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印象(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39:10

克拉玛依印象

                                        刘仰  (2010-10-24)

    最早听说“克拉玛依”是因为吕文科演唱的《克拉玛依之歌》,那时我还很小,对克拉玛依没有任何了解,只觉得这首歌比较好听。这首歌的第一段歌词如下:“当年我赶着马群寻找草地,到这里勒住马我了望过你,漫漫的戈壁象无边的火海,我赶紧转过脸向别处走去。啊克拉玛依我不愿意走近你,你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啊克拉玛依我不愿意走近你,你没有歌声没有鲜花没有人迹;啊克拉玛依你这荒凉的土地,我转过脸向别处去,啊克拉玛依我离开了你。”
    那个时候,我连什么叫“戈壁滩”都不清楚,只知道“戈壁滩”上有石头。后来去了新疆,才见了真正的戈壁滩,一望无际。有些毫无生命,有些生长着顽强的低矮植物,动物都不爱吃。沙漠在刮风的时候会吹起沙尘,戈壁滩由于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灰尘较少,但是,风大的时候,石头也会被吹得满地跑。这时候再想起《克拉玛依之歌》,才知道什么叫“连鸟儿也不飞”,这是一个生命绝难生存的地方,当年的“克拉玛依”就是如此。这首歌描述了一个牧民,路过克拉玛依,因为这么没有草、没有水,只好离开。
    “克拉玛依”这个名字在维语中是“黑油”的意思。说起石油的发现历史,中国并不晚。早在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就记载了陕北地区的石油。而且,沈括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指出石油将大大造福人类的科学家。然而,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开发石油的动力并不大。进入工业社会后,西方先是学着中国古人开发煤矿,然后又开始开发石油。进入20世纪,石油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的血液,但是,中国的石油开发因为比较落后,长期成为“贫油国”。事实上,早在1911年,《新疆图志》就记载了在现在叫做“克拉玛依”的地方有自然外溢的黑油。当地人把黑油收集起来到市场上出售。那时候,这些“黑油”主要被用来点油灯,以及木轮车的润滑。
    新中国成立后,西历1954年,地质调查队听说市场上有一位维族老人经常在卖黑油,便想办法找到了他。这位名叫赛里木的维族老人,带着地质调查队员来到了“黑油山”。据介绍,全世界原油自然外溢的只有两处,克拉玛依便是其中之一。这处小山包,相对高度只有16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形成约有200万年的历史。至今,这个山包上还有多处自然溢油,近看就能看见冒着泡。山包上堆积的,大都是沥青与沙石的混合物。两年后,克拉玛依正式建市,它的名字就源自于“黑油”,与这座“黑油山”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地朋友介绍说,赛里木老人是克拉玛依油田第一个推销员。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油田,因此也被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长子。后来发现了大庆油田,奔赴大庆会战的石油队伍,很多来自于克拉玛依,包括著名的铁人王进喜。

黑油山并不很高。

“黑油山”上自然外溢的原油。

为纪念赛里木老人,克拉玛依人在这里为他塑了一座像。

铁人王进喜在克拉玛依。

铁人王进喜在克拉玛依受到表彰。


    在欧洲战场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因为天寒地冻,润滑油也被冻结,坦克之类的机械化武器设备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在严寒条件下保证油品不被冻结,是一项先进的技术,一般需要在提炼的成品油中加入某些防冻的成分。但是,克拉玛依这座“黑油山”上冒出的原油,在自然条件下,达到摄氏零下70度的低温都不会冻结,因此,它是天然的、优异的润滑油,在我国航天等尖端技术中被广泛采用。
   虽然克拉玛依有着丰富和优质的石油,但是,当初地质队员、石油工人来到这里时,克拉玛依完全是吕文科歌中所唱的样子。这片位于准噶尔盆地西侧的油田,是毫无生气的戈壁滩。当时的石油工人只能住在地窝子里,即便后来盖了一些房子,这里的自然条件也极为恶劣。中国的石油工人们就是在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唱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曲,在这里默默地奉献着青春和生命。然而,今天的克拉玛依完全已是另一幅面貌。前一篇文章中贴出的美丽的树林的照片,就在克拉玛依。近十年来,克拉玛依人从400多公里以外引来了河水,除了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他们还在戈壁滩上,建造了大片人工森林,目前成林的已有10万亩,下一步,还有更大的造林计划。

当年石油工人住的地窝子,如今已成博物馆的文物。这个地窝子是苏联专家住的,档次较高。

准噶尔盆地沙盘模型。上面是阿尔泰山,下面是天山,中间是盆地,克拉玛依位于盆地西侧。

克拉玛依市郊的人造森林。

管理人员正在做日常维护。

在人造森林的中心,远处的戈壁已经看不到。

    在前面文章的跟帖中,有网友提到,石化工业也造成污染。这片戈壁滩上辽阔的人工树林,就是石油工人治理污染的一个成就。碳排放问题近年来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国际上解决碳排放的办法简单说就是:按排放量交费。但是,也可以变通。即:排放多少二氧化碳,折合树木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种多少树。克拉玛依的这片人工森林,正好适合这种办法。实事求是说,十年前,克拉玛依刚开始造林时,并没有想到这一点,那时候,“低碳经济”也没有像今天一样被关注。当时,克拉玛依造林只是想多一项经济收入的来源,这些树木成材后,可以用来造纸。今天,造纸的想法已经彻底放弃,这片森林因为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而被称为“碳汇林”,保护环境要付出代价,树就是钱,活着的树就是经济。

不管出于什么动机,在戈壁滩上造出这样一片人工森林,都值得敬佩。

我们能否想象在戈壁滩上造林的艰难?所有的人都是义务劳动。 

    从没有生气的“黑油山”,到望不到边的人造树林,半个多世纪以来,克拉玛依人不断创造着奇迹。在它的背后,就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不同于当今流行的个人主义,它不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尽管我们今天可以说,过于轻视个人利益也有问题,但是,我们今天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甚至伤害国家利益。克拉玛依是新中国成立后比深圳更早的移民城市,然而,它与深圳有着不一样的精神。

10万亩林区中心景区,现在已成为人们休闲的地方。

非常朴实,没什么花哨。

蚂蚁塑像是唯一的“艺术品”,它象征克拉玛依人的精神,也像戈壁滩上永远工作的“磕头机”(抽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