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教案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55:25
前   方
                                江苏省南通中学  钱明华 
 
一、课标目标
        本板块以家园为组材中心,要注意作者的选材和立意,注意文章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研究其写作方法,明确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上的皈依。
二、教学目标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行文本研习,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重点、难点
        涉及的人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反弹琵琶的写法
四、设计思路
        对话教学,强调互动。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五、活动设计
  
一、导入:
        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中秋还是春节,届时只要是中国人,不管你在天涯海角还是在天南海北,都要不远万里,乘飞机坐轮船,赶回家;节后又浩浩荡荡的奔赴各地。这样浩浩荡荡的行动不是法律的约定,而是咱们几千年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这来去匆匆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理路程呢?这里面又包涵了怎样的人文内涵呢?   
        刘浪《心的漂泊》  从来没有港口 / 空空的行囊 / 空空的手 /  等待你蓦然回首
        汪国诗歌歌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 既然选择了远方 / 便只顾风雨兼程   
        今天学习曹文轩的《前方》来探讨一下。
文体简介
        这篇文章属于一种新兴的文体,称之为“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这种文体兼具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直观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也非常多。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了这幅照片,题目就叫《前方》。曹文轩看到了这幅照片以后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文章
二、初步感知    
         朗读课文,把握思路。
         文章12段,它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个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这样看文章实际上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由这幅画面切入        可从第八节的照片入手引导分为两层 
         第二部分 (2-11)展开联想,写他的感想、感触
        第三部分 (12)回到幅照片上来。
三、文本研读
 1、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即联想的这一部分中,曹文轩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
        ①“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作者这一核心观点句管住了几个小节?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吗?
        提醒同学注意:A 节首中心句的提炼 / “无家有家”的两大层次
                                    B 文章上下的勾连  “先前的习性于欲望”(4)照应第3节
                  “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9)照应3-7节
        ②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实质上”能不能删掉? 
          ——“实质上”不能去掉,因为它是限定,是从本质上说,从生活现象上说,各人在生活中的情况不一样,不一定都是“苦旅”。原文中这个问题他讲得很好。他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火车或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所以“实质上”不能去掉。
        ③“人的悲剧性的实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三点中的“家”到底是什么意思?
         ——人的悲剧性实质在于走向前言,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家乡。钱钟书在《围城》中说“住在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想进来”说得就是这个道理,于是有首可歌这样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外流浪的人却这样说“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渴望流浪与思念家乡是一对孪生姐妹,它时刻萦绕在出门远行的游子身上。
        ——在这篇文章中,很多词语都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实的意思,一是虚的意思。比如这里的“家”,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与归宿。这三句中“家”的意思,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跳跃。文中还有“路”、“流浪”等也都具有双关含义,既是实指,同时兼有形而上的哲学思考的意味。
        ⑤离家和归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     离家和归家都是人内心的一种愿望,离家是为了更好地追逐自己美好的理想,而归家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这两者表面看起来是有一定的矛盾,但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
        前方是外面世界的理想。人对理想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可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前方又是永远的精神栖息地。而人最终还是要有一种归属感,离家也就永远是归家。
        有人说这种进进出出不是悲剧吗?这是一种悲剧,但这个悲剧不是悲惨而是悲壮,是崇高。我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佛斯。上帝罚他一次次把滚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顶,西西佛斯在这日复一日悲壮的宿命中,获得挑战荒谬战胜庸常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同样,在“离家”与“出家”的进出之中,你有了精神追求,寻觅着精神家园,你的人生与众不同。
2、局部研读
        ①“在路上”是什么意思?“流浪”是什么意思?
        ——这里“在路上”、“流浪”都并非实指,而是说人处在离家与归家中间的求索、漂泊状态。
        ②阐发对话栏中(第9段中)对“家”“路”“前方”的词义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家”应理解为“心灵家园”,“路”是“人生之路”,“前方”是“理想”
 
学生评点 
        评点,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地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是一种经常使用的阅读方法,许多名著因为有了评点,而更增加了其艺术价值如:脂砚斋评点《红楼梦》张竹坡评点《金瓶梅》毛宗岗评点《三国志》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评点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注意一些文眼及关键句)②要注意一些双关语句的分析
        最后我们针对第11、12段中你最欣赏的一点进行评点。请大家把课前写好的点评拿出来。互相交换看看,推荐好的全班来欣赏。
示例 
对象    “总想到达目的地却又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人生就在不断地探索,总是不能满足于现状。 
对象     第11段的第一句话
        ——人在家中的时候总想着要离家,在离家后又总想着归家,这也是一种苦吧,选择的同时就必须放弃。 
对象    文中引用的怀乡诗。
        ——大量引用怀乡诗,说明归家是古代现代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对象   “那位崔灏……”一句。
        ——用想像的画面形象告诉人们:人无法还家,即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对象   结尾段
        ——用疑问语气、具象手法点题,给人无穷的联想。
课文小结
        作者由画面出发联想到人类总有离家的愿望,引出前方的概念,并赋予了它理想的内涵,然后说人追求理想的旅途是一场苦旅,人的最大悲剧是找不到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文章写的是前方仍着眼于回家。文章深刻揭示了人类精神和理想无所皈依的现实状况,一种灵魂的空虚感和焦虑感。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801/200821272800.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