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对联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39:15
李氏对联鉴赏 
 



卫公勋业

元礼门墙

上联说唐初军事家李靖,京兆三原人,精通兵法,被其舅韩擒虎(隋代大将)所称道。隋末,任马邑郡丞。唐高祖时,任行军总管,率军跟从李孝恭征服萧铣(地方割据政权“梁”国皇帝),并取得岭南地区,官岭南道抚慰大使。太宗时,历官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宰相)等,先后出兵击败东突厥、吐谷浑,封卫国公。著有《李卫公兵法》。下联说东汉颍川襄城人李膺,字元礼,桓帝时任司隶校尉,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结交,反对宦官专权,被太学生称为“天下楷模李元礼”。延熹年间,宦官诬陷他结党诽谤朝廷,被捕入狱,释放后又禁锢终身。灵帝时,外戚窦武执政,起用他为长乐少府,与陈蕃等谋划诛杀宦官,失败后死于狱中。门墙,师门,语出《论语•子张》。

 



西陇望族

北海名流

上联说李氏郡望为陇西郡。下联说唐代书法家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学者李善的儿子。初为谏官,后任郡守,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能文章,善书法,尤其擅长用行楷写碑,取法二王(羲之、献之)又有所创造,笔力沉雄,自成面目,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反对学书法一味模仿,曾说:“学我者死,似我者俗。”有《李北海集》。

 



经传道德

名重谪仙

上联说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做过周期“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孑L子曾向他问周礼,后辞官退隐,著《老子》(即《道德经》),成为道家的主要经典。下联说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上,少年时就显露出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又好行侠。天宝初年曾供奉翰林,一年多就离开京城,曾在洛阳与杜甫结交,晚年漂泊困苦,死于当涂。其诗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豪放,音律和谐多变,常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伟绚烂的色彩。被诗人贺知章叹为“谪仙”。有《李太白集》。

 



家藏邺架

诏赴玉楼

上联说唐代大臣李泌,字长源,京兆人,自幼聪敏,勤奋苦学,博览经史,擅长行书,喜欢吟诗作赋。玄宗时为皇太子供奉官,后历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官至宰相,封邺侯,家中藏书极多,号称“邺架”。善权术,有谋略,曾为肃宗筹划平定安史之乱;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长于随机应变。下联说唐代诗人李贺,字长吉,福昌人,唐朝廷皇室远支,家世没落,生活困顿。少年聪明异常,七岁能写诗文,曾使韩愈吃惊。作诗极为刻苦认真,母亲说他:“此儿要呕出心才作罢!”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韩愈曾为他作《讳辩》。相传他临死前,白天见个绯衣人拿块板,上面写着:“玉帝新建成白玉楼,召先生去作记”。

 



犹龙紫气当前现

旋马清风奕世存

台湾屏东县内埔李氏宗祠联。上联说春秋时思想家老子(李耳)。下联说北宋大臣李沅,字太初,肥乡人,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真宗时历官户部侍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宰相)。性格耿直,善良忠厚,多次上疏议论朝政,当时人称他为“圣相”。对自己要求严格,生活清俭,在京城封丘门内建宅院时,客厅前一片地方仅仅容下旋马(掉转马身)。

 



居士词犹传漱玉

娘子军莫与争锋

上联说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人中原后,流亡南方,丈夫病死,境遇更为孤苦。早期词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则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用作诗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漱玉词》。下联说唐初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嫁给临汾人柴绍。柴绍跟随李渊起兵反隋,平阳公主在陕西招募军队响应,发展至七万人,威震关中,当时号称“娘子军”。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遗恩远

由粤而蜀,祖德宗功沛泽长

成都市大街太平巷李氏宗祠联。上联“理官”说李氏源于大理官;“柱史”说老子(李耳)曾任周朝柱下史。下联说成都这支李氏的迁徙;据民国年间《李氏族谱》:唐代大将李光弼本是营州柳城契丹族人,归唐后姓李氏,屡立战功,封临淮郡王,定居金陵,又向南方数省迁徙。元、明以后,有一部分从南方西迁,其中广东李氏的一支于清代乾隆年间辗转迁至蜀地,定居成都。

 



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

宗开淮右,忠良孝友笃家风

安徽嘉山县曹府山李氏宗祠联。上联说李氏郡望及历史上李氏人才辈出,不乏“将相公侯”;下联说本支李氏定居于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为家风。

 



欲从学海问津,且把汉书终日读

莫谓凡夫难度,尚留道德五千言

安徽芜湖县方村镇李氏宗祠联。上联说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字玄邃,京兆长安人,上柱国、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少年时好学,曾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大业年间,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失败被俘,在押送途中逃脱,投奔瓦岗,辅助翟让联合附近各部起义军,并设计在荥阳击杀隋将张须陀,得翟让信任,自率一军,号称蒲山公营,继而被翟让推为全军之主,称魏公,立年号为永平。他传檄天下,数隋炀帝十罪,屡破东都隋兵,部众日益强大,后来人关降唐。下联说老子(李耳)。

 



脉接盛唐,喜玉叶金枝,派衍绥江绵瓜瓞

源开有宋,幸龙章凤诰,多传岭表世簪缨

广东广宁县古水镇李氏宗祠联。上联说本支李氏宗的来源和迁徙;下联说本支李氏多有大家贵胄。

  • 2007-7-14 23:55
  • 回复
  • 五毒书记
  • 0位粉丝

2楼

老君道德传千古
太白文章第一家

————————————————————————————————————— 
【一派陇西分,闽峤独推华胄贵】 
【六朝姻娅重,龙门犹许后人登】

出句:一派陇西分,荆楚尤推唐胄贵
对句:三皇天上来,华夏惟尊龙脉长

  • 2007-7-14 23:58
  • 回复
61.130.112.*

3楼

家谱佐证李自成归隐甘肃青城 后人将为其立碑 
 
来源:李氏网 时间:2007-3-27 
 
 曾在史学界引起轰动的“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之说再次引起了各方关注,4月5日(清明节),甘肃省明清史学会将联合李氏后人在青城苇茨湾村龙头堡子为“闯王之墓”立碑揭幕,并举行首次公开祭奠仪式。届时,陕西、甘肃等地的李氏六房后人都将受邀赶来参加祭奠。 

 青城镇位于兰州市东北90公里处,在黄河东岸边山峦之下,是个千年古镇,古代长安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所必经之地。当时水路、陆路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各省会馆林立。时至今日,古巷旧居仍可见到。据“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的提出者、当地70多岁的退休测绘师、历史研究爱好者罗士文介绍,过去6年间,他先后多次踏访榆中青城、白银武川、靖远北湾一带的李氏后人,并最终在青城镇苇茨湾村李文生家发现了一本抄修于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谱》。经过考察研究,他得出全新结论,李自成兵败后,化装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沟里,并葬于龙头堡子山下。 

 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的消息一经披露,立刻被传得沸沸扬扬,并同时给明清史学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成为闯王之死的又一历史新说。2005年8月14日,从北京来兰参加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等专家专程赶往榆中青城,查阅了《李氏家谱》,踏访了当地传说中的闯王之墓,认为值得研究。 

 甘肃省明清史学会副会长宣云清介绍,这次立的墓碑高达2.8米,宽0.9米,由于闯王是否“魂留”青城目前学界尚无最终定论,因此墓碑背面没有篆刻李自成的生平简介。此外,他们还初步计划将在青城苇茨湾村建成李自成陵园,陵园将包括纪念堂、雕像等建筑,以纪念、旅游为一体,以此提高青城的文化知名度。 

 解读《李氏家谱》 

 李自成“魂留”青城之说 

 300多年来,李自成之死云遮雾掩,疑团重重,史学界各派激烈争辩,2005年8月,青城70多岁的退休测绘师、历史研究爱好者罗士文根据《李氏家谱》中的记载,得出全新结论——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并从李氏后人的传说中推断李自成埋在青城苇茨湾龙头堡子。 

 在李自成叔父李斌第13代玄孙李文生家中,现保存着由李斌抄写并作序的《李氏家谱》。秘藏300多年的《李氏家谱》旧蓝色布皮,抄写纸为旧时黄麻纸,繁体楷书。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栾成显曾对《李氏家谱》做出真伪鉴定“青城《李氏家谱》为康熙年间抄录原物,不存在伪造。” 

 家谱中关于李自成的记录有多处:李自成的爷爷与李斌之父是亲兄弟,原籍陕西龙门县(今米脂县)。李自成是独生子,起义后其父逃亡,不知下落。同时,李斌携家逃至兰州市皋兰县乡下。序中有“我侄闯国乱”和“大明江山丧天榜”,两者皆属“天命”所致等文字。在《李氏家谱》的序言中,李斌还记录下了吴三桂追杀李自成至云南口子罗公山下,李、吴两人有一段对话:“自成曰,仁兄速回,京地九龙正位,无臣无主,大业在你,杀死愚弟何以足矣。将话言讫,三贵(吴三桂)俱礼勒马急回。不知下事如何。” 

 青城李家还流传了许多关于闯王的秘密传说,对李自成“封口”较严,李家族人当时在家庙里立“倒李木”,木头的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意思是警示后人世世代代不能再造反,而且以此保密李自成的事情,只要“倒李木”立起来,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在青城镇苇茨湾黄河东岸的龙头堡子山下,有三座坟墓,至今依稀可见,前冢为主,后二冢为跟班。传说这就是“皇上爷”——李自成以及两个卫士的坟墓。这诸多的“证据”说明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并葬于此。 

 2005年8月,从北京前来参加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等史学专家不辞辛劳,专门赴榆中青城踏访传说中的李自成归隐之地。张显清说:“谱牒是很重要的史料证据。为什么青城会有这么多的传说必然有原因,现在讲口头史学,即使对其证明不了,但对推动研究有意义,作为学术见解提出来,还要进行比较长的论证过程。讨论本身比结论更有意义,我们对此不否定,也不肯定,使其推动明史研究的进展。” (作者:魏娟)

  • 2007-7-15 00:52
  • 回复
61.130.112.*

4楼

家谱佐证李自成归隐甘肃青城 后人将为其立碑 
 
来源:李氏网 时间:2007-3-27 
 
 曾在史学界引起轰动的“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之说再次引起了各方关注,4月5日(清明节),甘肃省明清史学会将联合李氏后人在青城苇茨湾村龙头堡子为“闯王之墓”立碑揭幕,并举行首次公开祭奠仪式。届时,陕西、甘肃等地的李氏六房后人都将受邀赶来参加祭奠。 

 青城镇位于兰州市东北90公里处,在黄河东岸边山峦之下,是个千年古镇,古代长安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所必经之地。当时水路、陆路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各省会馆林立。时至今日,古巷旧居仍可见到。据“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的提出者、当地70多岁的退休测绘师、历史研究爱好者罗士文介绍,过去6年间,他先后多次踏访榆中青城、白银武川、靖远北湾一带的李氏后人,并最终在青城镇苇茨湾村李文生家发现了一本抄修于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谱》。经过考察研究,他得出全新结论,李自成兵败后,化装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沟里,并葬于龙头堡子山下。 

 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的消息一经披露,立刻被传得沸沸扬扬,并同时给明清史学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成为闯王之死的又一历史新说。2005年8月14日,从北京来兰参加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等专家专程赶往榆中青城,查阅了《李氏家谱》,踏访了当地传说中的闯王之墓,认为值得研究。 

 甘肃省明清史学会副会长宣云清介绍,这次立的墓碑高达2.8米,宽0.9米,由于闯王是否“魂留”青城目前学界尚无最终定论,因此墓碑背面没有篆刻李自成的生平简介。此外,他们还初步计划将在青城苇茨湾村建成李自成陵园,陵园将包括纪念堂、雕像等建筑,以纪念、旅游为一体,以此提高青城的文化知名度。 

 解读《李氏家谱》 

 李自成“魂留”青城之说 

 300多年来,李自成之死云遮雾掩,疑团重重,史学界各派激烈争辩,2005年8月,青城70多岁的退休测绘师、历史研究爱好者罗士文根据《李氏家谱》中的记载,得出全新结论——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并从李氏后人的传说中推断李自成埋在青城苇茨湾龙头堡子。 

 在李自成叔父李斌第13代玄孙李文生家中,现保存着由李斌抄写并作序的《李氏家谱》。秘藏300多年的《李氏家谱》旧蓝色布皮,抄写纸为旧时黄麻纸,繁体楷书。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栾成显曾对《李氏家谱》做出真伪鉴定“青城《李氏家谱》为康熙年间抄录原物,不存在伪造。” 

 家谱中关于李自成的记录有多处:李自成的爷爷与李斌之父是亲兄弟,原籍陕西龙门县(今米脂县)。李自成是独生子,起义后其父逃亡,不知下落。同时,李斌携家逃至兰州市皋兰县乡下。序中有“我侄闯国乱”和“大明江山丧天榜”,两者皆属“天命”所致等文字。在《李氏家谱》的序言中,李斌还记录下了吴三桂追杀李自成至云南口子罗公山下,李、吴两人有一段对话:“自成曰,仁兄速回,京地九龙正位,无臣无主,大业在你,杀死愚弟何以足矣。将话言讫,三贵(吴三桂)俱礼勒马急回。不知下事如何。” 

 青城李家还流传了许多关于闯王的秘密传说,对李自成“封口”较严,李家族人当时在家庙里立“倒李木”,木头的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意思是警示后人世世代代不能再造反,而且以此保密李自成的事情,只要“倒李木”立起来,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在青城镇苇茨湾黄河东岸的龙头堡子山下,有三座坟墓,至今依稀可见,前冢为主,后二冢为跟班。传说这就是“皇上爷”——李自成以及两个卫士的坟墓。这诸多的“证据”说明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并葬于此。 

 2005年8月,从北京前来参加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等史学专家不辞辛劳,专门赴榆中青城踏访传说中的李自成归隐之地。张显清说:“谱牒是很重要的史料证据。为什么青城会有这么多的传说必然有原因,现在讲口头史学,即使对其证明不了,但对推动研究有意义,作为学术见解提出来,还要进行比较长的论证过程。讨论本身比结论更有意义,我们对此不否定,也不肯定,使其推动明史研究的进展。” (作者:魏娟)

  • 2007-7-15 00:53
  • 回复
61.130.112.*

5楼

李姓宗祠通用匾额 
  道德传家 太白遗风 诗酒流芳

  “道德传家”源自老子。在李氏家谱中,老子是十七世裔孙。名耳、字聃,今河南鹿邑人,是周朝主管王室藏书的官吏,因而是一位学问渊博、见识高深的人,孔子曾向他请教关于礼的事,可以说是孔子的老师。老聃阐发了一系列哲学思想,其中有关于“道”的理论,因而《道德经》被奉为道教经典,老子其人也就披上了五光十色的宗教幔纱,视如神明。所有李氏族人都为自己是老子的后裔而感到骄傲,李氏宗族也为有这位名扬四海的伟人而门庭增辉。

  “太白遗风”“诗酒流芳”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经郭沫若考证,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北部),李白就生于此地,幼年又随父迁居今四川油南青莲乡,该地仍存有李白早年读书的青莲书院,故李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有着传奇式的生平和“光焰万丈长”的不朽诗篇。又喜饮酒,有“斗酒百篇”的美誉,杜甫诗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人们心目中李白是一位超凡绝顶的人物,他的诗歌成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李姓宗祠四言通用对联

卫公勋业;
元礼门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唐·李靖屡建军功,太宗时封为卫国公。下联典自东汉·李膺,字元礼,以声名自高,后进有登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西陇望族;
北海名流。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唐·李邕,李善之子。善注《文选》。玄宗时,官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

陇西世泽;
冯南家声。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汉李广,陇西成纪人。以及唐高祖李渊,祖籍陇西成纪。“冯”,即冯翊,古地名,今陕西省大荔县。

邺侯世泽;
楷模家声。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唐·李泌,封邺侯。下联典自东汉·李膺,字元礼,太学生称“天下楷模”。

庋藏邺架;
召记玉楼。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唐·李泌,封邺侯。藏书甚丰,号为“邺架”。下联典自唐·李贺,临死前见梦:上帝成白玉楼,召其作记,遂卒。经传道德;

家藏邺架;
诏赴玉楼。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大臣李泌,字长源,京兆人,自幼聪敏,勤奋苦学,博览经史,擅长行书,喜欢吟诗作赋。玄宗时为皇太子供奉官,后历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官至宰相,封邺侯,家中藏书极多,号称“邺架”。善权术,有谋略,曾为肃宗筹划平安史之乱;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长于随机应变。下联典出唐代诗人李贺,字长吉,福昌人,唐朝廷皇室远支,家世没落,生活困顿。少年聪明异常,七岁能写诗文,曾使韩愈惊。作诗极为刻苦认真,母亲说他:“此儿要呕出心才作罢!”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韩愈曾为他作《讳辩》。相传他临死前,白天见个绯衣人拿块板,上面写着:“玉帝新建成白玉楼,召先生去作记。”

经传道德;
名重谪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春秋·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经》。下联典自唐·李白,贺之章称之为“谪仙人”。

漱玉词丽;
娘子军兴。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南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下联典自唐高祖李渊之女平阳公主,其夫柴绍随李渊起兵反隋,平阳公主在陕西招募军队七万余人,时称“娘子军”。

有典有则;
卜世卜年。
——佚名撰台湾省金门县李氏家庙联
  金门县现有五个乡镇,37个行政村,157个自然村。但当地人民仍习惯以“乡”做为村庄住民的认同体,这可能是受到明清时期的“都→保→乡”地方层级旧制观念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乡”,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地方聚落单元。例如,旧属19都古贤保古坑乡,就是指今日的古岗这一个自然村。金门与厦门过去同属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管辖,当地方言都还能保留闽南方言古音,例如一般人都把“乡”读成“香”它闽南话读音与拜拜所用的“香”相同。金门家庙多且密度高,更有几个乡是“一乡数庙”的情况,例如琼林就有蔡氏家庙七处,西园有黄氏家庙四处,北山也有李氏家庙四处,盘山有翁氏家庙三处。这些家庙除代表大宗、小宗之区分外,也代表当地姓氏家族的兴盛繁衍景况于一斑。金门家庙大门之左右两扇门板题字(板门联),在后埔(金城镇)是以题“祖德”、“宗功”者较为普遍,但在金沙镇则以门神装饰绘画者较为多见。何培夫认为门神耸立寺庙大门,首当其冲而地位显要,其设置目的不外乎辟邪逐厉、迎祥纳福与安宅镇殿。在民风古朴的金门浏览众多家庙建筑,能够让人同时欣赏到生命礼俗中的善与美,它涵括了各种传统的、庄严的、亲情的、艺术的、宗教的事与物。

  • 2007-7-15 06:08
  • 回复
61.130.112.*

6楼


  李姓宗祠五言通用对联

匡山怀哲士;
青莲慕奇才。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李太白祠联。

丞相将军府;
忠臣孝子门。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闻名当世的入闽始祖火德公是陇西李氏的第二十七世裔孙,李火德一支自明、清以来因其人文鼎盛而闻名台湾和东南亚诸国。台湾省国民党主席李登辉、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分别是李火德的第26世和28世后裔,李登辉鼓吹“两国论”是数典忘祖,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今福建上杭县稔田乡官田村有规模宏大的“李氏大宗祠”(火德公总祠)正大门有这一副显赫的宗联。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李大钊自题联。

勋业西平望;
文章北海风。
——当代书画家李曲斋集清·李文田遗墨字撰题广东省顺德县均安镇上村李氏宗祠联
  广东省顺德县均安镇上村李氏宗祠始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光绪八年建成。1988年定为顺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家古老建筑三进两廊,砖石结构,镬耳山墙,屋脊灰雕禽鸟吉祥花饰,门前台阶,石狮昂着两旁。悬挂于正门的“李氏宗祠”匾额为李文田嫡孙、现代知名书画家李曲斋集李文田遗墨而成。大殿堂上,高悬同治三年(1864年)慈禧太后御笔赐南书房翰林李文田“福寿”、“龙虎”二匾,笔墨沉雄,刚柔相济,仿佛这位垂帘听政的性情流露。老佛爷墨宝稀有浮世,游人当一饱眼福。神龛两侧,在石刻两块,此乃光绪皇帝两道圣旨,第一道圣旨称赞李经济教育子孙有方,赐赠他为资政大夫,鼓励他的家族珍惜这荣耀,并保持下去。称赞欧阳氏贤良淑德,深明妇道,是妇女的楷模,封赠她为夫人。著名的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是李文田的学生。第二道圣旨表彰李文田诗礼青湘扬奕叶之辉,恩赐资政大夫。圣旨文意,体现出光绪帝亲民情感。难得这位皇帝在变法维新中扮演了不寻常的角色。李文田的宫廷画像挂于大殿之壁。“文革”期间,画像失窃,偷者没有卖掉,也许因为失窃,才不至于在“破四旧”中毁灭。画像为工笔丹青,可以从中领略宫廷画之风采。李文田为咸丰六年(1856年)钦点探花,历同治、光绪三帝。官至翰林院学士、内阁学士、乡试主考、会试副总裁、礼部及工部右侍郎,入值南书房。李文田精研经典词章,西北地理。主持修筑北并石角围、三水大路围。效禹治水,造福庶民。李文田的书法艺术,收藏界视为珍品。仓门“梅庄欧阳公祠”及正堂之“绍德堂”匾额,为李文田手书,被顺德史家称为“传世宝物”。梅庄欧阳公祠是一家极具观赏价值的祠堂。大路围修“李文田庙”志念。庙宇宗祠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内容之一。有祭祖敬宗的顺德民间历来重视宗祠修建,“顺德祠堂”闻名遐尔。纵观祠堂史,多为士大夫而建。李氏宗祠也在此般环境下产生。建成之日,李文田手书“李氏宗祠”。京都文学宗人翰墨名流送来楹联祝贺,楹文涵盖李文田文风业绩。上联“勋西平望”之“西平”,典出东汉西域李氏郡望(陇西郡)与李唐宗族是一系。又意指李文田精熟辽金元史,被同僚誉为西北地理学家,业绩西平可望。下联“文章北海风”之“北海”,典指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号北海,擅行楷取法二王,自成面目,反对一味摹仿。言“学我者死,似我者俗”。李文田书法工欧阳询、博汉魏碑融篆隶楷一炉,不拘泥于古而自成一家,大有北海风格,为历代藏家所珍。

  李姓宗祠七言通用对联

狂歌痛饮双仙骨;
索句呕心一锦囊。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唐·李白为诗仙、酒仙,是为双仙。下联典自唐·李贺每出游,备一锦囊,得句即投其中,其母见之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巳耳。”

居士词犹传漱玉;
娘子军莫与争锋。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李清照。下联典指唐·李渊之女平阳公主。

木荣花绽展春色;
子孝孙贤传嘉风。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 2007-7-15 06:08
  • 回复
61.130.112.*

7楼

  典用鹤顶格李姓拆字联。

岷江水利千年颂;
昌谷诗风万里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战国水利家李冰,开凿都江堰。下联典指唐代诗人李贺,有《昌谷集》。

胪唱儿孙三百辈;
经传道德五千言。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李氏祠堂联。

玉炉修炼延年药;
真道兴诚益寿丹。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云南省陆良县城南面三十里处的终南山老子(李聃)说经台石刻联。

新添十竹皆紫玉;
恰对九峰如画屏。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清代地理学家、古文家李兆洛撰书联。

犹龙紫气当前现;
旋马清风奕世存。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台湾省屏东县内埔李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春秋时思想家老子(李聃)。下联典出北宋大臣李沅,字太初,肥乡人,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真宗时历官户部侍郎、参知政事、门侍郎、尚书仆射(宰相)。性格耿直,善良忠厚,多次上疏议论朝政,当时人称他为“圣相”。对自己要求严格,生活清俭,在京城封丘门内建宅院时,客厅前一片地方仅仅容下旋马(谓掉转马身)之方寸之地。

原本陇西神仙祖;
派系唐朝帝王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台北县淡水镇忠寮里竹围子李氏祖厝联。

  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对联

道德犹龙,名起柱下;
文章倚马,系出陇西。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春秋·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经》。曾任周柱下史。孔子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后人以犹龙代称老子。下联典自唐·李白,旧说为陇西人,其《与韩荆州书》云:“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诗礼趋庭,人羡邺侯卷轴;
忠贞体国,世瞻元礼萧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李泌秩事。下联典指东汉·李膺秩事。

鸣凤朝阳,谏诤均推御史;
宫袍带月,神气咸钦谪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御史李善感。下联典指李白。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遗恩远;
由粤而蜀,祖德宗功沛泽长。
——佚名撰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四川省成都市大街太平巷李氏宗祠联。上联“理官”,指李氏源于大理官;“柱史”,言老子(李聃)曾任周朝柱下史。下联典出成都这支李氏的迁徙,据民国年间《李氏族谱》:唐代大将李光弼本是营州柳城契丹族人,归唐后姓李氏,屡立战功,封临淮郡王,定居金陵,又向南方数省迁徙。元、明以后,有一部分从南方西迁,其中广东李氏的一支于清代乾隆年间辗转迁至蜀地,定居成都。

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
宗开淮左,忠良孝友笃家风。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嘉山县曹府山李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李氏郡望及历史上李氏人才辈出,不乏“将相公侯”;下联典出本支李氏定居于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为家风。

模楷听松风,敢诩龙门望第;
文章标花萼,毋忘鹿洞遗规。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李氏祠堂联。

欲从学海问津,且把汉书终日读;
莫谓凡夫难度,尚留道德五千言。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嘉山县方村镇李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字玄邃,京兆长安人,上柱国、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少年时好学,曾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大业年间,参与扬玄感起兵反隋,失败被俘,在押送途中逃脱,投奔瓦岗,辅助翟让联合附近各部起义军,并设计在荥阳击杀隋将张须陀,得翟让信任,自率一军,号称蒲山公营,继而被翟让推为全军之主,称魏公,立年号为永平。他传檄天下,数隋炀帝十罪,屡破东都隋兵,部众日益强大,后来入关降唐。下联典指老子李聃。

田可耕,桑可蚕,书可读,袭誉传家至宝;
战则胜,攻则取,守则固,文忠开国殊勋。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江南巡察大使李袭誉。下联典出明代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

世系考春秋,御史名官、东鲁圣人曾问礼;
渊源溯唐代,翰林著绩、玄宗皇帝也求诗。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孔子问礼李聃之事。下联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诗于李白之事。

脉接盛唐,喜玉叶金枝,派衍绥江绵瓜瓞;
源开有宋,幸龙章凤诰,多传岭表世簪缨。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广东省广宁县古水镇李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李氏宗的来源和迁徙;下联典出本支李氏多有大家贵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