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姐为何为“如烟”作免费广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10:41
上周自济南至上海,山东航空的飞机,空姐的起飞前例行广播,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飞行全程不能使用移动电话,包括有飞行模式的移动电话;客舱内严禁吸烟,包括“如烟”等电子香烟。
不知道这段广播是官方版本,还是空姐为了让大家听懂而自行诠释的,要么是“如烟”的植入式广告?
我想,此事很可能是一种“无心插柳”,但却让人记忆深刻,如烟在此中成为了让大家记忆深刻的主角:第一,如烟是电子香烟;第二,如烟是电子香烟的代表品牌,不然,为什么要用如烟举例;第三,很多人在用如烟,并且还有人在飞机上抽如烟,所以空姐认为有专门强调的必要。
即使有引起人对如烟了解不多,也会非常好奇:如烟是什么?什么是电子香烟?为什么空姐要专门强调?
多好的广告效果,这让我想到了一个二十年前的广告教学案例。
八十年代,中国刚刚开始形成广告热潮的时候,广告创意还是一门陌生的艺术,许多大陆的广告无非把品牌多说几遍:“长城电扇、电扇长城”,要么把荣誉搬出来证明:“省优部优国优”(那时还没有牙防组等玩意),而国外的一些广告案例在报刊上进行介绍时,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其中一个报刊、教科书、课堂上最经常最引用的案例是:
某厂生产的皇冠牌香烟想打入海湾市场,由于该地香烟市场已催饱和,虽作了不少广告,销量还是很少。推销员绞尽脑汁,终得一计:他们到处张贴“禁止吸烟”的宣传画,在“禁止吸烟”的大子标语下有一行不应人注意的小子:“皇冠牌香烟也不例外。为什么皇冠牌香烟也在禁止之列呢?”当地人心理只嘀咕,从而掀起一股购买皇冠牌香烟的热潮。
当年,此案例可谓相当知名,凡是谈创意的书必要引用,谈创意的课堂上必要提及。
不过,我一直认为该案例是个“飞机稿”,因为在不同的书本中,这个案例的主角都不一样,有的说是“皇冠香烟”,有的案例中又说是“环球香烟”,这样的名称总有些可疑,类似于大家在80年代电影中经常看到的“东海市”、“滨海市”一样,很象一个虚拟的名称。而在有的案例中,又说是“555香烟”,更有些书本中,暧昧地称之为“××香烟”。
而且,从“当地人心里嘀咕”到“掀起购买热潮”之间的飞跃,反映出了案例编写者追求戏剧效果的心态。
就是这样一个语焉不详的案例,却成为当年广告界的热门话题,由此可以看出,当年中国营销的水平。
时过境迁,在山东航空的飞机上,空姐的广播,却让20年前的案例有了一个现实版,不由得让人有跨越时空的感觉。
如烟经过一开始电视购物广告的狂轰滥炸,又经历过一轮公众质疑,现在广告的投放量十分收敛,低调了许多。如果把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方式进行主动运用,也许会收到奇效。
而更多的启示是:传播无处不在,发掘出被人忽视的传播工具,就会有意外之喜。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主动发掘传播中的新方式,以正合、以奇胜,是营销的成功之道。
■上海战国策营销咨询机构  李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