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0日中国央行加息相关报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50:29

加息影响哪些板块  20101020 新闻晨报刊  魏颖捷

 

这次加息,活期存款不动;一年期对称加息;一年期以上,存款幅度大于贷款。本次升息更多的是针对贷款和CPI增速的明显上升;虽然在市场预期之外,市场反应可能会较为振荡,但人民币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这将部分对冲本次升息对证券市场的负面影响。加息对于债市负面影响会更直接。

  受抑板块:资金密集型行业典型代表:银行、地产、建材等

  通过比较发现,此次长期存款利率的上调幅度要大于长期贷款利率的上调的幅度。这也意味着银行的中长期净息差将会有所收窄,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存贷差占利润的比例通常在六成以上,因而存贷差的缩减短期而言会影响到银行的利润。同时,保险股属于受益板块,银行股中,招行因活期存款较多影响中性。

  考虑到此次加息可能属于释放出纠正长期负利率的信号,因而市场对于后续加息的预期或使机构下调相关盈利预期。

  地产作为资金密集型的主要代表,目前A股中地产股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致50%-80%左右,而此次中长期贷款利率的上调幅度明显高于1年期,因而资金使用周期较长的地产股将面临财务费用上升的压力。结合发改委对于楼市调控方向不变的言论基调,此次加息不仅增加了地产股的财务成本,同时也可能加大市场对于地产股的分歧,市场预期的影响或大于财务费用增加对于地产股的影响。

  钢铁、水泥等建材行业本身属于产能过剩行业,在产能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受到信贷等资金来源方面的限制,同时上述行业的作为房地产的上游行业,一旦房地产景气出现下滑,其很难独善其身。加之多数建材的资产负债率超过40%,资金成本增加和下游景气下降的双重影响值得警惕。

  受益板块:消费类、抗通胀、新兴产业

  此次加息虽然没有改变负利率的格局,但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消费者的信心,对消费而言则是潜在利好,同时大消费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因而消费类中的白酒、食品、电子消费等上市公司有望受益。

  央行出乎意料的升息也显示出通胀压力或许超出预期,受制于热钱大幅流入豪赌人民币升值,短期内进一步加息的概率有限,因而与通胀相关的部分行业仍是流动性盛宴下的最好选择之一。结合游资炒作的方向,中药材、白酒和红酒等具有投资属性的消费品以及列入稀缺资源的小金属等仍有机会。

  此外,权重类品种受加息的影响普遍大于新兴产业的小市值品种,因而部分资金或流出大幅上涨的权重股,跷跷板效应或使新兴产业的个股成为资金的新目标。

  总体而言,加息将对市场短期有负面影响,但不会改变大盘向上的中期趋势。(魏颖捷)




水皮:或陷入加息-人民币升值热钱流入-再加息死循环

凤凰网财经:您如何看待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政策意图?

  水皮:央行加息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是为了抑制流动性泛滥,外汇储备过快增长造成货币被投放的增长;第二是考虑到贷款增速过快,实体经济用不了这么多。

  凤凰网财经:您觉得加息25个基点力度够不够?

  水皮:这次加息算是央行对CPI上涨的一个交代,从最近农产品价格上涨、发改委上调电价等来看,CPI上涨压力很大。但央行此次只是象征性的加一点,力度不大。

  凤凰网财经:央行加息会导致热钱的流入,这会不会减弱政策效果?

  水皮:在全球采取零利率的情况下,央行加息会加大热钱跨境套利的程度。加息、人民币升值、热钱流入、流动性泛滥、再加息,央行政策很可能会陷入这样一个死循环。不过,此次人民币升值是阶段性的,最后的政策效果要看央行的调控艺术。和050607年的情况类似,央行单边的加息,单边人民币升值,热钱流入然后再加息。中国已成为国外热钱套利的温床。



叶檀:此时加息是个不寻常的举动

  1019日傍晚,中国央行决定加息。

  央行此时上调基准利率有两种可能:一是新数据显示通胀压力极大;二是汇率与利率双管齐下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此时加息是个不寻常的举动,全球流动性泛滥,各国政府大规模干预汇市,中国央行却逆大势而行,需要极大的勇气或者说是对于全球货币市场的一大赌注。

  此时加息不可能抑制由全球货币导致的输入型通胀。1012日,美联储公布了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921日决策例会的会议纪要,在两次例会之间,该交易席共进行了12轮债券采购,购入总额约280亿美元的两年期到十年期国债。日本910日公布9180亿日元经济刺激计划,108日追加5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而巴西政府则在106日授权财政部提前购买总额达107亿美元的美元外汇。

  各主要央行利率处于历史低位。105日,全球加息第一先锋部队澳大利亚央行宣布其基准利率继续维持在4.5%,连续5个月不变。105日,日本央行出台了零利率政策。

  在人民币逐渐自由化、升值压力有增无减之时,加息是对全球资金热情的试探;以往中国央行加息幅度为27个基点,而此次加息幅度为25个基点,颇为怪异。不仅如此,1010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华盛顿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年会上表示,控制通胀率不能急,今年内中国不会加息。言犹在耳,央行出其不意加息25个基点,不知道把央行行长的信用置于何地。

  小幅加息对资本货币市场有短期的打压;而从长期看,反而会让环绕在中国资产品旁的全球热钱兴奋不已。股神巴菲特最近表示,中国有大量的投资机会,使得其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目标。福布斯网站根据巴菲特和其他投资大师的选股策略,评出了最有""途的5只在美上市的中国股票。而索罗斯旗下的亚洲资产高达100亿美元左右,主要标的物就是中国资产,作为基础投资者投资四环医药被投资者津津乐道。

  由于汇率与利率的小幅上升,反而刺激了热钱的胃口。引用一组数据,根据追踪全球基金资金流向机构EPFRGlobal的最新数据显示,930~106日,流入新兴股票市场的资金规模高达60亿美元,创下33个月高位。环球新兴市场第三季资金流入高达229.78亿美元。印度是典型,今年前9个月,285亿美元流入印度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是去年同期流入外资金额的两倍。印度的股票指数12个月内上扬了22%,自2008年以来飙升了114%。今年以来,印度卢比对美元升值了4%。而在发达国家市场,包括美国、日本等股票市场同期却遭到基金撤资近441亿美元。其中,美国首季资金流出总额达492.5亿美元,第三季的资金流出为275亿美元。

  新兴市场的利率不所谓不高,巴西的基准利率达10.75%,南非的基准利率也达6.5%。自今年6月份以来,巴西里尔、南非兰特对美元的汇价上升均超过了10%。今年916日,印度央行宣布上调该国基准利率(回购利率)25个基点至6%,上调反向回购利率50个基点至5%

  目前全球出现新的套利趋势,从日本、美国等货币泛滥的低息国家,流向通胀压力巨大、经济增速相对较快的新兴国家、商品资源型国家,具体而言,即流入澳大利亚、南非以及"金砖四国"等国家。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金融战。

  除非中国央行大幅调升利率,彻底挤干资产泡沫,否则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将有增无减,印度、泰国等国已有前鉴。

  值得关注的是,1018日美国财长盖特纳表示,美国不寻求通过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和经济。盖特纳表示,对美国来说,保持增长至关重要,因为这将有助于改善美国的长期财政状况并削减赤字。两天之后,坚持了3年之久的人民币利率开始松动。而中国央行刚宣布上调人民币利率,全球货币、商品市场急剧动荡,美元上升,而商品等价格下挫,黄金大跌。如果美元上升,那么,人民币实际货币上升加上加息预期,全球资本货币市场短期内会出现大幅震荡。

  抛开上述阳谋论,就资本市场而言,受到抑制信心不佳的房地产市场将奄奄一息,只待房产税重拳落下,就能让多数投资者知难而退,而证券市场则是两重天。市场短暂下挫后,会很快醒过神,当美元汇率再次下挫,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入市场,在引导下源源不断流向需要扶植的行业,人民币资产的收割期没想到如此之快到来

 


 

人民日报:央行为何挥出加息利剑

1019日晚,央行宣布自10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除活期存款利率未调整外,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均相应调整。

  这是我国央行时隔3年后的首度加息。央行最近一次加息是在2007年12月,2007年为应对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央行曾先后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09年9月起,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央行又开启了降息空间,5次下调贷款利率,4次下调存款利率。

  在感叹央行亮剑之突然后,人们最关心三个宏观问题:为什么要加息?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会不会加剧"热钱"流入?

  加息是央行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管理好通胀预期慎重权衡后作出的正确决定

  加息出人意料。此前,市场曾普遍认为,由于担心经济超预期下滑,年内加息的概率已大大减少。

  然而,细细分析,加息却正当其时。"当前,经济下行风险可能性基本消失,而物价上涨压力却不断加大、通胀预期有所强化,加息是央行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管理好通胀预期慎重权衡后作出的正确决定。"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说。

  前一段时间,市场忧虑一些不确定因素,如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特别是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调控对投资的影响等可能引起经济大幅回落。从现在看,欧元初步稳定下来,并且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复苏比年初预测的还好一些,欧债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有限,国内消费和投资仍保持着较高增速,即使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今年前9月增速仍高达36.4%。因此,今年中国经济仍将实现较快增长。

  这样的判断也得到了数据的有力支撑。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1.7%,在连续3个月回落后首度回升,9月份更是上扬至53.8%,好于市场预期。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比7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下滑后第一次出现反弹。"我们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长将趋稳,四季度更加稳定,全年GDP很可能达到10%左右。"范剑平坦言。

  释放了强烈的政策信号:央行有决心管理好通胀预期

  另一方面,通胀的阴影却悄然逼近。"不少专家曾认为,今年78月份是翘尾因素最多的两个月,随着翘尾因素逐渐减少,9月份CPI有望见顶回落。但事实上,9月份CPI同比涨幅很可能高于8月份的3.5%,环比也可能上升,表明出现了翘尾因素之外的新涨价因素,物价还可能继续上行。"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说。

  丁志杰分析,这些新涨价因素包括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货币信贷仍在高位运行、房价大幅攀升后抬高日常消费的成本等。

  随着物价上涨,我国"负利率"已持续7个月之久,这不利于存款人增加收入、扩大消费,也可能导致居民强化投资股市、购买住房等意愿,不利于银行体系资金稳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控通胀显然比保增长更为迫切一些。"范剑平说,"25个基点的加息虽然无法彻底改变负利率状况,但释放了一个强烈的政策信号,那就是央行有决心管理好通胀预期。"

  "事实上,这次加息的具体安排也体现出央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意图。"丁志杰分析说,存款活期化往往是物价上涨的助推力量,此次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的存款利率分别提高25465260个基点,意在吸收长期储蓄、扭转存款活期化趋势,对抑制通胀有积极作用。

  目前不能因此而判定货币政策开始改变"适度宽松"的基调

  作为货币政策的利器,加息是否意味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转向?

  多数专家认为,加息是一项收紧的政策,但目前不能因此而判定货币政策开始改变基调。"年初央行制定了今年货币政策的主要预期目标:货币供应量增长17%,贷款新增7.5万亿元,这样的'盘子'并没有因为加息而改变,换言之,货币环境依然是适度宽松的。另一方面,经济并没有过热,未来一段时间的过热风险也不大。因此,货币政策仍将维持适度宽松的基调。"丁志杰说。

  不过,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短期来说货币政策的基调不变,但如果到年底,物价仍然继续上涨、楼市没有出现合理调整、股市也形成局部泡沫,也不排除货币政策基调由"适度宽松""稳健"转变的可能性。

  有助于稳定资产价格

  此次加息是在主要经济体大量释放流动性、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的背景下进行的,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汇差利差加大,会不会加剧国际"热钱"流入?

  "'热钱'流入后大多不是存银行,而是追求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上涨的收益。加息有助于稳定这些资产的价格,防止出现大起大落,缩小了'热钱'的获利空间,反而有利于降低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范剑平说。

  不过,连平表示,加息扩大了利差,也不排除一部分"风险厌恶"型的逐利资金因此流入我国的银行体系,货币政策和外汇管理政策应对此作出有效的应对。(田俊荣)

 



《中国央行近三年首度加息》参考消息分析

路透社北京10月19日电,法新社北京10月19日电。现在一个普遍流行的关于为什么要加息的理由就是央行对国内资产价格上升和通胀的担心。然而,只要我们稍微开动一下大脑,回忆一下上一次升值、加息周期的情景,也就是2005年到2007年,中国国内的资产价格和通胀状况是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的上升而上升的,是随着利率的上涨而上涨的。因此,这两个理由根本就不成立,反过来说,加息的真正理由是别有他图的,而且是不可公之于众的,是上不了台面的。

 

特别要提醒的是,某权威砖家又把加息可以抑制房价上涨的说法抬了出来,但是,那个离现在很近的历史已经证明,加息只会成为房价上涨的理由。因此,我们不能排除此次加息的一个真正目的就是为了通过人为制造房价上涨的预期,从而一方面催促老百姓尽快买房,以缓解房地产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另一方面促使已经贷款买房的老百姓提前还贷,以缓解银行的资金压力。

 

央行这一次对存贷款利率的调整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其一,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只升高了25个基点,而不是以往的27个基点。某买办砖家声称,这是中国在利率手段上与国际接轨的标志。我们很奇怪,这种接轨究竟对谁有利?中国突然改变自己的既定规则,而采用和外国一样的规则,那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们不知道原来的那种调整方式究竟有什么不好?希望央行能够给出一个解释。其二,对不同周期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幅度来看,有这么两个特点,一个是存款时间越长的利率增加越多,显然是在鼓励长期存款,另一个特点是贷款时间越长的利率的存贷差增加越少,显然是在鼓励发放短期贷款,而不鼓励发放长期贷款。这也就是说,央行在设法增加银行资金准备的同时,还在设法加速资金的周转。实际上反映出中国银行资金短缺的局面,而这显然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这次加息行动很出乎市场的预料,特别是央行行长在几天前已经公开表示不会加息,现在又出尔反尔,这样也就使国内外都对这次加息的真正原因产生了兴趣。

 

有人说:“一方面我国经济从年初的增速下滑开始进入到目前的逐步企稳阶段;另一方面,当前物价水平仍保持一定高位。这对宏观数据的细微变化,令决策者对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忧逐步让位于对物价上涨的担忧,这是央行此刻加息的主要原因。”(这实际上就是说,央行很清楚加息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至于用加息来抑制物价上涨的这个理由早就被历史事实给否定掉了,根本就不能成立,反过来,加息所形成的通胀预期只会促使囤房囤物的情况出现,反而会在正反馈效应的作用下,不断推高物价)

 

有人说:“央行此时加息表明货币当局已把应对通胀压力作为更重要的任务摆在眼前。”(但问题是,现在国内的这个通胀压力恰恰是由于央行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让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上升的这个操作,来引起的。现在,自己一方面在右手制造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又想在左手缓解通胀压力,这不是在胡闹吗?如果人民币紧盯美元的话,就不可能出现现在的这个通胀压力,也就没有必要去想办法缓解这个通胀压力了,而且,我们还要提醒一次,就是加息本身根本不可能缓解通胀压力,反而会制造更大的通胀预期)

 

有人说:“目前负利率状况已经持续7个月,而且负利率程度还在加深,已经到了加息的时候。”(这个理由更加荒唐了,既然负利率已经持续7个月了,那么央行为什么不早一个月加息,或者晚一个月加息,偏偏要在现在这个时候加息呢?而且,这次加息后,负利率的状况并没有改变,那么我们要问了,如果加息是为了纠正负利率的状况的话,那么为什么不一次加到位,从而彻底杜绝市场上的加息预期呢?现在加息后,正因为负利率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所以,市场只会进一步增强加息预期,而根本不会像某权威砖家所称的那样——加这一次就是为了表明央行的态度,不能仅凭一次加息行为就判断我国货币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等等。实际上,加息预期的增强反过来又要促进对通胀预期的增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有人说:“在现有的环境下宣布加息,说明中国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更加重视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独立性,着重以国内经济因素作为决策参考。”(恰恰相反,随着人民币按美国意愿的升值、加息周期的开始,中国的金融权力已经彻底丧失了,根本就谈不上任何独立性了。如果中国这种按美国意愿行动的举措也能称之为独立性的话,那么我们不知道对世界其他国家所做出的拒绝升值和停止加息、乃至降息的举措应该给予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呢?其他国家在对抗美国的意志,反而称不上独立性,中国在顺从美国的意志,反而能被贴上独立性标签了?!这是多么荒唐的标准!)

 

有人说:“这次加息有三大妙处。一是前三季度良好经济形势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可以说今年国民经济增长实现“软着陆”已成确定性事件,经济增长数据对政府信心的提振令加息政策的出台变得底气十足。(这个理由实际上不就是在说加息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目标造成威胁吗?!所谓的底气十足,实际上是在给自残乃至自杀硬找借口)二是目前通胀形势不容乐观。(问题是,加息预期和通胀预期是相互促进的)三是在选择此时加息将减缓热钱流入的速度。(这个理由更荒唐了,加息提高了人民币的吸引力,钱在美国是零利率,而在中国存着能收取高利率,再加上汇率好处,因此,加息只会进一步吸引国际热钱涌入中国套利,怎么可能减缓热钱流入的速度呢?)

 

有人说:“美国欲在货币战中抹黑中国的想法落空了。”(这是最无耻的声音!美国现在的确没有必要再抹黑中国了,因为中国已经做了所有美国希望中国去做的事情了,当人民币主动献身后,自然也就没有被美元强奸的压力了,美国还有必要抹黑中国吗?!美国已经得到其想要的一切了,还有什么落空可言?!反过来,现在这种状况只能证明美元的国际金融霸主地位更加牢固了,而中国正在重蹈日本当年的覆辙——在货币升值的同时又收紧流动性,这根本就是一种自杀行为!)

 

有人说:“在中国已经开始退出之际,市场怀疑美国的二次量化宽松是否还有必要。”(美国进一步放松银根的必要性的确降低了不少,因为中国已经开始向美国交枪了,这自然能够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美国自己的经济政策调整的压力。)

 

此外,利率上调必然会对债券市场造成冲击,同时由于国内经济形势恶化,游离资本会大量涌现出来,除了推高资产价格外,没有其他出路,因此,国内物价将随着利率的升高而进一步升高。根据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只能三者取二的“三元悖论”,我们却发现,中国目前既没有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又不稳定,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也越来越受到限制,奇了怪了,我国的经济真是独一无二的,如果这样也能建设成金融强国的话,那么岂不是说殖民者要受被殖民者的摆布了?!

 

《美中期选举竟无人提及阿伊战争》,美国《纽约时报》10月18日文章。美国的这两场对外侵略战争已经打得连美国的政客们都不好意思在中期大选中提及了,因为他们自己也很清楚,这两场侵略战争很不得人心,不仅外国反对,连美国人民自己也反对。不过,美国军工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是非常强大的,总有这么一批走狗在继续鼓吹将这两场侵略战争打下去。就比如该文的作者那样的人,说什么“鲜血和财富显然应该得到比这场选举中所得到的更多的关注”,但问题在于,美国人民的鲜血所换来的财富全部都进了美国统治者的腰包里面,为此,美国人民不仅在经济危机中蒙受财产损失,而且还要在美国统治者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中流血丧命。在这种状况下,居然还有脸要求美国人民关心这两场战争,那真是无耻到家了。

 

《IMF主张亚洲实行资本控制》,美国《华尔街日报》10月18日报道。首先一个问题,亚洲国家是否掌握着国际金融霸权斗争的主动权呢?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既然亚洲国家不能操纵国际金融斗争的走向,也就是说,亚洲国家在国际金融霸权斗争中所处于的时时被动挨打的境地,那么又如何能确保自己的金融政策的有效性呢?或者说独立性和可控制性呢?完全不能保证。既然不能保证自己金融政策的有效性,那么一旦听信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张,实行了严格的资本控制,进行所谓的防止热钱流入的举措,那么,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这样做的结果是要倒霉的,而且,历史早就证明了。

 

只要我们回顾自苏联解体后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史,我们就会发现这么一个规律,当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IMF给非美世界开出的药方说来说去就只有一条,就是紧缩银根,而IMF给美国开出的药方也只有一条,就是放松银根。于是,我们就看到,每次危机过后,非美世界只要相信了IMF的意见,那么一定是惨不忍睹,而美国也正是因为相信了IMF的意见,所以每次都能化险为夷。现在历史又重演了,美国自己在不断放松银根,然而,非美世界却在想方设法的收紧银根,而且还能编出很多让自己相信这种错误举动是“完全正确”的理由,不仅用这些所谓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而且还企图欺骗广大人民。如果我们还记得在这次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爆发伊始,越南曾经出现过一次严重的货币危机,当时IMF开出的药方就是要求越南收紧银根,结果越南的危机是越来越严重,如果不是后来中国借给越南大量资金以缓解其资金短缺的状况的话,那么越南的经济早就崩溃了,实际情况表明,在危机时期,只有放松银根才能尽快的摆脱危机,反之,如果相信IMF的那套紧缩银根的主张,那么后果只会使得自己在危机中越陷越深。

 

然而,我们现在很不幸地看到,中国又是提高存款准备金,又是加息,这种逆时而动的做法只会增加中国经济的风险。而中国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恰恰又是为了吸引国际流动性进入,从而缓解国内的资金短缺问题,而国内之所以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那就如我们以前所分析过的那样,就是因为国民经济中私有资本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结果导致资金冗余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中国实际上也面临着和美国一样的“流动性陷阱”的危险,储蓄率越来越高,但可贷款的数量却越来越少,提高利率的后果只会恶化这一问题,而不能缓解这一问题,但如果不提高利率,银行又无钱可贷,发放不出贷款就不能使银行取得收益,从而银行自己又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进而使得银行业面临极大的风险。

 

如果亚洲国家实行了IMF开出的这一收紧银根的药方,制定了一系列的阻止所谓热钱流入的政策,那么后果就严重了。这个后果不是在热钱流入的时候体现出来,而将在热钱流出的时候体现出来。当热钱兑现出逃时,由于既定的紧缩政策不可能即时调整,因此,就会使得自己制定的原先为了保护自己的经济金融安全的紧缩政策反过来成为了威胁乃至损害自己的经济金融安全的政策,这真就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上世纪九十年代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历史就已经很能说明这一问题了,所谓的反向调节,听上去很高明,但实际上,一旦自己处于了危险的境地,那么这种反向调节的动作只会使得自己在沼泽中愈陷愈深,是一种加速自杀的行为。

 

《美副国务卿与达赖“私人会谈”》,法新社华盛顿10月18日电。美国真的对中国实在是太友好了,时不时就出现美国高层会见中国分裂主义分子的画面,如果没有这些画面,我们小老百姓还真的很容易相信那些汉奸卖国贼整天宣扬的中美友好的鬼话。再次谢谢美国政府以实际行动狠狠扇了中国那帮汉奸卖国贼的耳光,同时也让我们对中美关系有了更加真切的认识。  

东方时事解读2010年10月22日

150多名加沙声援者从叙利亚启程 计划经埃及前往加沙 
  
  【综合消息】据媒体报道,第一批155名加沙声援者20日晚离开叙利亚拉塔基亚巴斯勒·阿萨德机场,前往埃及西奈半岛阿里什机场,随后前往加沙。
    此次行动的组织者英国前议员乔治·格拉维在拉塔基亚港举行的欢送仪式上说:“下一个步骤将尝试通过空运援助物资打破对加沙的封锁。”
    这次名为“生活的动脉”行动是声援被以色列封锁的加沙地带人民的第五次行动。由43辆卡车和85名声援者组成的声援加沙的欧洲车队9月12日从英国首都伦敦出发经土耳其于10月2日抵达抵达叙利亚与土耳其交界的巴卜哈瓦叙利亚口岸。由52辆卡车和120名声援者组成的约旦和海湾国家车队4日抵达拉塔基亚港口。随后,来自北非国家的援助物资和声援者抵达叙利亚。
    埃及外交部13日宣布允许这批援助加沙的物资运抵埃及阿里什港,但同时宣布不允许英国人乔治·格拉维进入埃及境内。
    此前,一艘希腊船装载欧洲和中东30个国家援助加沙的人道主义物资从叙利亚拉塔基亚港起航,前往阿里什港。这艘船上共载有137辆卡车及其装载的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教学用品和建筑材料等物资以及30名声援者。
    以色列海军今年5月31日在地中海拦截驶向加沙的“自由”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船队,以士兵强行登船并与船上人员发生冲突,造成9名平民死亡、数十人受伤。2007年6月,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通过武力夺取对加沙地带的控制权后,以色列开始对加沙地带实施封锁,3年多的封锁在加沙地带造成严重人道主义危机。
●第二条路线则是一条“美国说了既算也不算”、“欧洲人说了同样既算也不算”的路线
  
  
  第三点,在第一点与第二点的基础上,第二条路线则是一条“美国说了既算也不算”、“欧洲人说了同样既算也不算”的路线。在这个问题上如何理解呢?
  
  显然,第二条路线的开、或者关,首先取决于“欧美”的“开关意见”是否高度统一,否则,埃及(其实就是阿拉伯国家)也就会有机会最终决定第二条路线的开与关。
  
  
  当然了,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在“欧、美与阿拉伯联盟”中的“大多数”决定开或者关之后,如果不如“美国之意”,埃及(或者其它相关阿拉伯国家)政府会因此有些“内部麻烦”的,比较典型的如:某些正在埃及上演的民主运动;或者阿拉伯联盟内部也会有些“内部麻烦”的,比如已经完成选举、却迟迟未能产生新总统的伊拉克;甚至随时有可能因“美以”军事打击而陷入混乱的黎巴嫩、特别是叙利亚;更或者因伊拉克被肢解、而可能立刻陷入混乱之中的整个中东;
  
  
  
  ●“第三条路线”之所以能称之为“第三条路线”
  
  
  第四点,在上面三点的基础上,我们也就很容易看出“第三条路线”之所以能称之为“第三条路线”,其最大特点必然就是:一旦得以“打通”,它将既是“第一”条“美以无法联合控制”、甚至无法施加影响(除非直接动武、就像以色列这次武装袭击)的路线,却也将是“第二”条“欧洲说了既算也不算”的路线,如果拥有“自己说了既算也不算”之“第二条路线”的欧洲人,最终也支持建立“第三条路线”、从而再“增持”一条“自己说了既算也不算”的路线的话!
  
  
  ●一旦“得以打通”,将是“非美势力(包括欧盟)”中的“大多数”说了就算的一条的路线
  
  
  第五点,在上面四点的基础上,我们也就不难看出,第三条路线一旦“得以打通”,它将是“非美势力(包括欧盟)”中的“大多数”说了就算的一条的路线。
  
  
  请大家注意我们的用词及前提条件,既“也...一旦得以打通.....”。显然,就目前而言,在“国际社会”没有对以色列袭击土耳其救援船队进行“对美以有约束力”的处理之前,“第三条路线”并没有得以打通。因此,进出加沙的路线眼下仍然只有两条。
  
  
  ●上述内容就是我们“提出问题”的原因
  
  
  显然,上述内容就是我们“提出问题”的原因,即:在“以色列袭击土耳其救援船队”的“处理进程”仍然没有结果,也就是、在“国际社会”的国际救援物资“进出”加沙的路线眼下仍然只有两条的情况下,为什么“国际社会”不去致力于打通“意义更加重大”的“第三条路线”、却要引出“既便打通了也解决不了实质问题(靠空运?成本怎么算?)”的“第四条路线”,也就是所谓的“....下一步骤是尝试通过空运援助物资打破对加沙的封锁”?
  
  
  
  
  ●在“三条路线”问题上的所谓“国际社会”
  
  
  为了更好地讨论问题,东方评论员认为,有必要指出的是,在“三条路线”的问题上,这个所谓“国际社会”的组成情况,大体上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在“欧美双边中东事务决策框架”之外,主要由“中俄”及“部分”中东国家所组成;
  
  第二种形式:是在“美国单边中东事务决策框架”之外,则主要由“中欧俄”及“几乎全部”中东国家所组成;
  
  另外,不论是第一种形式、还是第二种形式,“美英”特殊关系、“美以”特殊关系、“美日”军事同盟等,本质上而言,本质上都只是个“参数”。这些个参数有着如下特征:
  
  首先,它们“从属”但又“影响”第一与第二种形式;
  
  其次,它们既不能“决定”决策、但又能“影响”决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时而异,它们既能为“第一种形式”中的“欧美”所用,也能为“第二种形式”中的“国际社会”所用。
  
  这段描述,请大家慢慢体味。
  ●“这一移动”已开始实质性地触动“方方面面”的“战略神经”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恐怕在大家慢慢体味的过程中,问题的答案就已经慢慢地浮出水面了。在此,我们不妨归纳如下:
  
  其一,我们认为,“国际社会”之所以“未能致力于”“意义更加重大”的第三条路线、而弄出个“即便打通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第四条路线”,首先在于“国际社会”的“成员构成”过于复杂!
  
  其二,我们认为,“国际社会”的“成员构成”过于复杂,又在于“方方面面”交织在“中东方向”上的“利益排列与组合”过于微妙!
  
  其三,我们还认为,“方方面面”在中东方向的“利益排列与组合”过于微妙,又在于“大国间的利益交换主要平台”,在“第二种形式的国际社会(中欧俄为主、包括几乎所有中东国家)”的需要下,在由中国的“重中之重(南亚方向)”推向“欧美”共同的“重中之重(科索沃方向)”的过程中,“第一次实质性”地“位移”到了两者之间的“中点”、也就是“中东问题”,与此同时发生的事情,就是“这一移动”已开始实质性地触动“方方面面”的“战略神经”。
  
  
  在这里,我们想再次强调一组观点:
  
  1):在我们的讨论中,所谓“中东问题”向来不包括伊核问题,尽管伊朗就是中东的一部分,尽管中东问题的确很重要,但在我们的讨论中独立于中东问题之外的伊核问题更加重要,在“综合层面”上,伊核问题绝对是个“世界性的、最最核心的问题”;
  
  2):在我们的讨论中,中东和平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问题;
  
  3):在我们的讨论中,中东问题与科索沃问题、中亚问题、南亚问题、甚至至关重要的朝核问题都一样,尽管它们都极其重要,都极大地关乎着全球局势的演化,但是,它们又无一例外,都是“从属”于伊核问题这一最最核心问题的系列“外围问题”。
  
  4):在我们的讨论中,伊核问题是事关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新秩序的“战略支点问题”,是“国际社会(以中欧俄为代表,包括日本、印度、巴西等主要政治与经济实体))”要凭借之对“美国全球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的“战略支点问题”,在此事实下,也是美国也不得不围绕“它”全力抗拒“被重新定位”的“战略支点问题”。
  
  5):在我们的讨论中,镶嵌在伊核问题之中的“最最核心的问题”既是“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但更严格地讲,它更是“国际金融体制革命”的问题。
  
  
  事实上,结合我们在“三条路线”问题上对所谓“国际社会”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国际金融体制改革”,是“国际社会(以中欧俄为首的、几乎所有非美势力)”要求对现有的“美国金融霸权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进行彻底改革的“改革问题”;而所谓“国际金融体制革命”,则是”国际社会(以中俄印巴等为首的几乎所有南方经济体)”要求对“美国主导、欧盟与之共同把持的西方金融霸权”进行“彻底革命”的“革命问题”。
  
  
  显然,如果在“5”的基础上去观察“4”,再在“4”的背景下去审视“5”,并在“4”与“5”的综合背景下去“梳理”欧美在伊核问题、特别是“从属”于伊核的一系列“外围问题”的“相同立场”与“不同立场”,也就不难明白:欧美在“三边撕裂”与“南北撕裂”的框架中,是既有战略矛盾且“不可调和”、也有共同利益而需要“相互依存”。
  ●在这个层面上,“再谈”进出加沙的“三条路线”
  
  
  
  如果我们在这个层面上,“再谈”进出加沙的“三条路线”,也就不难看出,“第一条路线”的“决策与控制机制能否延续问题”恰好对应于“美国单边中东决策框架”能否延续,在“欧美”还共同把持着“第二条路线”、也就是欧盟还期望运营“欧美双边中东事务决策框架”的背景下,打破“第一条路线”的“唯一性”的实质在于打破“美国单边中东决策框架”独自控制“第一条路线”、并可否决“第二条路线”的单边机制,最后以“欧美”双边控制机制加以取代。
  
  显然,单边机制不是“第二种形式的国际社会(主要由“中欧俄”及“几乎全部”中东国家所组成”)所需要的,也不是“第一种形式的国际社会(中俄、及部分中东国家)”所需要的,因此,作为国际社会“第二种形式”中的重要一员,“欧盟”才能依靠“第一种形式的国际社会”的力量,要求美国同意向“第一条路线”移植“第二条路线”的决策与控制模式。
  
  
  否则,欧盟就“准备将”打破“第一条路线”的“唯一性”的希望、转向为借助“第一种形式国际社会”的力量、去打通“第三条路线”。
  
  ●欧盟的这种“准备转向”,对美而言,既是一份警告、也是一份攻击
  
  
  非常清楚,这种“准备转向”的姿态,就形式而言,对“美国中东战略”看似是一份警告,但就效果而言,对“美国大中东计划”却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攻击,意在进一步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从而为“展开”地中海计划(实际是掩护欧盟“和平处理”科索沃问题,从而最终完成从政治、经济、军事各个层面的、对欧盟的彻底整合)做准备。
  
  
  
  ●欧盟目前“巴以政策”的着眼点在于两点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欧盟目前“巴以政策”的着眼点,在于两点:
  
  
  其一,通过种种努力的方式,让大多数中东、阿拉伯、或者伊斯兰国家“确信”欧盟“的确”在为“中东和平”而不懈“努力”、并“沤心沥血”着。
  
  
  其二,通过种种努力的方式,让“中东和平进程”继续成为美国中东战略、甚至美国欧洲战略、以至全球战略的“黑洞”,一方面借“中俄”等全球势力中心、及阿拉伯国家、伊朗、土耳其等地区性势力中心继续消耗美国的中东、以至全球战略资源,一方面,则是“掩护”欧盟之“和平解决科索沃独立后续发展阶段”的战略展开,从而既为“欧元能活下去”构建必要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基础,也为“欧元在人民币的策应下、继续挤占美元市场”争取必要的时间与空间。
  
  
  
  
  最后,对以色列而言,美国“大中东计划”与欧盟所谓“地中海计划”之间的战略利益交换,基于我们之前相关讨论,不论是交换成功也好、交换失败也罢,只要它们处于一种“准交换”状态,那么,如果仅限于中东层面去观察问题,由于“欧美”彼此之间,特别是“欧美”各自与阿拉伯国家之间,都要把这场争夺人心的“戏”做足,而为了争取“人心”与“主动”,美国既要做戏给欧盟看,也要做戏给阿拉伯国家看,至于欧盟,则要做戏给阿拉伯国家看,如此一来,这个戏要做好、做足,左(美国)右(欧盟)都是要牺牲以色列国家利益的,因此,“以色列的国家利益”与这场“戏”之间成为水火也就成了必然。
 
●“同以”科索沃方向为“重中之重”的“欧美”、彼此之间的这场戏、更是要做给“中俄”看的
  
  
  
  在这里补充一点,既:如果从全球层面去观察问题,基于“中美欧俄”在南亚(比如,巴基斯坦问题)、中亚(比如,吉尔吉斯问题)方向的角力,基于“中欧俄美”在东欧、南欧(比如科索沃)方向的角力,基于“中欧俄美”在中东问题上(比如,中东和平问题)的角力,特别是,基于“中欧俄美之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只缘身在此山中”、且“同以”科索沃方向为“重中之重”的“欧美”、彼此之间的这场戏、更是要做给“中俄”看的。
  
  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其实是想导出这样一组结论,既:
  
  
  其一,就在“准备重返东南亚”的美国、通过制造“天安号事件”、暂时阻止了“中欧”的战略靠近,并抛出“南海问题国际化”这一变量,在东亚方向,利用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国家与中国不可调和的战略矛盾,企图以“更加严厉制裁朝鲜”为“平台”,辅之以“南海问题国际化”、“台湾问题国际化”等“材料”、来组成一场“围攻中国”的反华运动的同时,在欧盟先“试探性”做出“配合美国更加严厉制裁伊朗”这一战略姿态、随既又配合“中俄”、“叫牌式”做出“支持土耳其国际救援船队硬闯加沙”的动作之后,由于“美国既定全球战略”始终不肯做“实质性调整(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上满足欧盟的要求,让欧盟完成这一绩效工程,或者同意让欧盟与美国‘共同控制’进出加沙的所有陆上口岸,从而‘实质性’分享中东话语权),美国南亚政策与美国东亚政策不仅得始终不到“欧盟的南亚与东亚配合”,且“美国的中东政策”也因此被“中俄欧”一起拿“以色列武装袭击土耳其救援船队”一事“可着劲儿”地消遣,而以色列被迫接受联合国组织独立调查组进行独立调查一事则说明,“美以同盟”也将因此受到空前的考验。
●“土耳其国际救援船队”在“天安号事件”的迷雾之中“能”闯加沙的原因,更是其“敢”闯加沙的原因
  
  
  
  显然,在“中欧俄”联手消遣“美国的中东政策”的一系列策略中,再没有什么可以比“尊王(土耳其、伊朗、叙利亚等)攘夷(美国)”更具冲击性的了。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既是“土耳其国际救援船队”在“天安号事件”的迷雾之中“能”闯加沙的原因,更是其“敢”闯加沙的原因。
  
  其二,由于“以色列的国家利益”与“欧美”之间的这场“戏”成为水火,而以色列原本就是美国中东政策的战略支点,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之前,在以色列被迫接受联合国组织进行独立调查的背后,其实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样两点:
  
  首先,是以色列头上的那顶“一向绝对有效的美国保护伞”之“保护效能”已经开始打折扣了。
  
  其次,在“另一场悲剧(天安号事件)”中,我们完全可以设想,至今不肯对“韩国调查报告”给出“组织意见”的欧盟,一旦在战略上需要再次在东北亚方向向中国靠近,在东欧方向向俄罗斯靠近,那么,在“土耳其国际救援船队”处理进程中“曾经合作了一把”的“中欧俄”,在“天安号事件”的处理进程中也是可能进行“战略再合作”的。
  
  显然,如果已经“透支”了“天安号事件”的美国决策层,在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年内二次访华,朝鲜决定放下原本强烈的民族主义、全面倒向中国的“新形势”下,继续“透支”他们一手制造出来的“天安号事件”的战略价值,企图继续借“天安号事件”与“南海问题国际化”在东亚围攻中国;如果美国决策层一边继续“享用”欧盟在严厉制裁伊朗问题上的配合,一面又以欧盟拒绝提供美国急需的南亚配合、而不肯在中东和平问题上与欧盟分享话语权;如果向俄罗斯“已经交割了”乌克兰政权、并与俄罗斯一道弄出吉尔吉斯政权更替问题的美国,继续“阻碍”俄罗斯“强化”对乌克兰、格鲁吉亚、吉尔吉斯(中亚)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影响力的进一步努力,那么,这种“战略再合作”将可能导致联合国(实际上就是中欧俄)在“朝鲜要求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比照“以色列袭击土耳其船队”的处理方式,也“要求”组织一个独立调查组,对“天安号事件”的真相进行“独立调查”。
  
  
  在此基础上,如果战略上有需要,那么,在中东方向,“第二种形式的国际社会”或者会紧接着“要求”联合国再次组织一个独立调查组,对“土耳其船队遭以色列袭击一事”的真相进行“再调查”,或直接要求联合国对以色列做出令美国、或者“美以同盟关系”无地自容的“严肃处理”。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局势果真演化到这一步,那么,对美国中东战略而言,那种令“美以同盟关系”无地自容的“严肃处理”,极可能是“美以同盟关系”步向已经“貌合神离”的美英特殊关系、或者美日、美韩军事同盟的“第一步”。
●“两场悲剧”之间的“内在利益逻辑”
  
  
  有必要重提的是,在“天安号事件”之后,接着就发生了“吉尔吉斯政权更替”,对于“此次更替”,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已经予以了定性,那就是:这是一场“俄罗斯主导、美国配合,中国事先无法阻止、结果也就不妨让吉尔吉斯发生点什么,并予以冷处理”的“政权更替”。
  
  至于美国为何“配合”俄罗斯?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也给出了自己的观察,既:它有着自己的“长远目的”:
  
  1):在用“天安号事件”成功地阻止中欧靠近、有效地延缓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之后,想利用“中俄”在中亚方向的战略矛盾(中国在中亚五国的经济影响力令俄罗斯担心),瞄着中印在南亚方向的战略矛盾(中国决心重资建设巴基斯坦通道),从另一个方向(中亚)着手,充分借助俄罗斯、印度、日本与韩国等在中亚、南亚、东北亚三个方向的影响力,企图最大限度地对“已经正式启动新疆开发”、从而准备从中亚、南亚、东北亚三个方向打通“新丝绸之路”的中国施加战略压力(详细讨论见之前讨论纪要);
  
  2):如果中国因为这种“最大限度压力”而考虑接受所谓的“G2模式”,那么,美国就可以立刻凭借“美国主导的G2”之强大威力、转头迫使欧盟(欧元)妥协、并彻底瓦解欧盟的政治、经济与军事整合进程,从而迫使欧盟回归北约旗下,以全面巩固“北约”组织。
  
  之后,美国再凭借自己继续主导之“北约”的力量,或促成亚洲北约的成型,或直接将美日军事同盟、美韩军事同盟提升为北约的一部分,最后,再转身对俄罗斯与中国的战略空间进行“更大规模的挤压与掠夺”。
  
  3):显然,在实现了“1”与“2”之后,华盛顿自然就可以实现其长远计划了,既:有了这种“全方位战略挤压能力”的美国,当然就可以以自己的意愿为依归、彻底解决“两核问题”,从而一举实现其大中东(包括中亚)计划,并用一个所谓的“大中东计划”将欧亚大陆上的“中欧俄”分别分割、各自包围、有效控制起来。
  
  事实上,这正是布热火津斯基在《大棋局》的字里行间里精心酝酿的“美国梦”。
  
  当然了,如果从经济、特别是金融利益层面去看问题,这个“美国梦”最终都可转化为这样一个“具体形式”,即:借用各种手段,最终由美联储(或者改称为地球央行)“实质性地”充当“全世界的中央银行”,用美元(或者“地球央行”发行的“地球元”)取代各个国家的货币,用美国制定的金融法规彻底取代全世界的金融法规,从而最终彻底控制全球的政治与经济命脉。
  
  
  而除了上述“长远目的”之外,它还有它的“现实目的”。
  
  
  我们知道,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国际局势突然间“注入”了一个“冲击性变量”,这就是中国央行19日令人意外(起码是令我们意外)的“率先加息”。
  
  请大家注意,我们将其定性为进入“第三阶段排列与组合”后的“第二个”真正意义上的冲击性变量。“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冲击性变量”是美国决策层借基辛格先生的“两篇高论”所抛出的,即:“美国全球战略正在深刻思考下一步如何走!”(详细内容参见之前讨论)。
  
  
  而为更好地讨论“第二个冲击性变量”意外注入的大背景,我们有必要回到之前的一段讨论。
  
  
  在这里,为了更好地讨论问题,我们将该段讨论原文援引如下,即:
  
  ...........................................
●除了“不可告人”的“长远意图”外、美国的“现实意图”在于.......
  
  但值得强调的是,除了这一“不可告人”的“长远意图”之外,美国的“现实意图”还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在伊核问题“于可见的未来”注定将继续无解的情况下,在“伊核”之“中欧俄战略协调”暂时无从拆解的情况下,是阻止有心解决科索沃问题的欧盟、在东北亚政策上向中国靠近、阻止“欧盟经济(欧元)”登陆朝鲜半岛、从而阻止“中欧俄”伺机启动自朝鲜半岛经俄罗斯的“欧亚大陆经济整合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有效阻止、或者延缓欧盟从“欧美共同严厉制裁伊朗”的立场上后退,并牵动日本、韩国等日后跟进,让与中国在中亚方向有战略矛盾的俄罗斯也在中国面前“吃重”,如果“中国中亚政策”不能很好地处理与“俄罗斯中亚政策”之间的关系、从而让俄罗斯在“更加严厉制裁伊朗、甚至朝鲜”的问题上“与中国保持一定距离(当然,站在华盛顿的角度,最好是中俄反目、一举拆解上合)”,就可彻底形成“东(东北亚)西(西亚)”联动、营造“天下围攻”中国的关键一步。
  
  ●“吉尔吉斯政权更替”的战略背景之复杂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天安号事件”之后,在“吉尔吉斯政权更替”的过程中,“中俄美”之所以可以取不同的态度----或大体上取主导的姿态(俄罗斯)、或大体上取配合更替吉尔吉斯政权的姿态(美国)、或大体取对该过程进行冷处理的姿态(中国),其战略背景是如何之复杂了!
  
  其次,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显然,利用“上述一系列事件(天安号事件、南海问题、制裁伊朗问题)”、聚集美日、美韩、美澳军事同盟,美国与东盟内部部分“与中国有南海主权问题冲突的东盟国家”等,形成一个“制裁朝鲜(实际上也是制裁中国)”的局面,并将“此局面”作为一个“战略筹码”,“抛”给欧盟、甚至俄罗斯、印度等“势力中心”的对华政策“待用”,“诱导”并“等待”它们的对华政策对中国相关利益“予取予夺”。
  而美国所渴望的,就是中国对这种“予取予夺”处理不当、从而迅速激化中国与欧盟、俄罗斯、也包括印度、日本、韩国等之间的矛盾、且导致矛盾失控,好反过来又将其用作“营造”在联合国框架之外更加严厉制裁朝鲜、特别是伊朗(实际上就是制裁中国)的“原材料”。
  非常清楚,站在美国决策层的角度看问题,这就好比是一个“循环”,如果运用得好,就可以在一次次的“循环”中拿到它所渴望的、对中国的“天下围攻”。
  显然,美国想实现的“战略诱导”,其核心要义在于“诱导俄罗斯、特别是欧盟、也包括印度与日本、韩国、某些阿拉伯国家、某些东盟国家”将“更加严厉制裁伊朗、或者朝鲜”落到实处,从而达到“实质性制裁中国经济”的要求,继而最大限度地孤立中国,并“就此”展开美国决策层梦寐以求的、针对中国的“经济特别是金融围攻”。
  而基于我们前面的讨论,结合当今的国际形势,对比“中欧俄美”之间综合实力的“有消有涨”,应该不难明白,华盛顿要想成功进行“战略诱导”,关键在于它能否成功构建、并“转动”上述“循环”。
  非常清楚,在“上述计划”的“精巧构思”中,如果中国与之进行政治、经济、特别是军事与金融斗争的态度上“稍有软弱”,如果中国在东亚与西亚、南亚多个战略方向稍稍表现出“不敢摊牌、或者没有能力摊牌的战略犹豫”,那么,“上述计划”成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并不渺茫”!请大家注意我们的用词。
  因此,站在中国的角度考虑问题,要破解美国的上述“精巧构思”,就至少要做到两步:
  第一步,是“你做初一、我做十五”,既:瞄着华盛顿.......将“此局面”作为一个“战略筹码”,“抛”给欧盟、甚至俄罗斯、印度等“势力中心”的对华政策“待用”,“诱导”并“等待”它们的对华政策对中国相关利益“予取予夺”......的用心,也打造一个“更具份量”的“战略筹码”,并抛给俄罗斯、欧盟、印度等“势力中心”的对美政策“待用”,“诱导”并“等待”它们的对美政策对美国相关利益“予取予夺”;
  
  显然,从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高调访问巴勒斯坦(会见阿巴斯)、并强调“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宣示“中方高度关注并坚定支持巴以直接谈判,对谈判当前面临的困难深为关切。”的情况来看,中国打造的这个“战略筹码”就指向“中东和平进程”了。
●中国将打造相应“战略筹码”的“点”指向“中东和平进程”、无疑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值得强调的是,与科索沃问题这个“欧美”共同的“重中之重”、俄罗斯的“当务之急”、中国的“战略筹码”,而“其它方面”则“关切度不大”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中东和平进程”问题,更能满足这样一种要求,既:在将“大国利益主要战略交换平台”从中国的“重中之重(南亚方向)”推向“欧美”共同的“重中之重(科索沃方向)”的努力中,不论从地理(靠近地中海、又是石油美元的重心)上、还是从路线上(联贯中欧之间新丝绸之路的中点)、更或者是牵扯到的“方方面面”的利益(中东国家、中亚国家、阿拉伯联盟、伊斯兰世界、俄罗斯与以色列的利益、主要南美国家、主要非洲国家)更加广泛的条件来看,中国将打造相应“战略筹码”的“点”指向“中东和平进程”、无疑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异曲同工之效
  非常清楚,在中国“有必要过一步明确”自己的科索沃政策之前(这除了“悠关”美国的核心利益之外,也“同时攸关”欧盟、并“提前牵扯”到俄罗斯的利益),由于动一动“中东和平进程”“主要是”动一动美国最最核心利益的“奶酪”、且主要是将“奶酪”拨向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世界、且有利于地中海计划、并有助于俄罗斯、包括中国自己介入中东(请大家认真体味这一描述),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它与美国企图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引致欧盟、俄罗斯、印度等势力在南海方向“出现”,并有助于自己介入南海问题的“效果”有异曲同工之效。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中国的这份努力,再“配”一份“坚定的战略决心”,只要运用得当,是能满足这样一种要求的,既:打造一个“更具份量”的“战略筹码”,并抛给俄罗斯、欧盟、印度等“势力中心”的对美政策“待用”,“诱导”并“等待”它们的对美政策对美国相关利益“予取予夺”;
  
  第二步,是针锋相对,既: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在“方方面面”面前(特别是美国、欧盟、俄罗斯面前),以实际行动强调、并宣示自己在攸关中国国家命运的原则问题上(对外,维护巴基斯坦、伊朗、朝鲜等国家的稳定,对内,继续实行资本管制、拒绝让人民币兑美元与欧元“同时”大幅升值、拒绝在欧美加息之前率先加息,切实推进产业升级等,为此,即便是面对“明修栈道式破局”、或者是“暗渡陈仓式破局”也是如此)绝不妥协的战略意志与战略能力。
  
  ●四层宣示
  如果我们从这个层面去观察问题,那么,在美国众议院已经通过“涉华汇率法案”,并扬言如果人民币不大幅升值,就“极可能”在美国参院通过,从而一俟美国总统签字,就将对中国所有出口美国产品课以重税的情况下,中国空军经巴基斯坦、伊朗这条战略通道、与土耳其空军“在叙利亚旁边的土耳其”举行联合演习,本质上就是在进行四层宣示:
  
  第一,在综合层面,如果确有必要,中国决心以包括武力在内的所有手段,去“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即便是在“美国最最核心区域”、比如说中东,也是这样;
  
  第二,在军事层面,如果确有必要,中国决心以武力去“举张”自己的核心利益,即便是在“美国最最核心区域”、比如说中东,也是这样;
  
  
  第三,在经济、特别是金融层面,如果确有必要,中国决心以包括人民币汇率在内的所有手段,去“反击”美国、或者“欧美”、更或者“欧美日”以及所有“有心跟随美国”的势力、强加在中国身上的贸易战争。
  
  
  第四,也是最微妙的,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上合”是否发展为一个“军事同盟组织”的问题上,基于支持“欧盟主要国家”需要欧盟与北约保持一定距离的大局需要,或者基于分解“北约”的战略需要,在此之前,中国始终与俄罗斯的“上合组织军事同盟化”之主张保持距离,直到这次举行“和平使命2010”上合军事演习之后也是如此。
显然,我们认为,在中国空军经巴基斯坦、伊朗这条战略通道、与土耳其空军“在叙利亚旁边的土耳其”举行联合演习的背后,恐怕还有这样一层意思,那就是:如果欧盟认为自己在“中美之间贸易战争”中有利可图、并“试图尝试”一些对中国进行实质性经济、特别是金融攻击的“小动作”、以配合美国“营造”“天下围攻中国”的局面,从而企图两边渔利的话,那么,中国空军除了巴基斯坦、伊朗这条战略通道、直飞叙利亚“周边”的路线之外,还可由“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包括俄罗斯)”、经里海、直飞叙利亚“周边”,从而也“实质性尝试”一下从“上合军事同盟化”的角度强行介入中东问题(其实也是瞄着科索沃问题)的“可行性”,“强调”一下“欧美俄”之间现有的、对欧盟最为有利的战略格局的“不稳定性”,同时,强烈警告一下欧盟业已启动的、对欧盟继续进行政治、经济、特别是军事整合至关重要的,“科索沃独立后续发展”的“和平解决进程”。
  
  
  如果我们从这个层面去观察问题,那么,在俄罗斯总统访华期间,“中俄”共同强调“维护二战的成果”也就有着这样一层意思,那就是:根据“二战反法西斯的成果”,除了钓鱼岛、硫球群岛、北方四岛不是日本的之外,科索沃“也”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阻止成功与否的突破口就选在“中东和平进程”,就选在欧盟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伊朗总统访问黎巴嫩南部的“黎以边境”、并再次强调“以色列将消失”,由于“叙利亚、土耳其、伊朗”结成的“区域合作框架”是这三个国家,特别是土耳其、伊朗在“大国之间”运营自己核心国家利益的战略平台,而叙利亚又是俄罗斯影响中东的重要支点,因此,在维护叙利亚国家安全的问题上,“中俄”与土耳其、伊朗是有共同利益的,而黎巴嫩南部与巴勒斯坦加沙一样,又是伊朗、叙利亚影响“中东和平进程”的渠道,欧盟在黎巴嫩的影响又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在维护黎巴嫩国家安全的问题上,“中俄”与欧盟、伊朗、叙利亚也能“挖掘”出共同利益。
  
  
  讨论进行到这里,我们也就不难看出,随着中国海军不久前曾经进入地中海,随着中国空军最近又出现在“叙利亚旁边的”土耳其,在中国中东特使访问巴勒斯坦、并强调“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中方高度关注并坚定支持巴以直接谈判,对谈判当前面临的困难深为关切”的背后,是中国决心阻击美国旨在营造“天下围攻中国”的一系列计划,非常清楚,阻止成功与否的突破口就选在“中东和平进程”,就选在欧盟身上。
  
  日前,温家宝总理的欧洲之行、主要意义就在于此。
  
  
  ●如果美国人有胆量,就只有一条路好走了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只要及时打掉“欧盟企图两面投机的投机心理”,那么,美国调动几乎所有资源来营造“天下围攻中国”的计划将立刻消无无形,不仅如此,与欧盟一样在“中美”两边投机、但其经济前景又极其依靠中国经济的日本与韩国,也将彻底安静下来。
  
  
  显然,只要欧盟、也就是“北约”不实质性参与其间,那么,不论是美日军事同盟、还是美韩军事同盟,从近日的“钓鱼岛事件”、日前的“天安号事件”的演化过程来看,都不“敷”美国所“用”!
  
  
  如果是这样的话,如果美国人有胆量,就只有一条路好走了,那就是在美国国会最终通过“涉华汇率法案”、将汇率操纵国的标签正式贴在中国身上,从而独自“率先”与中国打一场贸易战争,以“实际行动”“哭劝”欧盟、日本等势力加入。
  
  
  ●这还是要看美国决策层“是否有胆量”让“涉华汇率案”在参院通过、并交由美国总统签字生效
  
  
  我们认为,如果是这样的话,“人民币兑美元”突然大幅贬值,并带动东亚大部分货币也兑美元大幅贬值(比如100%的贬值幅度),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确立”人民币、及东亚货币兑美元“不可动摇的升值进程”,且不时放风“将放弃”美元结算、转用欧元、扩大人民币、或者其它货币结算,突然重置美国经济运行成本、推高美国市场利率,让美国经济彻底错乱,“帮助”欧盟“启动”美国资金、人才、技术向欧洲流动进程,彻底激化欧美之间的战略矛盾,激化美国社会矛盾,迫使美国人“从美国内部”、或者“美国资本”从“西方资本体系内部”解决自己的问题,将是大概率的事件。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在“方方面面”面前(特别是美国、欧盟、俄罗斯面前),以实际行动强调、并宣示自己在攸关中国国家命运的原则问题上(对外,维护巴基斯坦、伊朗、朝鲜等国家的稳定,对内,继续实行资本管制、拒绝让人民币兑美元与欧元“同时”大幅升值、拒绝在欧美加息之前率先加息,切实推进产业升级等,为此,即便是面对“明修栈道式破局”、或者是“暗渡陈仓式破局”也是如此)绝不妥协的战略意志与战略能力。
  
  
  第四个问题,我们认为,在美国众议院已经通过“涉华汇率法案”,并扬言如果人民币不大幅升值,就“极可能”在美国参院通过,从而一俟美国总统签字,就将对中国所有出口美国产品课以重税的情况下,中国空军经巴基斯坦、伊朗这条战略通道、与土耳其空军“在叙利亚旁边的土耳其”举行联合演习,本质上就是在进行四层宣示:
  
  
  1):在综合层面,如果确有必要,中国决心以包括武力在内的所有手段,去“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即便是在“美国最最核心区域”、比如说中东,也是这样;
  
  2):在军事层面,如果确有必要,中国决心以武力去“举张”自己的核心利益,即便是在“美国最最核心区域”、比如说中东,也是这样;
  
  
  3):在经济、特别是金融层面,如果确有必要,中国决心以包括人民币汇率在内的所有手段,去“反击”美国、或者“欧美”、更或者“欧美日”以及所有“有心跟随美国”的势力、强加在中国身上的贸易战争。
  
  
  4):在中国空军经巴基斯坦、伊朗这条战略通道、与土耳其空军“在叙利亚旁边的土耳其”举行联合演习的背后,恐怕还有这样一层意思,那就是:如果欧盟认为自己在“中美之间贸易战争”中有利可图、并“试图尝试”一些对中国进行实质性经济、特别是金融攻击的“小动作”、以配合美国“营造”“天下围攻中国”的局面,从而企图两边渔利的话,那么,中国空军除了巴基斯坦、伊朗这条战略通道、直飞叙利亚“周边”的路线之外,还可由“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包括俄罗斯)”、经里海、直飞叙利亚“周边”,从而也“实质性尝试”一下从“上合军事同盟化”的角度强行介入中东问题(其实也是瞄着科索沃问题)的“可行性”,“强调”一下“欧美俄”之间现有的、对欧盟最为有利的战略格局的“不稳定性”,同时,强烈警告一下欧盟业已启动的、对欧盟继续进行政治、经济、特别是军事整合至关重要的,“科索沃独立后续发展”的“和平解决进程”。
  
  
  ●在对中国“率先加息”给出我们的观点之前,我们想再补充一些内容
  
  
  在“重新提炼”上述四个问题之后,在对中国“率先加息”给出我们的观点之前,我们想再补充一些内容,即:
  
  第一,我们认为,由于“欧美日”在继续“低利率或者零利率”货币政策,且“欧、美、日元”都是硬通货,因此,只要这些硬通货有“去处”,那么,起码在数量上,欧、美、日元将是“无限”的,且相对“目前仍为非硬通货且有套利空间与升值预期”的人民币而言,这些“欧、美、日元是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是低风险、甚至零风险的。当然了,这是指市场风险而言,并不包括“政策上的风险”。
  
  
  第二,尽管中国仍然实行资本管制、且人民币汇率也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但真实的情况是,境外“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热钱”注入境内的手段极其多样、且无法有效监控。
  
  举例而言,一双原本只卖“1美元”的靴子,可因“在华美国资本”出于“政治目的”,在出口美国时报“10美元”、甚至“100美元”,多出的“9美元”、或者“99美元”,就可以合法的方式注入境内、并兑换成与之相当的人民币、形成热钱,或投资中国房地产、或投资中国股市,总之,是投资一切必要时可用于“做空”、或“做多”中国的中国资产。特别是,还可用于购买一切“可能买到”的中国企业、矿产、商业链,用以干扰中国的生产与生活资料价格水平。
请大家注意,这“9美元”、或者“99美元”可以是一个美国商人以“零利率”从美联储那“借”来的,更可以是美联储无偿提供这个“美国商人”的,为的是“零成本”地购入有用的“中国资产”。其最终意图在于将中国经济打造成“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的第二版本。
  
  值得强调的是,相比这种貌似“合法方式”,被许多人视为热钱注入主要途径的非法方式、比如“地下钱庄”,反面显得容易监控、且易于取缔!
  
  
  第三,一般认为,央行加息是为了降低经济增速,打消通胀预期,抑制资产泡沫。
  
  在此,针对中国“率先加息”,我们想重复之前的观点,即:
  
  
  第一种可能,我们认为,由于目前中国的通胀属于“输入型通胀”,因此,在“美元本位制”仍然把握着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且其在中国境内资本可“策应、影响”中国生产与生活资料价格的情况下,中国央行的“率先加息”对“抑制输入性通胀”、或者通胀预期、将并无大的助益。
  
  
  第二种可能,由于“欧美日”继续低利率、甚至零利率货币政策,中国央行的“率先加息”,客观上加大了境内、外利差,加大人民币升值预期,促使更多的“欧、美、日元”流动性通过种种合法与非法方式注入中国,形成更加庞大的热钱,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对应产生的人民币无法“等量”走出国门,被迫在中国境内循环,导致流动性更加泛滥,再加上中国境内投资渠道相对较少,境外势力更是有心推高中国房地产,企图将中国银行系统置于风险之颠,因此,中国央行的“率先加息”,即便暂时能抑制房地产,但总体上看,对抑制中国资产泡沫也没有大的助益。
  
  
  更何况,在目前情况下,中国更加能有效抑制房地产泡沫的手段,是行政与法律手段。
  
  
  第三种可能,在撇除第一与第二种可能之后,从“纯经济的角度”看问题,中国央行此次“率先加息”,也就只有“降低经济增速”的“意图”了。
  
  
  第四种可能,我们认为,如果中国央行没有“有力的后续手段”,足以立刻消除“中国率先加息”的负面效果,那么,一旦中国房地产失控(继续上涨是一种失控,短时间内发生暴跌也是一种失控),那么,中国的资本与货币政策,未来将因为应付“热钱大规模集中撤出”而进退失据、最终受到“通胀”与“通缩”的双重夹击、并陷入极其被动的境地。
  
  
  
  ●中国“率先加息”无疑是一次“政治加息”且是一“经济冒险”
  
  
  而结合我们上面的讨论,我们也应该不难看出,面对美国“精巧计划”、并全力营造“天下围攻中国”的局面的大背景下,在中国选择中东方向打造一个“更具份量”的“战略筹码”,并抛给俄罗斯、欧盟、印度、日本等“势力中心”的对美政策“待用”,以“诱导”并“等待”它们的对美政策对美国相关利益“予取予夺”之后;在经济、特别是金融层面,如果确有必要,中国决心以包括人民币汇率在内的所有手段,去“反击”美国、或者“欧美”、更或者“欧美日”以及所有“有心跟随美国”的势力、强加在中国身上的贸易战争的情况下,在中国“率先加息”以强调“降低中国经济增速”之后,在中国“率先加息”之后,如果没有“有力的后续手段”,足以立刻消除“中国率先加息”的负面效果的危险,那么,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夹击下,一旦房地产风险演化成银行风险,那么,中国经济最终有可能走向崩溃。
●此举应该是为了彰显这一决心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中国“率先加息”无疑是一次“政治加息”且是一“经济冒险”,但结合我们之前的讨论,此举应该是为了彰显这一决心,即:
  
  
  第一,如果日本、韩国、东盟等东亚经济体跟随美国在人民币汇率上“围攻中国”,也就是借天安号事件、钓鱼岛事件、南海问题等,在“更加严厉制裁伊朗与朝鲜的问题”上“围攻中国”,那么,中国将主动“降低经济增速”,从而“主动调降”严重依赖中国市场的日本、韩国、东盟经济的“增速”。
  
  第二,如果欧盟跟随美国在人民币汇率上“围攻中国”,也就是在“更加严厉制裁伊朗与朝鲜”的问题上“围攻中国”,那么,中国将主动“降低经济增速”,从而“主动调降”与中国高度互补的欧盟经济增速。
  
  
  第三,如果美国朝野在人民币汇率上继续“攻击中国”,并决心最终通过“涉华汇率法案”,对中国所有出口美国产品课以重税、单方面挑起对华贸易战争的话,那么,中国将主动“降低经济增速”,从而“主动调降”与中国高度互补的美国经济增速。
  
  
  
  ●在技术上,是完全可以让其“在华赚取的投资、或者投机利润”于“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的!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由于中国已经“率先加息”,因此,如果美国“精确计划”的、对中国的“天下围攻”得逞(特别是成功引诱欧盟与之联手),那么,在第一、二、三的基础上,作为可能是唯一有效的、足以立刻消除“中国率先加息”之负面效果的“经济手段”,就只能动用人民币兑美元(或者兑欧元)大幅贬值这一手段了。
  
  以人民币选择兑美元突然大幅贬值100%、甚至更高幅度为例,“美国资本”在撤出中国时,如果必要,再辅之以其它的资本与货币政策、强化的外汇管制政策,在技术上,是完全可以让其“在华赚取的投资、或者投机利润”于“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的!
  
  显然,那些“欧、美、日元”尽管是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是低风险、甚至零风险的。当然了,这是指市场风险而言,并不包括上述这些“政策上的风险”。
  
  
  
  ●此举对破解美国“精巧计划”是“有效”的。起码目前是如此。
  
  第五,在第四的基础上,“第一”就可能演化为人民币带领东亚货币兑美元(或者欧元)大幅贬值,从而决定东亚商品是输美为主、还是输欧为主。
  
  由于“东亚商品”的主要流向,意味着选择谁才是将来的硬通货,这样,就可以一边破功“天下围攻”,一边重置欧美经济运行成本,引导、并分化欧美市场利率,激化欧美经济矛盾;
第六,在第四与第五的基础上,并结合上面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率先加息”,意在宣示:中国决心以包括人民币汇率在内的所有手段,去“反击”美国、或者“欧美”、更或者“欧美日”以及所有“有心跟随美国”的势力、强加在中国身上的贸易、金融战争,或者“天下围攻”。
  一如我们之前所说,不难看出,中国在用“不惜与美国、甚至欧美打一场汇率战争、或者贸易战争”来“迎面截击”美国想营造、欧盟、日本等想利用的“天下围攻”了。
  而中美之间的“直接交手”,将导致“中美”都将位于“悬崖之边(请大家注意我们的用词)”进行相互搏击阶段,这是双方均绕不过去的一个阶段,最后,欧盟、日本、俄罗斯、及其它国家、组织也将加入进来,并也不得不立身于“悬崖之边”,这也将是第三轮排列组合的高潮阶段。至于谁能全身而退?那就要“拼内功”了!
  
  
  
  而从欧盟在中东方向再次进行“欧美双边框架”之“外”的“试探(抛出所谓的第四条路线)”的情况来看,从近日日本外相因“出言不逊”被中国点名批评,但日本央行行长却在G20财长会议上明确表示“支持中国汇率政策”的“矛盾情况”来看,中国“率先加息”所发出的“..... 只能动用人民币兑美元(或者兑欧元)大幅贬值这一手段....”的警告信号、对破解美国“精巧计划”是“有效”的。起码目前是如此。
  
  
  
  可以肯定的是,由于此举出乎意外,虽然有巨大的经济风险,但却在政治上初步打乱了美国的“精巧计划”,不仅如此,令对“精巧计划”感到一丝失望、再加上美国在欧盟的绩效工程--“中东和平进程”上迟迟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原本积极配合美国“更加严厉制裁伊朗”、准备“通吃中美”的欧盟、近日已经转身去协调“欧俄新关系”了。
  
  
  ●对此可能性 ,中国政府绝不可掉以轻心!
  
  
  
  最后,我们的建议是,由于“欧美日”仍然实行零利率、或者低利率政策,中国仍然不应扩大与之的利差,因此,未来,如果形势没必要动用人民币贬值这一工具,中国的货币政策就十分有必要及时清除“率先加息”的“负面后果”,尽可能维持目前利差水平,避免形成“中国已不可逆转地进入加息周期”的市场预期,如果不能做到这样的话,一旦中国利率在“输入性通货膨胀”的诱导下、在“加息才是压制房地产最好办法”的误导下,“率先调升至不能再调升”的高度,那么,紧接而来的中国经济通缩,甚至中国经济硬着陆,特别是中美之间的“巨大利差”所形成的“美元加息预期”、必将产生强大的“美元资产升值预期”,这在本质上,即可成为美联储“无限制宽松货币”的“通行证”,又可成为将中国、以到全球资产流入美国“吸钱机”,最后将中国的资本与货币政策置于“进退维谷”的绝境、更加恶化中国的经济!对此可能性 ,中国政府绝不可掉以轻心!
  另外,我们的疑问是:既然更多为了“降低经济增速”、以对外宣示一种“战略决心”,其实还有更好、更安全的办法,比如,针对某些特定的行业、产品“限能限产”,中国政府为什么不继续使用、扩大使用呢?在“纯经济层面”上,在“率先加息”的问题上,是否低估了其“过大的副作用”、高估了“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下”其“并不大的正作用“呢?
  
  至于形势如何演化,我们将与大家一起密切关注!

  

 

2010年10月20日中国央行加息相关报道 中国央行宣布自10月20日起加息25个基点 中国央行宣布自10月20日起加息25个基点 谢国忠:央行加息力度太小 通胀程度已非常高2010年10月19日 20:12凤凰网财经【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161条 为何周小川在加息上变成了忽悠2010年10月19日 23:31经济观察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经济观察网 易鹏/文 央行今日决定, 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 人民日报:央行2010年12月26日年内第二次加息靴子为何意外落下(年存2.75%年贷5.81%) 2010年10月20日----加息是个大利好?你没秀逗吧? - 日志 - 莫大 - 股市动... 2010年03月0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CPI涨幅创10年新高 央行9月可能加息27个基点 2010年央行第二次加息-搜狐财经 日媒:美国担忧中国实力 改为鼓吹太空军控 2010年07月19日 10:35 新华网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4条据新华网-参考消息报道 日本《读卖新闻》7月17日报道,美国一位高官13日在 2010央行加息 中国央行加息意在“一箭三雕” 中国央行8月15日起上调准备金率 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2010年10月19日 19:04央行网站【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90条 央行今年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创20年最高  2007年12月08日 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作出了令外界颇感意外的加息之举。 10月21日是加息的日子 10月21日是加息的日子(1 [经济杂谈]10月21日是加息的日子 外资布局中国:以豆为鉴2009年05月20日 20:28中国报道【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2条刘源源 从2010年2月25日起 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加息何以成股市催化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4日 05:39 中国证券报 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黄金“千年牛市”已然形成-2010年0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