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中作家王蓬文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27:08
 汉中作家王蓬文集
  • 沔县定军山
  • 35位粉丝

1楼

王蓬散文集《山河岁月》  
 http://www.du8.com/books/fre1406703.html   
   
 查看http://www.du8.com/readfree/14/06703/1.html  
  

  • 2008-5-26 18:36
  • 回复
  • 沔县定军山
  • 35位粉丝

2楼

山河岁月 

王蓬可能挖掘到了"金矿"(代序)

田长山

与王蓬认识的早,但相交却迟。一直到我今年到汉中驻站,才有了与王蓬进一步交往的机会。在文学性的话题中,我得知他正在写几个与古栈道有关的一组人物,用心极苦进展极慢有时一天不过数百字。他躲开城市到农村写作,让自己沉浸在专心致志的劳动里,完成一稿时,直弄得眼底出血一身疲劳。我在听他讲述看过他写老一辈专家,为修宝汉公路呕心沥血的事迹时,想起他和汉中的一批文化人,为拍摄《古栈道》在秦巴山里艰苦跋涉的情景。我当时的感觉是,王蓬可能挖到了"金矿",找到了自己走出"平台期"的一条光明的通道,利用客居中寂寞而又宁静的夜晚,我读了王蓬的大部分著作,就更加坚定了我的看法。

作家都有"平台期"。创作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极难突破,只是万般无奈地在一个水平线上徘徊,更有甚者,是等而下之的重复自己。"平台",有时就成为一个作家创作生命的终结,或者是其自我封闭自我欣赏并向室外张望的阳台。谁不愿意突破?谁不愿意超越?谁不向往文学的奥林匹斯山?但是向往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并非纯功利主义的态度就可以处理得好。文学是作家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文学也是作家的生命的实现的样式。所以我以为走出一种文学困境的根本动力在于作家自身。你不要你的文学建筑封顶,准能为她封顶?你不断地向外部世界扩展着你的触角,谁又能限制你不让你感受?你保持着你的平民情怀大众感情,谁还能一定要叫你贵族?际还如既往地汗流浃背地寂寞地劳动,谁还能把你强拉到热闹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作家满足于文学感觉,还想在多读书中为写作生命加进些学者情怀,谁又能以为不妥?作为精神生产者的作家,他首先必须是精神的追求者富有者和创造者,与之相伴的宿命一样的非世俗可以理解的痛苦,他必须甘之如饴地用生命来消受。我以为王蓬在这些问题上有他的自觉。

王蓬把自己青春时期的生命感受,忠诚地写进了他的长篇小说。读他的《水葬》和《山祭》的夜晚,窗外一直是雨打树叶的声音,心底泛起的对主人公的悲悯、敬仰、甚至爱慕之情久久不去,对那个荒唐时代的诸多荒唐再一次推上理性的审判台,并在王蓬的小说中加深认识对我来说还尚嫌陌生的汉中。在这两部小说中,能读出强烈的悲剧意识,能读出愤怒的历史与现实地批判,能读出历历如画的汉中山地的民情风俗,也同样能读出王蓬用笔蘸着血水和泪水写文章的悲壮情怀,虽然有时还不能让人有更深更重的心灵撞击,但由真诚却带来质朴带来本色带来真实。王蓬的文学语言,带上很浓烈的史诗笔调,在报告文学这种文体中,可以酿成史诗,酿成崇高,酿成气势,但是在小说中,长处是加重了情感、氛围等文学要素的力度,短处是语言和人物以及他们生活的环境之间,显出某种程度上的的不协调。但是无论怎么估价,王蓬的小说以其深厚而独特的乡土情韵,对于极左政治强烈而尖锐的批判,以及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个性化的语言,在文坛上卓然成为一家。登高处而自卑,念天地而生悲,向来都是贤人智者的襟怀。王蓬确确实实地不满意自己。与小说创作同在的,是王蓬要超越自己,把自己的精神的根须,主动地扎向汉中历史的深处,扎向民间的深处。他写过为汉中茶叶事业贡献毕生的科技知识分子,写过隐身于民间的台儿庄大战的敢死队队长,写过一大批在改革中弄潮的人物,目下正在写的是,五个一组的在汉中的历史及文化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正是对他这次写作的了解,使我以为他挖到了"金矿"。

他以一个追寻者的细致,在寻找一代先行者的足迹,在这种寻找中和自己的写作对象对话,濡染和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在寻求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他以一个儿子的精诚,对待生养自己的汉中的土地和人民,不断地向汉中所独有的民情风物等地域性文化掘取精神的与文学的材料,努力构筑自己个性化的博大的文学世界;他依然在飘泊,飘泊在精神的原野,想参破功利或者说超越功利,去雕塑永恒的文学雕像,让精神翱翔在自由的世界;他还在读书,有了十七架不是摆设的书之后,还在读野史,读传记,读自己要反映的人物的不同寻常的专业知识,丰富和修养自己。因此我说,其人的精神状态本身是进取的,是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掘进"姿态,而他这次采访和写作的人物,又一个个历经沧桑,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特别是在他们的事业中有功于汉中,有功于我们民族的奇士高人,而在人格上又有着执著专一不为名利所动的亮节高风。他们是金子做成的雕像,在用自己的光辉照亮一切暗愚,而重新塑造他们的人,不可能不超越浅近的功利主义目的,不可能不追寻历史的价值坐标,不可能不在自身引起一场非一般意义的变革。有在历史中堪称为优秀的人物在精神上作自己的前行的。

或许是"平台期"这种说法本身,就太技术化,太功利,把一个以保守精神为特征的闻题,当成了创作的某种规律。我从来不认为作家的困惑来自于"技穷",无法超越的苦恼,更多来源于精神上的"潦倒";忘记世间还有眼泪还有苦难,忘记了自己当年就是凭借对眼泪和苦难的敏感,崛起于民间;不能拒绝或者没有想到要拒绝对自己来说是形同窒息与麻醉的世俗的名利的种种诱惑;没有属于自己的对人生与社会的新的发现与新的思考,但咀显被时世推举到一个创造的地位;固守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的积累,不敢去打开一方耨的生活天地......这一切,当然也可以说是"平台",在平台上欣赏原来是属于自己的风景,并成为一道风景被别人欣赏。

王蓬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是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追求高品位精神境界的人,他就会不时地在生活中挖掘到"金矿",并且一如既往地用全身心来铸造新的文学形象,并将之贯彻文学生命的终结。那么,他怎么可能停留在所谓的"平台"上,世俗而且平庸的地流连光景?


(原载《陕西日报》96年7月8日)

  • 2008-5-26 18:56
  • 回复
  • 沔县定军山
  • 35位粉丝

3楼

生命之路

生命的意义在于发现和创造,拓展或丰富。古栈道的开辟、修筑与使用,依稀让我们窥探到古代先民们的生存方式。撰写过《华阳国志》的晋人常璩认为:公元前451年,秦励公城南郑、说明秦人已从关中走到汉中;蜀人参加牧野之战,说明蜀人殷未已走向中原;褒斜道与金牛道的发现与使用应远在三皇之世。可以想见,当初尚未完全摆脱游牧状态的先民,为了生存沿着温润平缓、植被茂密的河谷,一边采集,一边狩猎,辗转迁徙,长期探索,终于认识到隔绝八百里秦川与巴蜀沃野的秦巴山岭中,竟然有谷道可通。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古道的发现首先是先民们为了延续生命的结晶。至今残留在留坝县铁佛店乡临河石栈道研究专家、汉中市博物馆馆长郭荣章先生有一观点:栈道本身变化运动,充满生命。

深入实际,深感郭先生所言有理。远古先民选河谷为道,限于当时条件,只能缘谷而进,秦汉之后,铁器出现,才有可能筑起如诸葛亮所说"其阁梁一头入山腹,一头立于水中"的可供千军万马行走的栈道。但这种栈道离河面不可能太高,从遗孔看,在距水面2-5米之间,极易被洪水冲毁。再是木梁木柱最易着火,"火烧栈道"屡见于史。道路难以持久。隋唐之后,开山技术提高,栈道向高处发展,唐栈道遗迹已高出河面20一30米,避开洪水冲涮,且路面由石碥道与阁道结合,运输能力提高且能持久。"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王命急宣,快马如飞,便只发生于唐代。到明清,人类征服自然愈加自由,或沿河谷或盘高山皆视情况而定。鸟道摩天,高耸入云的连云栈道便是此时产物。

再有,古人发现:谷必有水,水必有源,源必相通。缘谷修筑的栈道常此塞彼通,取近避远,就易舍险,充满活力。即便今日,栈道也依然可用。前不久,宝成铁道塌方中断,南北阻隔。沿原古栈道筑起的川陕公路顿时繁忙,汽车猛增,昼夜不息,西南西北不下十余省的旅客物质由此经过,古老的栈道再次发挥出生命线的作用。


原载《中国旅游报》1993年1月21日

  • 2008-5-26 18:57
  • 回复
  • 沔县定军山
  • 35位粉丝

4楼

智慧之路

山脉当然由峰峦坡岭、悬崖幽谷、苍苍莽林、淙淙流水组构。巍巍秦岭西起甘肃临洮,恰与没了踪迹,又被寻觅出来的秦代长城西部终点相伴,整座秦岭恰似千条巨龙腾空,从西部高原奔腾而下,拦腰横断三秦,直到河南的伏牛山地,亦算其余脉。延绵千里,亘古横呈,隔风阻雨,区划南北,也严重阻隔着人类的迁徙、交流,乃至发展。

古代先民无论出彼何种目的,或为征服,或为交易,或仅仅为着猎奇探险,总之,居于秦岭北侧的周人秦人与秦岭南侧的蜀人巴人早于三千年前便有了往来。各种史典记载与出土文物便是明证。比如"一笑干金"的美女褒姒便出生于陕南褒国,而周幽王的国都镐京却在今关中长安县斗门镇附近。可见不仅交往而且联姻。

当今时代,且勿说穿越秦岭,纵远隔重洋,往返也只在昼夜。但遥想远古,铁器尚未出现,火药也没发明,更谈不上现代开山技术与设备,丽秦岭最窄处也二三百里,且无人烟,食宿无着;当时注定植被茂密,古树参天,没有指南针完全可能迷路;更不说暴雨山洪,毒蛇猛兽;加之,干山万谷多不胜数,单清人毛风枝所著《南山谷口考》所记,仅铜宝鸡一段,秦岭便"凡得谷1百有五十,尤其要者三十有一焉"。诸多山谷,何是通途?

稍加细想,便疑虑丛生,古人怎样穿越蛮荒险峻、望而生畏的秦岭?真乃千古之谜!

但古人委实在秦岭中寻觅到通途,且不止一条。单陕西境内穿越秦岭的古道便有自宝鸡大散关口,经凤县、略阳、再进四川的陈仓道;自眉县斜谷入口到汉中褒谷出口的褒斜道;由周至骆谷进山,经华阳至洋县傥谷出口的傥骆道;再是从长安县南沣峪口进山,经宁陕出石泉的子午道。盛唐时诸道并通,将四川盆地与八百里秦川两个"天府之国"连通起来,为盛唐的繁荣稳定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即便今,畅通的公路铁路乃至空中航线也与这些古道不无关系。本世纪三十年代筑起的川陕公路,分别利用古陈仓、褒斜道的南北两部分;西安至甘泉的公路则沿古子午道;至于西安到汉中的航线,机翼下闪过的山水恰是穿越秦岭的傥骆道。

为何这些古道至今尚未失去价值?笔者曾翻阅史料并随一"栈道摄制组"寻觅被利用或已荒芜的古道,那些残留在湍流石壁上的栈孔、石柱、蹬道、摩崖石刻、驿站旧址、古镇废墟,遗痕处处,真实得让人震惊,那些人工凿痕伴着蔓生的草木,山谷的飒飒凉风,仿佛无言叙说着昔日的荣耀。

查阅史典地图,再细观古道位置走向,让人恍然有悟:古人选道,无不沿山谷河流,道理简单又深含科学。河谷一般平缓,少攀登之险,只需沿河水抵达源头,翻越分水岭一段高山,寻找对应或接近的山谷,避险就易,减跋涉之苦;再是秦岭为东西走向,山脊雪水分流南北,两边山谷自然成南北状,即便没有指南针之类,只要缘河而进,必能穿越秦岭。

无怪几条古道皆伴水而行,尤以褒斜道典型。褒斜二:水同发源于太自县内五里坡,这是秦岭山脊最为平缓的一段,若沿此二谷,只要翻越这段并不险峻的五里坡,几乎不翻一座高山,便可穿越秦岭天险。充分显示了古人选道的智慧。不仅古褒斜道,当笔者攀登上傥骆道要冲牛岭山垭时,尽管脚下唐时宽达4米的官驿大道已被毛竹荒草湮没大半,但居高眺望,只见古道沿酉水傥水,南可直达洋县,北穿华阳古镇,越兴隆岭,可达周至,大致在一条最为经济的直线上,比今人用仪器测出的公路还显端正。

(原载.《中国旅游报》1993年4月20日)

  • 2008-5-26 18:58
  • 回复
  • 沔县定军山
  • 35位粉丝

5楼

争战之路

古道萌生之初,便与战争结下不解之缘,关于褒斜谷的最早记载,便与战争有关。《蜀记》云:"武王伐纣,蜀亦从行。"说明早在殷末,居于秦巴之南的蜀人就由于战争走向中原。之后,把古代先民自然踩踏出来的原始小道开凿为可供千军万马行进的栈道,其最早记载也是由于战争。《史记》云:"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动武之前,先在秦巴天险间凿筑起炫耀实力的栈道,威慑诸国。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伐蜀,仅用3个月便灭掉巴蜀,并俘巴王。

在漫长的岁月中,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等古道相继开通,把秦陇中原与巴蜀乃至整个大西南连成一片;也为征伐劫掠,分割统一打下基础。古栈道上锦旗蔽野,硝烟弥漫,闹嚷嚷你方唱罢他又登台,火烧水毁,历经沧桑,尤以西汉、三国为最。史载:楚汉相争,刘邦屡战屡败,后被撵到汉中,临行,听张良计,烧毁栈道"以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借以麻痹顶羽,在汉中招兵买马,筑坛拜将,起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举灭掉三秦,建立汉室天卜。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三国鼎立,古栈道上更是烽火照天烧,战马仰天啸。公元219年,曹操与刘备在汉水边相持,扼蜀道咽喉的定军山为双方必争。老将黄忠,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刀劈曹将夏侯渊,大破曹军,为刘备夺取巴蜀打下基础。

至今在十二连峰的定军山,尚有可屯万兵的"仰天窿"、"挡箭石"、"崭将桥"等遗迹。不时有当地群众拾到箭簇和扎马钉,笔者曾见到几枚扎马钉,铜质,已生绿锈,一寸方许,三角锋利,随便掷地,总有一尖角朝上。据说是诸葛亮当年发明,撒于阵前,阻止敌骑兵攻击的防御性武器。1980年前后,还有人在定军山石缝中拾得战刀一把,虽已锈蚀仍很锋利,据考为三国兵器,今存勉县博物馆。

汉中作为蜀国门户,诸葛亮曾在此屯兵八年,制造木牛流马;六出祁山,攻伐曹魏;在褒斜道建立"赤崖府库";发明"千梁无柱式"栈阁;留下许多珍的史料与遗迹。

最近,笔者随栈道摄制组沿古道考查,行至太白县王家楞乡,只见沿河山崖皆为赤色,当地群众把褒河上游这条支脉叫红崖河。沿河山崖古栈道遗迹密布,壁栈孔分上下几层,为不同朝代所凿。(9经注》中收有诸葛亮《与兄瑾言赵云烧赤崖阁道书》云:"前赵子龙退军,烧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子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

此信记载诸葛亮首次伐魏,由于街亭之失导致全军败退,在箕谷以为疑兵的赵云也为魏军追击,不得已烧栈道以拒敌。待到诸葛亮最后一次进兵时,由于水大浪急,无法安立柱于水中,迫不得已,只好采用"千梁无柱式"栈阁,从遗迹看,这些高于河边2-5米的石孔30厘米见方,深70厘米,间距50厘米,塞进石梁或木梁,上重以板,以过军马。类似今日伸出楼面之阳台。可惜,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如今河水改道,风雨剥蚀的栈孔下不再"水大而急"而是荒原或田地。有石梁五根高悬于赤崖,这是褒斜古道仅残存的石梁,1980年尚有7根。荒辟去处,无人保护,现仅存5根。

经仔细丈量,深深插进山腹的石梁裸露在外的部分为1.7米、1.8米不等。这些囊板安栏曾过干军万马的石梁如今斑斓苍暗,布满苔藓,像一切经朝历代的文物,包容的东西太多,显得威严又深不可测。有一瞬间,我竟对这几根石梁羡慕起来。因为它们注定目睹过诸葛亮一次次北伐,征杀大军的锦旗想必遮蔽山野,口击过低巡的流云;末了,这一代俊杰和魏军对持,久攻不克,病逝军中,蜀军白衣白甲,悄然经此退兵,其时注定青山含悲、天公垂泪,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

这几根石梁也注定目睹了唐代三位皇帝玄宗、德宗、僖宗,分别避"安史""朱讹""黄巾"之乱,逃至蜀汉,急宣速告,指挥军队平定两次战乱,最末一次却导致大唐三百年天下解体。

当然它们也注定目睹蒙古铁骑曾两次走完褒斜道与金牛道全程,灭掉金与南宋,建立统一政权。但又据说有支元军在此打散消失,所以至今这带山谷还可常见大头细眼,凹眼塌鼻阔嘴的男女。笔者便拍下过这种模样的照片。

委实,历史曾在古道上演义出多少金戈铁马,威武雄壮的活剧。纵观古今,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用天险保护自己的人民和财富。

古道凿通,打破封闭,固然因此战火连绵,田园荒芜,人民蒙难;但古道的修凿却又于民族融和,统一疆土,建立多民族的共和国打下基础,此亦不可磨灭之功勋。

原载《中国旅游报》1993年9月9日

  • 2008-5-26 18:59
  • 回复
  • 沔县定军山
  • 35位粉丝

6楼

邮传之路

中国应是人类最早开展通信的国家。旱在公元前千年建立的周朝通信活动已见诸史书。著名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候"便表明当时以烽火为号,传呼军队。除了烽火,还有鼓声。史载"烽可遥见,鼓可遥闻",便是当时通信写照。

如同任何一桩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事物一样,邮传也并非一帆风顺,其起始发展,兴旺衰落,均与古道紧密相伴。当时,没有电报电话或其它任何电传手段,通讯只能依赖道路。通讯由火光鼓声发展到邮传是秦汉才有的事情。《汉书》载"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塞之路",表明当时通讯已成网络状态,十分发达。晋人常璩在其所著《华阳国志》中也说汉代"玺书交驰于斜谷之南,玉帛踱乎梁益之乡"。秦、汉时,眉县斜谷口通向梁州(今汉中)北殷金牛道,再通益州(今四1),是整个秦川中原与大西南的交通命脉。关于沿途邮驿设施最详细的记载,莫过于东汉永平九年镂刻于褒斜道石门的《都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因修水库移至汉中市博物馆)载:"......始作桥阁六百二十三问,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

徒司空,褒中县寺并六十四所。"二百五十八里仅是褒斜道全程一半,邮驿之繁密,足见完备。古人何以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则设驿?

按栈道研究专家、汉中市博物馆原馆长郭荣章先生说法,古代竹简书信沉重,五里十里便当歇息。此外,当时人烟稀少,沿途设邮亭也是种保护措施。目后诸葛亮伐魏,步兵日行也只三十里,怕也是受古时三十里设驿站影响。

奇怪的是,栈道屡毁屡建,邮亭驿置历代翻修,遗址应该不少。但历来只知大概位置,比如马道驿,青羊驿。仅知此处曾设驿站,如今偌大一处山镇,具体在哪,却不可求。就连盛唐号称"天下第一驿"的褒城驿,诗人元稹经过曾称"已种千竿竹,又栽万树梨",俨然一座花园寓邸。遗址究竟在何处?也是众说纷纭,难以论定。

前不久,笔者随一栈道摄制组去褒谷中寻拍古栈道遗迹,至留坝县铁佛店乡界牌关。这带系褒河正谷,无论史前、秦汉、隋唐、明清乃至近代公路皆沿谷行走,除有南宋爱国名将吴玢吴磷抗金的古战场武休关外,栈阁遗迹及民间传说甚多,沿河有"青蛙石"、"七眼洞"、"砚台石"、"娘娘石"等。有的石头便与栈道有关,比如"兑窝石",是位于河心一块巨石,上面有一石窝,颇似早先山地群众捣米用的兑窝,其实是一处古代桥梁遗址,石窝为桥梁柱孔。

后来,在拍摄中偶然发现一块临河巨石,坦荡如砥,上面有若干水窝,沉淀着泥沙,掏空后人工凿痕明显,深达30公分,注定是处遗迹。随行同志惊喜不已,请当地群众拉来木料依原孔立柱,一位画家依样复图,俨然一座楼舍。一位栈道专家则判断为一处邮亭遗址,根据柱孔剥蚀情形,分析极有可能为摩崖所载的汉代邮亭。随后,几家新闻单位发了消息,引起多方关注。

其实,查阅史料,秦汉时代邮传固然已初具规模,但兴旺发达却在唐代。汉末三国、魏晋南北朝,连年战乱,五方割据。汉代邮传破坏贻尽,难以为继。唐统一后,经过"贞观之治",政通人和,经济发达,国力空前强盛。全国交通经过整顿恢复,畅通无阻。邮传也随之兴旺。唐时邮传分为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驿三种,共设驿馆1639所,把京都省府、通衢要塞与荒乡野镇、边城远地连成一气。不仅传达朝廷公文,推行政令,使大唐声名远播,周边国家由于崇敬前来交结友好,同时,也给邮传本身增添新的内容,输送新鲜血液,使之蓬勃发展。比如,设置专记朝廷大事的"邸报"经过邮传送往各地节度使衙门,此可视为今日报纸或"内参"的萌芽。此外,当时商业活跃,不仅"丝绸之路"畅通,与西亚诸国贸易频繁,国内各大城市间也有大宗货物购销,于是便通过邮传使用"飞钱",两边各开证券,类似今日邮局汇兑。

唐时,穿越秦巴的几条古道均辟为官驿大道。除著名的褒斜道、陈仓道、金牛道、傥骆道外,地势险峻的子午道也曾被辟为驿路。因为此路距四川涪陵近捷。杨贵妃所食荔枝并非产于广东,而是四川涪陵。"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长驱二千余里,荔枝宛然如鲜,足见神速,故此道亦称"荔枝道"。

其实,唐代普通邮传也极迅速。查考古道发现:秦汉栈道距河面较低,一般在2-5米之间,木柱木梁,易着火也易遭洪水冲毁;唐代栈道则距河面20-30米,避开洪水且与石碥道结和,险峻外则有栏杆护卫。可谓"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真正把天堑变为通途。一般公文,300里行程,朝发夕至。若遇王命急宣,驿卒腰扎公文,策马如飞,每逢狭路或接近下驿则摇铃为号,沿途行人如今人躲火警般避开,下驿则接力传送,夜则举火"光明弦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西安至成都不过三天,几乎是今天汽车的速度。

当年玄宗避"安史之乱",德宗避"朱批之乱",皆由古道去蜀汉,依靠畅通的邮传,急宣速告,指挥京畿之师平定叛军,收复长安。邮传之功可见一斑。当然,古代邮传和今日现代邮电比较是小巫见大巫。但以当时盛况恐怕也是世界先进水平呢!

原载《中国交通报》1993年7月31日

  • 2008-5-26 19:00
  • 回复
  • 沔县定军山
  • 35位粉丝

7楼

贸易之路

在相当长的年月,有一种理论,认.为中国人自古就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一切都可以自给自足,用不着交换贸易,只需要给皇家完粮纳税,便可以过"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孤立封闭生活。

其实,中国是最早开展市场贸易的国家。《诗经》中"抱布贸市"就是关于以物易物、贸易活动的记载。到了西周,在建筑城市时,有"前朝后市"的规定,把市场置于朝廷宫廷之后,足见其重视。固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着一定的比例,但是地域出产的差别和每个劳动者技能不同,衣食住行所必需的生活日用品绝对不可能每个家庭自行生产。

当时, "南山(秦岭)有竹木之饶,北地有畜产之利。"关中平原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用以换取盖房用的竹木和牧区的耕畜是很自然的事情。据《史记》载,西周时市场贸易已相当发达,开始用车辆运输粮食竹木。著名的铜车马展示的"胸式驾驭法"要比西方先进一干多年。直到公元八世纪,荷兰人才学会把压迫马的气管,使马不能充分发挥力气的"颈式驾驭法"更改

为"胸式驾驭法"。这是中国古代市场发达,贸易繁荣的有力证据。

秦汉之后,栈道畅通,把筑有京城王畿的八百里秦川与物产丰盛的汉中、四川连接起来,出现了"玺书交驰于斜谷之南,玉帛践乎于梁益之乡"的繁榛景象。

古代贸易,繁盛在于唐代。盛唐时,长安人口超过百万。一条十华里的朱雀大街宽达155米,是现在北京东西长安街的两倍半,城廓为西安现存明代城廓的10倍。城市辟有东西二市,客商云集、万头攒动,不仅有来自荆襄、宛洛、巴蜀、邯郸等处客商,还有远自日本、印度、西亚诸国来的大商巨贾,使长安成为世界第一流的贸易中心。

著名的"丝绸之路"始于长安,但长安的蚕桑并不能满足要求。战国时期修筑的都江堰,使巴蜀早获蚕桑之利。通过几条栈道,经汉中源源运往长安。蜀锦品种繁多,华贵高雅,精美绝伦,轻绢一匹仅重半两。色彩更是五彩缤纷。有水红、绛红、银红、惺红;鹅黄、杏黄、金黄;蛋青、赤青、天青,......多不胜数,让人眼花缭乱,让人无法不喜爱。当初,西亚妇女大概为穿这样一件漂亮精美的丝绸长裙就像今人为穿一件皮尔·卡丹设计的时装,是肯掏大价钱的。

无怪西亚商人能长驱万里,不畏沙漠饥渴、甚至生命危险来到长安,使丝绸源源运往疆亚。这其中,功利目的是推动力,价值规律与市场杠杆充分发挥了作用。

发达的经济,开放性的社会风气也促使了文化的繁荣。唐代书法、绘画、诗歌、雕塑都达到经典性的完美程度。涌现出李白、杜甫、吴遭子、阎立本等世界级的大诗人、大画家,他们但有新作,人皆争相传抄,几度"洛阳纸贵"。唐时所用主要为蜀纸,为四川、汉中一带所产。

不仅蜀纸蜀锦,大宗贸易还有茶叶。唐代茶圣陆羽著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开篇就讲:"茶者、南方之佳木也,巴山峡川生焉。"汉中、四川自古就是茶叶诞生地,之后沿汉水传入两湖江浙。唐时茶叶一直为贡品,保证皇室,也大宗沿栈道运往秦陇中原销售。

需要大写一笔的是始于唐、盛于宋、延续至明,历经千年的"茶马互市"。

秦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崛起,屡屡进犯中原,引起秦汉不断征剿和大修长城。唐代采取"以绢易马"、"以茶易马"方针。绢、茶均系游牧民族喜爱,尤其是茶天天不可缺少。牧区又无法生产。而牧区产的良马则素为中原人喜爱。开展边境贸易可以起到外安抚边民,内充实军力驿力、繁荣经济的多重效果。因此,除暂短的元朝外,唐、宋、明几代都极重视"茶马互市"。设立茶马司,专管此事。宋时,"荼马互市"达到高峰时,每年易马达3万多匹。开封、成都、汉中成为全国三大税收城市。主要是"茶马"税收。

  • 2008-5-26 19:04
  • 回复
  • 沔县定军山
  • 35位粉丝

8楼

此文因为系统问题,尚不完整。
  • 2008-5-26 19:47
  • 回复
  • 沔县定军山
  • 35位粉丝

9楼

《宋史》载"汉中买茶,熙河(甘肃临洮)易马",从北宋画家张择端记实之作《清明上河图》不难看出宋朝城市贸易的繁荣。

但自从"茶马互市"开始以来,就存在一个纠缠不休的问题。最初,完全官办。后来由于"茶利大兴",有利可图,一些商人便私下购茶易马。被政府严令禁止,至今尚存的缕刻于陕西勉县温泉乡仓米道的一方南宋绍熙年间的禁令表明,茶叶和食盐是严禁私人贩运的,违犯要治罪,谁告发可碍50贯赏钱。

尽管如此,只要有利可图,商人们仍然冒险交易,屡禁不绝。而专营茶马的官商则纪纲废驰,日益腐败。且不能随行就市灵活掌握行情。造成番人皆愿与私商易马的被动局面。明初,曾采取官运、商运并举官商分利的方针。但仍出现"官运不济、私贩盛行"的局面。明弘治三年不得不大规模招商,完全"变官运为商运",用商人的力量来稳定市场,政府坐享其利。

从官营到官商和营,最后完全商营,这场长达二年的历史纠葛恰恰反映不可违背的商品市场规律。

历经千年的"茶马互市"留给汉中人两桩遗产。一桩是繁盛至今的茶叶生产,另一桩是繁衍演变的宁强矮马。

茶叶由于流通贸易日趋繁盛,矮马仅仅停留于山区役用,日渐稀少。两桩事物,岂不耐人寻味!

在历数千年之久的古道贸易中,穿越秦巴的七条古道或从汉中起始或同汉中相连:加之,由这里起源的汉水直通长江,水运畅达。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古城成为一处水旱码头,一个四方货物周转聚散之地。唐宋时的繁荣不必去说, 《明史》亦载:"汉中繁盛虽不及长安、亦陕西第二大都会也。"汉中至今存留的老街名:"碗铺街""管子街""伞铺街""钉子街""棉花集...'牛马集""皮仿街"等。以及沿江几大码头都是当年商贸繁荣的佐证。

事实遗憾的是另一方面,从明嘉靖皇帝下令对外"闭关","茶马互市"由官营转让给商营,表明作为封建政治和军事附庸的官市贸易形式已经走向没落。

到了清代,更不必说,当康熙大帝作为最后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辞世之后,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全面走向崩溃。贸易上强汉盛唐时出现的繁荣景象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尽管,这时随着火药发明,开山技术提高,缘河谷修凿的木质或石梁栈道已经被盘石碥道取代。当然,这种盘山石碥遭比缘河谷栈道要经久耐用,但在如此险峻的道路上,马帮驼队又能负载多少货物长途运行?

与其说是开山技术的提高,莫若讲明清人已经没秦汉人开凿石门,临河凿洞的胆略;也再没有唐代人驿路四通,官道八达的气魄。也再不可出现王命急宣,驿马飞驰昼夜不惑,过如飞电的昌盛气像。历经数干年的栈道到了明清,也同最高统治者一样,整个地表现出一种畏缩和退让。称雄千古的栈道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

这些曾经繁盛一时,素有"不夜城"之誉的一个个驿道重镇也纷纷萧条,没有了生机和活力,甚至于完全地消失了,仅剩下一圈残破的城垣,凄凉地叙说着昔的荣耀。

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第一条穿越秦岭的1陕公路筑通,才揭开了蜀道历史的新纪元。

解放后宝成、阳安、襄渝铁路及多条公路相继建成,秦巴天险真变成通途,"蜀道难"则成为人们缅怀历史、凭吊古迹的喟叹。蜀道历经数千年风雨,终于迈进到一个现代化初显倪端的阶段。

如同蜀道一般历经苍桑的商品贸易近年也日趋活跃。我们终于懂得了立国之本是要靠经济强大;我们终于也明白了修筑道路的最终目的是勾通和开放,搞活经济是要盯着更大更。阔的市场。

我们已经有了可喜的第一步,一批名优产品带着汉中人的志气冲出秦岭、越过潼关走向全国各地,走向了世界市场。

原载《人民公路报》1993年1月5日

  • 2008-5-26 20:25
  • 回复
61.185.214.*

11楼

7、9为一篇文章。
  • 2008-5-31 22:02
  • 回复
  • 沔县定军山
  • 35位粉丝

12楼

《黑牡丹和她的丈夫》内容简介:
这是知名作家王蓬的中篇小说选集,书中充满了爱心,高扬着一面爱的旗帜,发表在文艺刊物时获得过较大的影响,少男少女为之动情,深沉长者为之沉思,现由我社结集出版,以飨广大读者。
http://www.du8.com/books/fre0504612.html

  • 2008-6-1 11:33
  • 回复
  • 沔县定军山
  • 35位粉丝

13楼

《汉中女子》内容简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汉中这片青绿如梦的土地养出些卓然超群的女子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在作者看来:汉中女子,却并非一个完全轻松、甜美的话题。
http://www.du8.com/books/fre0505721.html

  • 2008-6-1 11:36
  • 回复
  • 沔县定军山
  • 35位粉丝

14楼

《王蓬文集》八卷本出版之后 王蓬
http://xbfzb.gansudaily.com.cn/system/2007/03/27/010301028.shtml
 
   人生是一种历程,无论务农,打工、从政、经商、成事,都本无高低贵贱之分,荣辱甘苦之别,诚如路遥生前所说:我在稿纸上写作,与我的父辈在土地上劳作,就本质上来讲是一致的,并无根本的区别。

  但我仍然要庆幸自己选择而且实现了用作品和这个世界对话的职业--写作。当然,首先要庆幸的是我生长在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国度,这片拥有高山原野与大江大河的广袤疆土,曾经诞生过让我们直到今天都为之自豪的强汉盛唐;诞生过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话本,乃至叙说不尽的“三国”与“红楼”庄严伟大,绚丽辉煌,丰富和影响过人类整体文明的进程。我还要庆幸自己生长在这个新旧交替,世纪更迭,洋溢着生气与激情,充满了矛盾与纠葛,交织着喜剧与悲歌,让人眼花缭乱,爱恨不尽也思考不已的时代,这就为写作这个职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深厚的土壤,能够让一个跋涉者从容其间,充分思考,去进行自己的耕耘和收获。这前后两次共八卷文集的选编和出版,可以说是我从事文学30多年的基础总结,其间的得失教训,欠缺失误,努力及思考,探索与希冀,都只能靠读者和岁月去评判,再说什么都显得多余。如果一定要表达个漫长的心路历程,可以借用艾青的两句名诗:“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我敬重的老作家孙犁,在接到出版社送来的刚刚出版的八卷本《孙犁文集》时说过,“他有一种满足感,也有一种不满足感。”因为同大千世界相比,个人的任何创造都如同沧海一粟,显得微不足道。
 
稿源: 西部发展报 编辑: 高睿

  • 2008-6-1 14:42