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房价止涨后轮到物价开始暴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53:05
 

为何房价止涨后轮到物价开始暴涨

为什么房价止涨后,轮到物价开始暴涨了?

参见杨连宁新著  《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三重赋敛”:独一无二的中国模式!

叶楚华  《中国超过美国还要多少年》

 

房价像个高悬头顶的堰塞湖,一度曾拦截住了泛滥的货币。但作为临时的蓄洪区,房价终归是个客串角色。货币洪峰爆发,它只能抵挡一阵子。我国的货币泛滥,本是个古今中外前所未有的超大洪峰,单靠房价怎么能拦蓄得住?这不,房价止涨后,货币漫溢出来,也就是洪峰漫过了堰塞湖开始下泄,开始造成遍地灾情——继白糖、大豆、食用油连连涨价后,粮价、棉价的上涨也成定局。我10月初回乡探亲,看到皮稻的坐地收购价已涨至最低1·28元/市斤(去年秋收约1元/市斤),粮商田头现金兑付,但农民还在看涨,还在捂仓惜售。国内第一大粮仓黑龙江的皮稻价格,今秋已经冲近1.40元大关,接近去年大米的价格了。由于农民惜售,不少碾米企业因缺米而停产。因缺棉而停产的用棉企业也不少。山东主要棉产区滨州市的盛龙棉织原料公司,因买不到棉花而停工。报道称,国内籽棉已涨至6元/每斤,棉花价格已由年初的每吨不到14,000元,涨至目前的26,000元,必将推高棉布涨价3成以上,估计会连带冬衣都有1成涨幅。

经济学家嘴里,“货币泛滥”终于替代了“流动性过剩”这句弯弯绕的表述,实话实说了。本来嘛,本来就是靠加印纸币,靠激素疗法救市,靠输血维持生命体征的经济体,为了续写经济奇迹,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肯戳破那层窗户纸,不肯说自己的“流动性过剩”就是“货币泛滥”,就是印钱投资。媒体只说美国人加印美元,制造贬值,掠夺别国财富。 我一向受不了官方媒体“鸡毛掸子倒着拿——硬杆打别人,绒毛抚自己”的双重道德标准。我年轻时管这叫“马列主义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说起别人家的事,浑身上下都是嘴;轮到说自己家的事,仅有的一张嘴都不往开了张。我们怎么真的就当起了长舌小媳妇,只敢隔山打牛地数落邻居家的鸡零狗碎,不敢数数自己家的钱柜、粮仓被盗了没?还是怕当家的男人横吧?怕说错了话挨板子吧?

常有愤青对美国滥印货币义愤填膺,“忍无可忍”。中国与美国,到底谁家在滥印货币?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谁说了算?只能是数据说了算。2010年9月中国广义货币M2总量为69.64万亿人民币,超过10·5万亿美元了。而同期美国M2才8万亿美元。这也就是说,GDP仅有美国1/3的中国,流通现金+支票存款+储蓄存款的总和(M2的含义),也就是法人和个人手里的钞票总额,已经超过美国30%了。我国有10·5万亿美元在境内流通,GDP3倍于中国的美国才有3·2万亿美元在其境内流通——别忘了,美元是世界货币,60%的美元是在美国境外流通的;而人民币呢?人民币几乎100%在中国国内流通。经济总量只有人家的1/3,货币总量却超出人家30%,还全在国内流通。到底谁的货币泛滥了?到底谁在开闸放水,稀释财富?

货币不过是实体经济的镜像。通俗地说,就是你长的到底有多么高大,镜子里你也应该多么高大。货币变成了放大镜后,你照到的自己就是哈哈镜了——你满足于自己变得高大威猛,其实,满足的怕是阿Q遗传给我们的精神胜利法吧?一国货币如果泛滥了,其经济不怕被人怀疑有“诈糊”之嫌?一直以来,精神胜利总会付出实利受损的代价,爱面子难免要忍住肚子痛。用我已谢世老妈的原话说,就是“你若要人前显贵,你必定人后受罪”——注水稀释财富,货币洪水四溢,我们需要承受经济奇迹的高成本高通胀煎熬,甚至需要附加上民生痛苦指数。什么叫民生痛苦指数?“就是失业率加通货膨胀率之和”!(菲利普斯语)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中外一比,你不难看出我国的货币泛滥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超大洪峰:目前我国的M2已达到GDP的 1.8倍,而美国只有0.6倍,日本、韩国不过是1倍左右。你可能不知道,日本从来没有滥发过货币。中国从1992年起至今,含水的GDP年均增长率8·9%,而货币也在灌水,纸币的年均印刷量平均不低于23%,每年超出正常需求近150%!这么印票子,导致广义货币M210年内翻番450%,举世罕见。9月份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前所未有的峰值(69.64万亿元),随即引发了学者对于货币泛滥的热议。经济学家们担心照此多印下去,泡沫继续升腾,势必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导致人民币大幅贬值,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行长刚说过年内不加息,不旋踵即开始加息,不能不是物价轮番上涨的警讯,也不能不是紧缩货币的警讯。

重商主义曾误解了人们对货币的渴求,以为货币等于财富,甚至以为纸币越多财富也就越多。亚当·斯密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发现人们渴求的其实不是货币本身,而是货币的购买力,是购物权。他认为真正增加一国财富的不是名义价值,更不是纸币,而是低廉充裕的商品。斯密发现了降低成本才是财富的真正源泉:“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而不是勤劳”。为什么?因为只有勤劳而没有节俭,有所得但无所剩,仍不能积累起资本。正因为“国民真实财富的多少取决于国民纯收入的高低”,而作为资本维持费的货币,是唯一会减少国民的纯收入的因素。斯密因而发现:“节省货币使用量就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反之,加大货币使用量则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减少”——斯密的发现构成了货币金融理论的逻辑起点。无疑,只有这个伟大发现,才能解释眼下中国货币越发泛滥而民生越发维艰的两难困惑——国家印钱越多,老百姓购买力越低!货币泛滥不但不是财富膨胀,反而是财富缩水——先是1套小房子消灭1个百万富翁,接着就是水电油气、粮油肉蛋、瓜果蔬菜开始轮番削薄你的钱包,使你虽有所得但无所剩,被泡沫与通胀吞噬了财富!

你我头上有三重重赋

2010-10-16 03:38:13

浏览 1113 次 | 评论 1 条

你我头上有三重重赋

参见杨连宁新著  《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三重赋敛”:独一无二的中国模式!

叶楚华  《中国超过美国还要多少年》

 

 

一听到有人否认中国模式的存在,我就笑了:明明有个中国模式嘛,怎么能视而不见呢?我笑我们不能幼稚到变成鸵鸟,用价值判断替代了事实判断:不喜欢的东西就权当它不存在。明明是你不喜欢这个中国模式,却不敢直陈其弊,把头插进沙堆里说没有中国模式。仅拿经济的“中国模式”说吧,国家对于社会的“三重赋敛”,明摆着是个举世无双的中国模式嘛。

三重,直说是三遍。赋敛,直说是收钱。“三重赋敛”,直说就是国家收了社会三遍钱。强制性税收是第一遍,这是普世模式,无可厚非,也没有中国特色。而之后收的两遍钱,全是中国特色,全球独一无二。税收之外,总量惊人的强制性收费是第二遍赋敛。之后还有第三遍赋敛:垄断国企的强迫交易与强迫消费。你看,税收这一道钱之外,明摆着老百姓又被政府多收了两道钱,也明摆着收出了国富民穷,能说这后两遍收钱不是中国特色?能说没有中国模式?

常识告诉我们,政府有权依法收税但无权另外收费,更无权做大、做强官办企业与民争利,偏袒垄断国企食利自肥,放任国企吃霸王餐,靠强迫交易与强迫消费变相收税、收费。但中国模式名不虚传,完全合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胆大妄为,硬是颠覆了普世法则,在税收之外,加收了两遍钱。税收赋敛是普世模式,但收税之外靠收费强制获取民财,却是加倍赋敛的中国特色。你知道收费一般没有法律依据,但却有着形形色色、多如牛毛的行政条例、“暂行办法”等等保驾护航。据周天勇保守估计,“仅2007年,企业除了向政府各部门正规缴纳税外费用外,用于支付由于行政管理、审批、监督、执法等方面寻租设置的费用,在8000亿元人民币以上”。“我们现在这个财政全部收入实际上只是整个税收加上一点分税收,而税外脱离预算管理的资金,包括土地,包括社保,包括国有企业的利润,以及大量的收费罚款,我非常保守的算了一下,2009年我国预算率大概6万多亿,如果加上社保土地,收费罚款,还不包括国有企业的利润,这么几项,整个财政收入就是11万2千亿,占GDP33%-34%左右,这个税负在全世界已经和发达国家的税负水平一样了。(周天勇语)”至于公民个人呢?个人在办理各类官办事务时,被巧立名目勒索缴纳的这费那费,恐怕更是个天文数字。全国每年税外的收费到底有多少?我连个大致的粗估数据都搜索不到。为什么搜不到?因为各部门依靠“合法伤害权”收的费多进了小金库,又大多被当作奖金、福利分了肥,根本见不得阳光,哪能有个准确数字?

更有中国特色的,是已经跃居全球经济巨无霸的垄断国企,通过强迫交易与强迫消费收取的第三遍钱,也即垄断寡头们的超额暴利,更是个天文数字。现存的31750家国企,大都占据着市场食物链的上位。其中150家超强、超大的恐龙级企业,2007年的利润合计就远超过1万亿。由于中国存在着国企与非国企,垄断与非垄断,市场与超市场,可再生的加工业资本与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资本,弹性消费部门与“控制生计与生存部门”(刘易斯语)这个二元结构,一直以来,也就存在两套资源配置方式,通行两种交易规则,存在着两类价格,存在着事实上的价格双轨制。一类,是外企、民企等弹性消费部门的竞争性自由交易价格,不可能只涨不降。这类低价惠及了大众不说,还对冲了国企的高价。另一类,则是“控制生计与生存部门”的垄断性强迫交易,价格只涨不降,没有谈判余地。这类高价像变相的横征暴敛,令人愤愤不平。如果说吃饭、穿衣或买家电、买车,你还能选择、能讲价;那么,上学、看病或居家缴费、加油、买房,你没选择也不能讲价。凭什么你人工养了半年的一条鱼才卖6块,它工业化加工的一升汽油也卖6块?一想到加1箱汽油等于你半个月的生活费,或缴1次200元的罚款等于你好几天工资,不能不让你感到存在着两类价格,碰上了强迫交易;你也不能不联想到那个官价“半匹红纱一丈绫”就牵走了卖炭老翁的“一车炭,千余斤”。

国企的“抓大放小,有进有退”过程,其实是个有主有次、有先有后、有大有小、有强有弱的企业区别划分过程,也是个有保有弃、有亲有疏、有薄有厚的企业差别化待遇过程。这么一个通过识别而差别化对待的政策核心,平心而论,既不是平等竞争的市场统一规则,更不是个公平的制度构建。实质上,这是通过分割企业而分割行业、分割资源,分割利益,分割市场的过程。面对今天这个制度性制造贫富分化的二元市场或半市场,你觉得奇怪吗?不奇怪嘛。

当然了,你会说完全市场也太理想了吧?超正点的公平市场哪里有嘛,地道的自由竞争哪里有嘛,“不完全竞争”满世界都是嘛。我说也对,理想的市场的确没有,但垄断比重这么高,垄断的程度这么高,兼有了自然垄断、行业垄断和行政垄断3重垄断,以及宽泛至资源、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几乎所有基础产业,顶端至金融、保险、通讯、科技、网络、信息、医疗、教育、文化、新闻等产业,几乎全是国企主导的领域,满世界的确没有。最适宜自然垄断的土地,普世模式是私有化的。最适宜行业垄断的邮政、铁路、航空等,普世模式也可以是民营化的。最适宜行政垄断的武器装备等军工生产,普世模式一直也有民企在竞争。说穿了,“不完全竞争”毕竟还是市场竞争,跟国内常见的“我花开后百花杀”的强迫交易与强迫消费,压根儿不是一回事儿。

垄断寡头凭什么能吃霸王餐?凭借其耀眼的政治光环,获取了无人能敌的市场霸权。它们打着抽象的“国家利益”、“全民利益”的名义,拉大旗做虎皮,包着自己吓唬别人,目的是维持和扩张自己超经济的特权。维护特权王国的实质是维护特权利益,实行超市场的变相收税、收费。搞笑的是,政协发言人赵启正用来反驳“国进民退”的数据,竟是2009年度私企效益远高过国企。我以为这组数据真是幽默,能从常识角度对我们再次启蒙:原来国企的效益还是这么差呀!我还以为他们真像自己展示给社会的外表那么辉煌呢。对此,我们只能得出一个逻辑的结论,只能颠覆国企优于私企的价值偏好:国进民退,就是汰优择劣;民进国退,才叫优胜劣汰——如若不信,你不妨读读这组数据:“2009年,中国私营企业和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同比(今年比去年叫同比)工业增加值,私营企业是18.7%,国有企业是6.9%。总资产或者说资产合计,私营企业增长20.1%,国有的是增加14%。从业人数,私有企业增加5.3%,国有企业增加0.8%。主业务收入,私营企业增加18.7%,国有企业降低0.2%。企业利润方面,私营企业的总利润增加17.4%,而国有企业负4.5%。(赵启正语)”

中国是个与众不同、与世迥异的国家,这一点凭直觉就能断定,谁能否认?“中国特色”四个字,我们原本耳熟能详:官员习惯于拿它自诩,民众也习惯于拿它自嘲。也就是说,中国人历来习惯于自国中心,历来见识浅浅但自信满满,历来我行我素,不屑于见贤思齐,改弦易张。因而,我们历来护犊子、护短,反对全盘西化,一心保卫自己这个与世迥异的“中国模式”。我以为,问题的焦点,根本不在于有没有个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明摆在那儿,谁能否定?事实判断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价值判断上:官方觉得它很好,而大众感觉它不好。

中东各国曾被称为“食租国家”,是指国家财政主要依赖石油收入而不是民众纳税。俄罗斯也有类似食租的特点,可以靠丰厚的石油天然气获利,为本国居民提供廉价住房与水电油气供应。食租国家往往坐拥丰厚资源,有租可食。政府食租后,可以降低本国居民的税负并提升社会福利。这类食租国家决没有三重赋敛,不但没有收费,没有垄断国企扼住民生刚性消费的咽喉强迫交易,就连税收那一道,都少之又少。根本没有国内这类三重赋敛,超市场榨取,变相纳税,像渔夫扎紧鱼鹰的脖子一样搞得国富民穷。中国模式在“三重食租”、超额赋敛的同时,并未降税减费,也未能大幅提升居民福利,反倒造成民生艰辛与贫富分化。面对这个独一无二的中国模式,你是否定它的存在?还是否定它存在的合理性?如果是正视其存在但否定其合理性,就“必须让权力与财富脱钩,使得有权者无法再靠伤害或控制他人迅速致富,而这就意味着政治改革(芦笛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