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重于学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8:18:03
  第一,家长不是要“拼时间”教孩子,我们决不提倡父母做小学生的“伴读”“督学”或“书僮”;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自身的理想追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火一样的热情。父母认真负责地工作,专心致志地阅读,朝气蓬勃地锻炼,有条不紊地持家,热情诚恳地待人,以及所有活动中自然流露的言语神情,无不给孩子强大而积极的心理影响。另外,父母正当的业余爱好是最能诱发孩子良好兴趣的感染物,不论是下棋、种花、剪报、绘画、听音乐、旅游、钓鱼、修车、摄影、集邮,还是走亲戚、访朋友、饲养家禽等等,都能使孩子热爱生活,勤于思考,扩大知识面,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尤其在假期,孩子最需要的正是这些精神佳肴,父母顺便带孩子做伴,又玩又学,就是实施了最理想的假期指导。所以说,父母本身就是孩子最形象的“教科书”。   第二,指导小学生的假期活动,务必要逐步放手,鼓励孩子向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小伙伴之间的群体活动方向发展。这不仅是为了节约家长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这也是小学年龄段家庭教育最难能可贵之处。家长教育艺术的高明,表现在能指点孩子整天忙自己的事,家长只要稍加观察、引导和评定就足够了。家长对孩子活动的关心应表现为“精神参与”,而不是包办代替。   第三,家长指导并参与一些孩子的活动,这是世界上最甜美的事,太阳底下没有比父母与孩子共同劳动、玩玩学学、有说有笑、有问有答更快乐的事了,这是最高形式的“天伦之乐”;而且父母花去的时间仅仅是工作之余、茶余饭后的“边角料”。只要做个教子的有心人,接触孩子时的数分钟,几句话,—个微笑,就能“化休闲为神奇”,你们何乐而不为呢?   好了,亲爱的家长:提高认识,增强修养,丰富生活,讲究方法,幸福快乐地去完成小学生教育的另一半吧!不出几年,您的孩子———一个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少男或少女就会出现在您的面前,您将是最幸福的人!   崭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的要点是:   1. 人才有广泛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特点   应当培养多种多样、不同层次的人才。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松、杉、桐、柏都成材”。不可逼着孩子死读书,不可把眼光只盯在作业、考试、分数、升学上,乃至还制定一个“95分以上才及格”的土政策,这样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当然,以分数表示各科的学习成绩也是教育成效的一个方面,但它远远不能代表人才的各种素质。例如人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工作能力,创造素质,性格习惯,兴趣爱好,思想品德,自学能力等,不可能依据考试分数作出衡量,有的素质从作业和试卷中甚至丝毫反映不出来。如果让孩子从小只习惯于听讲,做作业,应付考试,盯着分数,追求名次,那很可能只会培养出头脑僵化、心胸狭隘、郁郁寡欢、缺乏广泛兴趣、实际能力低下的“衰人才”来,那是何等遗憾!   我常见有些高中或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没有自学能力,缺乏兴趣特长,不能独当一面地工作,更无创造和革新精神;有的知识分子的主要标志只是认识数千个汉字……这些毕业于中高等学府的人自己也很苦恼,进而自卑。究其原因,问苍天,问大地,还得问教育。我们的教育培养了多大比例的生气勃勃、善于自学、具有特长、乐于创造、理想远大、自信和坚毅的高素质人才呢?每个生活于社会中的人都会作出自己的判断。社会各方都在抱怨人的素质实在偏低,这真值得我们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反省深思!   2. 人才有自主性、进取性、创造性的特点   未来世界的人才一定要有自主与进取的品格,他们是了解本职工作意义、主动发挥才能的人,而不是只会听从安排的被动的工作者;他们是善于自学、善于工作、善于社交、善于休息和善于娱乐的人,而不是不会思考、缺乏生活能力和自卑孤僻的人;他们是积极竞争、善于比较、“择善而从之”的人,而不是缺乏勇气、人云亦云的人;他们是富有理想、以理性取胜、相信奋斗创业的人,而不是不求进取、害怕困难、无所作为的人;特别是他们有创造意识和行动,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敢探未发现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愿意去开拓新的思想、工作、科技、生产等各领域。   这种创造型人才的特征国际上有很多研究,我以为美国心理学家J.P.吉尔福归纳的八个特征很有价值。这八个特征是:   ①旺盛的求知欲和刻苦钻研精神;   ②做事不愿雷同;   ⑧对事物运转的原理、原因勤于探索;   ④知识面广,善于观察,记忆力强,对日常琐事不经心;   ⑤工作有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   ⑥有想像能力和直觉能力,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   ⑦富有幽默感,爱好文艺;   ⑧面对疑难情况轻松自如,能摆脱一切外来干扰,全神贯注于感兴趣的问题。   以上八点,既可以作为衡量孩子是否具有创造性的参考,也可以作为培养孩子应具备的创造精神的参考。   未来人才的标准告诉我们,教育远远不只是灌输知识,只教认字、读书和计算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发展,怎样成才,怎样提高素质,从而使孩子做到“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成才主要靠自己,这是古今中外的人才史所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怎样利用小学生的假期生活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养育出21世纪的创造型人才呢?我以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促进孩子高度的智力发展
小学阶段孩子还应喜爱独立看书,不仅爱看各类课外读物,常把书上的内容讲给他人听,而且还能自己读教科书,读懂了便能做习题,读不懂就会提问,不愿意糊里糊涂地混过去。
2. 引导孩子多接触实际生活,以发展创造性思维
要引导孩子热爱生活,接触面必须广阔,让他们经历丰富,见多识广,脑内储存起千千万万个事物形象来(包括音乐形象、美术形象),才能为发展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引导孩子搞小实验,动手操作
小学生的实验当然不是最新领域的科学实验,而是科学史上早已做过的简单的小实验,或他们自己探索的小实验,以培养实验意识、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4. 培养孩子良好的非智力心理品质
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幼苗,就务必要培养他们优良的非智力心理品质,要使孩子养成勇敢、坚韧、独立、专注、乐观、开朗、敢于冒尖、珍惜时日和群体协作、不怕困难等性格品质。而这些性格品质只有从小培养才有效果,才可能变为人格的一部分。
三  引导孩子去读大自然这本“巨著”他们到大自然中去的目的是:   1. 活泼身心,锻炼身体,接受日光浴、水浴、新鲜空气浴,在奔跑、爬山、涉水、游泳、采集、游戏、野餐、露宿等众多活动中,培养活泼、开朗、勇敢、坚毅的优良性格。   2. 认识万事万物,丰富自然常识,熟识动物、植物、矿物、气象、地理、天体的名称和特性,并动手采集、制作标本,或学习做文字的、绘图的记录。   3. 培养强烈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像力和钻研精神,使他们能在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认真思索问题,努力解答问题,并与课内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大自然哲理的启迪下,打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   4. 欣赏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风光,领略其不同气质的美,以提高美的鉴赏能力,并从中受到情感的陶冶,产生高尚的情操。   5.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花木、热爱小动物、热爱山河、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思想感情,懂得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爱护和优化环境,立志要让祖国山河、地球环境更美。  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应当怎样引导他们,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呢?   首先,要增强计划性,克服盲目性。正确地有计划地引导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应该做到根据游览地的特点、地理条件和季节确定目的和要求,确定玩什么,做什么,观察什么。这要与以下的问题结合起来考虑:   1. 选择时间   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出去一次为宜,以接触不同季节的大自然的变化。这里所说的一次是指有充分准备的半天以上的活动,平时鼓励孩子在家庭附近的自然环境中玩不算在内。另外,每1~2年最好到较远的地方去旅行一次。到大自然中去不要只选择风和日丽的晴天,还要让孩子感受各种天气的变化。   2. 选择去处   尽可能带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不同的面目,接触多种自然现象,尤其是要多接触原始的自然状态,如大海、沙漠、森林、沼泽等等平时较难见到的去处,而不是过多地到人工修饰的公园中去。   3. 引导去做   到大自然中去不仅要看、要玩,更可贵的是同时要做,如去学习照相、绘画、采集、认物、锄地、钓鱼、划船、溜冰、滑雪、爬树、野炊、露宿、摸螺蛳、吃野果、捉螃蟹、堆雪人、制冰灯、植树、登山、游泳、放风筝、测量土地、放飞鸽子等。要采集的物品是很多的,如小鱼、小虾、昆虫、树叶、野花、种子、各种石头、矿物及凡是新奇的自然物。这些采集来的物品要保存好,有的可以饲养,有的做标本,有的将来做实验,如种子可以种植,树枝可做盆景,树叶可做剪贴画等。   4. 抓住机遇   大自然中许多现象是短时间出现的,必须随时注意,及时引导孩子观察和活动,不可放过。例如昙花一现,樱花盛开,油菜花遍野,荷塘月色,大雪覆盖,电闪雷鸣,暴风骤雨,日食月食,日出日落,蚕结茧,蛇蜕皮,树发芽,雏鸡出壳等等,这些现象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天就消失了,特别要提醒孩子抓住机遇,注意观察。   5. 做好准备   每次外出都要与孩子共同商定时间和去处,讨论到那里玩什么、做什么,事先应当准备什么。准备的内容应包括阅读或讲解关于目的地的资料、科普常识或传说,准备好玩时必带的工具、仪器和生活用品;还要预料到游玩时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如气候突变,遇到蛇等危险物),应作哪些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要鼓励孩子克服困难,接受磨炼,勇敢探险,保证安全。   平时要让孩子阅读徐霞客、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故事,麦哲伦、哥伦布环游世界的探险故事等,或在茶余饭后讲给孩子听。还要多阅读诗词文章中描写大自然的名篇,多学习反映大自然规律的成语。   6. 写好日记   凡到大自然中去活动的当晚,都要引导孩子写旅游日记和观察日记,让孩子把所做所想、所见所闻的真实而细微的感受写下来,把发现的问题、思考的过程和解决的结果记录下来,不要记空洞的流水账,以加强思维、记忆和想像,这也是最好的假日作业。一二年级的孩子如果还不会写日记,可以要求他口述活动和感受,家长帮助记录,然后逐步培养孩子自己记。      第二,引导孩子抓住“身边的大自然”,或把大自然引进家里。   大自然的现象并不是只存在于海阔天空的地方,实际上身边处处都在发生,所以也可以把大自然引进家里来观察和操作,一定要指导孩子处处留意、细心观察和记录。这些现象如:房前屋后的小草如何生长,树枝如何发芽,树叶怎样飘落,春笋怎样破土,蚯蚓何时钻出地面,蜻蜓、蝴蝶有什么不同的飞行姿态,春雨和夏雨有什么不同,什么季节出现雾、霜、露珠,墙缝里怎么会长出小草,蚂蚁怎样搬食物,蜘蛛怎样结网,哪些树叫乔木,哪些树叫灌木,哪些树是常青树……   观察白天、黑夜、晴天、雨天、春夏秋冬不同的天空,区别晴天、少云、多云、阴天的异同,观察月亮的圆缺,认识一些星星,观察四季星座的变化,看银河的位置、流星的坠落、云彩的变幻、小鸟的飞态、蝙蝠的穿梭……仅仅看天就有无数的自然现象。
屋里也有“大自然”,如蚊子什么时候闹得最凶,叮人最厉害,什么时候家里的苍蝇最多,盐怎么潮湿了,菜刀怎么生了锈,铜锈怎么是绿色的,水泥的栏杆上怎么长出了绿苔,看看远处的山是否老是一种颜色,收音机变换了方向为什么听不见广播了,下雨前家里为什么闷热,爷爷为什么叫腰疼……看来大自然的现象无处不在。   还可以有意把自然现象拉到身边来观察,如发豆芽,做米酒,种扁豆,养蚕,喂鸟,饲养虾蟹,杀一条鱼,解剖一只鸡,打碎一个蛋,看母鸡孵化,观察小猫走路,摸自己脉搏与心脏的跳动,观察不同的物体燃烧的火焰……看来无处不可以请来大自然这位老师。   第三,引导孩子借助于仪器观察大自然。   要告诉孩子,仅靠人的感觉器官眼睛(视觉)、耳朵(听觉)、鼻子(嗅觉)、嘴(味觉)、皮肤和手(触觉)去了解大自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科学家发明了许多仪器帮助我们观察万事万物,其中有些仪器小学生就应当学会使用。   要给孩子买来或借来儿童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三棱镜、磁铁、指南针、皮尺、量具、秤、温度计、马表、湿度计、地球仪等,告诉他,这些仪器可以测定人的感觉器官感觉不到或感觉不精确的一些事物,如:   望远镜能帮助人看清远处的山水、地形、树木、海浪、沙丘等。   放大镜能帮助人看清细小的东西,如昆虫翅膀的样子,各种矿石的花纹,种子发芽的情形等等。   显微镜能帮助人看清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如细菌及其他微生物。   三棱镜可以帮助人看见综合光由哪些光线合成。   指南针可以确定地球是一个大磁场,南北极是磁场的两极。指南针能定方位,使人在大海、森林、沙漠、草原中不迷失方向。   磁铁能帮助人鉴别铁质,了解铁分子整齐排列就会产生磁性,一般铁与磁铁靠近也能磁化(因为其中铁分子慢慢排整齐了),磁化了的铁摔打以后(把铁分子打乱)磁性就消失了。   皮尺能测量土地的面积,小丘的高度(人站在太阳底下,当影子与人一样长时,测量小丘的影子有多长,也就知道小丘的高度有多少)。   斗和升能测量沙土和水的体积。   秤可以测定自然物的重量。重量就是地球对这个物体的吸引力的大小。   温度计不但能探出人的体温,而且能测定空气、水的温度以及母鸡孵小鸡的温度。   钟表能把一天时间分成小时、分和秒,马表能使人把每一秒钟的时间长短感觉得清清楚楚。   湿度计能测定空气中有多少水蒸气。生石灰能吸收水蒸气,使空气干燥。   地球仪能把地球缩小成一个模型,使人看得清地球的全貌,看得清海洋、大陆及世界各国的位置和大小。   第四,到大自然中去的整个活动中及前前后后,始终要鼓励孩子善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和讨论问题,怀疑不科学的解释,学习查阅资料和正确解答问题,养成观察提问的良好习惯。   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喜欢提问,并能提得出各种问题,这是他们求知兴趣和聪明才智的表现;而善于提问又是推动深入实践和观察,充分发展思维和想像,掌握丰富知识的最重要的方法和动力。所以“学问”是又学又问的结果,而人们也爱把大事小事的难题叫问题,如人口问题、能源问题、国防问题等等。   只要引导孩子去实践、观察,儿童就是世界上最能提得出问题的人,因为世界对他来说一切都是新奇的,他处处感到奇怪和疑惑,不像成人对万事万物看了几十年,司空见惯了,不觉得新奇了,因而较难在平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例如孩子能提出:“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而成人却往往提不出这样的问题,且也不知道天空是蓝色的原因。   所以,要抢在儿童习惯了大自然中的种种现象之前,启发他们多提问,多思考,多讨论,这不仅是为了丰富他们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从小给他们一双带疑问的眼睛,一副带疑问的耳朵,一个善于思索、对问题追根求源的大脑。这样,他们将来才有可能去揭开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奥秘,作出重大的发现、发明和创造。 怎样引导孩子在大自然中提问呢?   1. 要鼓励孩子认真观察,每事必问。他提不出问题时你就问他,启发他;也可以搞提问题比赛。如见到乔木高,灌木矮,孩子可能会问:最高的树会不会一直长到天上去?为什么不长到高楼大厦那么高呢?又如为什么刚升起来的太阳、月亮比顶头的太阳、月亮大?为什么大公鸡知道天快亮了,喔喔啼明?为什么冬天的池塘表面结冰下面不结冰?为什么有的云是白的,有的云是灰的,有的云是乌黑的……让孩子见到事物就想问题。   2. 有些问题可以抓住一点不断地讨论下去,培养孩子深入思考钻研的习惯,不要让他们浅尝辄止,满足于肤浅的认识。例如讲空气时先问:空气有没有颜色?空气中有没有水蒸气?水蒸气有没有颜色?接着问:你说水蒸气无色透明,为什么水开了冒出的水蒸气白茫茫的看得见呢?为什么冬天冒出的雾气多,天越热冒出的雾气越少呢?雾气就是小水滴,为什么它不掉下来却往上升呢?天上的云也是小水点,为什么不掉下来呢?小雨点也是小水点,为什么掉下来呢?雨点是水,水是无色透明的,但为什么看得见呢?碗里的水是透明的,为什么湖水是淡蓝色的呢?为什么海水是深蓝色的呢?为什么水库的水是碧绿的呢?———这样的讨论非常有趣,把问答、反问、观察、实验、想像都结合起来了(如做冒气的实验,用碗装水的实验)。   3. 遇到父母、孩子都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之后或查找资料,或请教他人,不可以放过,这能培养孩子凡事“弄个水落石出”的钻研精神。在两代人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有时候大人可以故意作出较为明显错误的判断,以锻炼孩子的识别能力,让他进行反驳。如夏夜乘凉,一家人看到流星坠落,爸爸说:   “流星就是彗星,也叫扫帚星,因为它有一条长尾巴。彗星是有长尾巴的,是吗?”这样最能引起争论,提高观察提问的兴趣。   4. 要常常提一些比较性的问题,以锻炼孩子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类能力。例如问孩子蝴蝶与飞蛾有哪几点相同,有哪几点不同;会飞的动物有几种不同的飞法,为什么有这些不同的飞行姿态等等。   5. 一定要求孩子阅读《幼儿十万个为什么》《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及一些科普刊物,要常看电视中《人与自然》《动物世界》《请您欣赏》等节目。家长也要不断丰富自然科学常识,把孩子引进科学的宫殿,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糊涂官打糊涂百姓。   第五,认识大自然要与动手做实验结合起来,并参观科技馆和有关的科研机构,看大人做实验等(见本书《培养孩子动手创造的能力》)。   最后,一定要鼓励孩子多多认识并记住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及其现象和名称,多认识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日月星辰、气象变幻、山河形象……尽量深刻地印在脑海里,并进行比较、分辨。   假期,常常鼓励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去学、去做、去想吧,让孩子成为大自然之子。
那么,引导小学生到大社会中去,具体说来有哪些目的呢?假期里又怎样引导孩子深入社会呢?   第一,从小锻炼孩子有一双观察社会的眼睛,不断丰富社会知识,扩大社会视野,认识社会现象。   假期里应尽可能带孩子到每一个社会角落去玩,去长见识。例如去工厂、矿山、农村、林场、渔场、饲养场、大学、图书馆、研究院、商场、军营、养老院、孤儿院、民俗村、寺庙、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名胜古迹、海关、法院、监狱、建筑工地、劳务市场、证券市场、疗养院等处。孩子日常生活里越是见不着的地方,越是要去长见识。去的目的不只是看看环境,欣赏风景,更主要的是了解这些地方是干什么的,人们在忙些什么,想些什么,他们与社会是什么关系……   要让孩子懂得的事物越多越好,例如工人怎样织出花布,钢厂怎样铁水奔流;农民怎样种出粮食、蔬菜,什么叫“米袋子工程”和“菜篮子工程”;解放军怎样练兵,军营里的被子为什么叠得像豆腐干一样方正;寺庙里有哪些佛像,人们为什么去烧香拜佛,这是什么现象;图书馆、阅览室里是一种什么气氛,哪些人总到这里来看书;公安局、检查院、法院是干什么的,监狱里关的是些什么人;民俗村住的是什么民族,少数民族为什么大都居住在山区……   一定要让孩子见多识广,并培养起探索大社会的兴趣。有一对观察社会种种现象的敏锐眼睛,将来才可能头脑清醒,善于分辨是非善恶,懂得怎样做人,怎样为社会服务。   第二,指导孩子多观察人,了解人,大大方方地与人接触,交一批大、小朋友。   要鼓励孩子从接触邻居的叔叔、伯伯、哥哥、姐姐及亲戚朋友开始,善于与各种各样能接近的人搭话、谈家常、讨论问题,养成落落大方、文明礼貌的习惯,并帮助、鼓励孩子交一批大、小朋友,长年来往。要把养成这样的性格习惯与丰富知识、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结合起来。这是指导孩子了解社会、学习交往非常重要的一环。为此,父母要做到:   1. 经常带孩子串门、走亲戚、到朋友家玩,或外出旅游,多接触人。在交谈中很自然地鼓励孩子插话,参与聊天,千万不要当面说孩子“胆小”“怕难为情”之类的话。   2. 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大人看待,相处得自然、大方。切忌当面议论孩子,羞辱孩子,批评孩子和训斥孩子;即使孩子有不当之处,也要完全避免令他难堪的情境出现。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让他受到丝毫伤害。不然,一次不慎,在他人面前稍许伤害了孩子,他就可能变得性格腼腆,害怕人际交往。   3. 在观察或接触社会上的各种人时,事先要孩子注意他人的服饰、年龄、谈吐、相貌等方面,事后可与孩子漫谈那些人是干什么工作的,大约多大年龄,有多高的文化,说的是什么方言,或说普通话带什么乡音,还可谈论他人的特长、为人、性格,以及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哪些缺点不可模仿等等。经常教育孩子观察人、评价人(包括评价电影、电视剧、小说中的人物)、与人为善,这是指导孩子了解社会的必修课。   4. 要尊重孩子的小朋友、小伙伴。孩子把他们带到家里玩的时候,要热情接待和打招呼,帮他们创造玩耍和学习的条件,有时还可与他们一起活动,使他们快乐。家长对所有小伙伴都要一视同仁,同样爱护,时间长了,就会与所有的孩子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还可与每一个孩子谈心,对他们进行劝告、表扬、批评,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困难。如果家长和孩子群体建立了这样融洽的关系,那么他们定能团结友爱,协作互助,分辨是非,发扬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自然能适应社会各种群体的生活,做一个群众喜爱的、对群体有贡献的人。   第三,要指导孩子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吃苦耐劳,多做好事。   要尽量选择有较大社会意义的活动,鼓励孩子自觉地、有目的地参与,这能加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例如,为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小朋友捐献图书,为灾区人民捐献衣物;拥军优属,与解放军叔叔联欢,帮助烈军属家庭劳动;在城市里帮助公园保护树木,在农村里给整个村子大扫除;给福利院的小朋友做玩具,给养老院的爷爷奶奶表演节目;在居民大院里办一块黑板报,当某托儿所小朋友的小先生;参加成人的植树劳动,打扫居民区的环境卫生……这一类社会实践活动,当前的小朋友参加得太少了。 其实,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条件下,教育独生子女关心社会,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奉献,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孩子不能只讲享受,更不能只为自己和金钱活着,所以应从小培养他们放眼社会、为人民造福的思想和聪明能干的品质。这样,他们长大后无论到了社会哪个部门,处于何种社会境地,都不会忘记对社会的回报。   有个孩子在母亲的鼓励下,暑假里用自己家的图书为同院的小朋友办了一个小图书馆,定时开放和借阅。全院的孩子和家长们都很高兴,夸奖她,感谢她。这件事极大地培育了这个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使她意识到了自我价值,增强了操作能力。由于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后续培养,她品学兼优,15岁就考上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孩子。她就是“早教方案”研究员杨其铎老师的女儿刘媚。   小图书馆、阅览室、绘画室、文艺宣传队,几乎是每个居民大院的孩子都能合作办到的,甚至还可以办小卖部,指导他们自己分工,自己管理,这对锻炼孩子的社会活动能力,无疑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假日里要鼓励孩子去做。   第四,引导孩子过好有社会意义的节日和纪念日,使之获得快乐,丰富知识,增长能力。
 
  一年中有很多个节日和纪念日,这些节日是非同一般的日子,在它来临之前,社会就洋溢着某种气氛,成人都被传统习俗动员起来了,孩子自然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兴高采烈地准备过节。   过节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场”,有社会氛围,有成人参与,有快乐的情绪,有新闻单位的宣传教育,家庭过节往往还有一定的经济投入……社会为什么要约定俗成过这些节日呢?自然有它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所以各种节日就是调查社会、认识世界、了解民族文化的系列窗口,是非常宝贵的活动日和教育日。而且,传统节日年年有,年年重复,人们还是年年兴高采烈地认真对待,这正符合孩子循环式、渐进式的认识规律。节日、纪念日确是他们认识社会的最好课堂。   但是,现实中一般家庭过节往往存在两大缺陷:一是不思考节日的意义,片面注重吃喝玩乐,甚至于吃喝过度,打牌赌博,影响健康。至于孩子,以为过节就是吃好的,玩好的,穿好的,放假休息,大把用钱,从而失去理智感和精神的快乐。二是不太重视社会意义极大的现代纪念日,使成人和孩子都不知不觉失去了认识社会的大好机会。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联合国等世界性组织和中国政府特别规定的纪念日,因为这些纪念日之所以出现,反映了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焦点问题,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纪念这些日子是一个移风易俗的大问题,要让这类纪念日在孩子的脑子中生根。如果过节的盲目性大了,那会严重影响过节的质量,导致孩子不仅缺乏精神上的欢快和乐趣,也失掉了思想上、知识上的收获。   与孩子一起过节是家庭最大的天伦之乐,能极大地增加生活的情趣。只要遵照娱乐性、知识性、游戏性、服务性和群体性的要求去设计过节,那么每个家庭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个幸福、欢乐、温馨的日子,用来调节生活,教育孩子,使两三代人都感觉心有所得,朝气蓬勃,精神愉快,幸福无穷,这有多好啊! 怎样安排家庭的节日活动,与孩子一起过好每个节日呢?   1. 节日之前要先作好思想和舆论准备。茶余饭后或餐桌之上,讲这个节日的来历,历史上有哪些相关的故事传说;形成节日、纪念日的原因何在,为什么会受到群众拥护而经久不衰;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过这个节有什么风俗,这个传统节日的意义何在,起到什么作用;这个纪念日是哪个年代、什么机构决定的,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纪念日……这一类话题内容丰富、生动,家长只要常读书看报,就有谈不完的趣话。同时也要让孩子读读这方面的报刊资料,参与愉快的闲谈。   2. 节日来临前一段时间,在闲谈中讨论家庭怎么过节,启发孩子想办法,制定过节计划和日程安排。不放假的现代纪念日,也要安排晚间活动,有些活动要与小伙伴一起进行,以增强热烈的气氛。   制定每年的过节计划要先回顾去年这个节日是怎样过的,总结经验和教训,再考虑今年过节应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在活动方式上应有哪些创造;力求做到不但不与去年过节雷同,还要比以往过得更有意义,更快乐,更有收获。这样做能让孩子从多方面了解社会,认识节日和纪念日的意义与作用。例如,去年的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要求人人经过调查、观察和阅读,说出一个以上地球环境遭到破坏的事实或数字,看谁了解得多,说得真切。今年的环境日与防止世界荒漠化日(6月17日)合起来纪念,建议老师讲荒漠化的危害和我国与荒漠化作斗争的成就和故事,争取看有关的电影与录像。明年的这个日子讲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故事等。总之,每年要有新的内容和话题。   3. 根据节日的性质,确定节日的活动,要尽量广泛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的节日、纪念日,有的是为了欢度(如春节),有的属于庆祝(如国庆节),有的是要求牢记它的意义(如环境日),有的属于祝愿(如“三八”节),还有的是家庭和朋友间的祝福日(如父母、朋友的生日)。要根据不同性质安排活动,做到欢快、有趣、新鲜、热闹而有益。   如庆祝国庆节,孩子除参加学校组织的庆祝活动外,家庭还可配合开展一些庆祝活动,如学唱一首爱国主义歌曲,搜集祖国建设的各种数据,了解祖国的“世界之最”,给海外亲朋写一封谈家乡变化的信,讲一个热爱祖国的感人故事,欣赏一些展示祖国风光的名画、图片,让孩子投入一两项有趣的实践等。   再如给奶奶过生日,应让孩子有准备地献上最有意义的寿礼,写祝寿词并朗诵给大家听;请爷爷奶奶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让孩子亲自给奶奶照一张相,再照一张“全家福”;或让孩子带奶奶出去游玩等。   总之,家长应根据节日的不同性质,与孩子商量怎样过节,巧妙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扩大知识见闻、培养活动能力、增强健康体质、激发兴趣爱好熔于一炉,让孩子成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活跃分子。   第五,要让孩子读读《上下五千年》等历史故事,读读介绍各国、各民族风土人情的书,看名人传记故事,养成听社会新闻结合看地图的习惯等。   另外,还要学会写信,写日记,向报刊投稿,这都能养成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进步、关心他人幸福的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