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会成为全球榜样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07:11
 财新网|杂志|会议|订阅中心|思享家|宏观数据|English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登录 | 注册
  • 首页
  • 金融
  • 商业
  • 宏观
  • 政经
  • 海外
  • 杂志
  • 视听
  • 图片
  • 读书
  • 博客
  • 钩沉
快速通道 位置:杂志频道 > 《中国改革》 > 经济与金融 > 正文
  • 打印
  • 评论(41)
  • 字号 特大 较大 标准 较小
  • 豆瓣 人人网 鲜果网 QQ空间 搜狐微博 百度搜藏 谷歌书签

“中国模式”会成为全球榜样吗?

本文来源于《中国改革》 2010年第10期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01日 财新传媒杂志订阅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政府高强度介入经济,到底是福还是祸?现在还未可定论 吴敬琏

  近两年来,中国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在有些人看来,中国靠的就是国家的行政手段。他们把这种行政手段看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看作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有些政府部门运用行政手段来调控经济,似乎也越来越得心应手。那么,这种行政手段究竟效果好不好?中国现在是不是存在过度使用国家行政调控手段的倾向?这些手段符合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吗?国家调控和法治经济又有什么关系?如果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创造条件,使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一起整体推进,那么,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思考清楚。

行政干预的功效不应夸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全能的,从宏观经济到微观经济“一竿子插到底”,用行政命令控制。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必然涉及对国家机器的改革。

  坦率地说,在改革开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我并不是很清楚。我曾经认为,只要把市场建立起来,它就会自动要求建立规范的社会规则和制度。至于上层建筑方面的改革如何推进,自会有政治家去照管。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却发现事情并不这样简单。

  首先出现的问题是腐败现象的蔓延,典型的问题80年代后期的“官倒”现象和其后的股市黑幕。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公共权力介入了市场交易,形成了公权力的私用。

  在80年代后期讨论腐败问题的时候,大多数经济学家把问题的实质归结为“寻租”。所谓“寻租”,就是由于公共权力介入市场交易,产生了“租金”,于是,就会有人买通权力去获得租金。行贿受贿的本质就在这里。由于公共权力超出了它在市场经济中的应有范围,形成了寻租的制度基础。为了从根本上遏制腐败,就要用法律来划定公权力的行使范围,防止其滥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在历史上长期高度集权的国家,如同政治学家邹谠教授所说,历史上的中国政府就是“全能政府”,什么事都管,从宏观经济一直管到微观经济,管到个人的职业选择和家庭生活。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又是一个计划经济社会,政府拥有配置资源的无限权力。所以,政府部门和官员就特别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营造巨大的寻租环境。对于贪赃枉法的官吏来说,扩大这种权力又是特别有利的。所以,寻租和设租的活动就很容易泛滥开来。

  因此,80年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加快政治改革和规范政府权力的必要性。

  了解了这样的大背景,再让我们来观察应对金融危机的行政干预问题。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由于出现了社会信用体系的断裂,为了控制系统性风险进一步扩大,政府常常要用它的信用去补充甚至取代部分商业信用,以便保持社会的金融系统不至于全面崩溃。这本来是一种短期性做法。但是,在中国的社会条件下,就很容易把它解释成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于是,有些人把前几年有人针对所谓“华盛顿共识”提出的所谓“北京共识”提升到了“中国模式”的高度,说是以强有力的政府控制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为特征的“中国模式”将成为世界仿效的榜样。

  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运用政府的力量稳定经济,是世界各国在历次危机中都采用的。中国的特点是政府介入的强度更大而已。那么,政府高强度介入经济,到底是祸还是福呢?我认为,现在还未可定论。从短期看,它成绩很大;2009年实施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投资,10万亿的贷款一下就把增长速度拉起来了。但是,从长期来看,它的后续影响怎样呢?我们知道,经济危机期间政府采取的刺激经济政策早晚都是要退出的,由于我们采取的是政府直接指示银行放贷款、上项目的办法,比某些西方国家退出的难度更大。所以,我们要兢兢业业,谦虚谨慎,而不要忘乎所以。如果对运用行政手段应对金融危机的成绩做过分乐观的估计,那是相当危险的。

  概括地说,目前的行政干预并没有解决权力监督和约束问题,反而在特定时段和某些问题上有所加剧。

本文导航
  • 第1页

    行政干预的功效不应夸大

  • 第2页

    政府介入微观经济活动是极大危险

  • 第3页

    “攻关”和“认定”难以实现技术创新

相关新闻:

伯格洛夫:“中国模式”不可复制2010年05月31日

陈昌华:12万亿地方债和中国模式2010年03月25日

柴达木:打造循环产业的中国模式2010年03月25日

安德森:中国模式“印度版”2005年11月28日

  • 打印
  • 意见与反馈
  • 豆瓣 人人网 鲜果网 QQ空间 搜狐微博 百度搜藏 谷歌书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41)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观点。
  • 汇文居士 来自上海市卢湾区

    2010年10月20日 05时52分

    中国模式其实不是新生事物,哪个朝代不是政府主管一切,当然哪些朝代都是小农经济。如果说官办的生产型企业模式,那上世纪的洋务运动就是最典型的中国模式,最终是以失败告终,现在我们只不过又在重复洋务运动的一套而已。

    回复支持(0)反对(0)
    关闭财新网友 您好,欢迎发表评论
  • 财新网友 来自北京市海淀区

    2010年10月17日 23时06分

    中国模式就是dangguo一家,dang领导一切,享有一切,怎么才是寻租问题?

    回复支持(0)反对(0)
    关闭财新网友 您好,欢迎发表评论
  • 财新网友 来自台湾

    2010年10月13日 23时01分

    说的太好了吴,

    回复支持(0)反对(0)
    关闭财新网友 您好,欢迎发表评论
  • 财新网友 来自上海市

    2010年10月11日 12时59分

    头疼医头,脚疼一脚,这就是真正的中国模式。没有任何一点战略的考量,你觉得这种模式还能持久吗?

    回复支持(0)反对(0)
    关闭财新网友 您好,欢迎发表评论
  • 财新网友 来自江苏省

    2010年10月08日 11时58分

    “中国模式”到底是怎样的模式?谁能说清楚!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谁以“中国模式”为榜样或复制“中国模式”,肯定等于找死!

    回复支持(0)反对(0)
    关闭财新网友 您好,欢迎发表评论
  • 财新网友 来自广东省佛山市

    2010年10月08日 10时58分

    中国的法律执行力不强,特别是对经济领域,监管力度不夠,处罚力度不强,导致一些腐败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在目前,处于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不能掌控在私人的手里,国家可以放权,但监管力度要强,按有序的经济秩序顺利发展,为人类,为人民多创财富,合理分配,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其他领域可以百家争鸣,齐开放!

    回复支持(1)反对(0)
    关闭财新网友 您好,欢迎发表评论
  • 财新网友 来自四川省成都市

    2010年10月08日 09时44分

    中国政府应扮演引导的角色。

    回复支持(0)反对(1)
    关闭财新网友 您好,欢迎发表评论
  • 财新网友 来自澳门

    2010年10月06日 13时21分

    光明与黑暗同在,真不知是黑暗在衬托光明,还是在用光明来掩饰黑暗

    回复支持(0)反对(0)
    关闭财新网友 您好,欢迎发表评论
  • 财新网友 来自四川省

    2010年10月05日 11时08分

    同意老吴的观点,“攻关”和“认定”与学术腐败和弄虚作假有血脉相连的紧密关系。

    回复支持(5)反对(0)
    关闭财新网友 您好,欢迎发表评论
  • 财新网友 来自北京市西城区

    2010年10月05日 09时49分

    中国什么模式?!财富高度集中的模式吗?!其实蒋委员长早已实现了。

    回复支持(7)反对(0)
    关闭财新网友 您好,欢迎发表评论
  • 财新网友 来自浙江省杭州市

    2010年10月04日 21时06分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提供的是公共产品,而不是其他。如果政府介入微观经济活动,那么,事情就完全颠倒了。这是我们现在遇到的最大的危险。

    回复支持(6)反对(0)
    关闭财新网友 您好,欢迎发表评论
  • 财新网友 来自澳门

    2010年10月04日 20时48分

    吴市场不可或缺~~

    回复支持(3)反对(0)
    关闭财新网友 您好,欢迎发表评论
  • 财新网友 来自台湾

    2010年10月04日 20时38分

    扯淡模式

    回复支持(6)反对(0)
    关闭财新网友 您好,欢迎发表评论
  • 财新网友 来自湖南省张家界市

    2010年10月04日 20时10分

    说的太好了吴,中国缺少创新的技术产品,关键是政策的一大失误,教学理念的缺陷

    回复支持(5)反对(0)
    关闭财新网友 您好,欢迎发表评论
  • 文喆 来自北京市朝阳区

    2010年10月04日 19时34分

    这问题还用问吗?是祸不是福,而且是大大的祸

    回复支持(4)反对(0)
    关闭财新网友 您好,欢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41条评论
财新网友您好,欢迎发表评论:(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将会获得更多关注) 隐身发表
图片新闻
  • 印度首富建世界最贵豪宅 价值10亿美元
  • 郑州11名“亚运天使”赴广州 将服务第16届亚运会
  • 雨天晚高峰 京127条路段堵车
编辑推荐 周小川:
防范系统性风险任务艰巨
北京东直门街头
发生爆炸事件
  • 商业 | 宝马年内在华第二次召回
  • 视频 | 张化桥谈A股市场前景
  • 专栏 | 黄益平:加息后资产价格有下行风险
热点文章
  • 48小时
  • 一周
  • 图片
  • 积极入场的信号更明确了
  • “疯人院”噩梦
  • 山东警察进京上访记
  • 蒙牛恶性口碑营销策划文案曝光公安机关已立案调查
  • 伊利称蒙牛涉案员工已遭检察院批捕
  • “史上最牛公章”受到现实考验
  • 证监会基金部换将在即
  • 有主见的加息
  • 刘利刚:央行缘何突然加息?
  • 房市见顶价格将跌至两个月工资可买一平米
  • 山东警察进京上访记
  • “疯人院”噩梦
  • 积极入场的信号更明确了
  • 新华人寿痛苦转型
  • “热钱”滚滚来
  • 房市见顶价格将跌至两个月工资可买一平米
  • 蒙牛恶性口碑营销策划文案曝光公安机关已立案调查
  • 央行大印钞成一切资产升值之母
  • 加息意味着资产价格存在下行风险
  • 房地产税试点有望明年初实施
  • 财新每周图片(2010.10.9-10.15)
  • 日本推出美女机器人能歌善舞艳惊四座
  • 武汉大学生“伪娘团”的坚持
  • 广州市领导集体大接访市民带铺盖连夜排队
  • 郑州商业大厦破产职工绝望泼油欲自焚
  • 女用站式小便器进高校新鲜事物艰难实践
  • 男篮亚运热身赛爆发群殴中国巴西双方摩擦
  • 财新每周图片(2010.10.2-10.8)
  • 印度首富建世界最贵豪宅价值10亿美元
  • 赣江大量野生鱼群死亡疑与渔船电击有关

宏观数据

经济 - 货币 - 产业 - 全球
  • 10月23日10月22日 美元Libor 0.25
  • 10月23日10月22日 美元指数 77.47
  • 10月22日9月 宏观经济预警指数 101.30
  • 10月22日9月 宏观经济先行指数 101.36
  • 10月22日9月 RPI 3.04
更多 >> GDP CPI FDI M0 热评文章
129
武汉大学生伪娘团的坚持
59
陈卓、梁振民身着警服赴京上访
59
广州市领导集体大接访 市民带铺盖连夜排队
51
河北官二代撞人案:疑犯系醉驾已被拘
45
积极入场的信号更明确了
44
蒙牛恶性口碑营销策划文案曝光 公安机关已立案调查
43
日本推出美女机器人 能歌善舞艳惊四座
37
陕西:救灾款5906万 灾民仅得50万
35
房地产税试点有望明年初实施
28
河北官二代在大学内撞飞两名学生接女友
最新文章
  • 18:10上海统计局:人口普查与房产税无关
  • 15:14国家赔偿费用管理条例草案遭质疑
  • 21:30河南信阳“楼歪歪” 五大责任主体均验收合格
  • 20:39江苏发文规定经适房开发利润率禁超3%
  • 19:4420国集团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开幕
  • 19:21百度利润翻倍 李彦宏不看好垂直搜索
  • 18:47中金岭南旗下冶炼厂排污致北江铊超标
  • 18:45山东男子见义勇为后重伤匪徒获缓刑
热点博文
  • 曹仁超:牛市二期不应该持有现金
  • 王烁:有朋自日本回来
  • 赵何娟:做牛根生的情人
  • 斯伟江:政改难,中南海来信!
  • 简直: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名博推荐
  • 曹仁超
  • 陈志武
  • 郭凯
  • 李银河
  • 方柏林
  • 梁文道
  • 马磊
  • 郑军
  • 刘瑜
  • 张晓舟
  • 绿茶
  • 王珲
  • 胡舒立
  • 王烁
  • 赵何娟
  • 罗洁琪
  • Barrons
  • 崔卫平
  • 巴曙松
  • 郭玉闪
  • 庄秋水
  • 任志强
  • 张五常
  • 茅于轼
  • 汪丁丁
  • 谢国忠
  • 张晓舟
  • 范以锦
  • 十年砍柴
  • 李开复
  • 管清友
  • 黄益平
  • 时寒冰
  • 石磊
  • 苏小和
  • 汤敏
  • 周其仁
  • 赵晓
  • 陈晋
  • 张弦
视频
【每日一评】“我爸是李刚”想标榜什么?
“官二代”现象根植于官僚政治,社会舆论的声讨有助于提高公正处理此类事件的概率
  • 中国进入加息周期了吗
  • 张化桥谈A股市场前景
  • “新股王”AIA苦尽甘来?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00304 | 浙新办〔2010〕3号 | 浙ICP备10055199号-1
Copyright 财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意见与反馈|提供新闻线索|联系我们|广告合作|友情链接|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