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政府门户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49:42

2009卷 农业


黄冈市人民政府网站 http://www.hg.gov.cn 2009年12月30日 来源:黄冈市地方志办公室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农业经济管理


 2008年,全市农业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落实惠家政策,推进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全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02.6亿元,同比增长27.7%,农业增加值193亿元,同比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3744元,同比增加449元,增长13.7%。农业增加值100.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按第二次农业普查公布数据口径计算,现价比较,下同);林业增加值4.88亿元,增长46.9%,牧业增加值57.07亿元,增长44.3%;渔业增加值27亿元,增长36.1%;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47亿元,增长1.9%。主要农作物产量稳定增长。全市粮食总产量达304.2万吨,比上年增长8.79%。其中,小麦20.37万吨,增长2.3%;稻谷263.16万吨,增长6.9%;棉花7.18万吨,增长12.3%;油料43.4万吨,增长10.8%;蚕茧0.7万吨,增长15.8%;茶叶2.73万吨,增长22.7%;板栗6.37万吨,增长18.3%;水果7.5万吨,增长19.7%;蔬菜218.47万吨,增长10.1%。全市畜牧业总产值96.9亿元,增长41.5%;牲猪出栏344.3万头,增47.58万头,增长16.0%;猪肉产量26.22万吨,增长16.1%;家禽出笼3121.99万只,增817.53万只,增长35.5%;禽肉产量7.93万吨,增长76.9%。牛23.99万头,增3.36万头,增长16.8%;牛肉产量3.48万吨,增长18.0%。全市各类畜禽养殖小区247个。渔业总产值42.91亿元,增长29.9%。水产品产量35.3万吨,增长25.2%。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2.05万公顷,总产量3万吨,增长79.6%。

  【新农村建设】 全市全年新农村建设,推广以英山县新农村建设为典型,突出村庄整治,召开高规格的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形成山区和沿江同步建设的良好格局。全年新完成村庄规划编制280个,重点开展10个生态文明镇、100个生态文明村建设,其中13个村获“湖北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改厕1200多座,改水6万多户;罗田县圣人堂村、英山县百丈河村等7个试点村在全市第一届秀美村庄评选中被评为“十大秀美乡村”;黄州区王福湾村、团风县李家楼村等24个村获全市城镇“大别山杯”奖;全市新修通村公路2152公里,免除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2.28亿元,15.36万名贫困寄宿生享受1.04亿元的生活费补助,农村中小学生入学率保持在99%;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共筹集资金5.33亿元,参合农民达561万余人,参合率达到91%;全市村务公开率达96%,100%的村建有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民主理财小组。
  【农业产业化】 全市龙头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农产品市场影响,效益有所下降,棉纺、油脂加工等部分行业出现严重困难。市政府为壮大农产品加工,通过招商引资和引导民间创业,新引进近10亿元的投资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其中过亿元的项目5个。红安雨润汉鹏项目、湖北将军啤酒厂、和泰棉业、娃哈哈五期、怡莲阳光产业园等投资过亿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先后动工兴建。全年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98家,新增16家,其中惠涛药业、神鹭水产、永信食品等5家企业进入后备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全市98家龙头企业新上项目12个,新增固定资产投入2.18亿元,通威饲料、新世纪纺织二期等加工项目投产或进入试产,华益菜籽粕深加工、恒源茯苓多糖等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项目进入产业化实施阶段。团风兴隆公司糯米粉、华丽食品等改扩建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全市先后启动以团风为核心,辐射麻城、红安、云梦、大悟的全省100万亩花生板块,以英山、罗田、蕲春、麻城为核心的百万亩茶桑栗药板块。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强质量管理和ISO、HACCP体系认证,98家龙头企业中有23家通过ISO9001认证,11家企业通过HACCP认证,306个产品获得“三品”认证,分别比上年增加6家、3家和64个。团风兴隆、罗田食为天、罗田楚天舒、湖北永信 等6家龙头企业申报湖北名牌。
  【农村改革】 2008年,全市启动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在原试点的基础上,对全市的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并在麻城市城西村、清水塘村和团风县张家湾村等11个村进行市级、县级试点。依法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全市在10个乡镇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建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342个,流转30亩以上规模经营土地面积1.02万公顷,1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5153.33公顷。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合组织542个,比上年增加131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林地面积57.47万公顷,占应确权面积的80%,发证面积38.07万公顷。
  【科技兴农】全市全年农产品优质率稳步提高,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达30.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67万公顷。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2.87万公顷,节本增效1.52亿元。推广中稻再生稻、直播、免耕、旱育抛秧等栽轻简栽培技术37.4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73万公顷。全市新认证农业“三品”31个,产品64个。有效使用“农业三品”标志企业达139个,产品306个。认定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4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7个、面积3.4万公顷。名特优水产品放(套)养面积达4.67万公顷(不含稻田养殖),增长12.9%,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产量达65%,较上年同期增加2个百分点。全市共有6个乡镇、67个村、781个农机户基本达到农机化示范创建标准。农机装备保有量达36.8万台(套),农机固定资产原值达13.4亿元。
  【农民就业创业】 2008年,市委、市政府坚持外输内转结合,就业创业并重,转移回归齐抓,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管理返乡创业兴业,支持引导在外的“工头”、“老板”回乡“租”田“购”土,“圈”山“买”水,投资办厂,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全年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办企业1520家,比上年同期增加800多家;投资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亿多元;吸纳农村劳动力7.9万人。至年底,全市投资10万元以上回归创业企业达2671家,投资总额30多亿元。(胡立才)


种植业

  【概况】 2008年,全市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建设大龙头为重点,创新思路,强化举措,大板块大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成功抵御低温雨雪冰冻、害虫“两迁”暴发等重大灾害影响,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全市粮食总产304.2万吨,同比增长3.3%;棉花143.19万担,略增;油料43.4万吨,增长3.1%;蔬菜23万吨,基本持平;茶叶2.73万吨,增长22.65%;水果7.5万吨,增长19.73%;蚕茧696.4吨,增长15.8%;农业总产值302.65亿元,同比增长28.79%,其中种植业147.7亿元,增长19.65%。农民人均纯收入3744元,比上年增加449元,增长13.6%。
  【农业特色板块建设】2008年,全市优质水稻板块基地项目县市达到6个,比上年增加1个,面积达到24.31万公顷,增加7.31万公顷。其中核心示范区面积达到5.33万公顷,增加1.33万公顷,核心示范区单产比非项目区单产平均提高32-94.4公斤。订单面积达到23.39万公顷,占板块基地总面积96.2%,单价提高15%,为项目区农民增收4.428亿元,人均增收79.08元。桑茶药板块基地新增6866.7公顷,达到5.55万公顷,新建桑茶药育苗基地156.7公顷,可提供桑茶药苗2.7亿株,桑茶药收购总量6.49万吨,增加0.61万吨,总产值14.25亿元,增加1.38亿元,为项目区人均增收155元。麻城与罗田实现蚕桑基地连接,罗田与英山实现蚕桑、茶叶基地连接,英山与蕲春实现茶叶、中药材基地连接,四个项目县(市)应连接的34个乡镇,已连接30个,占88.2%,应连接的238个村,已连接84个,占35.3%。花生板块由1个县(红安)增加到3个县市(红安、麻城、团风),基地面积由1.47万公顷发展到2.67万公顷,鄂东北的团风、麻城、红安、大悟4县市100万亩花生板块连接工作已经启动。油菜板块由2.4万公顷发展到4.73万公顷,武穴市仅油菜一项就为农民人均增收100元。蔬菜板块面积发展到8333.3公顷,比上年增加2333.3公顷,其中常年园增加666.67公顷,季节园增加1666.67公顷。
  【科技教育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8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培训43300人,实际培训劳动力44156人,占计划任务的101.98%,转移率达到92%。农民创业培训。全市全年开展农民创业培训148人,为农民开展创业进行规划、引导,搭建农村创业人员互相交流的平台,取得管理、教学、组织经验,为大范围开展培训奠定基础。“村官培训”。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全年共培训1200人,比上年增加1050人。其中脱产培训167人,函授培训1000人。
  【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 2008年,全市共申报农业“三品”认证210个,完成11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7个(复查换证30个,新申报认证57个),绿色食品22个(新申报认证7个,续展15个),有机食品6个(新增有机茶认证2个,保持认证4个)。共申报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完成认证1个,实现黄冈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的突破。全市有效使用农业“三品”标志的企业139个。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化企业12家,约占“三品”企业总数的8.63%;品牌年产量16.04万吨,占食用农产品总量的16%;“三品”一标总产值达到13.36亿元,比上年增加3.2亿元,增加30.47%。全市抽查“三品”市场21批次,合格率达99.2%;专项检查企业12个,合格率99%;年检企业12个,产品46个,合格率100%。
  【科技支农】 病虫害防控。全市全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面积累计达204.22万公顷次,挽回农作物损失1.53万吨。全年病虫综合损失控制在5%以下,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均未造成20亩以上因病虫连片成灾情况,病虫预报准确率全年综合达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全年全市新增4个项目县市,实现全市11个县市区全覆盖。全年采集土样10500个,化验分析5600项次,发放施肥建议卡40万份,应用配方肥17.1万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2.87万公顷,带动110万农户直接受益,为农民节本增效1.52亿元。轻简栽培技术推广。全市重点推广水稻轻简栽培技术和中稻再生稻、幼小经济林间作套种玉米、黄豆、红薯等节本增效技术。全市全年推广中稻再生稻面积2.03万公顷,幼小经济林间套杂粮5333.3公顷,早、中稻直播8.23万公顷,油菜茬后免耕直播水稻8800公顷,水稻旱育抛栽3.53万公顷,油菜、棉花、小麦免耕栽培22.33万公顷。高产样板创建。水稻高产创建。武穴市万亩中稻高产样板最高单产738.6公斤,亩平650公斤,比非项目区亩平增产94.2公斤;2万亩双季连作高产样板最高单产1331.5公斤,平均单产1200公斤,同比增产123公斤;黄梅县濯港镇万亩双季连作平均单产1032.6公斤,比非项目区亩增94.4公斤,增产10.3%,其中百亩连片平均单产1138.9公斤,比非项目区亩增202.7公斤,增产21.7%。棉花高产攻关。武穴市石佛寺观湖畈160亩棉花高产攻关,亩平成桃89465个,皮棉单产237.3公斤。黄梅县蔡山镇张王桂村石生德2亩棉花,亩平成桃80772个,皮棉单产231.3公斤。全市上报8个点,有7个点达标,名列全省第一。农业科研攻关。2008年审定天丰优134(水稻)和冈杂棉8号(棉花)两个新品种,鉴定不育系A4A和A优338组合两个水稻品系,储备和申报一批区试项目,棉花、油菜实验站建设申报优质等级。
  【农业行政执法】 2008年,全市农业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7707人次,检查企业1491个,检查清理经营门店4005家,抽样检查种子、农药、肥料样品891个,合格率分别为91.3%、84.5%和62.9%。整顿经营门店比较集中的农资市场130个。共查处违法经营案件1146起,涉案产品552679公斤,案值252.9万元。取缔无证(照)经营点32个,捣毁售假窝点1个,为农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860余万元。全面清理全市32家蚕种生产经营单位,并进行登记,重新核发生产经营许可证,销毁带毒蚕种5300张。依法取缔不具备条件的经营门店32家,强制制止种子违规电视广告2起。立案查处不合格饲料、不合格饲料标签案件13起,没收销毁不合格饲料5.1吨,查封标签不合格饲料4.3吨。检查各类饲料生产企业、奶牛蛋鸡养殖场45家,抽检奶牛饲料、蚕白饲料、蛋禽饲料样品109份。检出金禾饲料有限公司所购蛋白饲料原料进口鱼粉中含有三聚氰胺(蛋白精),并进行严肃查处。
  【农业污染源普查】 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于2007年10月开始到2008年10月结束。共抽调工作人员140人、普查人员1100人,调查139个乡镇、农场,9114个地块,5519个猪圈、鸡舍、牛舍,19666万口池塘、水库、湖泊。共普查34446个农业源对象,完成近8万张普查表格初步填报(其中种植业源9261个,畜禽养殖源5519个,水产养殖源19666个)。抽调专家48名(其中种植专家23名、畜禽养殖业专家13名、水产养殖业专家12名),计算机专业工作人员20个,组建12个数据审核工作专班,对数据进行审查、复核、上报。建立普查资料数据管理档案,收录整理普查档案资料12册,共计2000页,近100万字。(程海斌)


畜牧业

  【概况】 2008年,全市畜牧兽医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开展畜牧大县创建,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创新工作思路,加大部门工作力度,抗御特大冰雪灾害,应对“三鹿奶粉”等突发事件,克服畜产品市场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创了全市畜牧业发展和畜牧兽医工作的新局面。全市全年生猪出栏344.33万头,肉牛出栏23.39万头,肉羊出栏45.34万只,家禽出笼3121万只,肉类总产35.50万吨,禽蛋产量20.40万吨,牛奶产量2.444万吨。全市畜牧业产值(现价)达到96.8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32%,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牧业收入(产值)1692元,同比增加489元,增长40.7%。
  【抗击冰冻灾害】 加强组织领导。市局成立领导小组,落实抗灾救灾工作责任制,下发《关于开展抗灾保畜的紧急通知》、《关于防雪防冻抗灾保畜的工作意见》。深入受灾一线抗灾救灾。全市畜牧部门参加一线抗灾救灾的干部职工达5000多人次,帮助转移受灾畜禽20多万头(只)。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报刊、电台、广播、网络等媒介,及时宣传抗灾保畜的技术措施。开展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全市累计修复加固受损圈舍28.4万平方米;组织开展填槽补栏,共向灾区组织调运畜禽种苗43万头(只),调运饲(草)料1.2万吨;发送技术资料2.2万本(册);开展免疫注射和消毒灭源工作。
  【畜牧大县创建】 明确创建目标。市局对畜牧大县创建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市确立北部山区县市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养殖,以创建草食动物养殖大县为目标;团风、浠水大力发展蛋鸡产业,以创建蛋鸡养殖大县为目标;武穴、龙感湖等沿江县市以养猪为主导产业,继续创建全省养猪大县(市);黄州、蕲春等县市突出奶牛特色,创建奶牛养殖大县。同时,在全市组织开展畜牧大乡镇创建活动。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畜牧大县创建工作领导专班,进一步修订完善实施方案。6月下旬,市政府在团风县召开畜牧大县创建工作现场会,推动畜牧大县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落实创建载体。全市畜牧部门把发展畜禽养殖小区为主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作为创建畜牧大县的重要载体。全年全市各类畜禽养殖小区达到247个,比上年末增加40个。其中,新建成的标准化万头养猪小区22个;年出栏生猪50以上的养殖大户达到8246户,其中,实施标准化“150养猪模式”的农户达到300户,建成标准化猪舍420栋;全市规模化养殖出栏生猪279.66万头,出笼家禽2650万只,猪禽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为63.2%和62%;建成投产的千头奶牛牧场15个,存栏奶牛达到14100头;建成“1235”模式标准化羊场(户)300户,发展“165”模式养牛户220户。加强检查督办。市畜牧局会同市农办、市发改委对全市省级标准化规模养猪小区新建项目和标准化、规模化养猪改扩建项目进行3次检查督办。通报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全市12个省级标准化规模养猪小区新建项目全部按时通过省级验收。2008年,武穴市生猪出栏达到82万头,麻城市肉牛出栏达到10.76万头,分别获全省生猪养殖和肉牛养殖大县(市)称号;浠水县、团风县家禽存笼分别达到910万只和804万只,禽蛋产量超过7万吨,双获全省蛋鸡养殖大县称号。武穴梅川镇、浠水清泉镇、麻城乘马岗镇、英山雷店镇分获全省生猪、蛋鸡、肉牛、山羊养殖大镇称号。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2008年,全市高致病性禽流感保持清净无疫,牲畜口蹄疫继续实现疫情零报告,畜禽总体疫情控制在近年来最低水平,猪、牛、羊、禽疫病死亡率控制在规定指标以内。专题部署畜禽防疫工作。全市先后召开动物防疫工作会议4次,专题部署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查漏补缺。市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组成督查专班,赴各地检查督办畜禽防疫工作。组织开展春秋免疫。坚持月月补针,对农户填槽补栏的畜禽及时免疫注射,严格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漏量”,六种一类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抓高温季节消毒灭源。重点对重大动物疫病老疫区、畜禽养殖小区(大场大户)、牲畜交易市场和屠宰加工场进行消毒灭源。全市共组织消毒药品36吨,消毒面积达2567.7万平方米。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全市采取县市区自查自检和市局统一抽检相结合的办法,用实验室检验数据科学评判各地免疫质量。对抗体水平不达标的地方实行补免,确保抗体监测合格率达到省定标准。加强疫情监测。各地在重大动物疫病高发、易发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保持上下信息通畅;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市、县、乡、村、场有疫情报告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防止重大动物疫病扩散蔓延;同时,组织开展耕牛血吸虫病查治工作。
  【动物检疫监督】 全市动物检疫监督机构加强畜禽产地、屠宰、运输检疫与市场监督,严格做到临栏检疫和屠宰过程同步检疫不放松,对检疫合格的动物产品出具《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并加盖检疫合格验讫印章,才允许上市销售;全市四个省际公路动物防疫监督站,坚持常年值守,对进出境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查证、验物和车辆消毒,防止动物疫情传播。全年全市累计检疫产地生猪352.86万头,牛21.69万头,羊18.27万只,检出病猪3200头,病牛羊266头(只);实施屠宰检疫的生猪294.35万头,牛羊27.31万头(只),屠宰环节受检率达100%;省际边境站累计检疫生猪116.76万头,牛4.46万头,羊4.71万只,禽1152.07万只,其它动物47.77万头(只),猪肉2.18万吨,牛肉4033吨,羊肉2270.3吨,禽肉17.37万吨,其它动物产品2.26万吨,消毒车辆3.95万辆。各环节检出的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均按国家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全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动物卫生违法案件422起,现场处罚259起,立案处罚163起,结案率达93.7%,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31起。
  【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兽药监督管理。按照《兽药管理条例》、《湖北省兽药管理实施办法》要求,建立审核办证制度,加强兽药及兽药残留监控,开展假劣兽药专项整治和违禁药品清查工作。全市全年共核发《兽药经营许可证》470个,对不具备兽药经营资格不予办证;共处理兽药违法违规案件30起,结案28起,结案率为93.3%;查处销毁假劣兽药310件,吊销《兽药经营许可证》4个。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认证。全市共有166家畜禽养殖场(户)的畜产品获得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有6项畜产品获得国家注册商标。开展畜产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强生猪屠宰场“瘦肉精”检测力度。全市城区屠宰场共监测生猪样本3000多个,其中黄州城区抽检样本1704年,检出4例“瘦肉精”阳性样本,经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复检确认,市检疫监督执法机构对“瘦肉精”猪肉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肉食品中毒事件发生。开展奶站专项整治工作。“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按照省局部署,及时组织市、县畜牧部门深入基层,逐场逐户排查摸底,共派出12名驻场质量管理监督员,对奶牛场、挤奶站(厅)开展“五查”,确保生鲜奶质量安全。同时,市局对全市所有奶牛场鲜奶进行抽样送检,共抽检鲜奶样品120个批次,经省局检测,均未发现三聚氰胺。
  【畜牧产业化建设】 2008年,市畜牧部门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在引进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畜产品对外销售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雨润集团汉鹏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落户红安,实现黄冈生猪产品龙头加工企业零的突破。该项目在建设现代化生猪屠宰加工厂的同时,将在红安配套实施两个5万头规模的绿色生态养猪项目以及食品深加工项目,总投资将达5亿元人民币,形成养殖与屠宰加工一条龙的生产体系。湖北新华扬蛋品加工项目、汉口精武肉鸭养殖与加工项目落户团风县和龙感湖,将对全市蛋鸡和肉鸭养殖业发展产生拉动作用。武穴市发挥养猪大市优势,大力向外拓展生猪销售市场,与深圳市农林渔业局达成产销合作协议,将该市鸿泰、砌石、武梅、市种畜场四个万头猪场正式列为深圳生猪供应基地,形成跨区域的“公司+基地”的产销合作经营模式。
  【惠农政策落实】 争取和申报畜牧扶持项目。2008年,由市畜牧局牵头组织,向上争取立项的各类畜牧业建设项目149个。其中,完成申报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扩建项目13个,分为52个子项目;完成申报奶牛牧场改扩建项目3个;完成申报畜牧业板块基地建设项目10个。各项扶持政策惠及全市5万多个畜禽养殖场(户),带动社会投资5亿多元。开展能繁母猪和奶牛政策性保险工作。市畜牧局专门召开全市畜牧业保险工作会议,会同市财政局、相关保险机构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市畜牧业保险工作的通知》,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措施,推进全市畜牧业政策性保险工作。全市全年能繁母猪投保达到23.9万头,能繁奶牛投保达到6000多头。开展山羊养殖保险试点。罗田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能繁母羊保险,全县投保母羊1万余只,降低山羊养殖风险,提高山区农民发展山羊养殖积极性。
  【畜牧业技术服务】 开展奶牛养殖技术服务。市畜牧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结合黄冈奶牛养殖实际,起草《黄冈市奶牛牧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试行),从牛场建设、日粮配制、饲养管理、挤奶卫生、粪污处理、牛病防治、档案管理等11个方面,规范奶牛牧场生产操作技术。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奶牛牧场开展技术服务。在夏季高温时节,制定有效技术措施,指导养牛养殖业主开展奶牛防暑降温。及时为各奶牛牧场组织协调和安排落实冻精补贴,保证奶牛牧场配种需要。开展奶牛养殖技术培训,共举办奶牛繁殖与生产技术培训班2次,聘请北京奶牛中心、上海荷斯坦奶牛科技有限公司、省畜牧兽医局草业处和省畜禽育种中心的奶牛养殖专家为培训班授课,参加培训的奶牛牧场业务场长、配种员、技术员以及畜牧技术干部达100多人次。开展畜牧业信息宣传服务。全市畜牧系统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畜牧业政策,发布市场动态信息,总结畜牧业生产先进典型,推广高效养殖模式和先进饲养管理技术。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推进畜牧业社会化服务。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畜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及时向养殖户提供市场信息、养殖技术、种苗供应、产品销售等项服务,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程度和市场主体地位。全市共有各类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协会)66个,带动和网络养殖户6743户,畜禽养殖规模1252万头(只),产品远销武汉、黄石、九江、湖南、福建、深圳等地。团风、浠水两县以蛋鸡养殖合作社为龙头,带动蛋鸡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罗田县锦秀林牧养羊专业合作社和浠水县红莲养鸡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省“十佳畜牧专业合作社”。(缪志锋)

奶牛养殖业

  【概况】 2008年,市委、市政府围绕配套伊利集团,按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要求,重视奶牛基地发展,建设千头奶牛牧场。全市开工建设千头奶牛牧场25个,建成投产15个,建成牛舍规模2.1万头,奶牛存栏达10000余头,日产牛奶50吨。其中黄州区北斗、蕲春刘河、麻城四角门、罗田匡河等牧场存栏奶牛超过500头;黄州区华窑、市农科院梅家墩、团风县祥林和宏达、浠水柏杨山等牧场存栏奶牛超过300头。
  【奶源基地建设】 全市按照国家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发展奶源基地。全市在建的25个千头奶牛牧场,设计规模不小于1000头,规模最大的超过2000头。500头以上合作小区,实行统一管理,杜绝散户养殖。先后出台黄政发[2007]27号和黄政办发[2008]115号扶持奶牛发展的政策文件,调动市、县和伊利集团等多方面力量,加大奶源基地建设力度。扶持政策主要是“三个一百万”,即建成一个千头奶牛牧场,市、县各奖补100万元,伊利集团配套提供100万元设备。同时出台配种、防疫、饲料、保险、市场最低保护价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通过“政策扶持,业主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发展模式,加快奶源基地建设。
  【奶源质量监管】 建成投产的15个千头奶牛牧场,全部采用全封闭机械化挤奶,伊利集团派驻质量监管员对生鲜牛奶质量实行全程监管,市质监局和伊利公司对牛奶质量进行双重检测。建立抽样检查制度,严禁化学添加物。生鲜牛奶不达标准不收购,不降低标准收购,确保生鲜牛奶安全。
  【投资效益】 加强与龙头企业的沟通,使企业与奶户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确保实现双赢。奶户每头奶牛年纯收入保持在4000元以上。黄州区华窑、团风县祥林、蕲春县刘河等千头奶牛牧场实现当年建成当年盈利。(陈 俊)


林 业


  【概况】 2008年,全市林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发展现代林业为主题,加强林业重点项目工程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整体推进造林绿化,发展林业产业,依法治林,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14810公顷。其中荒山造林面积10974公顷,低产林改造3569公顷。荒山造林按林种划分:用材林1927公顷,经济林597公顷,防护林8310公顷。四旁植树1830万株,义务植树1300万株,公路绿化植树180万株。幼林抚育3.7万公顷,成林抚育2.8万公顷。林业育苗896公顷。其中新育苗227公顷,容器育苗460万袋。森工生产方面,生产木材19.6万立方米,原木18.3万立方米,竹材280万根;人造板总产量95万立方米,其中细木工板85万立方米,纤维板11.2万立方米;松香3587吨,松节油300吨。主要林副产品产量:板栗9.48万吨,油桐籽2529吨,油茶籽7075吨,乌桕籽1470吨,松脂7215吨,食用菌211吨。全市林业总产值56.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4.2亿元,第二产业18.1亿元,第三产业4.4亿元。26个国有林场完成造林598公顷,育苗42公顷,中幼林抚育5990公顷,生产木材2.8万立方米,新增基础设施投资2250万元,林场经济总收入9870万元。森林旅游接待游客172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3.2亿元。森林保护方面,全市共发生森林火灾35起。其中:森林火警2起,一般森林火灾33起,过火林地面积363.7公顷,受害森林面积142.2公顷,损失林木立木蓄积2298立方米。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总面积7.67万公顷,防治费用300多万元,防治率81%。接待市民送来野生动物40余次,救护野生动物16次,救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猫头鹰10余只、虎纹娃50只。2008年,市林业局获市政府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市招商引资先进单位,被省林业局授予“先进市(州)林业局”。
  【林业重点工程项目】 退耕还林工程。全年全市完成退耕还林项目造林0.63万公顷。2002年实施该项目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33万公顷,荒山造林6.82万公顷,国家计划补助资金11亿元,到位7亿元。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全市36万户、130万人,户平补助1990万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增加森林面积10.11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5.5个百分点。日本政府贷款湖北造林项目工程。项目总投资1.34亿元。其中,日本政府贷款8878万元,省级配套101万元,地方配套727万元,劳务折抵3591万元。建设期6年。其中造林期4年,涉及全市8个县(市、区)。全年8个县(市、区)编制项目造林作业设计0.41万公顷,经县级检查验收完成0.42万公顷。德援二期工程。项目总投资1.14亿元。其中德国政府无偿援助5700万元。主要内容为工程造林1.12万公顷,封山育林2.81万公顷。建设期8年。其中造林期4年。全市全年完成造林0.24万公顷,占计划的106%。林业血防工程。年初,省下达黄冈市林业血防工程建设任务0.19万公顷,总投资1426万元,涉及黄州、团风、浠水、武穴4县(市)。各县(市)年度作业设计通过省局专家评审,完成造林800公顷,占计划的120%。林浆纸项目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工程。晨鸣林业公司与全市林浆纸原料基地所在村委会签订合同转让面积6.87万公顷,占全市计划的103%。支付林地转让费、林木定购金1.3亿元。投资7200万元,用于8666.67公顷荒山造林和疏林地造林。
  【林业执法】 加强资源林政管理。森林采伐坚持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推行采伐公示制度,全市全年未出现超限额森林采伐。木材运输管理,执行木材凭证运输和验证放行制度,杜绝乱设卡、乱罚款现象,保持全市公路无“三乱”,维护正常的木材流通秩序;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收回县(市、区)林业局对船(含火车)运输木材出省的放行权,其出省木材运输证由市局森林资源管理科直接签发,控制沿江码头木材经营者违规经营木材。林地管理,抓重点工程建设林地征用,督导各县(市、区)林业局依法依规审批临时占用林地项目的申请、勘察和手续办理,依法收缴森林植被恢复费。全市征、占用林地面积384.47公顷,收缴森林植被恢复费1973万元。加大森林公安打击力度。全市森林公安机关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飞鹰行动”、“候鸟三号行动”,共出警415人(次),查处行政案件98起,行政处罚98人,罚款11.8万元,清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所32处,清理野生动物加工经营场所79处,检查野生动物活动区域3处,收缴野生动物800只、野生动物制品162公斤。全市全年共受理各类森林案件498起,查处498起。其中刑事案件5起,逮捕3人,移送起诉4起。
  【森林防火】 2008年,全市林业部门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层层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控制野外用火、加大案件查处力度等措施,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全市全年共发生森林火灾35起。其中,森林火警2起,一般火灾33起。过火林地面积363.66公顷,受害森林面积142.16公顷,损失林木蓄积2298立方米,死亡1人。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全市全年落实林改专项工作经费1424万元。其中中央884万元,省540万元,全市各级政府落实195万元。全年共编印《林改知识100问》1万册,发表林改文章103篇,开展林改培训86期,参加培训人员4200人次。各级林业部门干部深入重点村组,逐户核对、登记确权,并进行公示。林改方案提交群众讨论并经三分之二以上农户表决通过。创新林改方式,确定整体流转模式、流转大户模式、大稳定小调整模式、均山均股模式、山林权分到户模式等五种改革模式。(黄建平)


水 利


  【概况】 2008年,市水利局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认真履行工作职能,水利建设取得较好成绩。全年争取批准建设项目200余项,投资计划25亿余元,实际完成工程建设投资12.26亿元;争取拉动内需项目中央投资2.507亿元,占全国1.23%,居全省第一。市水利局被评为全市年度目标考核、精神文明、党建工作、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政协提案办理先进单位和行风、政风优秀单位。
  【防汛抗旱】 构筑防洪体系。以市区和沿江回水堤防、西隔堤整险加固和白潭湖排涝泵站建设为中心,以湖库和内河流域为重点,全面构筑全市范围内的防洪体系。同时,把水利工程加固与景观建设结合起来,融防洪、休闲娱乐为一体。实施防洪调控。实行汛期江河湖库水资源科学调度管理,满足防洪、抗旱和人民生活、生态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水资源的作用。编制《黄冈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建立防汛抗旱信息网络。全市防汛由单纯的路通、电通、电话通,发展到市与省、各县(市、区)及各地堤防之间防汛信息网络化。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市局组建工作专班,加强检查督办,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全年涉及各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计划1.7652亿元,实际完成总投资2.134亿元,超出计划投资0.3688亿元;计划完成各类饮水工程498处,实际完成520处,超出计划任务22处;计划完成管网入户供水受益人口44.13万人,实际完成受益人口55.6万人,超计划完成任务26%。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全市共有大、中、小型水库1005座。其中大型水库12座,中型水库37座。全市共有106座病险水库纳入国家补助投资计划,批复总投资18.6591亿元,投资居全省第一位。全年完成第一、二期20座水库项目主体工程脱险任务,完成直接投资5.517亿元。10座水库完成单位工程验收,其中金沙河水库完成竣工验收。第三期86座专项规划项目初步设计批复总投资10.6341亿元,已下达43座水库投资计划,下达投资5.8342亿元。其中30座水库开工建设,完成投资8000万元。2007年底省补助投资的36座小型水库溢洪道扩挖工程全部完工并通过验收。同时,县(市)自筹资金659万元,加固小型水库77座。
  【长江回水堤防整险加固】 长江回水堤防整险加固工程全长57.39公里,总投资4.2236亿元。工程共分9个标段,累计完成堤身土方370.2万立方米,塘填土方185.8万立方米,防渗墙25.06万平方米,锥探灌浆工程全部完工;预制砼块护坡完成46811立方米,铺设36545立方米;建成堤顶泥结石路面工程28.74千米、混凝土路面9.463千米;植草65.3万平方米,完成6座涵闸的整险加固。回水堤防整险加固工程受到世行、水利部和省水利厅肯定。
  【水库移民扶贫工程】 2008年,全市核定大中型水库移民265341人,移民总数居全省第三。全年扶贫资金达2.249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全年全市开工建设并竣工的各类移民工程1490处,通过项目验收1057处,验收率71%。完成国家下达资金1.3203亿元。其中,通村通组公路建设项目投资占67.6%,完成968公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配套项目投资占12%;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投资占9.8%,14万农民受益;改厕建沼气项目投资占3.5%,共建成3446座;其它工程项目占7.1%。得到库区和安置区群众的好评,市水利局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
  【泵站更新改造和电气化建设】 全市全年争取泵站更新改造投资项目8处,总投资2.9889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列入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规划的第一批3处泵站,总投资0.7801亿元,完成投资0.156亿元,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并投入试运行。第二批5处泵站总投资1.8186亿元,均完成前期工作,到位资金1.45亿元,完成工程建设投资0.03亿元。第三批泵站更新改造概算投资0.3902亿元,完成土建、监理和招投标。农村电气化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总投资分别为1.8644亿元和0.2791亿元,项目县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分别完成投资0.014亿元和0.079亿元。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2008年,市水利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注重发展节水灌溉项目,充分发挥团风、武穴两个节水重点示范县和麻城宋埠、罗田大河岸、浠水河东街、蕲春十里畈节水灌溉示范区辐射引领作用,争取白莲、金檀、明山三大灌区投资资金2200万元(中央1100万元、省配套660万元、地方自筹440万元),完成渠道衬砌12.32千米、附建物改造98处。
  【“民办公助”与水土保持项目】 全市10个“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完成总投资0.2039亿元。共建设水源工程15处、渠道116公里,安装机电泵站17座,工程建设均通过省级验收。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2366.67公顷,改善排涝面积27.33公顷,新增节水能力473.8万方。同时,加强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土流失管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全市全年投入资金0.22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小型蓄水保土工程266座,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20平方公里。
  【水利管理】 全面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坚持以水权、水市场为基础,推进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健全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护水机制,结束“水无定性、水无定量”的历史,实现取水、用水、排水和利用有章可循。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加强重点水利工程管理,实行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监管,强化在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整顿水利建筑市场秩序,突出“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的水利建设特点。规范河道采砂管理。落实市政府禁采公告,加强内河采砂管理。全市水政执法人员累计出动执法艇346余艘(次),巡查2657人(次),抓获非法采、运砂船42条,内河共立案查处违采案件529件。强化机关及二级单位财务管理。执行机关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做好资金筹集、独立核算以及资金管理等工作,开展二级单位收支监管以及法人经济责任审计。加强水利综合经营管理。依托水利资源优势,推广水利旅游,发展水利经济。
  【水利改革】 市水利局积极探索,克难攻坚,完成全市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明确权责。全市各类水利工程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明确工程安全责任,明确管理养护经费,合理配置资源。规范人事编制和经费供给。全市各级水管单位共落实由财政供给经费的事业编制2802人。其中全额拨款事业编制834人,差额拨款事业编制1968人。水管单位公用经费、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等支出,均由同级财政负担,确保工作正常运行。充分发挥职工积极性。整合职能,定岗定编,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工资分配制度,提高工作效率。调整水价。全市农业用水全面实施基本水价加计量水价,农业水价基本上达到经营性收费价格,计收方式由政府和财政代收代支转向供水单位自收自支,实现农业供水市场运作。妥善安置分流人员。采取措施,解决职工身份置换、养老保险、安置补偿等难题,妥善安置分流人员,保证改革稳定。(黄 蓓)


水 文

  【概况】 水文系统承担域内河流、湖泊、水库的水位、流量、泥沙、水质、水温、地下水资源以及降水量、蒸发量、土壤墒情等项目的水文监测,并进行分析、计算、传输、整编存储。在区域内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蕲水、举阳河等7大水系,47座大中型水库,6座较大湖泊设有9个水文站、8个水位站、96个雨量站、地下水及土壤墒情各4站、报汛站点86个。其中中央报汛站14处、省级报汛站36处、地方报汛站36处、预报河段及水库10处、水质监测站21处、水资源调查点101处。基本形成观测项目齐全、布局科学合理、测报设施先进、服务功能高效的水文监测站网体系。
  【水雨情报预报】 2008年,全市气候多变。元月份,全市遭受50年一遇特大低温冰雪灾害,降水偏多。2-4月降雨较常年明显偏少。大部分县(市)产生一定程度的春旱。入汛后,共出现13次较明显的降雨过程,时空分布不均,呈现“北部山区多,东南沿江少”的特点。1-9月降水总量,北部山区比常年同期多1-5成,东南沿江少1-2成。6月21日全市进入梅雨期,7月10日出梅,历时20天。梅雨期间,东北山区遭受强暴雨袭击,红安城关3小时雨量达132毫米,6小时雨量达221毫米,强度为当地建站有雨量记录以来第一位,重现期为百年一遇。特大暴雨造成红安等县(市)十余万人受灾。红安县城区严重积水,多处房屋进水。举水、倒水相继出现近年来较大洪水过程。全市14座大中型水库出现超汛期水位。8座大中型水库、300多座小型水库开闸溢洪。长江、湖泊水势总体平衡。9月出现持续高温晴热天气,防汛抗旱比常年趋于缓和。5-9月份,共收发处理各类水情报文1.2万条。其中报省及以上4500条。25分钟到报率达99.8%。
  【规划开发利用水资源】 按照水质资料整编要求,全市全年完成16个水功能区、8个省界水体样品,共166次水质分析资料整编工作。完成全市水资源供、用、耗、排计算,编制水资源公报。完成全市水功能区划编制、长河流域水生态调查评价、地下水开发利用及保护规划汇总、水资源管理年报、全市水生态保护规划、全市水源地情况调查统计等多项技术工作。
  【报汛站建设】 10月底,全市14个中央报汛站全部完成建设任务。11月份,省水文局会同省电子研究所对中央报汛站进行联合测试,解决设备设施和相关软件问题。11月28日,通过省水利厅项目办等有关部门组织的验收。12月,17个省级报汛站全部建成,系统试运行基本稳定。(黄佳银)


水 产


  【概况】 2008年,全市水产工作以渔民增收、渔业安全为目标,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全市水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市渔业放养水面在上年的基础上保持稳中有升;生产鱼苗124.3亿尾,比上年增加21.3亿尾;水产品产量42.58万吨,增长6.5%;小龙虾养殖面积2.05万公顷,同比增加1.01万公顷,上市产量2.7万吨,增长60.7%;渔业综合产值过50亿元,其中一产业产值42.91亿元,增长29.9%,渔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10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增长7.1%,为全市农民人均增收贡献86.4元,占农民人均增收的19.2%;名特优水产品放(套)养面积达到4.67万公顷(不含稻田养殖),占养殖总面积的58.2%,名特水产品生产量7.97万吨,增长59.4%,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水产品总量的66%,较上年同期增加2个百分点。
  【抗灾复产】 1月,50年未遇的冰冻雪灾造成全市1.67万公顷养殖水面受灾,大量渔业基础设施、设备损坏,渔业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2.53亿元。灾情发生后,市水产局及时下发做好渔业防冻抗灾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做好抗灾工作;成立抗灾救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防冻抗灾和恢复重建的计划、组织、监督和协调工作;及时召开局属单位负责人会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单位人身、财产、生产安全;派遣渔业专家组,深入抗灾救灾一线,指导渔业生产自救;制订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积极争取救灾资金,全行业共争取国家和省救灾资金617.5万元。
  【小龙虾产业】 年初,市水产局与市政府签订责任状,计划将小龙虾寄养面积发展到2万公顷。4月,市水产局与市政府督查室就《关于加快发展小龙虾产业的意见》中的扶持政策在各地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并将各地小龙虾苗种繁育补贴和小龙虾养殖“以奖代补”资金的到位情况在全市范围内通报,促进各地政府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全市建立小龙虾繁育基地32处,面积412.67公顷。全市野生小龙虾寄养面积由上年的1.05万公顷发展到2.05万公顷,较上年翻一番,总产量达2.7万吨,并取得自主出口权。
  【名特优水产品养殖】 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渔业,促进渔(农)民增产增收。发展优质高效渔业。按照“一村一品”、“一鱼一产业”的要求,注重突出养鳝、南美虾、罗非鱼等特色。发展山区库区渔业。麻城碧绿河水库建成国内较大的鲟鱼苗种繁育和商品鱼养殖基地;英山热带鱼养殖面积达到73.33公顷,养殖网箱达到1200只,先后引进长丝鲈、巴沙鱼、麦鲮,并率先在中国高纬度地区成功繁育巴沙鱼苗种。
  【生态休闲渔业】 2008年,各地由单纯养殖向垂钓、美食、娱乐、度假、旅游、商务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渔业发展。全市有休闲渔业场所712个。其中垂钓场589处,餐饮美食城90家,度假村33个;休闲垂钓水面1.13万公顷,年接待休闲人员114.5万人次;年收入1.57亿元,渔民人均增收701元。
  【板块基地建设】 2008年,黄梅、武穴、蕲春、浠水、团风、麻城、罗田、市水科所(含黄州白潭湖)等被列入省级板块建设,争取到省级补助资金340万元。龙感湖优质水产品、英山热带鱼、红安三角鲂等市县级板块正在加快建设,全市水产板块面积达到4.67万公顷。
  【水产大县创建】 市县两级均成立以市、县长为组长的水产大县创建领导小组,明确指导思想、创建目标和具体措施。6月,市委、市政府在团风县召开全市创建畜牧水产大县暨板块建设现场会,市长刘雪荣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对水产大县创建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浠水、黄梅、蕲春进入全省水产大县行列,武穴、黄州、团风亦在争创水产大县。
  【养殖技术推广】 全市全年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推广普及率和科技入户率达到70%以上,共落实渔业科技示范户2100户,举办各类养殖技术培训班252期,培训渔(农)民36000多人次,发放科技手册和养殖日志3000多套、各类技术宣传资料9.1万份(本)。9月9日至11日,湖北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服务周培训活动在武穴、蕲春两地举行,受到渔民的普遍欢迎,科技入户工作受到省水产局表彰。
  【人工增殖放流】 2008年,全市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保护鱼类资源多样化。6月,浠水县向长江投放价值8万元的各种优质鱼种500万尾;8月,黄梅首次将200公斤人工繁育的青虾幼苗放流龙感湖,奠定黄冈青虾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市直太白湖等湖库划定禁渔区,采取人工插把(鱼巢)进行鱼类自然繁殖和增殖。
  【水产品加工】 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6家(佑成、大宋、神鹭、绿润、圣龙、海鲲),年总加工能力达5.7万吨。其中神鹭公司水产品出口到欧美、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实现年产值过亿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完成税收500万元。神鹭公司成功提取甲壳素200多吨。
  【水产项目建设】 2008年,全市落实建设项目5个,到位资金1887万元。其中市直212.5万元。6月2日,黄冈市渔业病害防治与检测中心项目正式开工。12月3日,市直太白湖渔场中华倒刺鲃苗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通过专家验收。该项目总投资388.9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7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85万元。同时,市水产局根据国家产业投资政策,筛选出10个建设项目上报国家农业部、发改委。计划总投资250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850万元,地方配套和单位自筹652万元,市直942万元。
  【机关建设】 2008年,市水产局机关和市渔政处均纳入了参照公务员管理;通过了市直最佳文明单位验收;获得市政府责任目标任务考核先进单位和湖北省农业厅先进单位;市渔具厂、市水产代销公司、市水产冷冻厂改革改制基本完成;局属东湖渔场、太白湖渔场成鱼生产获得丰收,产量、效益创历史新高。全市水产系统共向省水产政务网报送各类信息材料320篇,被采用295篇,在《中国渔业报》、《中国水产》、《科学养鱼》等国家刊物刊发稿件50篇,在《湖北农业》、《内陆水产》、《渔业致富指南》、《水产工作》等省级刊物刊发稿件72篇,在《湖北日报》刊发8篇,在《黄冈日报》、《鄂东晚报》上刊发130篇,被市委《黄冈信息摘要》、市政府《黄冈政务信息》采用4篇,80余篇被国家级多家核心网站和省政府、市政府网站转载,被中央电视台报道2次、省电视台报道4次、市电视台报道20余次。(叶永清)


农 垦


  【概况】 2008年,全市农垦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全力推进农场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市农垦事业管理局被评为全省农垦系统“农场管理先进单位”。
  【特色经济产业】 全市国有农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采取订单拉动、政策扶持等措施,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发展绿色农业,促进蔬菜、小龙虾、蚕桑、板栗、速生丰产林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全市国有农场特色经济基地面积达10425公顷,占国有土地总面积的54%;特色产业专业队48个,占全市垦区生产队总数的47%。其中,南湖农场几个专业生产队探索出刀豆→西瓜→包菜和马铃薯→芝麻→油菜套种新的耕作模式,每亩增收2000多元。万丈湖农场、八里湖农场、南湖农场小龙虾养殖面积达800公顷,总产量达180万公斤,创产值2600多万元,亩均产值2.16万元,农工人均增收400元。
  【农垦板块建设】 按照“种植业建板块,水产业建基地”的工作思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农场农业板块。万丈湖农场、八里湖农场优质水稻板块面积稳定在2120公顷以上,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62%;优质稻产量14790吨,占粮食产物总量的74%;优质双低油菜板块面积1404公顷,产量2953吨,分别占油料作物总面积、总产量的94%和86%。八里湖农场、南湖农场水产养殖板块面积扩大到13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59%,总产值8000多万元,利润2300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农业总利润的60.6%和72%。南湖农场青鱼亩产比常规鱼增收800元,成为全市水产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八里湖农场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年产常规鱼苗3亿尾、鳜鱼苗种100万尾,成鱼500万斤,创历史最好记录。
  【招商引资】 截止11月,全市国有农场引进项目26个,协议引资63亿元,到位资金1亿多元,在建项目17个,建成投产项目8个。其中,八里湖农场利用境内黄金水道,与上海老板合作,开发建设船舶制造、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超大型项目。该项目估算投资60亿,计划工期两年,分三期建成。南湖农场引进工业项目建筑、运输、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型项目,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2.6%,名列全市5个国有农场之首、黄州区乡镇办第三。
  【企业改制】 市农垦直属企业相益公司、饲料厂两个破产企业的改制方案获市政府批复,法院正式下达破产方案裁定通知书,进入资产处置阶段。利用破产企业土地资源,研究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相益公司引进黄冈鑫海客商,饲料厂引进浙江客商,并分别与客商签订土地出让意向协议。争取惠民政策补助。全年共落实困难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企业退休人员医保、特困职工、伤残职工生活补贴60多人(次),共争取政府补贴资金50多万元。(叶丹勇)

农业机械


  【概况】 2008年,市农机局落实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个十百千”农机化示范工程,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促进农民增收,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实现全市农机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到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82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8752台、小型拖拉机10173台、联合收割机1165台、水稻插秧机525台;全市机耕、机播、机收总面积达到54万公顷,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为71.3%、5.8%、47.2%;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3%。水稻机械插秧面积达到2.23万公顷。油菜直播、收获,脱粒机械化技术在沿江县市推广。
  【农机购置补贴】 2008年,全市共争取中央和省级购机补贴资金2287万元。其中国家购机补贴资金2220万元,省级购机补贴资金67万元,同比增长120.4%。直接拉动农民投入8945万元,购买各种先进适用农机具11177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850台,收割机239台,插秧机250台,其它作业机械9839台,受益农户10363户。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 2008年,全市各级农机系统开展“一县一品”农机化示范工程和农机科技入户工作,推广农机新技术。推广水稻机械插秧技术。全市全年共召开水稻机械插秧现场会71次,建成12个整乡推进、46个整村推进的机械插秧示范基地,完成机械插秧面积2.25万公顷。推广旋耕埋草机械化技术。5月27日,在团风县召开《船式旋耕埋草机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生产试验示范现场会。农业部、省农业厅、省农机化办有关领导和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以及湖南、江西和本省部分县(市)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会议。推广油菜生产机械技术。沿江6县(市)推广油菜直播、移栽、收割、脱粒等机械化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农业机械服务体系】 2008年,市农机局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共有农机大户1578个、农机合作社31个、农机协会72个。农机服务体系在春耕、“三夏”、“三秋”等重点农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机部门利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政策,共培训各类技术和操作人员67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670人。全市共举办购机补贴政策咨询会141场,提供政策咨询3900人(次),发放购机补贴宣传资料6万余份。春耕期间,全市共协调组织作业机械2.3万台(套)、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28个参与春耕春播,有效缓解季节性劳力不足的矛盾。全市全年共组织联合收割机450余台开展跨区作业服务,作业面积达1.12万公顷,跨区作业涉及安徽、江西、河南、山东等省。农机部门会同发改委、石油石化等部门,加强农用柴油资源供应和储备的协调,实行专卡供应服务,解决农机加油难的问题。
  【农机安全生产】 2008年,市农机局深入开展农机百日安全督查和“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全市共排查安全隐患1013起,下发整改通知书449份,实施行政处罚29人(次),整改隐患423起。全年全市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违规办证、“黑车非驾”、超速超载、违法载人等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根治,实现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平安农机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罗田县被推荐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有11个乡镇通过全市“平安农机”示范乡镇考评验收;市农机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招商引资】 参与湖北青园国际农机五金机电城招商项目。该项目由安徽青园集团在浠水县城投资兴建,总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15.67公顷,总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主要开展农业机械销售业务,发展农机产品流通,打造“农机流通服务品牌工程”,填补鄂东南农机大市场建设空白。联合招商深圳中嘉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液晶面板显示项目。该项目落户黄州城区,总投资4亿元,填补黄冈电子高新技术项目空白。
  【机关建设】 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市农机局在市直农机系统深入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十佳三差”和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将学理论、学业务、学法规、提高效率、提高素质、提高形象为主要内容的“三学三提高”活动与部门工作实际相结合。增强学习、大局、责任、效率、服务意识,加强值班、请假、财务、学习、考评管理,促进班子团结,增强队伍战斗力、凝集力,改变干部职工精神面貌。全年全市共有7个县(市)农机局维修办公场所,有9个县(市)农机部门共投入100多万元添置办公设备;市农机技术推广站组织资金,装修办公场所;市局调整充实3名领导班子成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考2名公务员,公聘3名工勤人员,机关班子建设、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石志宏)

农村能源建设

  【概况】 2008年,全市能源部门抢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开展“一建三改”、“一建多改”,实现全市农村经济、生态、社会、政治四大效益协调发展。全年全市累计建有沼气池17.8546万户,年产沼气7141万立方米;新建和在建大中型沼气工程5处,总池容3000立方米;新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卫生校园小型沼气工程32处,总池容2340立方米;建立健全县级服务中心10个、乡镇服务站47个、村组服务网点267个;培训农民沼气生产工1792人,通过职业鉴定并获得资格证书600余人;沼气综合利用6万多户,沼液浸种移栽大田面积1878公顷,年增产粮食1327吨;沼液喂猪8.92万头,节约饲料4371吨;沼液养鱼3102公顷,增产鲜鱼1237吨。
  【全市农村饮水安全、沼气建设现场会】 4月10日,全市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建设现场会在龙感湖举行,市农村能源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人以及全市各县(市、区)分管农村工作的副县(市、区)长、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参加会议。会议要求,各地要借鉴英山经验,全面推进沼气建设,大力构建农村生态家园。会议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孙楚强主持,副市长蔡德坤出席会议并讲话。与会人员参观了龙感湖大桥新村的中型联户沼气建设工程。
  【实行沼气首席技术员制度】 2008年,黄冈率先在全省实行沼气首席技术员制度。首席技术员的职责是: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做好技术传帮带,做好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做好沼气技术员的业务培训和沼气安全使用知识培训;宣传推广“三沼”综合利用和技术创新。通过各县推荐,市能源办评审,麻城市甘旋、黄梅县李曙光、浠水县王前利、团风县钟自然、武穴市周新生、红安县邱山安、罗田县方云安、英山县佘景峰、蕲春县叶荣喜、黄州区喻佑元等10人成为首批农村沼气首席技术员。
  【2005年国债项目通过验收】 5月上旬,湖北省2004-2005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验收领导小组对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浠水县、蕲春县2005国债项目进行验收。验收采取现场随机抽查、查阅档案资料、听取汇报、走访建池农户、核对建设名单、审查项目财务账目等方式。验收组认为项目县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未有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现象,项目建设取得一定成效,通过验收。
  【龙感湖中型沼气工程投入使用】 4月,龙感湖管理区沙湖办事处大桥新村联户沼气工程竣工。该工程发酵容积130立方米,采用中温发酵技术,每天可产沼气130立方米。工程按照“统一建造、集中供气、综合利用、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原则,成立沼气站,安排专人管理,供气120户。该工程投入使用,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用能,减轻了农民劳动负担,解决了养殖小区粪便污水的污染问题。(朱 强)


农村经营管理


  【概况】 2008年,全市农经系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维权、稳定、发展”抓规范,为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全年全市农民负担反弹之势得到有效遏制,减负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承包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农民专合组织发展较快,支持、扶持、服务合作组织发展的社会合力开始形成;农村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取得阶段性工作成效,全市扩大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实行减负领导工作责任制。年初,在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对全年的减负工作进行了部署,市农经局就减负的各项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各县(市、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将农民负担监管工作目标责任进行量化。宣传惠农减负政策。全市各地学习贯彻《湖北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采取办专栏、刷标语、挂横幅、送公开信等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减负惠农政策。全市共印发《致农民朋友一封信》140万封,补印《湖北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近79万册发送到农民手中。抓好减负基础性工作。严把预算关。4月,各地按照法定程序进行预算审批工作。全市农民卡内资金负担预算总额为3635.86万元,比上年减少179.97万元,其中:有1356个村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资金额为2641.17万元;有571个村开展以资代劳,金额为81.7万元;易涝地区农业排涝水费912.99万元。投工投劳预算为351.99万个标准工日,比上年增加71.19万个工日。填发农民负担监督卡,各县(市、区)以乡镇办为单位,由财经所组织集中填写、专人负责逐户发放监督卡,全市发卡率达到100%。加强审计监督。年初,市减负办下发了《关于对2007年农民负担资金进行专项审计的通知》。各地组织力量,逐村逐部门开展农民负担资金专项审计。全市共审计838个村和涉农收费部门,审计专项资金81024万元,清退违规违纪资金466.42万元,党纪政纪处分12人。处理农民来信来访。继续实行农民来信来访接待处理“首问制”、“登记制”、“回复制”、“销号制”等有效机制,妥善解决农民反映的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市减负办全年共计接待农民上访来信13件,省委、省政府及减负办交办案件10件,均已查处到位。监督惠农政策资金落实。全市按照《条例》规定,认真履行职能,监督惠农政策完全落实到位。全市应向农户发放各项惠农补贴资金58144万元(其中粮食直补6742万元,良种补贴4446万元,油菜补贴2610万元,农资综合补贴29487万元,退耕还林补贴8442万元,库区移民补贴6417万元,晚稻良种补贴1381万元),全部进入农户的补贴帐户,农民凭“一折通”随时可以提取补贴资金。开展检查督办和案件查处工作。1月,市减负办针对农民负担检查发现的问题,督促各地限期完成整改,共清退资金4.36万元。6月,会同红安、浠水、黄梅3县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省委办公厅交办的涉农案件,对5名责任人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清退违规资金2.3万元。7月,市委、市政府组织力量对全市上半年农民负担政策和惠农补贴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共清退违规资金6.85万元,4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5人被通报批评,所有违规问题基本得到纠正。9月,市农经局发文组织全市各地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共清退违规违纪资金60多万元。12月,市农经局结合农民负担年终考核,对各县(市、区)减负工作进行检查督办,有效遏制农民负担反弹。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 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农经局按照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会同各县(市、区)在10个乡镇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共建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57个,净流出户13.6万户,净流出面积2.84万公顷,其中合同流出面积1.29万公顷。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全市各地健全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县(市、区)建立仲裁委员会,乡、镇建立土地纠纷调解委员会。全市全年共受理农民土地承包纠纷898起,涉及承包耕地145公顷,纠纷大部分得到妥善处理。
  【农民专业合作社】 2008年,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合组织524个,比上年增加131。其中:专业合作社286个,比上年增加80个,专业协会238个,比上年增加51个。宣传法律法规。组织局机关干部和县(市、区)局长学习《湖北省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普及合作知识,提高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认识。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示范。年初,在全市选出13家合作社进行试点,不定期组织力量进点服务。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和浠水县红莲养鸡专业合作社被评为2008年全省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指导综合协调服务。做好财政、工商、税务、农机、水产、畜牧、供销社等单位协调工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全市财政部门共拿出70多万元资金支持试点合作社建设,供销、农机、水产、畜牧等单位领办、支持发展了大批新的合作社。争取省级政策扶持。市县两级经管局积极到省直相关部门宣传黄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争取项目扶持资金。全年共为全市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省农业厅、财政厅专项扶持资金156万元。督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10月,市政府在英山召开现场会,传达全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现场会精神,部署专合组织发展工作。会议确定在全市实施“1051示范社”建设工程,即:市负责10个社、县(市、区)负责5个社、乡镇负责1个示范社建设,计划于2009年年底组织检查验收,并在全市评选出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市政府授牌表彰。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7月,市长办公会、市委常委会先后听取市农经局关于全省“三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扩大试点会议精神汇报,分析全市“三村”现状,部署全市产权制度创新工作,并拨出专项资金支持试点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杨元寿为组长、副市长蔡德坤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三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经局。各地均成立专班,加强对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召开现场会,推动试点。10月底,市委、市政府在麻城召开全市“三村”产权制度创新试点现场会,副市长蔡德坤主持会议,市委副书记杨元寿作专题报告,进一步部署全市“三村”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工作。科学选定试点村。市农经局对全市的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在总结黄州区汪家墩村,麻城市城西村、清水塘村和团风县张家湾村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又在各县(市、区)选择8个村作为试点村。至此,全市共有12个村启动试点工作。(董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