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酒企业之道:有没有过硬的“硬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8 09:56:45
中小酒企业之道:有没有过硬的“硬件”
( 2010年1月11日)
  我首先想说的是,中小酒企业从今天开始给自己做个全身体检,体检的目的是客观地了解自己,以便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我们以后怎么做,可能做到什么程度。

  有人说,做企业谁不想做大做强啊?其实不是这样,有很多中小酒企业是没有这个计划的。这并不能说明这个企业没有志气、没有志向而瞧不起它。而实际上可能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对这样的企业的“自知之明”表示钦佩。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具有做强做大的客观条件的。这样说当然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比如企业老板能够规划到的企业生长时期,或者更明确地说企业老板的生命期限内,最多延续到下一代这个时间区间。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个中小企业在未来20年内看不到促成企业大发展的因素的,就可以看作不具备大发展的条件了。

  酒企业的特殊性是,酒品没有特色不太可能成为大品牌,而有特色的酒品也可能正因为这个特色而失去大发展的空间。我们说的酒品的特色主要是指酒体的特色,特别以香型为基础的独特口味;当然也包括其他因素,如品牌形象等。比如,白酒大品牌中的茅台、五粮液就属于从香型上有明显差别的白酒,这就是各自的主要的、基础性的特色。正是这一特色的区别,才使得这两种酒品牌齐头并进;而汾酒属于清香型,与茅台、五粮液有明显的区别而形成自己的特色,也不失一方霸主之位。老白干、二锅头都属于这种情况。

  但有的特色却成为发展的局限。比如东北的高粱酒、南方的米酒还有内蒙的奶酒等,尽管各自特色鲜明,但这一个性也使其受众群体大为减小,而成为发展的局限。对于中小酒企业而言,往往不是担心特色形成的局限问题,而是缺乏特色。我曾经和许多类似的酒企业谈,问他们酒的特色,多数是顾左右而言他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说不来,也未必确实没有。正如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现自己的酒产品的特点呢?我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是香型。按说白酒的香型其实并不太多,主流的更是只有浓香、酱香、清香三分天下。但中国地域辽阔,即便是同一工艺,在不同地区的气候、原料条件下,酒体本身也会有所不同,甚至有的还很明显。产生时间最近的“芝麻香型”,至少在满足好奇心上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成为活跃市场的一个可能。

  第二是工艺。白酒工艺尽管大同小异,但这个“小异”往往形成千差万别的酒体风格,这还不包括小企业的一些偏方式的特殊工艺的作用。并且,让小酒厂完全采用大酒厂的严格工艺也不现实,而恰恰是这些“不规范”造就了一些特殊风味来。象二锅头、双轮、高炉等都是在工艺上产生出特点来。

  第三是原料。原料是影响酒体口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主流品牌酒而言,我们都可以从原料的采用上找到各自的特点来。五粮液最大的卖点就是原料上的坚持,而汾酒和大多东北酒又何尝不是原料上形成差异化呢?并且,在原料上有所创新,相比香型和工艺而言,其难度又的最小的。

  产品有没有特色,未必是决定市场的主导因素,但有特色产品的企业总是很幸运的。而对任何企业而言,产品和产品的特色就是企业的最便捷的竞争力。以上所言都是“硬件”,也是中小酒企业体质的最重要指标,因为这些指标是企业最终能否形成自己产品特色的基础。如果我们在硬件方面的优势不那么突出,那么我们还可以从软件上来找找着力点。(待续)

马千里,马千里经济策划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总策划,曾在国内大型工业集团、生产企业和商业流通行业任职多年,1992年至1998年,在《中国纺织报》、《河北日报》、《河北工人报》、《河北经济日报》等媒体发表工作论文、报道文章200多篇,多次获得各级论文奖项; 1998年起,专攻经济策划和企业策划研究,陆续在《中国商人》、《商界》、《行为科学》、《智囊》、《大众商务》、《新视界》和《中国经营报》、《厂长经理日报》、《华夏酒报》、《河北经济日报》、《河北商报》、《燕赵都市报》等报刊发表策划论文300余篇。逐步形成以提升企业发展力为策划目标的“企业发展策划”理论和实际操作规范。 
主要论述有:《企业生化论》、《整体产品论》、《品牌半径说》、《论国有企业十大关系》、《中小企业诊断》、《论总董事会制》、《国企九问》、《打开富人的钱包》、《城市CI研究》等。逐渐形成了“企业发展策划”的独特策划理论,成为“企业发展策划” 的开创者和实践者,其“品牌半径”、“成本错觉” 等策划概念已经被业界广泛认可和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