点被碰到性敏感带似的莫名兴奋,所以我也联系本文的主题,就此名人八卦说点自己的看法.

 

 

在此之前,我们先看看当事的双方的背景.韩寒就不用我来绕舌了.至于陈文茜女士,却是台湾一个非常著名的女性.就我过去和一些台湾朋友的聊天来看,姑且这么说,如果我们要对岛内女性做个排名,大概她应该和吕秀莲,蔡英文鼎足而立.她在台湾,向来有"女版的李敖"之称,和赵少康,李敖被并称为台湾的"三大名嘴".如此盛名,除了李敖本人和她有很深切的个人关系,公开称她为“我所见过的最聪明的女人”之外,还因为她和李敖一样,有丰厚的学识,有辩才无碍的口才,有非凡的勇气和气度.

 

 

陈文茜生于1958年的宜兰县,她外婆家在台中富甲一方,外公何集璧曾参加过共产党,也参加过“二·二八”事件.1976年她考入台湾大学法律系,20岁就已经开始参加党外政治运动.毕业后,她白天在《中国时报》副刊当主编,下班后做传单,完全是义务的工作.1987年陈文茜赴美留学,取得历史社会学博士学位.1995年5月1日,陈文茜结束在美国10年的留学生活,回到台北,并成为民进党文宣部主任,对当时的民进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陈文茜作风大胆,思路敏捷,在政坛上获得了成功,甚至出现了一个专门的词语———“陈文茜现象”.1998年陈文茜被《亚洲周刊》英文版评选为全亚洲25位 “创造趋势人物”之一.

 

 

因为陈文茜关于社会和解、反“台独”等主张被民进党内的“台独”势力所不容,1999年3月,在民进党执政台湾之前,她退出了民进党.1996年,她开始主持政论性节目《女人开讲》,2000年又推出《文茜小妹大》,在节目中引经据典,抨击民进党.她的节目《文茜小妹大》因为争议巨大,曾换了三家电视台播出.2001年,陈文茜又一次高调介入政坛。她以无党籍身份参选“立法委员”,没有举行任何大规模造势活动,却以高票当选.2004年台湾选举年,陈文茜再度大放异彩,从泛绿到泛蓝,她又为连宋竞选“总统”出谋划策.陈文茜头脑灵活,点子很多,但是,枪击案和选举的失败,令陈文茜再一次离开台湾.

 

 

2004年12月,陈文茜宣布离开政坛.之后便退出政坛专心从事主持和写作,并依旧延续她自信敢言、鲜明犀利的风格.从陈文茜这段不平凡的经历来看,她和台湾的民主改革几乎同时起步,并且逐渐成为其中的一员主将.在几十年的个人生涯里,横跨台湾政治、商业与媒体界,是位颇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她在政界人脉深厚,常有独家资料披露;她对两岸关系、台湾政局与台海局势、国际问题,特别是中美关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如今陈文茜依然未婚,与自己的爱犬为伴,对爱情“不期待也不反对”.她曾说,如果现在死了,讣文就写“陈文茜,47岁,留下五只狗,争议一生”. 如此看来,陈文茜的确有资格让许多七尺须眉感到惭愧. <以上陈文茜女士的个人生平主要采自百度百科>

 

 

我们从上面的资料也可以看到,很明显,陈文茜和韩寒,是生活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制度,社会语境和政治环境下的人,这使得他们之间会有当然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很难说是谁对谁错.比如同一个上海世界博览会,韩寒和多数的内地朋友们看到的是劳民伤财,中饱私囊,是天价路牌,而在凤凰卫视播出的<<解码陈文茜>>中,却是对世博会的建设成就和各国风情的介绍与欣赏.

 

 

客观的说,两者都有正确的一面,但也都有片面的一面.但无疑韩的批评更代表了内地多数人的直接观感和对政府的失望与反感.这一点是陈文茜和李敖们作为台湾的政论家,在一直以来都尖锐批判台湾当局时也有过的.可是很可惜,他们没有把同样的批判精神带到大陆来,反而只单方面鼓吹大陆的经济成就和畸形的稳定,却无视大厦下面的尸骨和血泪.在我想来,这些曾经对台湾的独裁者决不妥协的民主斗士,除了少数人与大陆有很密切的利益关系,需要大陆官方提供给他们的丰厚名利之外,就我向来推崇喜欢的陈文茜本人来说,我宁愿相信这大概是因为她对台湾的混乱政局失望,所以把希望一厢情愿的寄托在大陆身上.这样的错误,61年前很多人都犯过,现在也还是在犯着.

 

 

而韩寒在高调的姿态下,或被捧出来的高调下,的确存在着知识积累不够的问题.因为他本来就是作为一个体制的反叛者,主动的放弃了高考而更加的知名于世的,------虽然在此之前,他也还是通过体制,即<<萌芽>>举办的新概念作文比赛而获得了最初的声名积累.后来他的特立独行引起了更多同龄人的共鸣,而他的个人成功也实实在在的提示了反叛体制的可能性和说服力.尤其在他抓住大陆媒体控制的疏漏,写起那些到处传扬的博客文章之后,就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了80后之外的整个网络世界.然后这种影响力又通过密集的媒体采访和几场网络笔战,蔓延到了现实世界中来.

 

 

可是,在十四亿人口的中国,何以只有一个韩寒?像他一样追求自由生活的人并不少,何以只有韩寒引起如此巨大的关注和各种争议?这就要来分析一下捧杀或棒杀韩寒的各种面孔,各自背后的身份和立场了.

 

 

我们知道,国内的体制内知识分子是一种一直生活在单位体制下的”单位人”.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或关系尽力挤过了独木桥,挤进了体制内,成为官员,公务员,老师,在编的作家,研究者或编辑记者.他们在获得了稳定的地位和收入,名望,垄断了各种公共资源和公共话语权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对党让渡了自己最宝贵的独立人格,交出了部分思想和言论自由.作为体制的一部分, 一方面他们享受着种种的不可明言的好处和台面下的灰色收入,同时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们,又面临自己学术训练,做人常识和良知的挑战.有的人就此蜕变成了彻底的学术官僚,不遗余力的打压异己,处心积虑的维护这个体制和自己的地位,而更多的人却在官方身份与个人良知,独立思考之间的煎熬下, 每天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自己也看不起的事情.为了调和这种屁股与脑袋之间的矛盾,他们于是通过小心翼翼的提醒当局,用小骂大帮忙的方式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希望获得某种道德上的自我救赎.也正是在这种两难处境下,他们欣赏自由自在,特立独行的韩寒, 却又始终无法同自己被束缚的体制内生活决裂,无法逃脱那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的牵绊,义无反顾的迈出那最关键的一步.所以他们也就在韩寒身上,寄托了自己心灵深处对自由的由衷向往,

 

 

与此同时,对体制外的”沉默的大多数”来说,韩寒又在他的博文之外,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独立的自由的生活方式.他以一种体制外的身份,不断追求个人的人格独立,心理健全和生活自由,并且积极的介入公共生活的领域,发表自己的见解,用嬉笑怒骂的方式说出了多数人郁积在心头,却没有渠道也无人倾听的想法.他的生活状态,他的文章的传播率,同样也是多数体制外的,每天背负着生活重压的无名小卒们非常羡慕,却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我们也把自己的情绪寄托在他身上,希望借着他的声音,将整个社会被压制下去的,对体制对现状的不满表达出来.从而他也获得了广大网友的天然信任,而这种信任却是我们在一次次的失望之后,吝于寄望在体制内的,为党和自身利益百般辩护的专家学者们身上的.

 

 

于是,韩寒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这个到处耸立着高墙的,封闭苦闷的社会的理想象征,成为体制内外共同欣赏和瞩目的一个焦点.他成为了民众反抗无所不在的社会控制的一个著名标志,以至被张鸣教授认为"一百个大学教授也比不上一个韩寒."而他也无愧于这种寄托,一次次的用精彩的博文和采访"金句"来为大家出气.

 

 

但有得必有一失,正如陈文茜女士以局外人和过来人的立场,清醒的指出来的,韩寒由于过早的涉入社会中,很遗憾的缺少了一种的人文教育方面的知识积累.当然我这里不是说他应该去乖乖的参加高考,或获取保送资格,然后按部就班的去读党办的官僚化的洗脑而无用的大学,而是说他在获得巨大的影响力后,他需要一种更深厚的关于民主价值的知识体系,来支持和扩展自己这种难得的社会影响力.但至今他的文章中,他讨论问题通常都还是以常识和调侃来表达一种情绪上的抗议.同时他对现实的批评也很聪明的只选择针对某个具体事件,而尽量避免对其他更严重的问题,乃至问题的根子直接开火.在这一点上,很明显他和大陆的民主先行者或台湾的公共知识分子,民主人士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同样是世博会,对更残酷更牵涉广泛的野蛮拆迁和截访,限制公民自由等问题,身为上海人的韩寒当然不会不知道,但他却就此选择性的失语了.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作为一个如此著名的公共人物,要想在大陆继续生活和发声,这是韩寒不能不采取的现实的斗争技巧.太多的眼睛盯着他,可能比起我们普通人来,他的声音虽然更大,但拥有的言论自由却可能更少.所以他很清醒的回应道:他只是一个人,要把剧场拆除,把灯光从他身上移开,让外面的阳光永远的照耀在这片土地之上,需要更多的人跳出王小波曾悲哀的看到的"沉默的大多数"的身份禁锢,集体的勇敢的努力发声.但就当前来看,维稳无处不在,民众动辄得咎,微博濒临绝境,常人几乎无法发声,那么对于如何把他身上过度承受的希望和影响力,转化为更有深度,更有批判力量的思考,引起更多人的更深层次的觉醒和反思,我想,这也是韩寒目前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重要问题.

 

 

所以综合来看,上面引述的陈文茜女士对韩寒的看法,我们可以看做是一个先行者对有很大潜力的后进的善意提醒,这种提醒既是给韩寒个人的,也是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因为据我看,以陈文茜女士的为人和个人成就,根本用不着靠骂韩寒来自抬身价.她只是希望韩寒可以不辜负公众对他的过度期望,作为一个身不由己的被过度神化了的"公共知识分子",及时的补充自己的知识面和理论深度,从而把这种媒体和公众外加的影响力转化为一种真正的,持久的批判力.而不是一直只靠文字上的某种天才直觉和小机灵,游走在体制边缘.相信这也是真正爱护喜欢韩寒的朋友们,如果想看到韩寒日后有更大的成就,如果想看到有更多的人起来响应他孤独的呼号,而希望他继续努力的方向.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韩寒对陈文茜的批评的反应是:我不和女生吵架.看来韩寒先生是一位很有风度的绅士,当然更不会和女生打架了------要打也是在床上打.这里又可以看出来他在自己的文章里和各种访谈中展现出来的一贯的小幽默.但我很希望他在巧妙的回避这个善意却尖锐的批评的时候,能认真思考一下上面谈到的问题.当然,如果他只是单纯的希望做一个快乐的赛车手和成功的畅销书作家,以及同时和几个女孩子保持爱情关系的风流倜傥的浪子,那么他自然可以继续这种生活状态,这是他的选择自由,是他的人生,我们谁也无权干涉.但如果他在人世间层出不穷的种种不幸的驱使下,希望善用这种巨大的影响力,以便对现实有更大的积极的推动力量,那么陈文茜的提醒就是一个很值得他思考的问题了.从近日<<独唱团>>的艰难出版和开天窗来看,韩寒大概不甘于做一个著名的博客,文学青年和赛车手,那么我们希望他能把陈文茜女士的这番话听进去,而不是用这种机灵的逃避的方式绕过去.

 

 

从此次陈韩二人的交锋来看,两岸的文化交流已经越来越难以遏止和断裂开来了,毕竟就算两岸出现官方冲突,这也不是停止两岸谈判,或把工厂迁移到其他国家那么干脆简单的事情.特别是在民间的交流层面,就更不可能单靠某种政治力量将日益紧密的两岸撕裂开来,因为大陆和台湾,本就是同文同种,早已经血肉相连,这既是历史的大势,也是现实的写照.随着台湾流行文化持续数十年的北进,<特别是大大小小的明星们以出唱片,开演唱会,到大陆拍戏,拍广告,做代言人的方式北伐淘金,成为每天娱乐八卦新闻的主角>,随着粗俗的伪民间艺术"二人转"去台湾捞快钱,随着两岸婚姻的规模逐渐扩大,家族探亲和寻根祭祖的兴起,随着台商包二奶及随之而来的台湾<私生>子弟学校的兴办,随着台湾民间慈善机构如慈济基金会等NGO在大陆的广泛开展,随着两岸作家作品的互相引进和广泛阅读,特别是网络世界的无远弗届,两岸民间的互相了解,沟通交流将越来越频繁深入.

 

 

可是,我还是要在这里着重指出,正如我前面提到的,陈文茜女士对世博会持高度的正面评价,同时指责韩寒"对上海世博的无知显得很没有文化",这种看法却让我们怀疑到底是她太过天真单纯,或是"聪明"的选择了站在大陆官方一边.这种荒唐的认知和态度,在台湾的知名人士中很有代表性,决非孤例.相反,在两岸这种日益紧密的文化思想的撞击与合流的浪潮中,我们却很少看到本应站立在潮头的更为重要的台湾公共知识分子们,在种种逆现代化潮流而行的惨痛现实面前,公开的对大陆发出批评的声音.过去的他们靠着自己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牺牲,争来了台湾的政治民主与社会进步,如今却对发生在对岸的种种同样的事情视而不见,避而不谈,保持着奇怪的沉默和王顾左右而言他的鸵鸟姿态.这又是为什么?

 

 

我记得,大陆的另一位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余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谈到他和台湾的另一位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龙应台女士的交流.同样也是在香港,当时龙应台先生在大学做一个文化交流活动中的演讲会.在演讲后的提问环节,余杰曾当面向龙应台提问: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同样饱受专制之苦的公共知识分子,何以在民主问题上,她对台湾和大陆却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标准和态度?当然,这个问题比上面谈到的陈文茜批评韩寒的话要尖锐得多,很是引起龙女士和举办者的尴尬,演讲者后来也没有作出更有力的反驳和辩解,这场演讲就不欢而散了.同样的,余杰还在另一篇文章里对李敖先生的大陆之行表示了相当的失望和责备.那么我们顺着余杰先生的文章,不禁要问:在过去切身的白色恐怖之下,台湾的民主运动依然开展得轰轰烈烈,不折不挠,而今天台湾的民主人士已经完全无后顾之忧,在大陆同胞身处同样的甚至更深重的苦难的时候,为什么他们反而集体失声了呢?

 

 

当然,我在这里无意求全责备于这些民主的先行者.他们为了自己的自由和下一代的幸福,曾经坐过的监狱,曾经写过的文章,曾经流过的血与泪与汗,自有其永久的价值,都值得我们永远的尊敬和效仿.而且正如胡适先生所言,功不唐捐,只有我们自己起来,去一点一滴的争取每个人的自由,中国才有真正的自由和未来.但我依然无法不对他们今日生活在自己奋斗而来的民主社会里,却开始选择性的解释和区别对待其崇高的自由理想,开始集体性的失声而感到遗憾.------不管出于什么理由,如果说他们作为台湾的公共知识分子,对对岸的民众本来就没有任何道义上的救助和声援责任,那么这种区别性的对待和沉默,至少也是对他们自己过去的理想的放弃乃至背叛.

 

 

关于台湾和大陆,自然还有无数的话题值得讨论,有无数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但现在这个疑惑却让我感到疲惫,感到伤感,感到一种弥漫全身的无力感.现在,我需要把这种思考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停下来,去喘一口气,去做一些别的开心的事情,所以本文写到这里,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