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术诠真 (公炳尧先师传授 暮雨笔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09:00
太极拳属武当嫡派之内家范畴。现代杨氏太极拳一代宗师林公炳尧先师乃陈公微明老先生之入室关门弟子。林师传杨氏太极拳、复传杨氏太极长拳、更传杨氏小架太极拳。杨氏太极长拳及杨氏小架太极拳乃杨氏太极拳术中秘不可得之奇葩,为杨氏历代太极宗师所秘惜。世间所习杨氏太极拳术者甚众,虽亦有闻斯技者,然得其真谛,窥其全豹者甚寡。先师林公炳尧先生承师祖陈公微明老先生之绝技,尽得杨氏太极拳术之精髓,复经先师数十年之磨砺,并阐其奥密,于太极之意日趋丰富,使杨氏太极拳术之法更趋明显。
一.专气致柔 太极拳术以专气致柔、以柔克刚为宗旨,尤其注重气沉丹田功夫的修养。气沉丹田,即老子所谓“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谓极柔而至刚,万法而归一也,故专气致柔乃太极拳之首要着手功夫。太极拳术欲致柔,务必先要专气。所谓专气,则纯以自然之呼吸,导以心相守之法。心相守之法,即杨家口传“主人翁在家”是也。日积月累,纯任自然,不可有丝毫牵强,将气缓纳于丹田气海。夫气能沉于丹田,则易所谓离心火与坎肾水之相济。进而骨髓日渐充满,则骨自能坚实沉重,即内劲渐长。太极拳术虽不用力,然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太极拳术专气致柔之功夫成矣。即太极拳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初学气沉丹田者,其之所以不能专气致柔,乃是不能沉肩坠肘之缘故也。或有未窥太极拳术真谛者,妄言气沉之海底为气沉丹田,盖海底者,穴为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位于前后两阴之间,又名会阴;丹田者,在脐下一寸三分是也,为男子生气之海,故又名气海。所谓气沉丹田,非强行将气下压而纳于丹田,如此而致小腹外鼓,切忌之。盖专气致柔之功夫,为太极拳术入道之基。气沉丹田乃绵绵不断、凝神聚气之法,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气海,勿忘勿助。所谓凝神聚气,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太极拳术专气致柔之功夫三年有成矣。
吾师曾教余一种专气致柔练习之法,即每日顺调呼吸,纯任自然,全身筋骨松开,轻柔舒展臂掌,采天地阴阳之气将气以轻缓细长导纳于下丹田之中,以心相守,稍聚而勿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融于丹田。日久充盈,炼之而收敛充溢于内,达乎四肢,流乎百脉,越尾闾撞开夹脊,而上乎泥丸,旋复下游任脉而下丹田,此河车之路通矣。
二.体用述真 一阴一阳之为道也。太极拳以虚无为本,其分合动静合乎阴阳。太极拳术之体用以八门五步十三势,按阴阳刚柔相克,动静循环,相连不断。气为使焉,神为主焉。神气收敛于内,内外融合为一,是为太极拳之体,将神气充溢于外,是为太极拳之用也。以体用分而言之,则脊骨为体,心为用;合之,则心肾相交,是为太极拳术之体用大全也。体用之始终,已见于此。
夫人身膂脊能竖起,则神自贯顶,即拳论所谓顶头悬是也。林师尝曰:“太极拳诸式之劲,皆由膂脊所发,非徒用两手之力”。能竖起脊骨,则势必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果能顶头悬,不偏不倚,则自然中正矣。若舍膂脊而修炼太极拳术体用之道,无疑痴人说梦,皆为末事矣。此所谓拳论“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是也。
太极拳习至极精处,乃体用兼备。太极拳之体诚可却疾延年,其用之所以名拳者,即仲尼所谓“拳者,杀人之利器也”。自古道不虚传,遇缘即应。学者倘能得遇明师大泄真机,照此下手修炼,自能得体用之始终。故微明师祖尝曰“太极非传者有极精密之教法,学者有极沈细之研究,不能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