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理论--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8:35: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战略、新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一、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重大意义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作为建设的主体出现,充当建设活动的主角,主动地发挥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农村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

  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人民群众为本,充分考虑所有社会成员的愿望和利益,自觉维护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就是以农民为本,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农民为基本依靠力量,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脱离农民的愿望,忽视农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就不可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提出的重要背景之一。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打破城乡二元格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是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和发展失衡状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的过大差距,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的转变、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但是由于各地农村的实际、城乡制度一体化的进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参差不齐,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外部条件也因此千差万别,单靠资金的扶持或者“一刀切”的模式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消灭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农民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资金和政策等条件,努力挖掘本地的各种资源优势,探索适合自己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实现从传统农村、农业、农民向现代农村、农业、农民的转变。

  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不懈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城市对农村的支持都只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起点和可能的发展空间,能否合理高效地配置这些要素,外部所提供的技术等援助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这个起点上能否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关键仍在于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内化为广大农民行动的目标,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农村发展的内在机制,实现外力和内力的有机结合,新农村建设才能持续发展。

  二、贯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广大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和基本依靠力量。这一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如果农民缺乏主体意识、自我发展能力弱、组织化程度低下,势必制约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正因此,落实建设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迫切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前提。尊重农民的意愿,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农民具备了主体意识,才能发挥主体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多种经营,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管理活动,农民的主体意识正在逐渐增强,主体作用也日益凸显。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农民的主体意识不强,仍是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现实。因此,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首先必须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让农民深刻地感受到,他们既是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既是创造的主体,又是价值的主体。要进一步增强政策观念,在新农村建设中更要讲究工作方法,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要坚持以农民为本,认真考虑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只有当农民意识到自己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把新农村建设转变为自觉的行动,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培育新型农民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核心。培育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没有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主体作用,也就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培育新型农民,首先要加强农村教育,造就大批“文化型、技术型”农民。据统计,我国农民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的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只有5%的农民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这种现状迫切要求大力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农村基础教育要逐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农村职业教育则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适应新农村建设中多样化的要求,既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农村劳动力队伍,也要提升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其次,要强化农民竞争和经营的意识,塑造“经营”型农民。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落后,必然会制约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强化农民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经营意识,提升农民应对市场的能力。广大农民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主体能力就能有效增强。当农民同时具备了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并现实地体现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时,农民才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